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视域下民办医学本科院校“医+X”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2-03-24 16:32翟军伟徐利萍张鸽袁磊胡仕坤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0期
关键词:医科医学院校民办

翟军伟,徐利萍,张鸽,袁磊,胡仕坤

(1.新乡医学院 管理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2.新乡医学院 三全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医学人才的期望值和衡量标准也在逐步提升,对复合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1]。新医科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应然产物,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次“质量革命”,同时也是新时代赋予医学人才培养的新使命。“新时代高教40 条”指出,优化我国高校教育,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其中本科教育是基础,人才培养是基石。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迭代升级是发展的必然,医学人才教育需不断进行创新改革,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新医科在知识多维选择上更加重视新兴知识融合创新,通过优化专业布局、重构学科结构,打破学科藩篱与障碍,跨越传统学科的边界,进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2]。

民办本科医学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逐步加大,办校能力明显增强,尤其在师资薪酬、设施设备和图书馆建设方面优势日益突出。近年来民办院校影响力逐渐加大,其创新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研究。“医+X”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医学教育主体为培养“医+X”人才而构建的一种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旨在培养以“X”见长的医学人才和“医+X”交叉性人才,强调人才培养内容的交叉与融合,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鉴于“医+X”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医科人才培养理念相契合,本研究将在新医科视域下对民办本科医学院校“医+X”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期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理念解决未来医学领域前沿问题,旨在促进民办本科医学教育的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科民办本科医学院校“医+X”人才培养新体系,为同类院校探索新医科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借鉴。

1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现状

1.1 国外医学人才培养现状

国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多样,尤其是在医学教育方式上更为多元化。Brown[3]以及Tackett[4]等将自适应学习的教育方法应用于医学生教育过程中,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及心理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实施了独特课程模式“回归基础科学”:第一年开设医学课程,第二年开设临床医学课程,第三年学生随导师加入课题组进行基础研修,完成“回归基础科学”循环,第四年开设临床选修课,这种理论—实践—高层次再实践的教学设计,符合认知规律,对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很有帮助。英国伦敦大学医学生培养是“5+3+4”模式,即前2年学基础医学,后3年为临床医学,毕业后先进行1年初步培训成为注册前住院医师,随后2-3年进行临床专业培训,成为高级住院医师,然后再经历4-6年注册专科医师培训方可成为正式的专科医师。该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了从业医师的医技水平。德黑兰医科大学从修改课程内容,强调临床技能,将行为和社会心理主题纳入课程,结合互动式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对医学博士学位培养模式做出重大课程改革[5]。塔吉克斯坦的医学教育状态改革包括根据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建议,对本科、研究生教育进行重组,并继续进行专业发展[6]。2000年以来,日本建立了新的方法来管理医学院。这些方法包括规范核心课程、两年的强制性研究生培训和医学教育认证体系[7]。巴西医学教育受许多国家的影响,最终也建立了符合自身国情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8]。老挝在采取创新办法后解决了因医疗资源有限、教师人数和能力不足而导致毕业生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并建立了医生执照制度和改革现有课程的程序[9]。还有加拿大、荷兰在内的几个国家的医疗项目现在都在优先考虑医学教育的多样性[10]。

医学教育已经改变,并将持续改变,以应对科学进步和社会需求[11]。20世纪各国广泛采用的传统医学教育体系造就了几代具有科学基础和临床技能的医生,为医学和社会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然而,在世纪之交发生的变化已经在本科医学教育(UME)和研究生医学教育(GME)中构成了一场革命[12-13]。继UME 和GME 之后,基于能力的医学教育(CBME)这种创新模式随之出现,成为真正的集教育、培训和实践的连续统一体[14]。新加坡的研究生医学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发展[15]。与此同时,美国一些医学院正在对其课程进行影响深远的修改,使其与其他保健提供系统相协调,目标是培养具有知识、技能的医生,并有效地为改善医疗保健服务做出贡献[16]。

1.2 国内医学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高等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日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依然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尽管国家持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升级,亦有部分高校探索出多种新型培人才养模式,但至今这些模式还停留在表面,或是针对个别要素的小改变,而不是整体大变革。随着全民大健康时代的到来,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将迎来更多机遇和挑战,创新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倒逼传统模式快速转型。

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2017年之前,系统集成教学模式在国内医学院校中应用较为普遍,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17]。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得到完善,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全科、儿科等紧缺人才的培养得到加强。该模式推行以来,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产生很多矛盾,如有规培资质的医院与无资质的医院之间的人力资源矛盾,规陪生与无规陪资质单位之间的矛盾等,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与此同时,部分医学院校结合学校实际和影响力还探索出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1+1+1”人才培养模式、护理职业教育中的“三一制”、中药学专业中的“2+1+1”模式、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甚至在新兴的健康管理专业亦有涉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2019年全国高教处长会的报告中,以四个“大”准确定位了医学教育的地位:大国际、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浪潮迎面而来,医学与理科、工科、文科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对医学教育提出了现实挑战,需要建设具备新理念、新学科、新结构、新质量的新医科。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30年,计划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水平更高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以往的教育中,大多数本科医学院校着重强调将基础科学融入临床医学。倪艳波等[18]立足于地方医学院校办学定位以及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以“双一流”建设为背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定探索。培养临床医学创新人才是新时代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的任务与使命。王秋静等[19]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培养“白求恩式卓越医学人才”,探讨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医学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科技和科学的新发展。医学科学在不断发展,教学和培训必须与这些创新保持同步,并以灵活的方式应对新的要求[20]。尤其是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后疫情时代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更是势在必行[21]。医学人才培养文化的转变是实施以能力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的必要条件[22]。然而,医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教育体系仍存在诸多缺陷[23]。

