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长华│文
3
转场一个多星期后,一天上午,从山下上来四个男人。他们都骑着自行车。
四个人看到一长溜蜂箱排放在公路内侧,有些好奇,就纷纷下车,在蜂箱前指指画画,兴致盎然地说着话。
丁火石夫妻以为是来买蜂蜜的,就赶紧走过来打招呼。走近一看,其中两个中年男人是认识的——原来是山下下洞村的村支书和村长。
丁火石连忙热情地说:“哇呀,原来是领导来了啊!你们是来买蜂蜜的吧,如果要少量的,我这里还存放了一点,要多的,暂时还没有,因为我们转来这里没多久。不过,这里的自然环境不错,过不了多久,就会有大量山花蜜卖了。”
尽管不是同村人,但彼此都比较熟悉。下洞村的村长说:“暂时不买。我们这次特意去山里面的几个贫困户家里走访。这两位才是县里面的领导,现在驻扎在我们下洞村扶贫。这位是县委党校的尹校长,这位是张校长。两位领导,这个丁师傅就是我们这里远近闻名的养蜂专业户,是丁家村的。他家的蜂蜜是一顶一的好啊。”
两位县里来的扶贫干部赶紧和丁火石夫妇握手。
那位稍微年轻些的扶贫领导紧紧握住丁火石的手,话语比较多:“丁师傅好,我姓张,是县委党校的副校长,我们来下洞村扶贫已有半年多了,来银坪水库的深山中走访那几户贫困户也有好多次了,但还是第一次见到你和你这么多蜂箱。我们顿时来了兴趣,因此,特意想向丁师傅你取取经,看能不能让贫困户们都跟着你一起养蜂,使他们尽快脱贫。丁师傅,你觉得行不行呢?”
“是啊是啊,我们觉得呀,这里的山水植被这么好,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脱不了贫呢?我们应该向丁师傅学习,因地制宜,让更多人以养蜂来脱贫致富啊!”那位年老些的尹校长接过话头。
所有扶贫干部都深深知道,扶贫工作不能做表面文章,只有为贫困户找到脱贫致富的项目或门路,才能做到扶志、扶智、扶技,最后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扶贫目标。因此,当他们看到丁火石的蜜蜂养得这么好时,立即想到了让贫困户们也跟着一起养蜂这个门路,自然迫不及待地向丁火石表明这种心态。
丁火石虽然是个老实淳朴的养蜂人,此时却陷入了矛盾之中:如果大家都来养蜂,同行相忌,今后自家蜂蜜的销路就成问题了;假若形成恶性竞争,相互压价,那自己今后的生存就更加艰难了……
因此,丁火石想了想,吞吞吐吐地说:“唉,养蜂既是一门辛苦活,也是一门技术活,一般人家根本弄不来,也学不会。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我看全靠养蜂脱贫致富有些不太现实……我还要继续去巡察蜂箱——唉,刚到一个新地方,蜜蜂的天敌太多,我忙去了,你们慢慢看吧,我就不陪你们了。”然后赶紧转身离去。
弄得两位村干部和两个扶贫干部一脸尴尬,只好继续向银坪水库的深山中走去。丰红莲有些过意不去,招呼道:“天气热,你们去帐篷里喝些凉茶再走吧。”
“不用啦,不渴。下次再来喝。”下洞村的村支书回应了一句,四个人再次跨上自行车,消失在银坪水库后面层峦叠嶂的森林深处。
4
半个多月后的一个清晨,雾罩蒙蒙,高山上的晨风居然挟着丝丝凉意,这时一家三口已吃过早餐。
丁火石将防蜂服严严实实地套在身上,急急火火地说:“趁着天气凉爽,得赶紧行动!要不,天热起来就难受了。”
旁边,丰红莲也头戴防蜂帽——蚊帐般的防蜂纱将头脸罩住,双手戴着薄薄的皮手套,提着各种小工具。
志根仍然没有穿戴任何防蜂装备,却扛着摇蜜机,兴冲冲地走在最前面——等待和忙碌了这么长时间,就看今天的收获了。
志根直接把摇蜜机轻轻摆放在2号蜂箱前:“爹爹,姆妈,这个蜂箱里的蜂蜜最好,就从这一箱开始摇吧。”
全家人整天照料着蜂箱群,对每个蜂箱里蜂蜜的充盈情况了如指掌。
跟往常一样,每次摇蜂蜜,就算志根放假在家,他都不亲自参与。一来,摇蜜是个更加精细的活计,在丁火石的感觉中,志根的手法和力道还达不到理想状态;其次,每次摇蜜都无法避免地死伤一些工蜂,还会死去许多幼蜂,志根觉得有些残忍,因此,他尽量回避。
于是,志根依然拿着小扫帚,在其他蜂箱前慢慢巡视,及时驱除蜜蜂的各种外来敌害。还好,来到银坪水库这片新蜂场后,除了一些不断前来骚扰的瓜箩蜂,还没有发现大土蜂来犯的迹象。
