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秋衡,张纯坤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党中央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提高质量成为各类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和发力点。应用型大学作为我国高等院校分类中的新兴院校类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既是新时代的伟大召唤,又是推动我国高等院校分类发展的关键所在。从国家提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到应用型大学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应用型大学已跨越改革之初的阵痛期,步入实现高质量发展攻坚克难的新阶段。与此同时,实践中分类发展理念与传统发展理念发生碰撞,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面临价值冲突并陷入博弈困境,基于此,本文提出针对性战略调适路径,助力应用型大学摆脱当前博弈困境,推动高质量发展。
无论是从国家赋予应用型大学的使命角度出发,还是从应用型大学自身的职能角度出发,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及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应用型大学当前亟须攻克的重大课题,高质量成为应用型大学未来改革发展的时代主题。应用型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能够解决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使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逐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提升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又能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应用型科研创新在行业企业中的应用,推动地方加快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实现应用型大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共同高质量发展的双向循环。
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持续扩招,高等院校毕业生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由来已久,但是由于过去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提供就业岗位增多,这一矛盾并未显得十分突出。因疫情防控以及外部环境风险挑战的增加,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变大,加之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历史新高,劳动力市场中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毕业生就业质量低下将影响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的投入[1],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以适应经济结构迫在眉睫。自国家提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应用型大学就被赋予了化解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的重大使命。面对其他类型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显,作为在校学生最多的本科高校类型,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始终是应用型大学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后疫情时代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上升[2],破解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应用型大学必须坚定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打破同质化竞争,走高等院校分类发展道路,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大学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对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责无旁贷,通过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增长,并利用自身的科研与技术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服务行业企业创新发展,这样企业才能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带动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研究表明,高等教育能够通过增加创新能力供给以及提高劳动力收入水平推动所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3]。我国经济增长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创新型转换,离不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更需要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在这个过程中应用型大学大有可为。此外,应用型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能够提高毕业生的人力资本水平和收入水平,数量庞大的应用型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提升,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公平稳定,更高的收入是消费升级的必要条件,消费升级才能带动产业升级,应用型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关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应用型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要提速增效,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应用型大学概念深入人心,应用型大学是什么以及如何转型发展等基本问题已经有初步的共识,但是分类发展理念与传统发展理念发生碰撞,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价值冲突。价值冲突主要表现在应用型大学发展面临实际选择取舍时的摇摆:一方面,应用型大学走分类发展道路,但是配套制度体系尚未完善,多方主体实际利益短期内可能受损;另一方面,应用型大学重回传统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相关评价、分配等制度体系已成熟,多方主体实际利益短期内可能会增加。特别是在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主导逻辑、评价逻辑以及资源配置逻辑三个方面存在价值冲突,严重影响应用型大学坚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针对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梳理已有研究文献发现,有学者从类型逻辑的角度出发,提出应用型大学质量内涵具有理念、价值、目标、路径四个维度[4];亦有学者从大学职能的角度出发界定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5]。综合来看,学界对于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认识是多元价值的,高质量发展包含多维的评价标准。从学理的角度全面阐释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多元价值有助于提升认识水平,但是从推动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实践的角度出发,需要一个主导逻辑统领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关于大学三大基本职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并列,窄化了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认知。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大学具有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6]。因此,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主导逻辑应当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统领学校各项职能与工作,并且以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作为目标导向,这样既可以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同时也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指明了方向。应用型大学选择人才培养作为突破口,打破传统高等教育金字塔式发展带来的各种壁垒,以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打开自身高质量发展之路。
