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模型的构建研究

2022-08-12 04:28:18张兄武徐银香孙铭
江苏高教 2022年8期
关键词:创业者要素大学生

张兄武,徐银香,孙铭

(苏州科技大学a.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b.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大学生创业者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类重要群体,但大学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偏低,亟待改善。大学生创业活动是由不同创业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揭示大学生创业成功和失败的主导因素,需要综合考察大学生创业活动中不同要素以及它们的组合如何影响创业过程。创业理论研究表明,创业过程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取决于创业过程模型构建的科学性和普适性。现有创业模型对大学生创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由于国别创业环境、适用对象等差异,还不能很好反映大学生创业的过程特点。因此,本研究认为有必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大学生创业特点的创业模型,以丰富大学生创业理论研究,并对中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有所帮助。

一、几种创业模型的比较分析

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国内外学者构建了包括不同要素、具有不同作用机理的创业模型,以解释创业活动产生的过程、如何创业并获得成功等问题,这些创业模型已经成为创业研究的重要理论工具。从创业模型构建的理论视角上,可以区分为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两种类型,本研究主要讨论微观视角创业模型。从微观视角提出的创业模型主要以单个的创业活动为研究对象,描述创业活动的主要因素和发展过程。国外经典的创业模型主要包括加纳(Gartner)创业模型、蒂蒙斯(Timmons)创业模型、克里斯蒂安(Christian)创业模型、威克姆(Wickham)创业模型、萨尔曼(Sahlman)创业模型等。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展了相关研究,构建了相应的创业模型。

加纳创业模型。加纳于1985年从创业过程复杂性出发提出了新创企业的创业模型,其理论模型主要由个人、环境、组织和过程等4个关键要素构成,4个要素又包含50个以上变量;4个关键因素相互影响,构成了网状结构。加纳首次从创业过程复杂性角度探索性提出了创业的理论模型[1],着重识别创业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忽视了创业过程的动态性。

蒂蒙斯创业模型。蒂蒙斯于1999年从新企业得以成功创建的内驱力角度构建了创业模型,认为商机、资源和团队是创业过程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其中商机是核心要素,资源是必要支持,团队是关键组织要素[2]。蒂蒙斯模型高度揭示了创业过程的动态性与复杂性特征,不仅强调了创业过程存在哪些关键要素,还指出了这些要素之间的均衡关系,商机、资源和团队三个驱动因素随环境变化而实现动态平衡是此模型的核心。

克里斯蒂安创业模型。借鉴蒂蒙斯模型的思路,克里斯蒂安在2000年基于创业者与新事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了自己的创业模型,其创业模型包括个人(创业者)、新事业、流程、时间和外部环境等5个要素,其中创业者与新事业是2个核心要素。模型主要强调创业者与新事业的互动关系,与蒂蒙斯模型一样重视创业者的功能,并认为创业者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创业教育和管理实践进行培养的[3]。

威克姆创业模型。威克姆于2006年提出了基于学习过程的创业模型,其模型包括创业者、机会、组织和资源等4个要素。模型将创业者作为调节各个要素关系的重心,创业者通过带领团队识别出有价值的机会、有效利用所有的资源[4];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为适应外部环境而不断加强学习,动态学习过程成为能否创业成功的关键。

萨尔曼创业模型。萨尔曼于1996年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提出了其创业模型,其模型包括人、资源、机会、交易行为和环境等关键要素,认为创业过程是上述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模型一方面突出了要素之间的适应性和匹配度,另一方面拓展了要素的外延,强调了创业环境和交易行为的重要性,交易行为因素是该模型的最大特点[5]。

台湾学者刘常勇于2002年提出一个较为详细的创业模型,模型分内外两层,由创业者、资源、团队、机会、商业模式、创业网络、创业执行力和创业环境等要素构成。该模型认为创业者是创业活动启动的基础,创业机会、资源、商业模式和创业团队是创业活动的核心要素;创业网络贯穿创业的全过程,是连接创业环境与创业过程的主要桥梁,创业过程离不开创业环境的影响[6]。叶明海等于2011年构建了基于系统理论的创业过程模型(ORSO),模型分为系统输入、系统处理、系统输出和系统反馈四个部分,每一部分由若干关键要素构成。ORSO模型描述了新创企业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将创业过程视为一个动态、开放的包括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的循环闭环系统,该模型不仅揭示了创业过程内部各个关键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而且还揭示了这些关键要素与创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7]。

