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实现质量型扩招的思考

2022-03-25 22:34郭高萍柴草
教育与职业(上) 2022年3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职院校

郭高萍 柴草

[摘要]高职院校实现质量型扩招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客观需要、提升价值认可度和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保障。面对扩招生源多样化,校内外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教师改革动力不足,教学模式相对传统单一,调研统筹不够,难以因材施教这些现实困难,建议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构建“三真”模式,激发学习动力;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建立多维协作关系,促进意义建构;坚持文化育人原则,推动文化适应,提升自我价值认可,以真正实现质量型扩招,提升扩招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质量型扩招;高职院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育人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郭高萍(1980- ),女,湖北襄阳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柴草(1986- ),男,山西稷山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广东  东莞  523808)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2021年度教育教学科学规划课题(教育综合改革专项)“适应区域产业链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建构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JKZG03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5-0046-05

高职院校扩招三年来多措并举,在招生数量上已完成扩招工作任务,但对照《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中 “质量型扩招”的要求,是否真正发挥出高职扩招政策在缓解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等方面的战略作用,还需进一步反思。面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在岗职工及应(往)届毕业生等不同类型的扩招生源,高职院校在设施配备、师资队伍、教学模式、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等方面还需进一步补短板,真正做到以扩招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动力,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本文围绕生源特点分析人才培养中的现实困难,并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切入,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进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质量型扩招的有效路径。

一、提出质量型扩招的意义

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挑战。职业教育肩负着助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现教育强国梦想的历史责任。国家提出质量型扩招,不仅为高职改革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而且为高职服务国家战略和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搭建了新的平台。

(一)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

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虽然这些年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但“设备易得、技工难求”的局面尚未得到突破性改变。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缺口巨大,不能适应产业发展升级的迫切需求。通过扩招,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企业在岗职工等庞大群体进行再教育再培训,将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有利于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梯次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为推动“十四五”期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保障。

(二)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客观需要

2019年之前的《政府工作报告》将高职扩招和职业教育的内容放在“加快发展社会事宜,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教育部分,但从2019年开始,高职扩招和职业教育便归入“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板块,2020年又归入“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层面,这种调整体现出高职扩招在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层面的深刻意义。扩招政策让更多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企业员工等通过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升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利于缓解当前比较明显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更多社会人员提高就业质量,以此来改善民生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提升价值认可度和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高职扩招的群体主要是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技能积累和谋生手段等难以适应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不同程度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压力,甚至产生自我怀疑,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来自外部和内在的压力让部分人不堪重负。通过扩招,这些人员能接受到高等教育,进一步学习当前社会紧缺的知识技能,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这不仅可以使其获得收入上的提升和生活上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同,进一步激发其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精神动力,提升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二、实施质量型扩招的现实困难

质量型扩招不仅体现在对数量上的迫切需求,更体现在对质量上的殷切期盼。高职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参差不齐、与区域发展不匹配等问题是客观存在。面对扩招生源,高職院校在顶层设计、师资力量、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学生管理等方面缺乏经验、准备不足。

(一)生源数量骤增,校内外的师资力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国家部署高职扩招任务后,各级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及时贯彻落实。据统计, “2019 年,高职共扩招 116.5 万人,普通专科增长 114.8 万人;五年制高职阶段学生增长 1.7 万人,其中社会生源约占 10%”① ,2020年“高职院校共扩招157.44万人” ②。但由于任务重、时间紧,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师资力量储备,而且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中职院校、校外教学机构等也均缺乏足够的师资。为了完成扩招教学任务,虽然一些院校加大了招聘力度,但仍不能满足扩招后人才培养的需求。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受学校固有招聘程序的复杂性和教师个人调动安排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校外教学机构师资不稳定、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

(二)生源基础不同,教师改革动力不足,教学模式相对传统单一

除了应(往)届中职生外,大多数扩招生源的专业基础薄弱、知识体系欠缺、技能水平不高,这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教师大多承担繁重的校内教学和科研任务,扩招后教学改革和教学工作量的评测缺乏扶持政策,校外教学机构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而承担合作任务的中职教师又缺乏高职教学经验。有的教师觉得扩招生反正都能毕业,学习成绩和个人关系不大,故教学热情不高,不乏敷衍应付的现象。有些高职院校虽按上级规定制定了扩招生源人才培养方案等系列文件,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而且,部分扩招生的教学会安排在周末集中上课,已经工作一周的教师难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针对扩招生的教学改革中,大都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同时学生的精力投入也不够,这种教学生态难以提升培养质量。

