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22-03-25 13:09朱漪漪
智库时代 2022年12期
关键词:经管类国际化我院

朱漪漪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教育部于2016年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提出在教育领域建设“一带一路”的具体内容和举措。根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浙江省将实施“对外影响力提升工程”,扩大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推进中外人文交流,积极应对后疫情时代人文交流新挑战,深化“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推进“一带一路”研究院建设。但是目前,国内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尚未形成统一共识。我院作为以经管类专业为主的应用型本科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国际化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在国际化发展中同时体现应用型的培养目标。

作为财经类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较为适合学院实际发展的办学定位。但在2017年推出的《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国际化相关指标却未纳入观测点。因此,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要兼顾人才培养国际化,并无顶层设计支撑,却是一条不得不兼顾并行的道路,难上加难,但也更容易走出创新之道,因此笔者认为,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国际化背景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缺乏国际化思维

培养目标的合理设置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将“国际化”融入人才培养目标中。以我院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在22个经管类专业,6个专业方向中,仅会计学、会计学(国际ACCA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商务英语等5个专业(或方向)的培养目标涵盖“国际化”这项内容,且这些专业(或方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如何将“国际化”目标落到实处并转化为专业特色还不清晰。可见,我院虽然具有鲜明的经管类专业特色,但尚未充分意识到经管专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然性,大多数专业,尤其是名称中并不直接具备国际属性的专业,在培养目标中并未很好地体现国际化,没有与国际上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发展前沿相结合,也没有考虑全球化背景下对该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与国际化融合较少

“国际化”培养目标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进行落实才能有所成效,但目前我院经管类课程中并未很好地体现国际化内容。在通识课方面能够主动与国际接轨,掌握国际发展动态和最新知识、技术的课程比较少;在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方面,已有部分采用外文教材和双语授课的方式,但主要集中在如ACCA专业等与国际考试挂钩的专业上。此外,仍普遍存在开课比例较少、课堂效果欠佳、教学内容更新不够及时等问题。

(三)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有待建设

教师是高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校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保障。作为国际人才的引路人和培育者,高校教师首先应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沟通能力,能够及时获取该领域在国内和国际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发展动态,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传播。但我院国际化师资的引进政策尚未成熟,未能形成较强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具体体现在:一是学校聘任的外籍教师数量少,目前仅1名全职外教在校任教,且历任外教任教主要以英语语言类为主,小语种师资稀缺,对经管类专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也非常有限;二是在岗教师中,截止到2018年底,学院累计有出国留学、进修、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比例约为35%,该比重虽然高出浙江省独立学院评价指标体系中25%的要求,但这些较为丰富的经历主要产生于教师入职前,大多数教师的境外交流访学比例较低,与国际上高校、企业、行业的联系较少。总体上看,我院经管类教师仍存在缺乏国际视野,外语水平不高、国际交往能力薄弱等问题;三是我院外聘教师主要以上海财经大学本部教师及周边浙江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教师为主,其中外籍教师的数量较少,形式也以讲座和短期交流为主。

(四)国际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人才培养国际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不断地更新,不断地给予资金投入。但相较公办院校的政府财政拨款,民办独立学院在遇到需要长期大量投入的“国际化”时,局面是略为尴尬的。一方面,根据《浙江省独立学院本科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观测点,独立学院国际化指标占比小,内容单薄,面临自收自支的窘境,在国际化建设方面无法大量投入资金。另一方面,虽然国家留学基金委每年资助各类师生公派出国项目,但独立学院能占到的名额少之又少,如青年骨干教师计划项目的实施院校仅限于国内高水平大学,申报对象理所当然地就将独立学院教师排除在外了。

(五)学生国际化视野有待开拓

根据笔者针对全院学生进行的国际化视野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在4431个有效样本中,只有2.2%的学生经常和外国人交流,20%的学生偶尔和外国人交流,52%的学生极少和外国人交流,25.8%的学生从未和外国人有过交流(见图1)。

图1 我院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经历

在多种拓展国际视野的方式中,多达71%的学生认为通过阅读国外书籍、报刊、杂志等可以扩展国际视野(见图2)。但仅有5.9%的学生经常阅读外文原版书籍、网站等,35%的学生偶尔阅读外文原版书籍、网站等,40.9%的学生很少阅读外文原版书籍、网站等,18.2%的学生从未阅读外文原版书籍、网站等(见图3)。由此可见,学生的国际化意识相对淡薄,积极参加国际交流的氛围难以形成。此外,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学习动机比较现实,更多专注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国际前沿的最新发展了解甚少,对参加国际交流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图2 我院学生扩展国际视野的主要方式