上述创业模型从不同角度对创业的要素和过程进行了阐释,它们既有共性的特点,也有对不同问题的特殊强调。创业模型研究经历了由侧重创业要素复杂性的理论模型,到注重创业过程动态性的理论模型,再到强调动态性与复杂性融合的理论模型的大致过程[8]。但现有的创业模型有以下不足。首先,多存在系统性欠缺的问题。一是创业模型要素不能简洁、全面反映创业活动的关键要素,存在要素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两种倾向,如加纳创业模型的四个要素下的变量总数达50个以上,使得模型要素关系十分复杂,而有些创业模型只有3~4个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又过于简单化;二是多数创业模型受到线性创业过程思维的束缚,忽视了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的非线性动态关系,也没有揭示关键活动与创业要素之间的内在机理;三是多数模型着力于描述微观具体的创业活动,忽略了宏观环境对创业过程的影响。系统性欠缺致使现有的创业模型难以如实反映创业实践活动,不能既简洁又全面地反映创业要素,不能清晰解释关键活动与核心要素之间的内在机理,以及关键活动、核心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其次,现有的创业模型多数都是基于一般创业企业而概括构建的,没有充分体现大学生创业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再次,从现有文献资料看,学者关于大学生创业模型的针对性研究还不多。其中,程芳讨论了大学生创业与农村留守劳动力转移组合模型构建问题,但此模型没有系统反映大学生创业的要素构成,也没有体现创业过程[9]。倪坚等提出了“经心”大学生创业模型,该模型通过创业心理特质和八大资源配置将创业活动模拟成一个动力运营系统,但该模型既没有反映创业过程的动态性特征,也没有反映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10]。翟庆华等提出了包括创业者自我效能、创业资源、创业机会、商业模式、创业绩效、环境条件和产业特性等7个要素的大学生创业模型[11],该模型能够比较完整地描述一项创业活动,但不同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和体现大学生创业过程特点方面的分析还不完备。

二、基于系统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模型的构建

大学生创业模型的构建,需要借鉴现有创业模型尤其是经典创业模型的合理成分,但又要基于中国国情、符合大学生创业特点。本研究结合当前中国大学生创业环境和现状,在分析大学生创业过程特点的基础上,基于系统理论,通过现场考察、案例分析,多方征询和问卷调查,探索构建大学生创业模型。

1.创业过程具有系统性特征

系统理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过程,系统结构不过是动态过程的外部表现[12],系统结构中的非线性作用关系是系统存在的内在根据,构成系统全部特性的基础。创业是创业者在不确定条件下,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发现和识别创业机会,构建创业团队,整合创业资源,创建新企业组织提供新颖产品或服务,以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创业过程的动态性与复杂性是创业过程研究的起点,但也正是这种动态性与复杂性特征导致不同个体创业活动的差异性,以及创业过程基本规律的难以识别性。创业过程包含一系列重要活动及隐含在这些活动背后的关键要素,这些活动和要素通过一定的逻辑顺序与平衡关系构成特定的结构,而这种特定的结构又不完全是一种线性模式,并通过与外界环境的能量交换对创业者和社会产生效应。创业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创业过程具有系统性特征,创业过程也是一个信息和资源输入、技术和资源转化、产品和服务输出以及分析与总结反馈的循环闭环过程,可以将创业过程视为一个系统。因此,可以采用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作为大学生创业模型构建的主要理论基础和研究工具[13]。