另一边,丁火石打开2号蜂箱,打量了一番,从里面拿出一页沉甸甸的蜂坯。用小扫帚轻轻扫去蜂坯上的工蜂,只见大半蜂房已经封门,里面全是酿熟的蜂蜜。这页蜂坯至少可以摇三斤上好的蜂蜜。他喜滋滋地打量了一番,然后递给身边的妻子。
丰红莲喜滋滋地接过蜂坯,用雪亮的长条薄片刀轻轻剔着,将整页蜂坯上的蜂房封皮割去,里面立即淌出黄橙橙的蜂蜜来。她赶紧把这页蜂坯轻轻放入摇蜜机里。
把割开的蜂坯放入摇蜜机也有讲究,刚割开的这一面必须朝外,这样摇蜜机的离心力才能将蜂蜜甩出来。
丁火石又从2号箱里拿出另一页蜂坯,扫去上面的工蜂后,再次递给妻子。丰红莲又用薄片长刀又轻又快地割了起来……
一个正常的蜂箱里至少有8页蜂坯,但不是每页蜂坯上的蜜都可以摇取。在一个正常的蜂箱中,每页蜂坯都有细微的功用区别:有些蜂坯主要用来养育幼蜂,有些蜂坯主要用来储备蜂蜜——摇取这种蜂坯上的蜜,就可以将幼蜂的损伤降到最低。但还是有一些小幼蜂被甩出来,随蜂蜜流进蜜桶里死去。这是无法避免的。
而在一些更大、更兴旺的蜂箱中,蜂坯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在花源特别好的时节,有时一两页蜂坯上全是满满的蜂蜜——这是蜜蜂们的储蜜仓库。摇取这种蜂坯上的蜂蜜,完全不会损伤幼蜂。
在丁火石的养蜂生涯中,曾经有一个超级兴旺的蜂箱,是两个蜂箱叠加起来的组合箱,仅仅春季的一个月里,就摇过三次蜜,总蜜量达到四十来斤。
可是,由于这个蜂箱里的蜂王每天产卵量太大,工蜂数量太多,丁火石当时又经验不足,没有及时给它们分箱,慢慢地,这个组合箱也无法容纳如此庞大的蜂群了,最后蜂王只好率领整箱蜜蜂,如同一阵云烟,逃进了远山深林里……
每次想到这件事,丁火石的心头都隐隐作痛,同时用养蜂业的行话不断提醒自己:养蜂如风,大意如梦。
就在丰红莲给第二页蜂坯割蜂房封皮时,丁火石把原先割下来的封皮捡起来,轻轻放到2号蜂箱门口。封皮上粘附的蜂蜜立即引来一小群工蜂,纷纷吮吸着上面残留的蜜汁……
在摇蜜过程中,总会产生有一些小浪费。但是,这些看起来浪费的蜂蜜,事实上一点也浪费不了,工蜂们会把它们吸干净,重新纳入蜂箱中。
第二页蜂坯已放入摇蜜机里,丁火石盖上盖子,这才不轻不重、不急不缓地摇着摇蜜机的摇柄,只听到摇蜜机里发出一阵细微的呼呼声。
摇蜜机不能摇得太重,否则会把蜂房中的幼蜂全部甩出来,但也不能摇得太轻,酿熟了的蜂蜜甜度高、浓度大,摇轻了蜂蜜甩不出来。
尤其是冬天,由于气温太低,摇起蜜来,就更有讲究了,也更麻烦些。
不多会儿,两页蜂坯已摇完其中一面。
夫妻俩从摇蜜机里各自拿出一页蜂坯,丁火石也拿着另一把长条薄片刀,夫妻俩同时割着蜂坯另一面的封皮。
两页蜂坯重新放入摇蜜机中,丁火石再次不轻不重地摇了起来。
丰红莲问道:“这个蜂箱中还有取蜜的蜂坯么?要不要再摇一两片?”
丁火石摇了摇头:“有些蜂坯还可以摇出一些蜜来,但还是不摇了。给蜜蜂们多留一些余粮吧。”
一次摇蜜不可过分,尽量给蜜蜂们多留些口粮,利于蜂群的健康发展。
丁火石把两页蜂坯从摇蜜机里再次取出来,轻轻放进2号蜂中,再轻轻盖好蜂箱,然后他提着摇蜜机,丰红莲拿上其他器具,往下一个需要摇蜜的蜂箱走去。
这时,他们身上已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蜜蜂,但他们才走出几米远,这些蜜蜂立即就从他们身上飞开,重回2号蜂箱。
每个蜂箱的蜜蜂都有不同的气息和信息,并有各自的领域,一旦越界或混淆起来,就有可能打群架。这个道理蜜蜂们都懂,所以它们尽量避免越界到其他蜂箱前。
另一边,志根依旧不紧不慢地察看着每个蜂箱,清扫蜂箱时,发现哪个箱里的蜂蜜充盈,就顺手折根树枝插在蜂箱旁,便于父母选择性地摇蜜。
依然没有发现可怕的大土蜂前来侵扰。零零星星的瓜箩蜂倒是不断出现,但够不成大威胁。
前些天,志根顺着几只瓜箩蜂飞行的路线,总算找到了一个瓜箩蜂窝。蜂窝很大,像只小皮箩,黄橙橙地挂在一棵松树间,就在蜂箱上面两三百米的深林中。当夜,父子俩扎了一支长长的竹篙火把,伸到那棵松树上,把瓜箩蜂窝燎了,摘下蜂窝,收获了好几升幼蜂,让一家人美餐了好几顿。
瓜箩蜂的幼蜂比大土蜂的幼蜂小很多,售价自然低一些,但味道差不多,炒起来反而更容易入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