图3 我校学生阅读外文原版书籍、网站等的情况

(六)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影响交流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影响,2020年开始,原计划进行的师生各类出国(境)项目收到严重影响,所有长期、短期访学交流项目处于停摆状态。虽合作院校一直尝试通过多种渠道拓展国(境)外交流项目,探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开展各类交流的形式,但几乎所有项目仅能通过线上形式进行,即使费用较线下项目有所减少,因体验感不足,长时间线上交流容易产生困倦疲劳,影响参与效果等原因,学生接受度低。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总体来看,经管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指培养一批“具备国际视野,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通晓国际资本市场运行规则,熟悉国际市场运营环境,掌握国际化知识框架和应用能力,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并能应对国际化资本市场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的国际化人才[2]。我院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设置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从学院层面加强对国际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将国际化逐步加入学院整体规划,同时自上而下强化各经管类专业国际人才培养理念;二是采用以点及面的方式,利用我院强势、优势专业如会计学、金融学等为基础率先设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可借鉴国内外经验丰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认真规划好国际人才的培养方案,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三是在一、二基础上整合学院资源和地方经济发展优势,由各专业充分调研该领域在国内和国际的发展情况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合理设置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适当包含“国际化”“全球化”“国际视野”等内容,实现我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全面铺开。

(二)国际化课程体系改革

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鼓励相关专业教师“走出去”,如借鉴国外大学的先进培养理念和课程模块设置,不断地调整和改革专业教学计划,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参考国外大学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考核方式,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与国外大学的教师共同讲授专业课程和指导实践活动[3],同时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运用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二是逐步推进全英文授课或双语教学,将专业与英语相结合,如电子商务专业可以开设“跨境电子商务英语”课程,让学生充分掌握专业术语在国际上的准确表达,提高国际交流水平;三是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引入一些国际课程,除了ACCA等特殊专业外,还可以在会计学等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嵌入A——I等9门SIFM(高级国际财务管理师)课程[4],这样,学生在本科教学过程中既能够接受国际化专业知识教育,也可为学生毕业后参加相关国际职业考试奠定基础;四是通过提供国际化实习实践强化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如加强与本地或邻近省市的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巩固和提升的机会,同时引进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企业家或企业精英来校授课,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使学生了解国外先进的企业运营管理方式。

(三)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离不开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因此,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师资队伍在实现人才培养国际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邦德等人认为,非国际化的教师难以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因为知识、技能置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教师可能缺乏参与国际化发展规划的经验和方法。只有教师自身具备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各个维度的要素,才具备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能力。这些维度包括但不限于良好的多种类语言和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化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多元的思辨能力,并能够将国际化与其专业发展相关联。

实现师资国际化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多渠道提升现有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对接国(境)外高校及组织,加强与国(境)外高校的国际学术交流,建立广泛而稳定的学术联系;选派教师,分批分层次赴国(境)外进修访学,提升学历层次,如鼓励教师攻读国(境)外博士学位,参加高水平大学的访教、交流等,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并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国际化师资团队[6]。二是在人才引进方面有倾向地增加国际化师资引进力度。首先,学院应制定良好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水平、具有国际化能力的教师;其次,可以以顾问、柔性引进、全职引进等多元化方式聘用有国际化视野的“双师双能型”师资,如有海外金融、会计行业从业经验的师资、有跨国公司工作经验或跨境电子商务等行业工作经验的师资;最后,学院目前外籍教师数量稀少,除因地域和待遇等问题导致招聘困难外,系(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并未将外籍教师需求列入计划内。排课计划中,除语言文化类课程,并未提出更多需求。今后应加大包括语言教师在内的更多专业领域的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促进外籍教师对各专业课程国际化的发展。三是在学术提升方面,鼓励教师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加强与国外高校的科研合作,邀请海内外学者进行学术报告,提高教师国际化学术水平。

(四)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下,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应始终坚持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学科发展为基本原则,同时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学院外事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国际合作交流工作规范化,有效降低各类风险隐患;二是国际合作交流注重有来有往。一方面重视“走出去”,如丰富师生海外访教、访学经历,加强与海外高校的联系与合作,拓展联合培养、交流生、短期访学、海外实习实践、短期社团文化交流、国际竞赛等各类项目;另一方面,注重“引进来”,开展教师互访、合作科研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义乌小商品等地方经济特色,结合学院财经特色,有计划地建设可适用外国留学生的地方财经特色学习体系,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吸引国外留学生来校学习。

四、总结

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学院国际化发展必须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必须与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及学科专业相适应,并同时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服务当地区域经济发展。

一是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谋求更多新的合作方式,争取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充分发挥财经类专业优势和地处一带一路重要支点“义乌港”的区位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积极献言献策。二是完善教师的对外交流机制,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考核晋升等各方面为教师搭建国际化平台,努力将自己的教师推向国际舞台。三是在体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同时,发挥应用型特色,谋求国际化实践教学发展,如拓展学生国际实训实践基地,拓展学生的国际交流形式和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文化和课程交流。四是提升学院国际化的管理能力。在师资国际化和学生国际化提升的同时,注意国际化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避免出现教学服务无法跟上的翘脚情况。

猜你喜欢
经管类国际化我院
聚焦港口国际化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
2014年3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
2013年2月经管类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