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青年价值观培育机制

2022-03-24 17:47刘春玲郭昊昕
继续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培育价值观

刘春玲 郭昊昕

(哈尔滨师范大学 a.西语学院; b.地理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因此,新时代高校要在“三全育人”视角下探索青年价值观培育机制,调动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全员积极性,在青年学生成长中全过程融入,实现全方位育人新局面。

一、打通三个阶段全链条认同机制

(一)坚持正确的认知导向,在学习中形成理论认同

高校青年价值观的演变与时代发展变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具有趋向性与同步性。当前正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的新动荡变革期,高校青年群体大多自主性与独立性较强,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青年价值观甄别能力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与影响,极易受到错误舆论信息干扰,产生不该有的价值迷失和思想困惑,从而带来价值观判断有失偏颇的现象。因此,高校引导青年学生坚持正确认知导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客观性认识与自觉性理论认同是打通全链条价值观认同机制的首要前提。

认知是对事物本身的内容、性质等方面的看法、感知、记忆,树立正确认知是人在头脑中形成理论框架,根据已有知识结构展开相应的判断、分析和选择的基础。高校要为青年学生提供掌握关于价值观知识的途径,将理想信念与青年学生实际经历的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并结合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发展大势,将正确价值观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成长全过程,扎根于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想范畴里,让青年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判断评价价值观的相关能力,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形成理论认同。

(二)坚持优秀的文化浸润,在成长中引导价值认同

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深层内核,在依赖文化而存在的同时,赋予文化特定的精神气质和伦理取向。对于高校而言,一所大学的文化是灵魂与发展的力量之源。高校的校风学风乃至班风都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高校要在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过程中形成优良校风学风,要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文化育人优势,以“滴灌式”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为依托,坚持优秀文化浸润,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学生将理论认知与情感价值认同趋向统一,在内心迸发出强大约束力,形成奋发图强的内在驱动力量。

一方面,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硬件设施建设,通过整体规划和精心设计每一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并在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注入学校独特文化元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念,让校园中各类文化载体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使全体青年学生感受价值观熏陶以及优秀校园文化所赋予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高校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校园文化软件设施建设中积极拓宽其传播空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风、学风、班风等方面。在校风建设中,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原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涉及学校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建设等重大领域,秉持公正公开处事原则,广泛吸取群众意见,切实为师生做实事、解难题,构建以上率下、全员参与的文明校园创建格局,着力引领文明新风,凝聚价值认同;在学风建设中,要以优良学风为引领,在校园中打造良好教育生态,严格教学管理过程,增强教学实效,严守人才培养质量关,营造互学互鉴、教学相长、积极向上的学业学术氛围,不断提升师生思想境界与精神状态;在班风建设中,要塑造良好班级文化,严格规范日常行为,鼓励学生在接受环境的同时与之互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价值观。

(三)坚持激发主体的活力,在内化中升华实践认同

践行是将主体的思想认识、价值认同外化为具体的行为习惯和行动自觉的动作和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有效检验价值观内化效果。进入实践认同意味着价值观在纳入主体价值范畴体系基础上,逐渐将沉淀固化的理想信念化为自身行动指南和行为坐标准则。对于高校青年学生而言,在学习生活中将内化的价值观转化为自我约束和激励的实践活动,从而真正在思维和实践方面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才是真正完成认同的整个过程,这也是培育和践行高校青年价值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的关键步骤。

高校要结合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积极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纽带与平台,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实践教育各环节,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对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行为养成。一方面深入挖掘实践机会,积极搭建校内实践基地,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助力。高校要坚持“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为青年学生提供科研、实验、创业等实践场地与平台,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青年学生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拓展实践资源。高校要结合教学进度创新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尤其是把握好关键时间节点,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激发青年主体活力,培养青年学生锻造主动将自身“小我”融入祖国“大我”的意识情怀,在实践中汲取更加直观充沛的精神养分,提升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与实践能力,在真实的实践体验中升华价值观认同。

二、构建“三位一体”全方位联动机制

(一)筑牢家庭教育根基,探索家校合作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并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贯穿生命始终,而且是最基础、最直接、影响最深远的教育。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通过言传身教、行为举止、情感交流、生活习惯、文化熏陶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形成。家长作为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要注重树立良好家风,严以修身、严格治家,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予相应的教育,引导孩子锤炼品德修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生活学习教育中。

学校是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主阵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翼驱动,分别承载着对方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扩展。只有将二者有机融合,加强家校之间的交流联系,让家长真正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积极调动其参与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性,教育所具有的连续性作用才能充分释放与有效发挥。高校要厘清当前原生家庭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缺失与广大家长的迫切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举措,探索家校共育新路径与家校合作新格局。

