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

2022-03-24 10:47王治涛
关键词:杜诗杜甫诗人

公 道, 王治涛

(1.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 河南 洛阳 471000; 2.洛阳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生于洛阳①,葬于洛阳②。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也是现代著名诗人。学术界关于毛泽东、杜甫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把两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却非常有限。李中耀认为,毛泽东不喜欢杜诗,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1];吴直雄认为,毛泽东是李杜并称,对杜甫的诗并没有妄加抑扬[2];曾亚兰研究了毛泽东借阅杜甫草堂杜诗珍善本的情况,研究了毛泽东诗词中模仿、借用、取意、衍化杜诗句式、语词、意境、气势等情形[3];景志明根据毛泽东毕生大量阅读、圈画杜诗以及在其诗词创作中借用和化用杜诗的事实,对毛泽东评价杜甫及其诗词时的时境、场境及语境进行了具体而详尽的分析,认为应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辩证地把握毛泽东对杜诗的整体评价[4]。不同时期,毛泽东对杜甫、杜诗有着不同的认识。笔者以杜诗的人民性为重点,研究毛泽东和杜甫、杜诗的关系,以期深化对杜甫、杜诗的研究。

一、无用而存在其精

1913年,还在湖南读书的毛泽东,在课堂笔记《讲堂录》中写有这样的话:“著书存者,以其实也。无用而存,以其精,韩柳杜之诗是也。”[5]599毛泽东说的韩柳杜,就是韩愈、柳宗元和杜甫。

因为是课堂笔记,所以我们不能断定这两句话是毛泽东记录授课老师的话,还是毛泽东摘引别的什么人的话,抑或是毛泽东自己的思考,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们对学生时代的毛泽东的认识。

实和虚、真和假、存和亡、物质和精神等,从来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互相矛盾、斗争,又互相依存、转化。24年后,也即1937年8月,已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在《矛盾论》的开篇就明确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6]2991913年的毛泽东,还是一名青年学生,虽然不完全清楚这个道理,并不完全清楚实和虚、真和假、存和亡、物质和精神等的关系,但是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直观的、正确的认识。秦始皇焚书时,除留下医药、种树等实用性作品外,就曾经狂妄地、残酷地焚烧了大量的被认为是无用的、虚妄的史书、诗书和诸子书:“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7]181年轻的毛泽东把传世作品分为实用、无用两类,是按照其有无实际使用价值来划分的,按照技术性和非技术性来划分的。传世的很多作品,如医学类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千金方》《本草纲目》,农业类的《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手工业类的《考工记》《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建筑类的《营造法式》,算术类的《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天文类的《甘石星经》《太初历》《授时历》,地理类的《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等,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都有很强的实用性、技术性和指导意义。这类作品,正是毛泽东所说的实用类作品。在年轻的毛泽东看来,这类作品之所以能够传世,在于其“实”,在于其内容真实、技术性强,有实用价值。传世的很多作品,如《诗经》《道德经》《论语》《吕氏春秋》《文心雕龙》《资治通鉴》等,在年轻的毛泽东看来,这类非技术性、文史哲作品虽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是能够传世的原因,在于其“精”。在学生时代的毛泽东认为,杜诗之所以无用而存,在于其精,在于其内涵丰富、形式精致,有精神价值。

年轻的毛泽东深受经世致用思想和实学思想的影响,把传世作品按照有无使用价值分为两类。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作品既“实”且“精”,如《二十四史》《容斋随笔》。《二十四史》里面,除了本纪、列传、艺文等内容,还有大量的有关地理、河渠、农业、手工业、天文等方面的内容。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内容除涉及诗词歌赋、诸子百家、典章制度外,还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内容。

年轻的毛泽东认为杜甫等人的诗歌内涵丰富,形式精致,有精神价值,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二、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民诗人

1949年12月,毛泽东出国访问途中,同苏联朋友谈话时说,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民诗人”[8]34。这是毛泽东对杜诗所具有的人民性的充分肯定,也是杜诗的最大价值之所在。

杜甫曾困守西京,经历“安史之乱”,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诗人描写了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政治上无地位,经济上被压榨,人身上无自由,生命上无保障。在“庶官务割剥……诛求何多门”(《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索钱多门户”(《遣遇》)、“县官急索租”(《兵车行》)、“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甘林》)、“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送陵州路使君赴任》)情形下,广大人民缺衣乏食,“出入无完裙”(《石壕吏》)、“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驱竖子摘苍耳》)。为了交租纳赋完役,广大百姓不得不卖儿鬻女,“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岁晏行》)。还在“安史之乱”前,唐王朝已经强力征兵,广大百姓被迫从军,“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兵车行》)。“安史之乱”爆发后,广大人民的人身自由更是毫无保障,就连发育未全的儿童、气力不佳的妇女、风烛残年的老人也被迫从军,“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羌村》)、“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石壕吏》)。