2.大学生创业模型的构建原则

系统分析方法是系统理论的常用工具,而整体性、开放性、复杂性、动态性是系统的重要特征。因此,基于系统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模型的构建,需要遵循整体性、开放性、复杂性、动态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创业模型要有很强的框架性,做到简洁、明了,构成要素既要系统完整但又不交叉重叠,关键是要能体现大学生创业特点。开放性原则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创业模型能反映大学生创业过程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联系,但也要有合理的边界,这个边界要能反映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需求。复杂性原则,一方面体现为大学生创业模型构成要素虽然要减少到最低限度,避免重复,但也不能以偏概全,要能全面反映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主要构成要素;另一方面,厘清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不同创业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不能过于简化,避免用简单的线性模式反映创业的动态发展过程,要素之间的关系要能解释隐含在创业活动背后的相互作用机制。动态性原则要求创业模型能反映大学生创业过程不同阶段创业活动的逻辑顺序,以及创业要素及其组合要能随创业活动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3.大学生创业模型的初步构建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大学生创业特点,从2017年以来,课题组先后到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现场考察和分析了百余个大学生创业案例,并通过对创业大学生和大学生创业导师(包括高校和创业孵化基地等中介机构)的访谈,探索提出了三层次八要素大学生创业模型。创业模型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创业者、创业团队、创业资源、创业机会、商业模式、创业学习、创业网络和创业环境等8个要素,创业模型的层次结构关系由内、中、外3层组成。

模型的最内层,即核心层,主要包括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创业资源等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展的4个关键要素。借鉴蒂蒙斯创业模型等经典创业模型,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创业活动开展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创业资源。在该模型中,大学生创业者是创业过程的主导者,创业机会是创业过程的核心要素,创业资源是新创企业成功的必要保证,创业团队是新创企业的组织要素。大学生创业过程是创业机会有效识别开发、创业资源高效获取配置与创业团队合理组建的有机统一过程,是在大学生创业者主导作用下,创业机会、创业资源与创业团队等要素匹配和平衡的结果。

模型的中间层,即中介层,主要包括商业模式、创业学习和创业网络等3个中介要素。商业模式、创业学习和创业网络是连接创业过程与创业环境的主要路径,在大学生创业模型核心层与环境层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商业模式是创业企业的价值转换工具,是对创业机会的开发与利用过程,商业模式反映了大学生创业过程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联系,不仅存在内部匹配,还存在外部匹配。其中,内部匹配是指商业模式与企业内部关键活动及要素的匹配,外部匹配则是指商业模式与企业外部环境的匹配。创业学习包括创业者和创业团队的学习,贯穿创业的全过程,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创业网络既是大学生创业者获取创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也是新创企业识别、获取、整合和利用创业资源的重要手段[14],大学生创业者和创业团队需要利用创业网络使创业过程与外部发生联系。

模型的最外围,即环境层,主要由创业环境构成。与一般社会人员的创业一样,大学生创业过程和创业行为也离不开创业环境的影响。关于创业环境,学界大体上有“平台论”“因素论”“系统论”三种观点[15]。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借鉴“因素论”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创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各种因素的组合,即大学生创业者在进行创业活动和创业企业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能够利用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政策和法律环境、创业教育与培训环境、技术与市场环境、行业和产业环境、文化与社会环境等。

4.大学生创业模型的征询论证

为使构建的大学生创业模型更符合中国国情,更具有普适性和科学性,对大学生创业实践更具有指导价值,本研究就初步构建的模型先后分别访谈征询了三类人员:5位从事创业研究的专家、5位大学生创业导师(包括高校和创业服务机构)、10位大学生创业者。对于创业模型的再分析论证,访谈征询意见是一种合适的研究方法,通过与不同对象的面对面访谈征询意见,能够进行深度交流探讨,可以获得其他方式难以得到的信息。三类征询对象对创业模型的三层次整体框架均认同并提出了修改建议。结合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特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以及相关文献中学者的主要观点,对三类征询对象提出的意见课题组最后进行了综合分析,调整如下。

关于核心层是否增加创业绩效或创业成果这个要素,考虑到创业过程的系统性和创业模型构建要素的完整性,并借鉴叶明海等ORSO创业模型,本研究吸收专家的建议,核心层增加创业结果这个构成要素,创业结果分为两个方面,即创业成功和创业失败。创业结果虽然是由核心层的其他关键要素、中介层的中介因素和环境层的支持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环境层的支持要素和中介层的中介因素最终还是通过核心层的其他关键要素发生作用,因此将创业结果这个构成要素放到核心层。

关于环境层是否细化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政策、创业服务、创业资金、创业文化等5个要素,本研究采纳多数访谈对象的意见,把环境层细化为5个要素,因为相对一般社会人士的创业,大学生创业者创业能力相对更弱、创业资源相对更为缺乏,无论是提高大学生创业率还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大学生创业都需要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突出这5个要素更能体现大学生创业特点。

