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娟
摘 要:留守儿童的活动形式单一,容易产生孤独、恐惧等情绪。低年级学生的绘画能力强于言语表达能力,可以通过绘画进行自我表达。通过绘画可以让低年级学生将自身的感受清晰地表达出来,以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本文在阐述借助绘画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一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绘画;潜意识;攻击性行为;心理健康教育
一、绘画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绘画活动对于儿童心理的意义。人了解客观世界需要经历三个层次,即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童年期是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的本质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在交流感知的过程中,儿童喜欢通过绘画、动作、声音等可视、可听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感受。他们在绘画中会将自己笔下的客观事物加上主观色彩,画出来的事物有时会与生活中的事物大相径庭,但却是他们自己心中所思所想所喜的模样。因此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绘画能力强于言语表达能力,绘画不仅是一种情感体验,更是一种自我表达的过程。
留守儿童的特殊环境。留守儿童的活动形式单一且同伴缺失,这些都容易让他们产生孤独、恐惧等情绪,多数儿童心理感受到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缺失安全感。为了了解他们可能因此产生的负面情绪和不积极的心态,以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教师有必要让他们将自身的感受清晰地表达出来。由此可见,研究通过绘画活动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心理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通过绘画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
为了及时了解低年级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我准备让学生们通过绘画来“述说”内心的情感。本次活动采用自主性绘画,没有指定绘画内容,没有限定要求,利用一节美术课,让学生随心而画。
在学生的绘画作品中,一个学生用线条画了不同场景中的人和物,还给画起名为“大战”(见图1)。
我在征求小A的同意后,與他进行了沟通交流,发现他的作品是围绕两个主题展开的五个场景。
1.关于绘画作品的交流
师: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把人画成这样呢?
小A:这是一个死人,死了后躺在这。
师:那人头上多出的一小块是?
小A:(烦躁地说)死人的头上都会贴着东西的。
师:这是天上的几朵云,你为什么在云上面也画了一个小人呢?
小A:人死了后,他的家就在天上了。他躺累了后就会飞起来,踩着云回家啦。
小A:(急切地说)他们的家遇到危险了,正在加大火力进攻。
师:那这些数字是?
小A:是攻击指数。
师:攻击指数?
小A:游戏中都是这样的。
师:这是几个人在互相打架吧,但我不明白为啥当中有个人的身上有“×”?
小A:(平淡地说)被打死了。
师:那就是打了×的,就是死了,下面这个人站在黑乎乎的东西前是怎么死的?
小A:(激动地说)那不是黑乎乎的东西,是池塘。他在给池塘里的鱼儿喂食时,被鱼儿咬死了。
师:鱼儿怎么会咬死人呢?
小A:(有点不耐烦)是凶猛的大恶鱼。
2.绘画传递的主题
为了进一步“读懂”小A的绘画作品,我在征求了孩子的奶奶同意后,与她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我了解了他们家庭的状况和生活现状、家庭教育、孩子的表现等。随后,我又与小A进行了第二次交流,得知孩子居家时以游戏和看电视为主,很少去学习,为此父亲就时常以简单粗暴的形式惩罚他。
死亡。在小A绘画中出现三个关于“死亡”的不同场景,这种认知来源于家人负面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小A的母亲时常与孩子父亲争吵,为此父亲一直只身在外打工,对家人不管不问,奶奶却将所有的过错归结于小A母亲有抑郁症,不能教育抚养孩子。由此可见,失和的家庭关系和失范的家庭教育导致了小A对于死亡产生了不准确的认知。
攻击。在孩子的话语中感受到画面中的攻击多数来自于防御性行为,导致孩子出现这种防御性攻击行为的来源是安全感的缺失。
小A在图中画了因为打架而让其中一人死了的场景,这是来自于同伴间的打闹和游戏中的场景。复学后,小A在与大家相处时总是不断地制造各种夸张行为和语言,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但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反而引起了同学们的不喜欢。再加上他们班有几个男生特别调皮,时常在班级打打闹闹,而小A与他们玩耍时总是被“打败”了,所以他的内心里又多了一些挫败感。
由此可见,小A在潜意识里的攻击行为属于手段性攻击行为,希望以此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目的和目标——得到家庭和同伴的关注和爱。
三、依托教育策略,解决成长中的心理问题
1.强化生命教育
完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生死观念是重要的一环,所以要使小A的家庭教育回归生命本位。在交谈时,让奶奶明白孩子父母的不负责已经让孩子缺乏爱了,作为祖辈照顾孩子确实很辛苦,但不能把对小A父母的怨气和不满转嫁到了孩子身上,那样会导致孩子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小A的母亲因身体导致精神状态不好,那要让父亲必须尽到责任,不能以外出打工为由对孩子不管不问。家人要用宽容和爱的家庭氛围来滋养孩子脆弱的心。
绘本阅读传递正确的生命观。此外,疫情期间,学生们从家长口中、多媒体上得知一些关于疫情和死亡等信息,无形中也会产生紧张、害怕的心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有限,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这样容易产生不准确的认知。
结合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小A出现的情绪,我利用绘本阅读课上了一堂关于“死”的主题教育。在课堂上我和学生们一起分享阅读了《獾的礼物》,故事讲述了很老很老的獾老爹知道自己要死了,他不怕死,只是怕朋友会伤心……跟学生们一起读绘本,一起猜想“獾老爹知道自己要死了,会是什么心情呢?”“獾老爹‘离开’后,朋友们都是什么感受呀?如果我们身边发生了同样的事,你会怎么做呢?”
在读完故事后,我问:獾老爹的“离去”,朋友们怎么由伤心到开心呢?学生有的说是獾老爹“活”在了他们的记忆里,有的说是老了就要死……我就接着学生的讨论问:“獾老爹的死有没有让你们觉得害怕呀?”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感受,但明显地感受到了他们能正确地看獾老爹的“死”了。
课后,我没有做任何的总结性说理,而是让他们再读一读《活了100万次的猫》《爷爷的天使》,读后要跟我交流故事的内容。通过这种阅读绘本的方式,让低年级学生在阅读中不自觉地树立了正确的生命观,积累了怎样做或怎样选择的经验。
2.化解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在每个儿童成长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而小A出现的手段性攻击行为更是学生们在遇到挫折和冷漠时选择的一种表达自我和引起重视的方式。
第三次跟小A交流时,我和他先一起听《好朋友》,再跟着音乐哼唱了两三遍。“能告诉我,你的好朋友是谁吗?”“妹妹。”我问他:“为什么是妹妹呢?”“因为妹妹听我的话,我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我又问他:“如果你是妹妹,你喜欢这样的哥哥吗?”引导小A换位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会给妹妹带来什么样的感受,那跟伙伴们玩耍时也这样,伙伴们喜欢吗?让他明白跟别人玩耍相处时需要和平友善、互相帮助关心才会相互喜欢。引导他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要,提高交往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绘画可以“触摸”到学生潜意识里的情感,也体会到学生那颗脆弱的心需要不断地用爱去滋养。当然,并非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有着心理情绪的投射,因此教师要用多维的视角、专业的态度去分析,不能受固化思维和主观意识的影响,要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生活环境、场景,理解学生在绘画中想传达的某种特殊情感,再抓住契机进行教育。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第2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3.
[2]韦柳英.巧借绘画,探寻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9(27)
[3]郭培霞.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问题与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7(6).
[4]赵建华.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心理科学,2005(4).
編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