诗人深刻揭批权贵和豪门奢侈、腐朽的生活,无情抨击统治阶级祸国殃民的罪行。《丽人行》作于天宝十二年(753),从衣食行等方面有力鞭挞了杨家兄妹骄纵荒淫的生活和狂妄嚣张的气焰。从衣着看,“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从饮食看,“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从出行看,“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杜甫怒斥统治阶级发动的不义之战,怒斥战争对人民造成的惨状。在作于唐玄宗天宝九载(750)的《前出塞》中,杜甫怒斥,由于“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造成“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我始为奴仆”“男儿死无时”的局面。在作于天宝十载(751)的《兵车行》中,杜甫怒斥,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造成“边庭流血成海水”,“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悲惨局面。著名学者冯至说:“《兵车行》是对于唐玄宗君臣不顾农业生产,不管人民死活,一味在边疆发动战争的抗议。”[9]169杜甫认识到当时阶级矛盾尖锐化这一客观现实,经常用对比的手法来显示其对立性和尖锐性,读来令人震撼,如“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写怀》)、“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锦树行》)。

诗人真心歌颂劳动人民。诗人深刻指出,帛、粟、豆等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劳动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时危赋敛数,脱粟为尔挥。相携行豆田,秋花霭菲菲。子实不得吃,货市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甘林》)。诗人这里所说的帛、粟、豆和彤庭、城阙、军旅用品等社会财富,都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在这样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上,即剥削阶级和劳动人民谁养活了谁的问题上,诗人做出了正确的判断。诗人歌颂劳动人民的勤劳。“健妇把锄犁”(《兵车行》),“市人日中集,于利竞锥刀。置膏烈火上,哀哀自煎熬。农人望岁稔,相率除蓬蒿。所务谷为本,邪赢无乃劳”(《述古》),“丈夫则带甲,妇女终在家。力难及黍稷,得种菜与麻”(《喜晴》)。诗人歌颂劳动人民的爱国和勇敢。“安史之乱”时,在“子孙尽阵亡”的情形下,老头不顾“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不思“身独完”,毅然撇下“老妻”,“投杖出门去”,身穿“介胄”,参加官军,为国出力,平定叛乱(《垂老别》)。“暮婚晨告别”的新娘子,明明知道“君今往死地”,自己“沉痛迫中肠”,但是为了国家的安定,还是鼓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诗人歌颂劳动人民的淳朴热情、豪迈正直。唐肃宗宝应元年(762),杜甫在成都。在春社来临之际,田翁和诗人不期而遇,邀请诗人“尝春酒”,除热情向诗人介绍家人、村社情况外,嘴里还不停地称赞成都尹兼御史中丞严武,“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田翁还粗声大气地“叫妇开大瓶”“高声索果栗”,从早到晚,热情招待诗人,诗人几番告辞,都被田翁拉住,看田翁指手画脚强留得无礼,诗人并不觉得乡间老头粗鄙呆丑。

诗人广泛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一是反对战争,期盼和平。在“安史之乱”前,诗人就反对统治阶级发动的不义之战,认为“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呼吁“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前出塞》)。在“安史之乱”中,当两京刚刚收复、叛乱还远未平定时,诗人就祈祷和平,“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洗兵马》),“愿戒兵犹火,恩加四海深”(《提封》)。二是希望化剑为犁,发展生产。诗人深知战争对生产的破坏,期盼早日结束战争,发展生产。“锋镝供锄犁……土著还力农”(《往在》),“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尽耕,蚕亦成”(《蚕谷行》)。三是反对勒索,平均税赋。诗人深知广大人民所受的经济压迫,反对勒索和诛求,希望各级官吏廉洁清白,平均赋役,“谁能扣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难拒供给费,慎哀渔夺私”(《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四是反对奢靡,倡导节俭。除战争外,统治阶级奢靡的生活也是广大人民惨遭剥削的重要原因。因此,诗人反对奢侈浪费,倡导节俭,认为节俭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治国理政的需要。“俭约前王体,风流后代希”(《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韵》),“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提封》),“文王日俭德,俊乂始盈庭”(《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