建立适合应用型大学的评价体系已成为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新的评价体系尚未建设完善,旧的评价体系制度惯性较大,造成应用型大学评价逻辑应然取向与实然选择的冲突,特别是关于学生、教师、学科的新旧评价上存在矛盾冲突,不利于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第一,应用型大学学生评价标准应当由学术能力评价向综合能力评价转型,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第二,应用型大学教师评价标准应当由科研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提升教师职称晋升制度中横向课题、发明专利、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等所占的比例,激励教师向双师双能教师转型。但是由于传统学术成果量化评价教师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选择申报纵向课题、发表学术论文等更能够提升自身的职称和薪资水平。第三,应用型大学学科布局应当尽量向当地产业布局靠近,服务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但是考虑学校申报硕士点、博士点等方面,学科评价的指标多以学术型为主。第四,在应用型大学学校整体评价方面,适合应用型大学的分类评价体系尚未建设完善,无论是从政府官方维度来看,还是从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公众等社会维度来看,传统分层评价、排名评价等已有评价指标根深蒂固,仍然在影响应用型大学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应用型大学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应然取向与实际选择不一致的情况。
应用型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充足的发展资源,必须改变传统金字塔式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模式,转向通过市场逻辑获得自身所需各项发展资源。转向市场资源配置逻辑,是推动应用型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速产教融合步伐的必由之路。应用型大学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能力越强,地方政府投入应用型大学的意愿越强;应用型大学通过自身的应用型科研能力服务企业创新,获取行业企业的支持;应用型大学综合使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种手段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获取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社会主体的认可,扩大学校的品牌效应,突破传统大学分级、大学排名的不利影响。然而应用型大学在转型前长期得不到国家充足的资源投入,导致学校科研创新以及社会服务能力较为弱势,加之转型后产教融合配套政策不完善,进入市场资源配置模式中,应用型大学处于较为弱势的一方,需要持续的经费投入才能获取行业、企业的合作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这就导致了应用型大学一方面向市场转型得不到充足发展资源,校企联合开展科研创新以及社会服务方面较为欠缺,自身造血能力弱,无法突破传统高校制度惯性的束缚[7];另一方面学校重新回到传统金字塔式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盲目朝着综合化、研究型发展,以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这就导致了应用型大学资源配置逻辑的双重矛盾,应用型大学无论是进行市场化资源配置,还是选择进入国家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体系,都无法获取自身所需的各项资源。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已经度过最初的迷茫期,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但是由于实践中应用型大学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存在价值冲突,不同主体在博弈中作出有利于自身的选择,导致应用型大学陷入高质量发展的博弈困境。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用型大学陷入品牌困境,无法通过品牌效应打破劳动力市场中不利于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局面,导致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多重困难;在发展路径方面,应用型大学陷入制度困境,适合应用型大学的分类评价、资源分配等制度建设尚未完善,导致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路径摇摆;在发展动力方面,应用型大学陷入资源困境,无法得到充足的发展资源,导致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
品牌效应是应用型大学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应用型人才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法宝。就业质量是判断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紧密相连,应用型大学应当综合使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种手段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并通过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打造学校品牌效应,改善劳动力市场中应用型人才所处的弱势地位。但是,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仍存在“学历歧视”“文凭筛选”等有悖就业公平的问题,而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在学历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中实现高质量就业。
打破品牌困境,是应用型大学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必须要攻克的难关。相较于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是一个新兴的高校类型,且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期,应用型大学的品牌效应相对较弱。相比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应用型大学毕业生的优势在于基础理论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融合,但筛选特征较为隐性,需要在工作后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在劳动力市场的多方博弈中,应用型大学陷入品牌困境,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较为困难。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步伐的加快,产业升级转型以及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需要越来越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并且技术进步对我国质量型就业有着明显的促进效果[8],应用型大学应当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打造品牌效应,获得社会多方的认可,突破品牌困境的制约。
应用型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教育综合改革步伐,建设适合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解决应用型大学发展路径摇摆问题。制度困境下应用型大学发展路径摇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专业布局摇摆、人才培养定位漂移以及教师激励导向模糊。
第一,专业布局摇摆背后是产业导向和学科导向的博弈。应用型大学应当以产业为导向调整专业布局以及院系设置,更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是在实践中学科导向有着深厚的现实土壤,纵向学科体系下的人才培养、专业调整、学科建设以及院系设置有着成熟的运行方案,改革导向与制度惯性发生博弈,导致应用型大学专业布局摇摆。其背后主要是教育评价制度以及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在起作用,适合应用型大学的评价与分配制度尚未建设完善,传统评价以及分配制度体系较为有利于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因此在实践中改革倡导方向与实际制度惯性发生碰撞,影响应用型大学坚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第二,人才培养定位漂移背后是实践导向与学术导向之间的博弈。在对我国5省15所应用型大学实地调研发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学生升学考研与实践能力培养发生冲突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高年级中有较大比例学生备战升学考研意愿大幅上升,参与实习实训等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的意愿减弱,此消彼长之间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这个现象背后是人才培养实践导向和学术导向的博弈。在我国以学术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且有效的运行体系,通过高考在普通高中毕业生中选拔本科生进行学术导向的人才培养,形成了学术型本科、学术型硕士到学术型博士研究的闭环,毕业生能够通过考入更好的学校和获得更高的学历实现高质量就业。