(三)生源需求不同,调研统筹不够,难以因材施教

高职实现质量型扩招的初衷是对人才实行分类选拔、分类培养,把数以百万计的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培养成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技能人才生力军和满足城市现代化发展需求的行业骨干。除了要面向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也要面向其他不同行业的不同要求以及社会人员的成长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调研摸底,精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成长愿望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信息,为构建课程体系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忙于完成高职扩招在“量”上的任务,忽视了对“质”的要求。在操作层面,调研不够,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与中职、校外教学机构等合作方也缺乏对人才培养质量统筹管理的共同研讨,教学管理不够规范,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也不够健全,致使扩招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实现质量型扩招的改革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末至今世界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育理论,主要围绕知识是什么、怎样学习进行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视为心智建构的结果,是学习者把新接触到的信息融入他们已有知识的过程。通过学习活动,促进新经验与旧知识的接轨,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知识,从而实现知识自身发展。下面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关照扩招人才培养主题,从模式构建、过程管理、价值认同等方面切入,探索提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质量型扩招的改革路径。

(一)模式: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构建“三真”模式,激发学习动力

“人的发展不只是表现为知识的增加、智力的发展和人格的成熟,更重要还需表现为建立在这种发展基础上的‘自我发展内在动因’的发展,这是人的发展的促进因素,是最高层次的内因。”③扩招生源大多是有社会阅历的成年人,如何激发其学习动力是人才培养中需考虑的首要问题。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创设“真实情境”,引入“真实任务”,对学习效果进行“真实评估”,并贯穿到学习的全过程,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重教师传授、轻学生引导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構者,而非仅是信息的加工者。

1.创设“真实情境”,促进“图式转变”。知识不是抽象的存在,而与一定的文化、社会和环境密切相关,从建构主义视角进行考量,需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架构知识的“真实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这一情境,利用原有的“图式”和新的经验进行认知,将新经验加入脑中信息库,并进行同化融合。一是与大型企业合作培养,企业一线就是“真实情境”,采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制”教学。二是对在校外教学机构集中培养的分散学生,高职院校必须重点投入资源,调整校内实训资源的使用计划,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扩招生到高职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集中实践教学,组织他们到校外合作企业去实习锻炼,而不能对统招生与扩招生采取“双重”标准。

2.完成“真实任务”,增强问题解决能力。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学习者参与真实任务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适应制造类企业转型升级的一线生产需求和技术更新,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提升扩招生源的问题解决能力,这里不仅包括原有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难以解决的老问题,更包括随着产业更新迭代或跨界融合产业中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让学习者进入真实情境,通过解决真问题,完成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真实任务”,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将其培养成为技术骨干、行业能手、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3.开展“真实评估”,检验培养质量。评估是检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运用评估结果进行反向思考,能科学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前期学情的分析,建立贯穿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的一套“真实评估”机制,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方面,评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通过课程学习有哪些新变化、新进步,有哪些难点和盲点;另一方面,结合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革的一线需求,课程内容在对接扩招生现有岗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上,有哪些需要删减或更新。在评估过程中,可采用教师评估、小组评估、自我评估等多种形式,帮助教师精准了解相关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趋势和动态,提升课程体系设计的前瞻性,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补充专业理论知识,促进相关知识迁移,搭建专业知识的完整体系,为今后提升专业融合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过程: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建立多维协作关系,促进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处于辅助地位。教师确定任务之后,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维协作活动,来建构意义、提升能力和分享成果。针对扩招生源的多样化,通过多维协作模式来实现意义建构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可以促进不同行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共享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1. 明确“最近发展区”,开展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提出的“支架式教学”,借助了建筑行业使用“脚手架”的做法,将复杂任务进行分解,促进学生逐步建构对知识的理解,从浅层次学习理解逐渐引向深入。扩招生的知识基础较薄弱,在解决真实问题与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距,尤其是在校外教学机构培养的学生,招考条件门槛较低,来源多元,无形中增加了教学难度。教师必须发挥出主导作用,针对教学目标要求和学习者特征进行认真调研分析后再开展教学设计。根据学情分析,教师找到学习者原有水平与培养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明确“最近发展区”,并通过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源、组织合作学习等途径来消除差距。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任务分解,开展启发引导,让学生自主分析探索,教师辅以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支架”逐步攀升。随着学生理解的深入,教师可以逐渐减少引导或帮助,让学生自己探索,接受任务挑战,学会调控学习方法和资源,最后使其能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帮助其跨越“最近发展区”,提升认知能力,实现融会贯通。

