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2022-03-24 16:32司丽娜刘贝贝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0期
关键词:胜任大学生教育

司丽娜,刘贝贝

(郑州轻工业大学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不同于大众的创业教育,大学生的年龄、心智、知识储备、专业特点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育内容、方法、形式、载体、评价、平台等要与年龄特征、专业特点、群体优势和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和需求密切结合,利用更加科学的分析方法,从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创业基本素质等层面入手,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胜任特征理论研究适用于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引导模式,既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凝聚和传递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正能量,又可为地方经济建设输入新鲜血液和注入新的活力,为促进民生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新动能[1]。

1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概述

1.1 胜任力的概念

1959年,Robert White 首先提出了胜任力一词,将人的一种特质称为胜任力。1973年,美国McClelland博士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中,对胜任力给出了较为明确的定义“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及行为特征”,是衡量优异绩效与一般绩效的关键因素[2]。自此以后,与胜任力相关的理论研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来说,人们比较接受将胜任力视为在一个组织中绩效优异的员工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3]。

之后,部分学者将胜任力思维引入到研究创业者特质中,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研、大学生成功创业者案例分析、专家访谈等一系列方式,总结大学生创业者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等基本特征,提取创业胜任力要素,建立了创业胜任力模型,并通过进一步分析创业胜任力要素与创业绩效的相关性,对胜任力模型进行修正。目前,关于创业胜任力研究,从创业主体的角度来说,基本上都集中在个体创业胜任力上;从研究方向来说,基本上都将关注点放在创业活动上,也就是关注创业者的综合素质与个人特质[4]。

1.2 创业胜任力模型

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对创业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也转变为面向创业过程和创业环境的分析。仲理峰、时勘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中国家族企业进行研究,并构建了包含11 个维度的中国家族企业企业家胜任力模型[5];Thomas 在回顾以往关于创业胜任特征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创业胜任力过程的观点,提出了创业胜任力特征的六维结构模型:机会胜任力、关系胜任力、概念胜任力、组织胜任力、战略胜任力、承诺胜任力,这是目前运用得较为广泛的创业胜任力模型[6]。

2 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概况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末,相对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开始了国内创业教育研究、实践及推广工作。之后,随着创业教育的盛行,各高校积极响应,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创业政策,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多形式并举、科学系统的高校创业政策体系和教育模式。

2.1 第一、第二课堂相结合模式

各高校设置创业类课程,组建教师团队讲授相关政策、理论、基础知识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综合素质。同时,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补充第一课堂,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中国人民大学从培训方案的改革、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实践渠道的构建等方面入手,在不同的课程类别和培训环节中进行了创业教育,创建了有温度有资源的创新创业教育[7]。

2.2 融入职业引导体系模式

高校将创业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学业职业规划、提升职业素质、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并将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列入了大学生职业生涯相关课程体系。2006年,清华大学把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整个职业指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Know About Business 大学生创业基础”,这种普及性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3 创业项目孵化模式

此模式侧重创业技能培养与实践教育,高校设置创业培训指导机构,突出学用结合,有配套的项目孵化机制,定期组织各类创新类、创业类比赛,搭建桥梁,挖掘创新创意,孵化创业项目,促进创新创意转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学生创业中心、校友企业家俱乐部,与学校已经运行成熟的创业实践基地相呼应,实现对学生从创意到创业的全过程扶持。

2.4 创业学院模式

此模式以创业学院为载体,突出创业教育的专业性、独立性、完整性,通过独立的机构加强对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全面管理、全程服务,具有更为清晰的创业教育的思维和定位。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院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对创业教育进行实践性探索。

3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培养的主要问题

3.1 高校支持机制不够完善

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不少高校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平台建设等方面创新思路,开展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技能显著提高,创业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但是,各高校创业教育方法、效果参差不齐,存在创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提升结合度不足,教学内容与手段实用性、灵活性与创新性不强,创业文化氛围营造不够,创业教育师资团队薄弱,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法单一等问题。

3.2 大学生个人创新意识及能力不足

高校的创业政策宣传到位,大学生基本了解政府的创业政策,但是对创业的认识不够全面、客观、深刻,热情不够,内在驱动力不足,创业意识薄弱。尽管目前各高校采用创新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但是面对实际创业项目,大学生在知识结构、谋划与预测、专业理论与技能、方法创新、法律常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4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培养机制的构建

结合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的结构,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法,我们分析发现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8],与政府政策支持、社会保障体系、高校培养机制等有正相关性,高校需要与政府、社会协作配合,从胜任模型的关键要素出发,以问题为导向,注重个体差异,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培养机制。

4.1 强化创业氛围营造,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中的创业意识包含动机、兴趣、信心等因素,创业意识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氛围。高校要持续开展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让大学生了解创业是实现人生价值、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提高创业兴趣[9]。要做好校内外创业成功典型大学生案例宣传,激发创业激情,增强学生创业信心;在案例宣传过程中,要从胜任力各维度分析创业成功、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认识、理解创业胜任力,并以典型案例为参考,分析个人创业胜任力各因素具备情况,从而不断提升抗压能力、社会责任感及创业意识。

4.2 完善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创业素养

各高校要根据所在区域社会环境、学校总体定位等,进一步明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修订适应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相关因素融入课程设置中,注重理论、实践的有效结合,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一方面,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将创业案例分析、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内容纳入创业课程体系,让学生充分了解创业基本知识,提升创业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注重分层、分类指导,加强重点人群指导,针对在创业胜任力某些维度存在明显薄弱的个案,通过“创业训练营”“营销提升沙龙”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提升素养;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做好创业动机甄别,提供宽松的创业胜任力养成环境,制定“一对一”培养方案,为从事创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组建一支能力强、跨学科、结构合理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尤其是从校外选聘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对创业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获得创业方面的经验和启示,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养。

4.3 搭建多维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创业本身是社会活动过程,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中大部分因素均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得到提升。因此,创业教育要体现“做中学、学中做”,学生要置身于创业实践的具体情境中,高校需要提供更多的平台,增加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创业的实践能力。一是对现有实践平台进行整合、拓展、创新,过程中要不断增强平台的科学性、实践性、市场化水平。比如,很多高校有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市场营销等社团,鼓励社团以公司模式市场化运作;针对校内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采用项目申报、竞标等方式由学生社团、班级申请执行。二是组建专门机构,做好产学研的纽带,对校内各学生创新团队、孵化项目、注册公司等进行统一、科学管理,促进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活动有效衔接。三是学校要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学习、交流、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了解社会形势、企业运作、技术转化等,从而积累创业技能。

4.4 健全服务体系,提供创业保障

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会受到家庭观念、融资、团队组建等的影响,高校针对外部因素做好相关服务。完善现有的家校交流平台,加大创业政策、成功案例的宣传,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就业观;特别是在大学生有创业意愿时,引导家庭成员客观地对待子女的创业选择。搭建大学生创业的信息支持平台,及时向学生反馈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等,让学生尽快获得有效信息,少走弯路,更好地实现市场供需的匹配;同时,还可以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机会,从而实现知识、资源及创业思路的共享。利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对创业学生进行全程的心理辅导,特别是对创业失败的创业者给予帮扶、鼓励,高校也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创业失败的救济机制,从而解决创业学生的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胜任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