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荣 闭正辉,2 周大维,2 陆启皇,2 胡军军,2 孙甜,2 廖权茂 诸葛祝 陈娴静 徐国栋 朱志强 朱桥记 │文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养蜂指导站,南宁530022;2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南宁530022;3 阳朔县水产畜牧技术推广站,阳朔 541900;4 阳朔县福利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阳朔 541900;5 阳朔县羿春族蜂业有限公司,阳朔 541900;6 阳朔县朱桥记蜂业专业合作社,阳朔 541900
龙须藤(Bauhinia championii(Benth.) Benth.),别名九龙藤、羊蹄藤、乌藤、乌郎藤等,为云实科羊蹄甲属木质藤本植物,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的丘陵灌木丛、疏林或密林中,主要产于我国的浙江、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印度、越南和印度尼西亚有分布[1],是喀斯特地区常见的植物种类,对岩溶环境具有很好的适应性[2]。龙须藤不仅在石漠化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可以给蜜蜂提供丰富的花蜜和花粉,是广西、湖南等地重要的特色优质蜜粉源植物,其产出的蜂蜜浅琥珀色至琥珀色,气味芳香,口尝清甜,微苦,被誉为“南国一绝,蜜中上品”[3]。特别是自“阳朔九龙藤蜂蜜”在2017年1月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之后,广西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养蜂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和宣传力度,广大养蜂工作者积极加入到龙须藤蜜粉源植物保护和蜂蜜品牌创设队伍之中,消费者对龙须藤蜂蜜(亦称为九龙藤蜂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龙须藤蜂蜜实现了质量、产量、价格和声誉齐升,推动了阳朔乃至广西蜜蜂产业质量的全面提升[4]。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龙须藤的根及茎皮含黄酮类、鞣质、没食子酸、龙藤苷等成分,具有镇痛抗炎、心肌保护、抗凝血、清除自由基等作用,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妇科疾病(如慢性盆腔炎)、皮肤病、经筋病等多种疾病,是我国的传统药用植物,也是我国壮族、瑶族、畲族、侗族、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药用植物,龙须藤药用部分主要为茎干、根部,茎干越粗越佳[5-7],所以,龙须藤药用意味着龙须藤植物会被砍伐。随着龙须藤化学成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药用价值的不断挖掘,药用龙须藤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龙须藤药用与蜜蜂利用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构建龙须藤药用、蜜蜂利用和生态保护多赢格局,除了采取加强龙须藤生态保护、科学开发药用龙须藤、禁止乱砍乱伐龙须藤等措施外,开展龙须藤人工栽培是一项很好的措施。因此,自2016年起,广西在龙须藤蜂蜜主产区阳朔县开展了龙须藤种子繁殖栽培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经验,为进一步开展龙须藤人工栽培打下了基础。
图1 植株1(2018年2月移栽)
图2 植株2(2018年2月移栽)
图3 西方蜜蜂
图4 中华蜜蜂
龙须藤可采用种子、扦插和分株繁殖[8]。扦插和分株繁殖对现有野生龙须藤植物资源保护会带来不利影响,基于对野生龙须藤的保护,选择种子繁殖培育龙须藤实生苗的方式进行龙须藤繁殖,流程主要有:种子采收与贮藏→苗床整地→播种→营养杯培育→出圃移栽。
(1)种子采收与贮藏。在广西阳朔县,龙须藤种子一般在立冬前后陆续成熟,豆荚从绿色逐渐变为黄绿色至黑褐色,荚壳变干变硬,直至爆裂,弹出种子,因此,龙须藤种子采收应选择在豆荚变为黄绿色后而尚未爆裂前进行;豆荚采收后应及时晾晒,待豆荚干透并有部分开始爆裂时进行脱粒,脱粒后将种子阴干。选择粒大饱满的种子与数量约三倍(按容积比例)的干净细河砂(湿度以用手握成团,放手散开为宜)搅拌均匀堆放在房内角落处保存,堆放高度15~25cm,注意防止老鼠等动物为害。
(2)苗床整地。苗床按高10~15cm、宽约1.5m的规格整理,施足基肥,苗床间留宽约40cm 的通道;苗床土壤要松软,透气性强,保湿和排水能力好,在苗床上方架设遮阳网。
(3)播种时间与播种方式。在清明前播种,方法:待播前,把种子从河砂中筛出,去除干瘪或变质种子,将选好的种子用25℃左右的温水浸泡约30 分钟,与细砂按1∶1 拌匀后均匀撒播在苗床内,覆盖厚约0.5~1.0cm 的细土,再覆盖一层薄的木屑,适时浇水,遇到干旱天气时,每2 天浇水一次,喷灌或滴灌。