2.重视自主探究学习,开展抛锚式教学。网络资源的不断涌现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了重要保障。但网络信息数量巨大,内容庞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选择适应课程内容的信息资源,选择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任务”进行“抛锚”。在师生协作互动中,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原有经验进行探索,自行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针对企业在岗员工的培训,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精神,结合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大胆“抛锚”,并与其共同探讨解决技术难题。

3.组织开展协作学习,建立学习共同体。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实践中的意义协商,学习者置身于真实情境中,学习个体之间基于合作又超越合作,推动知识的合作建构。扩招生具备一定的人生阅历,其参加扩招考试表明有想学习知识技能和提升自身素质的良好愿望。教师可在前期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学习共同体,在学习资料搜集分析、假设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评价等环节,引导学生结合原有经验对某个问题进行不同假设、推论,并通过互相沟通、讨论和争辩等进行验证,持续性进行各类意义协商,共同解决问题,并创造出丰富的智力资源。

(三)价值:坚持文化育人原则,推动文化适应,提升自我价值认可

教育离不开文化。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并不断传播和创造着文化。高职院校需加强对扩招生的文化教育,立德树人,德技并举,将民族文化精髓、校园文化精神、优秀企业文化、行业职业规范等融入其中。

1.坚持德育为先,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强调德育,追求人格完善的价值取向。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扩招生的学习时间主要集中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接受教育的持续性不强,配备的学工人员也不足,故德育方式必须要创新。一是思政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结合扩招生的特点和需求,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其结合原有社会经历来反思问题。二是专业课教师要提升课程思政的能力,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呼应。三是强化师德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模范的言行举止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四是辅导员、班主任要关注扩招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情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正能量,引导其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奋发进取实现人生价值。

2.引入企业文化,重视职业规范塑造。每种职业都有规范,这些规范不仅是体现在文件、规则等可视文本中的行为要求,也是渗透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多个层面。作为职业载体的一些企业也建立了自身文化,其愿景、理念和價值观等需要员工思想上的认同与行动上的同步。一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相应企业文化精神的课程内容,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要加强职业规范的学习教育,通过专门课程让学生掌握职业定位、职业纪律、行业要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增强学生就业岗位的适配性、专业性和就业流动时的竞争性。

3.优化课程结构,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培养合格公民,是世界各国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要结合生源特点,突出“社会性”的综合培养要求,打破“工具性”的单一标准,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在技能类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公民知识、公民价值、公民道德、公民参与社会等公民教育内容,努力培养扩招生的国家认同、民主素质、公民道德、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教育是促进人自由发展的活动,只有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因,“人才能把自身发展当作自己认知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的发展才能成为主体人的自我建构” ④。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扩招生的人才培养,可以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帮助学生改造自己,完成自我建构,促进自身发展,实现主体自由和生命价值,也可以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推动质量型扩招落到实处,为推动现代化建设培养新的生力军。

[注释]

①邢晖,佛朝晖.协同共治框架下新时代职业教育项目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40.

②陈瑜.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完成[EB/OL].(2021-03-03)[2021-09-23].http://www.gov.cn/xinwen/2021-

03/03/content_5589890.htm.

③④冯建军.当代教育原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7-58,58.

[参考文献]

[1]冯建军,周兴国,梁燕冰,等.教育哲学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2]严运锦.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学习型组织概念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9(8):28-32+43.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职院校
翻转课堂在高校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互动模式的构思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线描教学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