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俊杰,刘轲乔,任勇
(江西财经大学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提高研究生创新创业素质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1]。 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和后疫情时代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高等教育已经由原先的“高深知识的领域场”被动转变为“提升学历、解决就业”为目的知识授受[2]。在上述背景下,大力推进研究生创业教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 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第一,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重申的国家发展战略方向。 研究生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之一,加强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改革的着力点。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存在创业实践教育缺乏以及课程体系不完备等问题[3]。 在这一背景下,加强研究生创业教育,既能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也鼓励和支持高校研究生将创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于生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
第二,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严峻就业形势。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研究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总量和工作岗位虽然大幅增加,但相对而言,中高端产业产值和工作岗位供给仍然偏少,而很多研究生求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适合研究生就业的岗位竞争激烈。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生创业可以以创业带动就业,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难的问题。
第三,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校通过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国际化合作培养、多学科融合下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全方位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实现研究生规模与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模式增加强劲动力。
创业教育最初是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O)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正式提出的。 此后,基于社会对高素质创业型人才的需求,研究生创业教育应运而生。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研究生创业教育起步最早。 20世纪90年代,美国涌现出一批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突出作用。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开始着力培养创业方面的工商管理博士,成为该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开端。与传统的商业教育相比,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包括管理层沟通、创业学、技术创新等全新课程。 此后,美国研究生创业教育体系日趋成熟,创业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课程教育也纳入研究生教育体系,为不同学科和学历层次的创业者提供的个性化创业实施计划和课程规划项目等不断增加。
英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发展,是从传统的商学院逐步扩展到其他院系,其扩展方式即包括创业课程和创业理论的不断创新。英国研究生创业教育也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英国高校力图实现传统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并开设相应的研究生创业教育项目,建立创业教育教研中心和管理机构,并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 例如,诺丁汉大学英文学院的研究生创业课程《沟通与创业》一共包含10 个学习模块,其中职场社会语言学、 商业与组织沟通和创业者营销这8 个模块为理论型创业课程;创新管理和科技创业为实践型创业课程,另外还有实践型研究项目可供学生自选。
1997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首次开设创新创业方向课程,这是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发展的起源之年。1998年5月,清华大学成功举办第一届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正式拉开我国创业教育的序幕[2]。 随后为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2000年,教育部明确指出“包括硕博在内的大学生鼓励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并保留学籍”。2002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进入了政府主推阶段。 同年,教育部明确在清华大学、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其根本要求是立足本校特色,既要加强创业理论教育,又要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从政策文本看,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政策的颁布,都将“加强创业教育”从宏观层面得以明确。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颁布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提升研究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研究生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文件发布后,我国高校纷纷将研究生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
印度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创业教育的形成期(1950年—1990年)和创业教育的完善期(1990年—)。 前一个时期是创业教育初步发展期,后一个时期是创业教育学历提升、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发展驱动期。 印度创业教育的开展相较于其他国家具有明显不同,20世纪50年代印度在接受发达国家经济援助的同时也获得了教育援助,印度政府关于创业教育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影响,明确提出要鼓励高校提高研究生创业积极性,以此来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期,创业教育的开设由印度政府创业教育开发研究机构进行统一管理。直到20世纪80年代,印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相应的实践教育活动由印度高校主导开展。印度创业教育学院大规模成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经济的发展转型。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印度采取了自由化的经济变革,创业教育的开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印度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热情受到极大鼓舞,同时印度政府鼓励高校开展众多的创业教育课程,并对完成创业教育的学生授予学位,这标志着印度创业教育逐步形成了制度化的教育发展轨道。