5.大学生创业活动要素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为验证大学生创业活动要素经现场考察、案例分析和多方征询的结果,本研究利用问卷星平台,通过微信、QQ等方式对在读和毕业5年内的创业大学生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共有612位创业大学生随机参与了问卷调查(其中313人有1次及以上创业失败经历),调查对象来源于全国各地高校的创业大学生。调查问卷涉及“大学生创业活动要素”的3个问题均为多选题,为了更好地分析核心要素、中介要素和支持要素3类要素中的各个具体要素是否与其他要素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采用卡方拟合度检验进一步验证。

选择大学生创业核心要素是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团队的调查对象占比分别为74.18%、70.59%、76.31%、67.48%,选择其他项的占比为3.1%。进一步进行卡方拟合优度检验发现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团队这4个核心要素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检验发现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团队这4个核心要素在两类被调查对象身上没有表现出差异。调查对象认同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团队为大学生创业核心要素均超过50%,而且4个核心要素在两类被调查对象身上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将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团队作为大学生创业核心要素。

选择大学生创业中介要素是商业模式、创业学习和创业网络的调查对象所占比例分别为78.76%、71.9%、58.17%,选择其他项的占比为2.29%。进一步进行卡方拟合优度检验发现创业网络与另外两个中介要素存在显著性差异。对有创业失败经历的调查对象和没有创业失败经历的调查对象分别检验后发现,3个中介要素对有创业失败经历调查对象无显著性差异;对没有创业失败经历调查对象,创业网络与另外2个中介要素存在显著性差异。调查发现,调查对象认同商业模式、创业学习和创业网络为大学生创业中介要素均超过50%,但有创业失败经历的调查对象认为3个中介要素无显著性差异,没有创业失败经历的调查对象认为创业网络与另外2个中介要素存在显著性差异。

选择大学生创业支持要素是创业教育、创业政策、创业服务、创业资金、创业文化、一般创业环境的调查对象占比分别为:64.71%、73.53%、63.07%、74.18%、50.98%、38.56%,选择其他项的占比为1.31%。进一步进行卡方拟合优度检验发现一般创业环境与其他支持要素存在显著差异。分别检验发现,有无创业失败经历的调查对象均认为一般创业环境与其他支持要素存在显著差异。调查发现,调查对象认同创业教育、创业政策、创业服务、创业资金和创业文化为大学生创业支持要素的均超过50%,一般创业环境则不到40%;同时,两类调查对象均认为一般创业环境与其他支持要素存在显著差异。

6.大学生创业模型框架

创业模型的主要构成要素。该模型包括创业者、创业团队、创业资源、创业机会,商业模式、创业学习、创业网络,以及创业教育、创业政策、创业服务、创业资金和创业文化等12个大学生创业活动主要因素,以及创业结果和一般创业环境等2个相关要素。综合多方征询论证和问卷调查结果,调整后的大学生创业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创业模型框架

创业模型的层次结构关系。该模型分为核心层、中介层和环境层内中外三个层次,其中核心层包括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团队等4个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核心要素,以及1个大学生创业结果要素;中介层包括商业模式、创业学习和创业网络等3个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中介要素;环境层包括创业教育、创业政策、创业服务、创业资金和创业文化等5个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支持要素,以及1个一般创业环境要素。核心层的大学生创业者和团队要素通过中介层的创业学习不断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以及通过构建拓展创业网络和设计优化商业模式,将核心层的创业要素与环境层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政策、创业服务、创业资金、创业文化等社会支持性要素进行有效的对接,并实现互动。

