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贵州大学《土壤学》教学改革探讨

2022-03-24 16:32段建军黄莺何进王小利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0期
关键词:土壤学学时教学内容

段建军,黄莺,何进,王小利

(1.贵州大学 烟草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2.贵州大学 农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土壤学》是贵州大学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农产品安全以及林学、茶学、烟草科学、草叶科学和生态学等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的形成和物质转化和循环、土壤分类和利用管理等,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研究和解决土壤养分平衡、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退化与恢复等农业生产问题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最基本的核心课程之一。土壤学理论知识繁多,又与生产实践活动关联密切,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实践性很强的农业基础学科,教学质量要求高,教学难度较大。同时理论和实践教学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方法为手段,开展研讨式素质教育,课堂引入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按部就班、按图索骥等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努力培养有知识、守纪律、爱干事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适应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本文从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考核制度等方面对《土壤学》的教学改革思路进行探讨。

1 《土壤学》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

1.1 《土壤学》教学内容较多,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均相对不足

土壤学的知识点较为丰富,涵盖范围广,概念理论多,且基础性和实验性较强,而传统的课程设置并未充分考虑到内容多而课时紧张的矛盾,教学过程中省略了一部分的教材内容,仅对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对土壤的认识不够全面,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学时安排72 学时,按教材编排需一学时一节,课时紧张,无法系统性讲解,完成教学内容[1]。例如《土壤学》教材的下篇,土壤利用与管理的问题一般不进行专门讲解,这部分内容是对土壤物质组成、土壤性质等基础内容的补充扩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对教材上篇和中篇即土壤物质组成和土壤理化性质部分内容讲解后,课时就已经结束。

1.2 教师教学方法相对陈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

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限制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陷入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被动地接收和记忆知识,知识体系僵硬化和碎片化,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率下降。同时,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土壤学》课堂人数的增加是当下教学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而部分教师依然只完成课时安排的教学内容,师生之间互动不足,难以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2-3]。

1.3 《土壤学》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与学科发展联系不够紧密,且内容阐述不够深入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壤学》课程教学的主要参考教材出版时间是2010年,教材的内容汲取了前人对土壤学研究的精华部分,分为上、中、下篇,分别介绍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性质及其形成过程、土壤的利用与管理,内容详尽。而随着该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土壤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学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理论、新成果、现代化研究手段等方面难以在教材中体现,造成教学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的问题,理论教学内容的陈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4]。

1.4 课程考核形式单一,不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土壤学》的课程考核方式仍然以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为主,考试组织周期长,形式单一,且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搞突击的学习风气,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土壤学》教学改革措施

2.1 结合专业特色裁切教学内容,优化学时分配

《土壤学》教材的知识内容丰富,在较短的学时里不能完整传授。可结合专业特色,突出课程重点,在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中有目的地挑选内容进行传授。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研究重点是农资的合理利用,优化资源分配,因此例如土壤有机质、土壤水、土壤类型及合理利用等方面的内容应作为重点进行传授。此外,《土壤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其中实践技能包括野外识别常见土壤类型和采集土样的技能,实验技能包括基本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如土壤全氮、磷、钾、土壤含水量等,这些专业技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掌握。而《土壤学》的教学安排使《土壤学》的实践环节占比较少,如由于实验课课时紧张、时间短,出现学生在不了解实验原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进行实验操作的现象。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需要应用于实践,因此在优化有限学时分配的基础上增加实践学时,使学生不仅要了解土壤,还要接触土壤,深入认识土壤,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2.2 联系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增长学生见识

《土壤学》教材出版周期较长,学科发展成果无法及时反映,限制了学生对学科发展现状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最新科研成果,可运用补充实例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和新内容,促进学生对土壤学的认知以及对学科研究热点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4]。引用实例的教学方法是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讲解土壤有机质的内容时,可引用典型的土壤有机碳的研究案例,说明土壤中各种有机碳形式及其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联系所学内容加以思考,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

2.3 结合多媒体技术,多形式并用,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中有明显优势,直观性强、图文并茂。《土壤学》教学普遍应用多媒体教学,但多媒体也受到影像素材、设计制作水平、教材内容结构的限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手段[5]。因此只有在高效发挥多媒体技术作用的前提下,多形式结合使用,才能优化教学质量。

要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需要收集科研实践中的素材。根据教学需要,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为主导,在平时的科研活动、野外实习中多收集素材,使之贴合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同时,多媒体课件的编辑要重视实用性,文字、图片、影像等合理搭配,知识点详略得当,既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能使学生注意力完全放在影像的浏览上。在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前提下,结合传统教学形式,可让教学内容更加清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教学重点,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高质量教学。例如在抽象化的矿物结构部分,难以找到合适的影像素材,可用磁力棒制作简单的教学模型,让学生可以实际观察到土壤的空间立体结构,同时能有动态视觉感受,加强学生对土壤矿物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2.4 转化教师职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土壤学》的理论知识繁多,随着课程的推进,各章知识的逻辑联系会越来越紧密。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导致学生理解不透彻,印象不深刻,时间久了容易忘,因而需要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拓展学生的专业见解,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6-7]。《土壤学》教学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进行改善。

以探究的形式授课,指的是学生围绕某一科学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灌输者,而是作为学生思考的引领者,在相互探讨和提问中获取知识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探讨式案例教学法包括针对性问答和师生讨论等方面[1]。讨论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有效途径,《土壤学》的课程学习可以减少教师的讲解,学生课前以小组形式自主讨论学习,将学习过程中遇见的疑惑以及自己的见解,在课上进行汇报,其他小组和教师进行提问,最后教师可结合相应的案例对当前章节做知识总结。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也会有显著提升。

2.5 优化《土壤学》期末考核方式,注重平时考查

传统的《土壤学》考查方式侧重于期末闭卷考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把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重点放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一套全新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仅占30%、平时成绩占70%的考核形式对学生的最终成绩进行评定,平时成绩的评定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的课堂展示情况、课后作业等内容。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课堂中,注重平时对知识点的获取和运用,同时减轻期末应试考试的压力,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3 结语

《土壤学》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改变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陈旧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单一等,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专业水平,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中土地资源利用的人才需求。然而《土壤学》的教学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不断的改革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改善。总之,《土壤学》教育是综合交叉性的教育,并不局限于土壤学本身,而是与多学科交叉,未来《土壤学》教育应以问题为导向,培养一大批能解决土壤科学难题的人才。

猜你喜欢
土壤学学时教学内容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土壤学报》2019年度优秀研究论文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土壤学报》2016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揭晓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2016年环境土壤学研究热点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探究式教学法在“土壤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