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认证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

2022-03-24 17:59李朝明许丹李芸王东亮李寻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9期
关键词:工科环节工程

李朝明,许丹,李芸,王东亮,李寻

(东华理工大学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有着近70年历史的工科专业。目前,全国近190 所办学点中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以哈工大等“双一流”高校为代表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类学校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创新研究能力,为后续研究生阶段教育做准备;另一类是地方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强调专业知识应用和学生的就业质量,以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现实情况是部分地方院校实践教学环节依旧存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不足、过程管理不严、实习内容形式单一且实习基地利用率不高、青年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不够等问题[1,2]。随着国家大力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进一步强调工程教育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加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刻不容缓。

1 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部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的短板,特别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目标定位不清晰,缺乏对工程教育的认知,对人才的需求将会由专业型向通用复合型转变存在着认识不足,还停留在“专业型”人才的培养阶段。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最新的评估认证文件对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有明确的规定,不仅对人才的工程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有要求,还强调人才的综合素养和工程伦理教育等价值观培养,主要包括沟通、项目管理、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素养[3]。当下,我国正处于新发展阶段对传统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未来需要的是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他们不仅要求有过硬的技术能力,同时懂得经济、社会、法律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2]。可以说,新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也为“新工科”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结合新工科建设要求打造传统工科专业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1.2 实践教学环节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东华理工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始建于2001年,依托我校国家级特色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组建成立,是东华理工大学2007~2010年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在我校给排水专业开办初期,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存在以下教学问题:(1)实习基地不稳定、基地数量少,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2)忽视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培养,只重视学历教育、科研水平和课堂理论教学水平要求,缺乏行业工程经历,无法有效指导实践教学环节。(3)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忽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适应新工科专业要求的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导致学院、教师投入实践环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主动性不强。(4)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工程实训基地缺乏,且内容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参与度不高,无法满足专业评估认证人才培养要求。

2 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2.1 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定位,构建“三对接、两支撑”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和专业办学定位,明确了以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饮用水安全保障和市政建设等发展需求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线,以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将工程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融合,注重学生知识的复合性和能力的多样性培养,强调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培养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近年来东华理工大学大力组建实践教学平台,建成了BIM 技术工程设计中心、鸿业市政管线设计中心、水处理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创新创业实践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来对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增加了海绵城市认识实习、综合管廊设计大作业等环节;通过持续开展实习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水处理技术三个方向的完整的实训基地群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地支撑了评估认证文件中关于毕业要求中对给排水工程设计能力、水处理设备运营管理与维护能力、给排水管道与设备安装能力、给排水工程造价、监理及施工能力等核心岗位能力的培养。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积累,逐渐形成了适合评估认证体系的人才培养体系,即“三对接、两支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强调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与核心岗位能力的培养相对接、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接、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对接;同时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和实训基地支撑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性教学强调基本技能、工程实训及综合应用,以专业技术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大力推行开放式实践教学,加强了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通过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为给排水专业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2.2 以“双师型”教学队伍为保障

注重提高专业教师实践经验和工程资格,定期选派专任教师到工程实践单位进行工程实践锻炼。一是“内培”,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指导能力;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促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二是“外引”,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打造高水平校外企业导师队伍,以提升教师队伍实践指导能力[4]。

2.3 以校内外工程实训基地为依托

实训基地是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实习基地建设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环节效果[5]。构建新型实习基地“工程实训”模式,主要以适应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全过程实践教学模式,在企业实习的应届毕业生的论文题目由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拟题,毕业答辩时邀请企业指导教师作为答辩组成员一起参加,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通过资源整合、创新与共享,促进多方协同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

2.4 以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为载体

以“大创”项目和科技创新竞赛为载体,大力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近3年,专业共立项5 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10 余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获第三届深水杯全国大学生给排水专业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四届深水杯全国大学生给排水专业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2 项,获第四、六、七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2 项,2019年“立昇杯”全国高校给排水本科毕业优秀论文(设计)三等奖1 项,2021年“鲁班杯”全国高校BIM 毕业设计作品大赛三等奖1 项,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三等奖2 项,获省级以上竞赛获奖10 余项,通过鼓励学生多途径全方位参加学科竞赛,大大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自信,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些年,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始终贯彻“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的教育理念,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作为学院“水木青春”服务队主要成员,积极参加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分别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大学生志愿者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示范小分队、2020年度“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10 名学生荣获2019年度“大学生在行动”志愿者称号,已初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训练+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5 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深入发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在思想认识和职业道德上“武装学生”[6]。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典型的新工科专业,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适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挖掘思政育人要素,凝练思政育人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如认识实习环节带学生去现场参观海绵城市及综合管廊等国家重大市政工程项目建设,回顾我国给排水系统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追赶到超越的发展过程,挖掘“爱国主义、责任担当”等思政要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学生对我国科学发展理念的认同,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学生履行时代责任的担当,激发学生学习报国的理想情怀,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实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明白给排水工程在城市水系统运营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一旦给排水工程出现问题,会对群众日常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工程的认识,因此,通过在思想认识和职业道德上“武装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就能够以一名从业者姿态来学习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会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提升。

在开展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在讲授给排水工程设计方法及计算步骤时,充分说明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的重要性,挖掘“责任意识、科学严谨”等思政要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及诚实守信的科学态度;在分析计算管道最优水力参数时,向学生贯彻工程成本意识,挖掘“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思政要素,培养学生在工程设计过程中的责任担当、精益求精等大国工匠精神;在课程设计绘制工程图纸时,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国家及行业规范,明确要求进行多方案比选,选出最优的设计方案,挖掘“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等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对工程方案进行对比分析,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才能得到正确结果。实践发现,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相比传统教学方式,学生能更加自觉地学习专业知识,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工程师职业态度的建立,强化了学生工程伦理观,培养了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了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3 结语

针对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的短板,东华理工大学进行了长期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三对接、两支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紧紧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安排都注重强化学生工程意识,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成效显著。

猜你喜欢
工科环节工程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子午工程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工程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