而应用型大学学生同样来自普通高中,职教高考制度尚未全面展开,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设完善,且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发展模式仍处于探索之中,缺乏成熟且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第三,教师激励导向模糊背后是传统研究型教师评价制度与双师双能型教师评价制度之间的博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然而当前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实践中,发展传统纵向基础科研的惯性依然很大,以高级期刊论文数量、纵向学术型课题数量等指标评价应用型大学教师的现象依然普遍。应用型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努力推动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型,提倡教师提高应用型科研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鼓励学校教师去企业培训挂职,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但是在实际的职称晋升以及薪酬奖励等制度上没有相应地进行改革,这就导致教师评价激励导向模糊,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型动力不足,影响应用型大学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
应用型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充足的各项资源。无论是在传统国家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体系中,还是在市场资源配置体系中,自身能力处于弱势地位导致应用型大学处于资源困境,高质量发展动力受限。应用型大学应当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利用自身应用型人才优势和应用型科研能力积极展开产教融合,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获得自身发展所需各项资源,重塑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结构。资源困境下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动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应用型大学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较为不足,地方政府持续、大量投入应用型大学发展的动力不足。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能够优化地区人力资本结构,高质量的应用型科研成果能够有效改善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结构会通过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对经济增长质量产生促进作用[9]。然而当前应用型大学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尚未产出显著的品牌效应,应用型科研能力尚处于弱势地位,专业布局与地方产业布局契合度不高,无法有效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未能形成地方政府投入应用型大学资源越多、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越好的正向循环。
第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市场化程度不深,应用型大学从市场中获得各项发展资源的能力较弱。应用型大学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从侧面表明应用型大学自身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不足,实地调研中发现当前应用型大学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中合作企业以全国行业内领先企业占多数,所在地优质企业较少,双方联合教学较多,而联合开展应用型科研以及共同开展服务社会项目较少,应用型大学投入多获得回报少,应用型大学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性有所降低。这个问题背后既有政府引导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配套政策不全、相关财税配套政策未能有效减少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合作成本的外部因素,亦有应用型大学应用型科研能力不足,无法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展科研、社会服务项目的内部因素。
在深度分析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所面临价值冲突以及博弈困境的基础上,应当及时对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进行调适,以期更好、更快地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首先,从高校自身角度来看,应用型大学应当以高质量人才培养引领高质量发展;其次,从政府角度来看,各级政府应当优化政策供给以引导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最后,从社会角度来看,市场化资源配置为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应用型大学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本质特征就是人才培养类型不同,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核心工作任务,以高质量人才培养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既能够有效平衡高质量发展的多元价值,又能够突出高质量发展的主导逻辑。应用型大学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应当摒弃将教学等同于人才培养的片面认识,综合使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种手段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将充分履行大学各项职能与人才培养核心工作结合起来,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作为打破当前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博弈困境的利器。同时高质量人才培养以高质量就业作为重要参考,通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可以反映出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质量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根据就业质量及时调整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形成高质量人才培养、高质量就业、品牌效应凸显的双向发展循环,引领学校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应用型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政策的引导,应用型大学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级政府出台精准且完善的财税配套政策,有利于引导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提升自身各项能力的同时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赋予应用型大学的重大使命,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方向需要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在实现这一重大使命的过程中,应用型大学因自身应用型科研创新能力较弱,无法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这也是制约应用型大学提升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各级政府应当出台一系列财税支持政策,鼓励校企双方在联合应用型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上发力,不断增强应用型大学自身各项能力,使其在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找准自身发展定位,在服务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知识生产逻辑,应用型大学发展逻辑重点在于知识应用,而市场则是知识应用最好的实践场地。只有面向市场,应用型大学才能精准地找到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为劳动力市场提供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行业企业提供科研创新服务,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只有融入市场,应用型大学才能够获得自身发展所需各项资源,利用市场规律,通过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打造自身品牌效应,通过向企业和社会提供科研创新成果以及社会服务获得自身发展所需各项资源。应用型大学在市场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需求传导式改革,积极主动进行自我改革,努力推动人才培养实践导向转型,根据产业调整专业布局,推动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型、科研向应用型转型等,加快应用型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