杜甫出身官僚家庭,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民诗人”,与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宏伟抱负有关,与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卓越才华有关,与杜甫“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悲惨遭遇有关,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的时代风云有关,与“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驱竖子摘苍耳》)的人民苦难有关,与杜甫“晚憩必村墟”(《溪涨》)、“牧童斯在眼,田父实为邻”(《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二首》)的贴近人民有关,与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又呈吴郎》)、“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爱国爱民情怀有关。著名学者萧涤非称杜甫为“人民诗人”,并提出了其中的一条依据:“我搞过一本《历代风诗选》,将《诗经》以下直至清末凡是反映社会现实、人民疾苦的诗做了一番检查。事实告诉我:反映得最为广泛、最为深刻、最为真挚,而且是至老不衰、至死不变,在历史上也是最有进步意义的,不能不推杜甫为首屈一指。这就是我称杜甫为人民诗人的根据。”[10]代前言3

三、光搞现实主义不好

1958年1月,在南宁会议上,毛泽东说:“光搞现实主义一面也不好,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愿看,李白、李贺、李商隐,搞点幻想。”[11]1260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之前,冒着蒙蒙细雨,毛泽东念着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花重锦官城”,前去参观杜甫草堂。在杜甫草堂的“诗史堂”前,毛泽东吟咏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12]542-544。毛泽东还曾说杜甫的诗是“政治诗”[13]261。

HB滤波器由于其抽头系数一半为零,因此计算速率快,实时性强。但是由于常系数HB 的滤波器参数已定,无法根据不同通信系统配置不同的滤波器系数,因此需要设计如图9所示的可配置半并行 HB 结构。首先利用MATLAB中的FDATOOL工具将滤波器的抽头系数设计好,其次使用参数配置模块将5种模式的HB滤波器抽头系数保存在ROM中。然后设置HB 各参数输入接口,由上位机指令发送单元经过参数配置模块根据所选模式对滤波器参数进行配置,参数可灵活配置是本文实现多种通信系统正常工作的核心。

杜甫的诗一向被称为“诗史”。冯至认为:“把杜诗称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棨的《本事诗》。”《本事诗》记载:“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9]180到宋代时,人们已经普遍地使用“诗史”来标记杜诗的特点。宋人在《新唐书》中就说,杜诗世号“诗史”:“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14]4395杜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一方面是因为杜诗忠实记录了当时的重大事件或与当时的重大事件有关,另一方面是因为杜诗体现了深刻而炽热的思想感情。

杜甫一生为国为民,期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深切同情、无限热爱人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我能剖心血……一洗苍生忧”(《凤凰台》)。杜甫希望改造社会,去除各级贪官污吏和庸碌之辈,“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大抱负与穷困生活这个矛盾,是杜甫诗丰富内容的源泉。”[15]292正因如此,杜甫才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人民苦难生活的诗歌。

从杜诗的题目看,带有“悲”“哀”“叹”“别”“哭”等字的诗歌不在少数,如《悲陈陶》《悲青坂》《悲秋》《八哀诗》《哀王孙》《哀江头》《秋雨叹》《夏日叹》《夏夜叹》《叹庭前甘菊花》《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哭韦大夫之晋》《哭严仆射归榇》《哭李尚书(之芳)》等。

杜诗中,带有“血”“泪”“死”“哭”“泣”“悲”等字眼的,更是不可胜数。“血”字,如“边庭流血成海水”(《兵车行》)、“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北征》)、“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垂老别》)、“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草堂》)、“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岁暮》)、“泪”字,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宗庙尚为灰,君臣俱下泪”(《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羌村》)、“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又呈吴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清明二首》)、“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秋兴八首(其二)》);“死”字,如“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前出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后出塞》);“哭”字,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北征》)、“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是处起渔樵”(《阁夜》)、“苍茫步兵哭,展转仲宣哀”(《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泣”字,如“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石壕吏》)、“嗟尔远戍人,山寒夜中泣”(《龙门镇》)、“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大麦行》);“悲”字,如“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长安苦寒谁独悲”(《投简咸华两县诸子》)、“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后出塞》)、“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宿府》)、“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秋兴八首(其四)》)、“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风疾舟中伏枕书杯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毛泽东说杜诗是“政治诗”,正是杜诗记录了当时重大事件或与当时重大事件有关,如《前出塞》《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喜达行在所》《北征》《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后出塞》《三绝句》《瘦马行》《大麦行》《入衡州》《逃难》等。毛泽东说杜甫“光搞现实主义”“哭哭啼啼”,也主要体现在杜诗的这一部分。