现行的知识生产模式都是以跨学科、 超学科等知识衍生态势作为发展方向,通过学科知识交叉,打破创业思维惯性,推进研究生原创性创业成果的产出。跨学科课程的设置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扩宽多领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因此,跨学科的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成为发达国家研究生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之一。 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过设置多门跨学科研究生课程,如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开设的健康科学与技术、社会和工程系统等课程,鼓励多学科领域的研究生在实践创业中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合作,打破原先传统学科领域的壁垒。
企业与研究型大学合作是国内外实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企业发展和研究生创业教育开展具有双赢的作用:一方面,企业可以为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大量的外部资金,同时为研究生创业提供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提高研究生创业的成功率;另一方面,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可以为企业发展输送创新创业人才和最新研究成果。 借助产学研一体的研究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也可以进入企业,实现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机构的人才、信息的双向流动,促进创新成果的落地。截至目前,与麻省理工学院开展合作的机构就超过700 多家,包括杜邦、谷歌、雷神、三星、西门子等众多知名品牌,这些企业不仅为高校发展提供充足资金,也为学院发展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创业教育理念的呈现和传承需要建立适宜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研究生的创业意识。发达国家研究生创业文化氛围具有继承性,通过显性和隐形课程的传授,在日常课堂中促进研究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并且受教育者积极利用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资源,提高研究生创业的成功率。培养高校研究生创业文化氛围,其主要做法如下:通过高校宣传媒体对创业文化进行普及,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激情;组织研究生参加科创文化活动,鼓励研究生将创业想法表达出来,帮助学生实现创业立项;组织研究生参观创新创业实验园区、示范院校,将典型创业人物及其故事经历呈现给学生,增强研究生创业感召力。 其次,我国研究生创业率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制内就业优先的传统观念所致,导致我国并未形成研究生群体对创业教育的自我效能感。 因此,在高校中培养研究生创业文化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增强研究生创业的自我效能感,还能优化其就业观念。
第一,构建遵循创业规律的研究生创业课程体系。创业教育的内核应该是“增强大学生参加创业竞赛的积极性、加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更新创业观念、改革创业教育体制,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创业教育要摒弃单一的“培养创业家”的理念,也不能将创业问题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唯一突破口,这样会使得创新创业教育逐渐走向功能化。 因此,在创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合乎创业规律和理念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非常重要。 李姗霖等研究者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分为四大模块,分别为:创业机会识别模块、企业组建模块、企业管理模块以及创业精神与文化搭建模块。研究生创业教育应当在创业精神和文化的指引下,识别市场中的有效创业机会,并以此来搭建企业组建和企业管理模块[4]。
第二,建立多样化的研究生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从国外研究生创业教育来看,评价的主客体、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层级等都已经确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同样,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也应汲取发达国家经验,根据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开展状况、创业实践成果转化情况、研究生创业课程、资金保障、师资和教学水平、政府部门的相关公共服务成效、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情况进行及时评测,并建立多样化的研究生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第三,打造研究生创业教育多渠道合作平台。 首先,通过选择高校明显优势学科与地方政府、企业搭建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将高校、政府、社会等多方资源融入,促使研究生创业教育孵化项目走向市场。 其次,通过全国技术转让平台,将高校科技创业成果定期发布到成果转移平台,实现研究生创业成果与科技企业信息、成果交流互通,并为线下成果交易搭建便捷的交易场所。最后,将研究生创业成果产出与知识产权申请审核一体化,建设科技成果披露、市场价值评判、 专利申请上报等一体化成果转化服务机制,通过一站式研究生创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上报查询,推动研究生创业专利、商标、外观设计等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申报。
第四,建立研究生创新创业成果交流示范区。地方政府应当充分鼓励高校搭建研究生创业成果交流示范区,将研究生创新创业成果汇集于此,打造“高校研究生创业成果孵化平台+大学成果科创园+大学科技成果技术转化试验田”等创业成果联动模式,形成高校研究生创业成果与地方性支柱产业相融合,以新兴科技成果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与打造战略性支柱产业等新发展格局[5]。 同时,将税收优惠、土地出让、无息信贷等创业优惠政策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探索建立高校研究生创业成果孵化期和产出期的创业保障政策[6]。在此基础上,与地方高校合作建立风投基金,对高校研究生重大研发成果项目提供一站式资金注入,在科创项目的研发、实验、生产等环节及时提供前端专家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政府补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