(4)幼苗管理。幼苗出土后,应保持充足的水分,待幼苗长至5~8cm 时移入口径5~8cm 预装有生土的营养杯培育,幼苗移入营养杯后,每天浇水1 次,当幼苗在营养杯成活后,根据天气及营养杯内土壤情况浇水,每隔20 天薄施水溶性复合肥,龙须藤苗长至30~80cm 时,即可出圃移栽。
(5)移栽。龙须藤苗符合出圃要求后,在1~3月间即可择机移栽,尽量选择在石山、半石山地区种植,种植地点附近应有石头、构建物或乔木等以供龙须藤攀附,分散种植;移栽前进行穴状整地,植穴规格30cm×30cm×40cm,回表土满穴;移栽时注意天气情况,当天气预报未来2~3 天有雨时,可在当天进行移栽,移栽时营养杯与苗一起带走,到种植地点后再把苗带土一起从营养杯取出,定植后,踏实,灌足定根水。
图5 野生龙须藤种子
图6 龙须藤杯苗 养蜂基地育苗一角
育苗在阳朔县羿春族蜂业有限公司位于阳朔县葡萄镇的苗圃和该公司位于阳朔县白沙镇腊树底的养蜂基地进行,种苗出圃后,少量栽种在养蜂基地以便于观察种苗移栽后生长、开花及蜜蜂采集利用等情况,其余发放给阳朔县蜂业协会会员分散在阳朔县各地栽种。
2016年12月采收龙须藤种子约10kg,在2017年3月28日和5月1日分两批撒播,各播种5kg;2017年12月采收龙须藤种子约200kg,在2018年3~4月分4 批撒播,每批播种25kg;龙须藤种子撒播后约15~20 天发芽,25~30 天长出小叶;发芽率平均达90%以上,成苗率65%~85%(详见表1)。
图7 龙须藤杯苗 葡萄镇苗圃一角
图8 人工栽种龙须藤的种子
表1 龙须藤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
从表1可以看出,2017年5月1日播种的龙须藤种子其成苗率为65%,低于其他5 个批次,可能与种子发芽后遇外界长期高温天气有关,结合阳朔县农时、耕作习惯和苗期管理等因素,龙须藤在清明前播种较好。
(1)生长情况
2018年2月,在养蜂基地移栽龙须藤实生杯苗30 株(2017年3月28日播种),全部成活,移栽成活后任其处于野生状态,至2021年9月,长势最好的一株藤长约7.5m(见图1),藤直径(靠近地面处)约1.8cm,其他植株藤长3.5~6m 不等,藤直径1.4~1.6cm。2021年4~5月,阳朔县水产畜牧技术推广站对发放给阳朔县蜂业协会会员栽种的龙须藤杯苗成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龙须藤杯苗栽种成活率在95%以上。
(2)开花结实情况
开花情况:2018年2月栽种在养蜂基地的龙须藤,首次开花在2020年8月间(即移栽后第3年开花),但花量少,一个植株只有几个花序;在2021年龙须藤花期,这些龙须藤花朵开放的数量与2020年相比大幅增加,随机检测10 个花序,花序长度13~16cm、花序直径约4cm、最短的花序有小花51 朵,最长的花序有小花80 朵。若从植株的花朵开放数量、花序密度判断,2018年2月栽种在养蜂基地的龙须藤在开花的第二年就已经接近野生龙须藤开花盛期的水平(见图1~2)。
结实情况:2018年2月栽种在养蜂基地的龙须藤,2020年未发现有成熟的豆荚,2021年9月开始发现部分植株陆续结出豆荚,2021年12月在豆荚数量较多的两个植株随机采收部分老熟豆荚,进行种子称重,结果如下:植株1 种子每100 颗重19.13g,植株2 种子每100 颗重18.57g,与同期采收的野生龙须藤(植株3)种子每100 颗重19.03g 相比,差异不大。详见表2。
表2 栽种龙须藤与野生龙须藤种子重量情况
(3)花期
群体花期:8月20日~10月15日,与附近野生龙须藤的花期基本一致。
2021年8~10月,在养蜂基地对移栽的龙须藤蜜蜂访花情况进行观察,访花的蜜蜂有中华蜜蜂和西方蜜蜂,蜜蜂采集花蜜和花粉的积极性高,与在野生龙须藤观察到的情况基本一致。由此推断,在阳朔县通过种子繁殖栽培的龙须藤泌蜜排粉正常,可供蜜蜂采集利用。
从养蜂业的角度看,人工栽培龙须藤的目的主要是为蜜蜂提供花蜜和花粉,使龙须藤分布更广、密度更高,可供蜜蜂采集利用的龙须藤更多,以提高龙须藤蜂蜜产量和质量。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广西大部分地区都有龙须藤分布,但能形成商品蜂蜜生产的只有30 多个县(市区)[9]。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个别地区龙须藤分布面积不少,密度不低,却生产不出商品蜂蜜,当地龙须藤流蜜差是主要原因之一,调查还发现分布在岩溶石山地区的龙须藤泌蜜通常好于在土岭生长的龙须藤。所以,影响龙须藤泌蜜除了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外,土壤性质和生境也是关键因素。本研究选择的地点阳朔县属于喀斯特地貌,繁育栽培的龙须藤泌蜜和排粉正常,蜜蜂访花积极,而其他非喀斯特地貌的地区栽培的龙须藤能否达到这个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也是非喀斯特地貌的地区计划栽培龙须藤发展养蜂应该加以考虑和注意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种子繁殖法培育龙须藤,经河砂贮藏的种子撒播发芽率达90%以上,杯苗移栽成活率95%以上,移栽后第3年开花,第4年进入开花盛期,蜜蜂可采集利用。采用种子繁殖法栽培龙须藤不仅可以避免破坏野生龙须藤植物资源,有效增加龙须藤植株数量,而且还可以为养蜂业增加蜜粉植物资源总量,助力养蜂业发展,实现养蜂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