在杜诗中,还有占很大比重的写景兼抒情的诗。《剑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倦夜》《上白帝城》《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客亭》《江上》《登楼》《宿府》《阁夜》《秋兴八首》等,就是这类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描写诗人的数间茅屋被秋风所破,夜里大雨又至的苦况,但结尾几句表现的是诗人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怀。《登岳阳楼》主要描绘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和诗人晚年多病、漂泊生活,但仍担忧国情民事的心情。这类诗,不少也有“哭哭啼啼”的成分。

在杜诗中,以上两类,不仅数量最多,而且质量高,动人心。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杜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根源在此。

值得指出的是,杜甫既是一位有伟大政治抱负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具有乐观精神和顽强意志的诗人,尽管吃尽苦头,但从不悲观消极,永远充满信心和期待。因此,杜甫也留下不少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在《洗兵马》中,诗人开始写捷报频传、官军胜利进军、叛军危在旦夕的形势,“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令人鼓舞。接着提醒上层要安不忘危,“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还指出胜利是“中兴诸将”和广大士兵英勇战斗、群策群力的结果,绝非“攀龙附凤”者的功劳。诗人也没有忘记百姓和生产,“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最后,诗人幻想出现壮士,力挽天河,洗净兵甲,人民永享和平安乐,“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四、余 论

毛泽东对杜诗非常熟悉,常常借用、化用、引用杜诗,描景状物,写情抒怀,说明问题。

从少到老,毛泽东在自己的作品中常常借用、化用杜诗。1913年,毛泽东就说“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5]587。祝融峰位于南岳衡山,雄峙南天,是南岳72峰的主峰和最高峰。其中,“一览众山小”,就是借用杜甫《望岳》的“一览众山小”。1931年,毛泽东词作中“横扫千军如卷席”,化用杜甫《醉歌行》的“笔阵独扫千人军”。1949年,毛泽东诗作中的“落花时节读华章”,化用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的“落花时节又逢君”。1961年,毛泽东诗作中“飒爽英姿五尺枪”,出自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的“英姿飒爽来酣战”。1965年,毛泽东词作中“天际悬明月”,出自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的“中天悬明月”。1966年,毛泽东诗作中的“故国人民有所思”,出自杜甫《秋兴八首(其四)》的“故国平居有所思”。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批判原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斯大林。同年4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写成的编辑部文章《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在党中央讨论这篇文章时,毛泽东给大家念了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借用杜甫批判“轻薄”王杨卢骆的“尔曹”,批评赫鲁晓夫。1972年2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从而实现了中美两个大国领导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毛泽东说:“我们要打开中美的僵局,不去找那些大头头,不找能解决问题的人去谈行吗?选择决策人中谁是对手这点很重要。当然,天时、地利、人和都是不可排除的诸因素。原先中美大使级会谈,马拉松,谈了15年,136次,只是摆摆样子。现在是到了亮牌的时候啦。”[21]1026这无疑是对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要旨的成功运用。

杜甫十分崇敬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相诸葛亮,在《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中,称颂“诸葛大名垂宇宙”。杜甫、毛泽东也将世代流传。

注 释:

① 关于杜甫的出生地,元稹的《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旧唐书·杜甫传》《新唐书·杜甫传》等均无明确记载.《旧唐书·杜甫传》只说杜甫本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后来迁移到河南府巩县:“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唐朝时,河南府的驻地在今洛阳市,下辖河南县(今河南省洛阳市)、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县(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登封县(今河南省登封市)等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多出版物包括有关杜甫传记的著作,都认为杜甫出生在巩县.但王辉斌教授、王元明教授认为,杜甫的出生地不是巩县,而是洛阳.请参阅王辉斌的《杜甫出生地考实》,该文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6-91页;王元明的《中国唐代诗人研究——杜甫新论》,该书由新加坡新社2000年出版.

② 关于杜甫的卒葬地,王元明认为湖北襄阳、湖南耒阳、河南巩义等地的杜甫墓是纪念墓地,湖南平江的杜甫墓是灵柩旅殡墓地,河南洛阳市偃师的杜甫墓才是真正的杜甫墓.请参阅元明的《中国唐代诗人研究——杜甫新论》,该书由新加坡新社2000年出版.

猜你喜欢
杜诗杜甫诗人
杜甫改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篆刻杜诗记
杜甫与五柳鱼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杜甫的维稳观
诗人与花
《杜诗详注》和清代学者的杜诗研究
阐释距离的微妙把握与阐释体验的差异性生成——以“杜诗”阐释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