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特点探析

2022-03-24 15:45郭霄凤张国民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理论大学生

郭霄凤,张国民

(1.晋中信息学院,山西太谷 030800;2.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 030800)

新时代加强与改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在于: 从理论上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基本内涵,把握其突出特点,以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既能够抓住核心不偏向,又能够有的放矢增实效,全面提高教学水平与育人质量。

1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必要环节和重要方式,其基本内涵就是,为了进一步巩固与深化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成效,引导与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 校内外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以培养新时代大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界定与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重点在于把握其目的。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立场和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特别是通过实践教学,让大学生更加具体深刻地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 ‘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1]等基本道理,从而坚定理想信念;更加明确清晰地认识到“青年乃国家之未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进而强化雄心壮志;更加清楚地意识到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进而增强使命感。总之,通过实践教学,进一步使“新时代大学生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素质,锤炼实际能力,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

界定与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也在于掌握其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与方式。 所谓思政课实践教学,其最鲜明、 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让大学生走出教室,进入现代社会与现实生活实际当中。这是大学生课堂理论学习付诸实践的过程,也就是说,使大学生更深一步在实践中理解与消化理论,在实践中运用与检验理论,在实践中锻炼与提高政治素质与思想水平。可见这也是一个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学习、锻炼、内化、提升的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与阶段。其主要的途径与方式,一是校内的实践教学,如课下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开展相关内容的宣讲、表演、竞赛等活动;请优秀管理者、地方领导、知名学者、先进团队代表等做专题报告或座谈讨论等。二是校外的实践教学,如“社会考察,进入厂矿企业、农村社区进行调研;开展红色参访,走进革命纪念馆、 烈士陵园、 红色旧居和革命遗址等进行参观访问;参加公益活动,走进养老院、车站、广场、街道等开展宣传、清洁、服务等公益活动”[4]。

界定与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还在于明确其意义之所在。显然,实践教学的意义不是为活动而实践,而在为巩固与深化课堂教学效果,是极其重要、必要,也是极为迫切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可以说,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与深化的重要教学阶段,是理论付诸实践的必要教学环节,是引申、巩固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是促进知行合一、避免空洞说教的有效教学举措。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加强与改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也是极其紧迫的。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不断演进,多元化的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较大影响。 这就迫切要求与呼吁高校思政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积极广泛地开展实践教学,以强化思政课的时效性与实效性,因此,“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日益凸显,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政课打造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关键环节。 ”[5]

2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区别与联系

高校思政课实践课作为整个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与内容,与课堂理论教学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理清二者的关系,对提高思政课整体教学水平与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1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主要区别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作为教学的整体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与阶段,在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不尽相同,但二者最主要区别还是侧重点不同。

理论教学虽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侧重点还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讲授与阐释,更注重的是理论教学的知识系统性、 思想认识性与观点科学性。 其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把理论讲全、讲透、讲活、讲好。总之,理论教学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观点,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 同时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与思想认识基础。

实践教学虽然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侧重点则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活动的锻炼与践行,更注重的是实践教学的学生参与性、理论运用性,活动实效性。其实践教学的要求是,教师引导与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了解与认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巩固思想认识,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同时学以致用,得到实际锻炼,特别是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与方法观察、 分析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与深化,是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重要教学环节与途径,也是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由于教学侧重点与功能不同,必然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两者是不可以相互代替的。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那么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弱”[6];如果说理论教学可以使得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获得“知”,那么实践教学是注重“行”的塑造与培养,通过实践,将“知”与“行”结合起来,并且可以通过“行”,来检验“知”的正确性和真理性,并进一步加深认知,达到知行统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2.2 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内在联系

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虽然是完整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及阶段、环节,但二者是密切联系、不可或缺、不可分离的。 其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二者教学目的的一致性。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根本目的,都是通过有效教学的实施,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想信念坚定,有能力敢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其具体的目的要求体现于统一、同一的教学方案之中。

