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胜江 刘萍
1. 引言
课程的一种典型定义:“课程即教学科目”,强调课程内容依据学科逻辑进行编排。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因此课程内容围绕学科知识展开。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完全学科化的知识体系的教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但职业教育意在培养技术性人才,完全依靠学科知识不足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依据实际工作流程或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本身进行重新编排与序化。
2. 工作过程以及系统化课程
“工作过程的整体系统化”所强调的是知识有序化的另一种方式。就一般性而言,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不能不解决课程内容的挑选以及课程内容如何进行排序这两个问题。前者是由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有才干的人对课程内容的需求不同;后者是由于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知识需要在结构化的前提下才能传递,但长时间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课程的知识仅能依据学科体系的方法来进行排序。基于学习科目的知识结构体系来对知识进行排序,要学习且掌握的是知识的范围、内容、方式、组织和理论等在历史上的发展。但究其根源依旧是指将所需的基础知识进行及时储备为基础的课程。与之相对的工作体系的关注点是工作的工具、方式、内容、方案、组织以及对象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为了达到整体化、系统化,用现代的经典案例进行更好描述,而采取的工作过程化,与过往的不同点是,这种类型的课程的切入点不再是由老师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传授,而是将“工作”当作切入点,关注“工作”的整体性以及学生在此过程中所收获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以下特征是需要在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堂模式下体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几种情况:对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性;对内容有够宽且广的适应性;实施与内容点评的“整体性”。目标定向性需要贯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基的思想理念,系统化地培养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及素养的广泛性和综合性;而内容应用性则要求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以满足岗位需求、“够用,能用”为底,以近代及现代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构建以学习情境为单位的课程结构,与评价整体性要求建立健全课程实施体系:即将过程和结果的两次考核相结合,并且让学生进行自评、让学生团队之间进行相互探讨与评价教师对团队的评价、最终再以老师对学生进行点评收尾。综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指依据工作过程或工作流程,从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出发对学科知识进行重新选择与组织。对近代经典案例的观察以及分析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基础,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目标定向性、内容先进性和评价科学性的特点。
3. 工作过程与课程思政的完美融合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培养广大学生对每一个青年人、对我们社会、对整个中华民族以及祖国的无限真诚和热爱,将广大学生自身的爱国精神融入教学情怀,将发展国家的强国之志融入贯穿到课程中去,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小处观察大局,实现课堂教学的“润物无声”,是我们肩负的使命,其中意义更是重大。这里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来论述一段关于课程和思政的美妙融合。
让老师板着脸讲大道理从来不会是课程思政的要求,课程思政也可以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严谨态度、创新精神作为目标于课程中培养并呈现,旨在教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品德,从而将课堂变得“温暖”,启迪智慧人生,培养学生良好人格,C语言程序设计分别以理论与实践作为两大切入点。
课前学习部分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即学生查阅资料以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通过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踊跃地查询相关资料。而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查询并且观看C语言发展及功能相关的视频,将会认知到程序设计既是人工智能也是5G时代的人才不可或缺的基础技能,了解目前我国在程序设计、开发方面的现状,了解到C语言是编写华为鸿蒙OS的语言,让我们不再受制于人,通过中美贸易战中的“中国芯”等具有时代意义的案例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心,使得学生能够具备为自身、为社会、为国家争光的使命感与荣誉感,激励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爱国情懷,为投身于实现中国梦而需要更加努力,更加专注地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豪感,从而让学生在此之中、在此种环境和氛围之下,努力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本领,将来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除此之外,学生能够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出于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学生将会不断地去学习相关知识,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则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思路的不足,从而开阔自身的思维,发现自身知识缺陷,并在讨论中树立自信心。
课堂学习不仅是作为教师传授学生知识与育人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重要载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理应从温度、深度、广度、力度等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从而创建合理的教学模式。一方面需从以往单方面的学生被动地吸取知识的教师独白式教学转换为互动性更高、更强的对话式教学;另一方面,教学在其中合理引进对思想,对人格的教育,做到教书不仅育人还要育德。