创业模型同一层次要素间的互动联系。其中核心层的大学生创业者作为调节各个要素关系的中心,识别、开发创业机会,并依据创业机会的特征和要求,评估、获取、配置创业资源,组建、管理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决定创业资源需求与创业团队构成,创业资源、创业团队要与创业机会相适应;创业团队有利于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开发,并根据开发创业机会需要获取、配置创业资源;创业资源影响创业团队成员的组建,尤其是创业团队成员的构成,也影响(制约或促进)创业机会的开发;创业结果一方面受到其他关键要素、中介因素和支持要素共同作用,另一方面创业结果又通过信息反馈影响其他关键要素、中介因素和支持要素的互动作用。对于中介层,创业者和创业团队通过创业学习丰富创业知识和提高创业能力,设计并不断优化商业模式,也能指导创业网络的构建;创业网络能拓展创业学习渠道和对象,有助于检验、推动商业模式的优化;商业模式动态优化促进创业学习和影响创业网络的构建。环境层的创业教育、创业政策、创业服务、创业资金、创业文化等社会支持要素共同影响大学生创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上相对松散,但也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主要表现在创业政策、创业文化影响创业教育、创业服务、创业资金,创业政策与创业文化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基于系统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模型的主要特点

1.体现了国内大学生创业的特点

当前,国内大学生创业存在创业者创业能力较弱、创业资源缺乏、社会经验不足以及创业网络单一等问题;大学生是否选择创业和创业成败受到创业教育、创业政策、创业服务、创业资金以及家庭支持等因素影响较大。提高大学生创业率和成功率,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通过有针对性的创业政策、创业服务、创业资金等社会支持解决大学生创业实际困难,以及通过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大学生创业、包容大学生创业失败。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政策、创业服务、创业资金、创业文化这5个社会支持要素全面、充分地反映了当前国内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情况,体现了国内大学生创业特点和实际需求。

2.强调了大学生创业者的主导作用

大学生创业者是创业过程的主导者,也是创业风险的承担者,是创业活动的中心。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的核心作用体现在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上,即对创业机会的理性分析和确认,对创业风险的正确认识和规避,对创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制,对创业团队的合理组建和管理。同时,通过带领团队设计商业模式、开展创业学习、拓展创业网络,一方面实现内部创业要素间的动态协调和匹配,另一方面加强与社会联系取得合法性地位与丰富创业资源,使得创业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创业企业有良好的发展。

3.揭示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一是创业模型的层次结构和作用机制清晰。模型的内层,即核心层,是创业活动开展的核心要素;模型的中间层,即中介层,起内外连接桥梁作用;模型的最外围,即环境层,发挥对大学生创业支持和影响作用。核心层的创业关键要素通过中介层的创业中介要素与环境层的创业支持要素发生相互作用。其二是不同层次内部各要素之间互动关系和作用机制清晰。核心层的4个关键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甚为密切,其中大学生创业者是调节各个要素关系的中心;中介层的3个中介要素之间有一定的互动关系,相对核心层要素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环境层的5个社会支持要素之间的关系,整体上看相对更为松散,但部分要素之间有一定的互动关系。

4.突出了创业学习、创业网络和商业模式的中介作用

创业学习、创业网络和商业模式是连接创业过程与外围创业环境的主要桥梁。创业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创业能力不足的大学生创业者和创业团队,创业学习尤为重要,创业学习可以丰富创业知识和提高创业能力,动态学习过程成为影响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创业学习既包括成功创业的学习,也包括失败创业的学习;可以是大学生创业者的内部学习,也包括对他人创业的学习。创业网络的构建调整贯穿创业的全过程,影响创业资源获取和利用,是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渠道。商业模式是依据市场需求对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创业资源等要素的有效组织,商业模式与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团队、创业资源以及外部环境之间存在匹配关系,并且这种匹配关系质量影响创业活动的最终产出。

5.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的重要特征

创业过程是一个高度的动态过程,该模型的动态性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业要素之间的互动,既包括不同层次创业要素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同一层次内部不同要素间的互动;二是创业要素组合随时空变化实现动态平衡,从表面上看,创业者、创业资源、创业机会等处于同一起止点上,但实质上,不同要素之间并非均衡和静止,不同创业阶段由于创业任务存在差异,各要素表现出的强弱也不同,不同创业要素组合随时空的变迁需要实现动态的平衡。同时,该模型也具有开放性特征,大学生创业过程是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动态过程,创业大学生和创业团队通过创业学习尤其是创业网络,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可以得到创业导师的教育指导,以及学校、政府和创业中介组织等社会主体的创业支持。

猜你喜欢
创业者要素大学生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04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 03:23:30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22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43
互联网创业者
也谈做人的要素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6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
创业家(2015年1期)2015-02-27 07: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