其次,二者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内在规律的统一性。思政课总体上是按照知情意行与知行合一的教育规律来实施思政课教学方案。也就是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统一的教学方案,由此构成了完整的教学过程,二者都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理论教学能够使大学生学习与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高思想认知水平。而实践教学,则是理论教育的继续与深化,能够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透彻;同时,通过参与实践,也能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感知,进而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与升华。 否则只是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不去应用到实践,只“知”不“行”,那就如同“纸上谈兵”,所学的知识不仅无用武之地,更严重的问题是“知而不行,是为不行”,往往会使理论教学停留在应试的层面上。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又不能忽视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 要让理论知识成为实践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并以此指引实践教学的方向和内容,进一步去设置符合教学目标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重要引申环节与必要补充内容,是理论教学深化与升华的必由途径。 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最终应用到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即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也只有这样的思政课教学,才能进一步提高思政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与实效。

3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突出特点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性、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决定了其突出的几个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做好实践教学的关键所在。

3.1 实践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进行社会实际的考察调研、走访参与等实际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得到现实教育与实际锻炼。 社会实践可以是热火朝天的现代化建设工地,可以是欣欣向荣的大都市繁荣景象,也可以是朝气蓬勃的奔小康乡村场面,还可以是各地的红色园地、街道社区等。只要是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就是实践。对青年大学生而言,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就是大课堂,就是活的教科书。学生在实践中,观察社会现实,了解社会事件,接触社会人物,就会开阔眼界,拓宽视野,得到感染,受到教育,得到锻炼。 显然,现实实践内容是生动的、鲜活的、直观的,对青年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是课堂与书本教育不可替代的,也是无法或缺的。

3.2 实践教学时空的灵活性

实践教学时间可以是规定的课时之中,可以是在课余时间、周末、假期中,也可以是在某个特殊的时期或节日。可以在课余时间参加当地公益活动,假期里做相关的社会调查,也可以在特殊的节日进行实践活动,如五四青年节,组织“红歌快闪”活动;清明节,组织学生祭祀革命先烈等。

实践教学空间可以是校内,也可以是校外的。校内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以课堂和学校提供的一些校园资源作为支撑的实践活动;校外的实践教学的地点空间是比较广泛的,可以是农村、社区、军营、企业、政府机构、民间团体;也可以是红色景点、名胜古迹等。 特别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建不同主题的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进入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 如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基地、改革开放教育的实践基地、新农村建设为依托的实践基地等。总之,时空的灵活性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3.3 实践教学活动的自主性

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对实践教学起着主导性作用。教师是部分活动的组织者,更多的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者。 虽然实践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的,部分实践活动由教师组织,但更多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自行组织与开展的,特别是节假日期间和课余时间开展的实践活动,主要由学生自主进行。 可以说,实践教学的全程“主角”是学生自己。如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根据内容和要求,自行设置调查主题,自行确定调查的时间、地点和调查对象,自行设置问题,进行问卷统计分析;还有的实践活动,可由班级确定活动内容、方式、地点、时间等。显然,引导学生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深化与促进实践教学极为重要的方面。

3.4 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形式还具有不拘一格的多样性的特点,这既是社会实践内容丰富性差异性的突出体现,也是实践教学产生吸引力与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 为此,实践教学就要不断创新,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形式,如校内的实践形式为主题辩论赛、话剧歌剧表演、模拟法庭、观看红色电影和相关纪实电影、读书报告、画展、红歌快闪、社团活动等。 校外的实践教学形式有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参观、新闻事件考察、实践基地锻炼、文化教育服务、农村社区调查等,其具体的形式可为理论宣讲、普法教育、支教扫盲、志愿服务、社会挂职与兼职实习、项目课题研究等。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以其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等特点吸引学生参加,才能够促使实践教学不断拓展新局面,取得新成果。

3.5 实践教学过程的客观性

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在社会现实中进行的,显然,这是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交互作用的过程,使得实践教学充分体现出客观性的特点,这既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 从实践教学方案而言,须体现客观性,即从社会客观现实出发,确定实践地点、内容、形式、步骤以及目的、要求等,不能主观臆断、闭门造车;从实践教学评价而言,也须注意客观性,即根据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客观记录、 具体表现而进行评价,也就是要看怎么“做的”,而不是看怎么“写的”和“说的”,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实践过程而言,更须注重客观性,即指导学生进入全景式的、真实的、鲜活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直面客观现实,分析问题本质,以使学生在客观性的基础上,扎稳根基,理想、信念更加接地气。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大学生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