第一,在对学生的教授与培育过程中,首先,一个人性化的、有温度的、温馨的教学环境与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讨论与互动,不用惧怕答错;其次,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互相讨论与帮助的良好意识。
第二,深度教学指的是让学生学得更深入、更透彻,从而能够观察到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教师应多思多想,在课程规律下,应该同时挖掘课程中的政治元素,使得思政教育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求课课都有思政,但应在各大章节都有教导。细致地、接地气地教学思政教育案例分析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将全盘性的灌输理念进行转化并使其成为一种互动式课堂教学,从而有效促进广大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实现思想态度、感情和实际行为的互动认同。引导学生热爱专业课程,对自身价值进行提高,为社会做出贡献。课后教师应趁热打铁,布置任务时的要求是让学生自己书写一个我国计算机知名科学家的人生故事并且对其进行互相评批,这样会使得在校学生更容易有好的机会直接了解到我国更多的优秀科学家,学习他们的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人生观。通过课上及课后的小练习,在学生心中悄悄种下一颗小却有生机的思政种子,静待花开结成正果。
第三,选择更加普适的教学角度,将计算机编程思想浅显化、通俗化。使得我们设计的程序理论可以更全面地迈向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更加熟练地掌握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开放的、立体且饱满的知识体系。例如,讲授书中switch多分支结构时,每个分支后面都要一个break语句,教育学生懂得学会取舍,也有利于知晓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古人的智慧。
第四,采用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更加充满活力,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知识的想法,例如利用学生对游戏的兴趣,让同学们自主编写一款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有趣的问题将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以及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驱使力,在教学同时,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即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而非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此外教学过程中将课程中的资源充分挖掘,通过逻辑推理、计算编程等,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良好品质。
实践教学环节是以学科中基础概念及原理为环节核心,由简到难,由基础到提高,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观察、研究、再进行整合。基础性实验、开放式实验以及探索性实验均包含于实践教学环节。为清楚了解学生对基础学科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基础性实验是不可或缺的,让学生验证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与基础性实验有所不同的是,开放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感性认识,进而对学生设计能力进行培养;而开展探索性实验则需要学生参与到如学科竞赛、教师科研项目等等,因此在难度上会相比于前两者更难,但也同时使学生逻辑思维、科学分析等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由于学生之间进度会存在一定差异,为让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深化和应用,达到进一步升华,教师应将合作学习模式运用于此实验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教学,探讨分享见解,从而能够扩展思维面,并且这些行动将会促进学生的研究与创新及如何与团队中的人进行合作的能力。
4. 基于工作过程实训课程教学与实践
實训教师精选实训内容和实训案例,实训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巧用类比,化难为易,让学生实际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如何应用到项目中,让学生掌握到所学知识在具体项目中的应用方法,化“抽象”为“直观”,使得同学对此有更具体的概念,从而理解得更通透,既完成了任务,又使得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想象力与思维提高的同时也亲身参与了项目,丰富了阅历,实训教师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性,实训教师都具有多年的软件开发经验,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对课程重点与难点进行突破,找出相似知识的相同与不同,多将新旧知识进行合理关联,多在重点内容上花费时间,在学生具体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自由发挥,而不是局限于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这样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意识,实训教师合理利用教学工具,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并且走下讲台观看学生操作情况,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故教师要看学生有无比较优秀的操作或自学学会的更好的方法;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教师要能及时地发现学生操作上的问题并向全班学生指出。在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之后,教师再使用屏幕进行演示,将刚刚所做的内容展示给学生,并作讲评,表扬制作优良,也指出瑕疵之处。
5. 小结
课程采用“劳动生产经过相关整体化”的理念推进相关的改革创新之后,理论上会使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增长了学生对所学科目学习的热切关注程度。劳动生产经过相关整体化的教育培养框架是一种对职业技术与本科高等教育学校的教育需求有更大的提升的先进教育理念框架,能够满足目前社会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需求的一种教育培养理念框架。
*基金项目:2019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以职业本科高校为例(课题编号:JXJG-19-86-6)
作者简介:章胜江(1977——),男,安徽池州人,副教授,高级双师型教师,研究方向:信息技术管理;刘萍(1981——),女,江西高安人,讲师,中级双师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