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鹏
引言:信息社会的到来,使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等方面,与每个人的发展都息息相关,尤其是军事和经济领域更是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却并不明显。对此,教育部门颁布了相关的条例,指出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并要求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能促进它与数学课堂的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
(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与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情况相比,高中数学的知识面更广,难度也更大,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原因是其中包含着大量抽象性较强的知识,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同时,高中数学课堂中,有很多关于几何、作图的知识,这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单纯利用口头教学,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内容。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则可以省去教师作图的时间,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复杂的图形,通过直观化的教学调动学生抽象思维,将其转化为具体形象。这样学生可以更快地理解所学内容,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多是利用板书和“灌输式”展开课堂教学,但高中数学知识点的抽象性较强,随着学习知识难度的提升,学生会在学习中感到吃力和枯燥,遇到较多困难后,就会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心理。由此可见,在高中数学学习阶段,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尝试转换身份,将自己从主导者身份转换为指导者,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这样才能改变被动学习知识的状态。同时,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还能够以多样化的展示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让课堂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的融合策略
(一)基于学情,深化教材重要知识点
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够让教材知识点得到一定的深化,教材中的知识点较为浅显,如概念、定理、公式等,但这些知识点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理解更高难度知识点的前提条件。只有掌握好这些知识,才能在解题时更快地找到解题思路。另外,学生的差异性导致在学习数学时,对知识的掌握速度和运用能力都不同,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还能够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使所有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是电子白板,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学习方法,如数形结合、建模思想等,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知识点。
举例来说,在学习《指数函数》一课时,教师想要让学生认识到指数函数的定义,会在板书上建立坐标系,并绘制出函数图像,这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为了节约教学时间,也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函数图像,教师应利用多媒体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维。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作出y = 2x,y =
,y = 10x,y =
的圖像,再用多媒体用不同颜色将函数图像逐一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观察图像的特征后,可以得到y = ax (a>0, a≠1)的图像和性质。教师则要利用多媒体展示a>1和0<a<1的图像,让学生认识到哪些情况下函数为增函数,哪些情况下函数为减函数,以便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这种图文结合的教学形式,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形象具体的图像,来强化对知识点的认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案例讲解,教学深入阶段具体应用
高中数学学习中作图相关知识较多,如果教师运用板书讲解知识点,则需要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使课堂讲解和讨论的时间不充裕。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多会利用案例或是经典例题进行讲解。尤其是立体几何部分教学,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足,教师需要利用作图,直观地引导学生思维转换,而这一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动画演示能力,则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作图的问题,让课堂教学时间更加充裕,并有效地区分和识别案例中的信息。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加深学生的记忆。
举例来说,在学习《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经典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探究柱、锥、台的表面积,并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如,若圆规的正视图是正三角形,则它的侧面积是底面积的多少倍?在解题前需要先对题意进行分析,学生想还要得到正确答案,要掌握圆锥的侧面积公式,根据公式来进行推导即可。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l,根据题意可知:l = 2r,利用圆锥侧面积公式可得:S = πr·2r = 2πr2,得出圆锥侧面积是其底面积的2倍。推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模拟动画,将圆锥侧面积和底面积都用直观图形表现出来,并将半径、母线等标记好,让学生对推导过程有更深的记忆。
(三)检测阶段,信息技术升华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中,教师想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能依靠课堂提问来进行,且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检测,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布置相应的检测任务,引导学生在平台中逐一完成。这既能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又能提升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较为新颖的习题,让学生解答后拍照上传。教师则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检查,并纠正其错误的观点,使其思维得到启发,并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举例来说,在学习《函数y=Asin(ωx+φ)》一课时,教师要在课后借助信息技术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从历届高考试卷、教辅书中精心选择题目,并上传到网络平台,让学生认真读题并拍照上传答案。如,为了考查学生对ω、φ、A等参数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题:已知函数f(x)=sinωx+cosωx(ω>0),x∈R,在曲线y = f(x)与直线y = l的交点中,若相邻交点距离的最小值为,则f(x)的最小正周期为多少?学生在解题时,需要结合三角函数,先对函数进行转化:f(x)=sinωx+cosωx = 2sinωx+
(ω>0),令2sinωx+
= 1,得出sinωx+
=。所以,ωx1+=2kπ+或ωx2+=2kπ+(k∈Z),令k=0,可得ωx1+=,ωx2+=,所以,x1=0,x2=由|x1-x2|=,=,得出ω=2。所以f(x)的最小正周期为T==π。学生在解题时,对三角函数的转化和应用不熟悉,可能会出现一些疏漏,导致结果错误。教师在点评时要耐心指导,借助工具将其中的问题圈画出来,让学生明确自身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四)联动教学,建立课堂与实践相统一
数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理论性,学生不仅需要理解和认识知识点,还需要学会应用知识点解决问题。而课堂教学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鼓励学生认识知识、转化知识并从实践中挖掘知识的奥秘。首先,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从生活中提炼学习素材,加强学生对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并利用视频、图片采集技术等,有效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知识点,并深入理解;其次,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数学定理,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明确知识的应用效果。举例来说,在学习《随机事件与概率》一课时,教材中设计了抽签实验和掷骰子试验,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在一定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有些事件必然会发生,有些事件则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随机事件”相关概念。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先借助板书和口头讲解的方式,来模拟还原抽签实验和掷骰子,让学生初步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和认知;再利用多媒体模拟摸球试验,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主要是带领其探讨随机试验发生的可能性,并让学生了解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从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形式下,既能够直观地让学生学习概率知识,又能够为后续学习“随机事件”定量刻画进行铺垫。
(五)丰富资源,信息技术建立网上课堂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融合最大的优势在于有着海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设计课堂内容时,合理运用这些资源,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掌握。对此,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相关的习题及视频资源,及时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或交流群分享给学生,让其借助资源去学习和练习,以便更好地加强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课后利用信息技术搜索相关知识,丰富自己的学识,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则可以带到课堂中与教师和同学沟通、讨论,从而提升解题能力和沟通能力。
举例来说,在学习《诱导公式》一课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诱导公式,通过回忆推导过程,将其与本课新知相联系。之后提出问题:“对任意给定的一个角α,角π+α的终边与角α的终边有什么关系呢?”鼓励学生动手作图,观察发现角α和角π+α的终边关系关于原点中心对称,以便为后续诱导公式的推导做好铺垫。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相关视频,进行修改后用作微课视频,让学生认真观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作图找出角α和角-α的终边关系,及角α与角π-α的终边关系。通过讨论对诱导公式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利用学习交流,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小組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解答,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课后,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深入探究诱导公式,让其搜索相关的知识和视频,以便强化对知识点的认识,拓展眼界的同时,还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结束语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借助丰富的资源和多种表现形式,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融合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借助信息技术得以更好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