(二)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促进学校社会协同联动

高校是培养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主要场域和重要枢纽,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在这个主战场和主阵地开展价值观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新时代中国梦为高校青年学生坚定远大理想、选择人生方向、实现自我价值构筑了清晰的精神坐标,作为圆梦者和追梦人的大学生应在学校扎实学习专业本领,钻研科学文化知识,坚定报国之志,弘扬奋斗精神,为解决中国难题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积蓄力量。高校应把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融入文化活动中,融入社会实践中,融入整个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管理层要压实领导责任,明确分工履职尽责,保障高校各部门价值观教育的同向同行;教师要践行健康思想道德品质,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高尚品行感染学生,抓住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精心打磨课堂延伸的内容,促使各专业教师在本专业知识体系中挖掘价值观教育元素并巧妙融入学科教育中;辅导员作为育人路径与育人活动的全过程协同参与者与成效跟踪反馈者,要全面把握大学生成长脉搏与特征,牢记铸魂育人使命,讲好中国故事,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做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坚定践行者,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积极传播者。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并深受社会系统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青年学生来说具有较强冲击力。因此,在高校培育青年价值观时需要充分发挥社会这个学生成长实践大课堂的重要作用与有力保障,统筹利用好各类社会资源,尤其是红色教育及劳动教育等一系列资源,积极构建高校的创智之脑、政府的引导之手和企业的市场之手协同创新模式,多措并举推动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联动合作。此外,将青年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取得的系列优秀成果辐射各地,在地方和高校的双向互动中形成青年价值观培育合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实现互利共赢。

(三)充分挖掘社会资源,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联动育人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社会要共同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3]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观培育是一项贯穿青年成长全过程的复杂育人实践活动,其不仅是家庭和学校义不容辞的义务,还是全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在此过程中需要各主体共同参与,各环节紧密衔接,各场域联动配合,各领域全面覆盖,凝心聚力打好协同联动“组合拳”,才能实现育人目标落地落实、育人效果直抵人心。“父母的身体力行、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社会力量的支持配合都很重要。就某一领域工作看,要将育人这篇文章做大,也必须调动各方面力量”[4]。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初始定向作用与方向引导作用,充分施展高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同频同向的育人作用以及校园文化中所蕴含的得天独厚育人优势,深度挖掘社会在实践、政策、帮扶、环境等方面的育人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育共促协同联动的新格局的新型合作模式。建立健全有效且广泛的青年价值观培育合作机制,将青年价值观培育全方位、多渠道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打造创新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三、完善多维立体全流程支持机制

(一)强化坚实有力制度保障

培育青年价值观不仅靠思想层面的教育引导以及实践层面的示范引领,还需要制度来作为刚性约束规范和保障价值观的有效践行。青年一代要从内心深处真正产生道德榜样情结、接受和认可塑造的正向价值观,必须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并搭配规章制度的约束与法治观念的传输,对他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价值追求等方面进行正确引导,将价值观教育融入班级学习守则、寝室文明公约等各项规章制度中。要结合现实情况,健全和完善制度体系,把培育青年价值观融入制度体系及其实施过程中,在实现青年价值观建设与制度建设的良性互动中促进青年群体树立正确是非观,进一步强化规则意识与法治意识,助力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风尚。

(二)优化量身定做政策支持

地方各级要在高校青年价值观培育方面形成系统性、突破性、引领性支持政策体系,出台内容实、力度大、全覆盖、可操作的一系列政策,为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培育提供新动能、注入新动力,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筑牢坚强后盾。积极构建省校战略合作协议,为高校量身制定符合发展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地方发展、符合办学特色的政策,提升青年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对重点高校实行优先保障,将价值观培育融入青年的成长和生活环境中,让青年群体感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与关怀,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自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进新时代青年认同体系的渗透和价值均衡。

(三)提供持续充足资金支持

针对不同高校而言,国家和各地政府的资金投入是提高学校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一环,要在学校学科建设、学科平台、创新团队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充足持续的经费支持,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地方政府要积极探索“政校企”联动合作新模式,政府通过给予政策鼓励当地企业设立专门的助学部门,并拿出部分资金用作助学基金。对于已经设立助学基金的企业,提供减税或免税的优惠政策,积极推进“政校企”合作学生资助模式的构建。此外,全省各地方党委要对高校青年价值观培育重点项目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政策,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经费支持,最大限度地让省校共建深度融入并转化为振兴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优势,为“十四五”期间实现新突破添动力、增助力。

(四)给予优质实践平台支持

社会实践是提升青年价值观培育效果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使青年通过实践的方式切身体会到积极的正面能量,实现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变,从而用正确的价值观调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逐渐建立起具有明确方向的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各级地方党委要建立健全多方合作来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支持,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青年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实践机会去践行价值观,让青年在实践活动中更加清晰地认知自己、发挥潜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有利于高校更精准地为全省发展输出适配人才,持续推进全面、全方位振兴。

(五)落实精准常态监督评估

对青年价值观培育成效进行监督评估,既是落实育人目标的现实需要,也是保证“三全育人”工作长效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有效途径。严格监督评估不仅是青年价值观培育的方向指引和效果的定性定量指标,而且为促进良性运行提供保障。地方各级要织牢织密织细监督评估网,对育人目标落实落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评估。一是建立定期总结工作模式,实现监督常态化;二是建立驻点检查评估模式,实现监督精准化;三是建立标杆榜样萃取模式,实现监督典型化,从而激发校内外“三全育人”各工作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确保育人目标落地生根,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培育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