2 新医科背景下民办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培养周期长

医学生培养的特点之一就是周期长。新医科要求将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和医学教育完美融合,就要求医学生额外增加对数学、物理、大数据、机器人、计算机等多门课程的学习,并且要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因此,培养一名新医科医学人才所耗费的时间比传统医学生更长。

2.2 教师数量少

一是民办医学院校较公办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在师资方面处于弱势,教师数量少且整体教师队伍偏年轻化。二是符合新医科要求的带教教师数量严重匮乏。新医科教育模式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较多的跨学科知识,既懂医学,也要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信息化设备操作经验或实验能力,这样才能学科交叉引导学生学习。三是民办医学院校校企合作起步较晚,直属附属医院数量较少,通过附属医院加强师资力量的难度较大。

2.3 筹建实验室难度较大

民办医学院校由于资金主要是自筹,筹建一座先进设备的实验室的投资额度过大。由于实验室产出效果较差,与校外企业合作投资难度系数很高,制约民办医学院校的发展。

3 构建民办医学本科院校“医+X”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在新医科背景下,民办医学院校应紧跟国家政策,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医+X”人才培养模式。“医+X”人才培养模式既满足了新医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特性,也可以让民办医学院校结合自身条件灵活选择融合的专业,若学校资金充足,可选择“医+人工智能”方向发展,若资金不足,可以探索“医+法学”培养医学界律师,也可以探索“医+管理学”培养医疗界管理人才,还可以选择“医+心理学”培养临床心理治疗师等方向,同时考虑到社会目前处于后疫情时代,民办医学院校也可以选择“医+公卫”专业,培养懂医学也懂院感的疾控人才。“医+X”人才培养过程中着重突出“X”特长,注重医学与其他平行专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还强调医学与物理、化学、哲学、法律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侧重于对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与传统的“单一型”医学人才不同,“医+X”复合型人才不仅具备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具有一门非医学或医学专科类专业知识与技能。“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医学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人才培养的变革。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促使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不断革新。无论是从教育视角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改革,还是从学生角度培养其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等,都是“医+X”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的一种转变。

在新医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部分综合类院校虽然资源丰富、硬件设施齐全,却同时存在其对医学专业建设不够重视的弊端,反而降低人才培养改革效率,得到“1+1<2”的结果。反观民办本科院校虽然资源不如综合院校丰富,但胜在“船小好掉头”,院校内部更易统一思想,上下一盘棋,从而更高效地推进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因此,在深化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民办本科院校的革新速度有可能呈现“弯道超车”的效果。

3.1 增强教学互动,打造线上“医+X”融合“金课”

在教与学方面,从教师传统讲课的“单行道”模式向师生互动的“双行道”模式转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要从“我能行、我能干”向“我敢想、我敢创”方向转换,最终促使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广谱式培养向精准化教育转变[24]。民办本科医学院校增强与其他医学院校的合作,联合双方师资力量,打造出几门线上示范性“医+X”融合“金课”,作为双方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课程学习,获得相应学分,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时间宽度,间接增加了学习的时间长度,可以有效解决新医科背景下“医+X”人才培养模式周期长的问题。

3.2 外引内育并举,聚焦人才需求

师资力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要素,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师资架构。以建设架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目标,外引内育并举,聚焦医学前沿领域人才,引进高质量学科带头人,抓住紧缺人才,依托校企合作提供相应的专业化师资培训,开展学术交流和挂职锻炼,提升现有人才的师资水平,培养骨干人才,储备未来人才。通过外引“人才”、内挖“能人”,培育“头雁”领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挥育人功能、打造人才实训基地,为高素质人才输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同时,加强校间师资合作,采取线上直播远程教学的方式,共享教学资源,可以在短期内缓解教师匮乏的问题。学校还应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围绕新医科发展需要组织系统培训,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型教师培养的资金投入,完善新型教学人才引进制度,鼓励在职教师尝试跨学科、跨专业深造研修,由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25]。

3.3 加强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

在产教融合的发展背景下,民办本科院校创新教育需要满足新时代赋予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目前,高校创新教育仍存在模式与实际情况脱节、专职教师相对匮乏、实训基地平台建设有待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民办本科院校可以通过深化校企合作,采取“学校给企业教学授课,企业给学生技术指导”的方式开展互补合作。学校实验课可以通过线上直播与虚拟技术方式结合的手段,将企业实验室场景投射进来,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到”先进企业实验室中观摩学习,也可以定期批量安排学生前往合作企业参观、见习或实习,有效解决了民办本科医学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同时利用学校丰富的医学教育和医疗资源,搭建产教、医教合作平台,开展包括人才培养、临床实践、就业、培训、科学研究、师资培养等在内的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交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和系统化,以服务医学教育发展为目标探索新路径。

4 讨论

新医科是高等医学人才教育对未来医学发展新态势以及社会发展新需求的回应,更是医学高等教育领域响应“健康中国行动”的突破性改革。新医科培养的人才将是医工文理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医+X”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创新,更是新医科交叉融合模式的灵活体现。因此,未来研究可从新医科视角出发,探讨适合民办本科院校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亦可尝试将“医+X”理念融入其中,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多元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医科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医科医学院校民办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基于大学生幸福软实力模型的医学教育提升研究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生命教育视域下医科院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探究
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在医科生科研思维培 养中的应用
论民办独立院校的“企业化经营”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