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集中性学习教育的成效与启示

2022-03-24 10:47
关键词:初心总书记中国共产党

涂 小 雨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河南 郑州 450002)

集中性学习教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延安整风时期。从延安整风开始,我们党形成了通过集中性学习教育实现思想统一与路线统一的优良传统,摒弃了之前党的路线斗争中出现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的错误倾向。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从根源上说都是思想上的问题。从延安整风以来,我们党开展历次集中性学习教育活动,都是以思想教育打头。”[1]526思想问题这个总根子解决了,其他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反之,思想上没有实现突破,认识上没有达成一致,实践上就不可能成功。实践表明,全党的集中性学习教育有力提升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有力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塑造,有力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

一、坚持以思想教育打头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辉煌历程,历经无数惊涛骇浪,重重考验,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业,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命运和中国历史的千年走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源自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能做到这一切,首先是因为有正确思想的引领,有科学理论的武装,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清醒,始终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建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正确思想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主要不是指正确思想“是什么”,而是指这个正确思想“从哪里来”,即正确思想的来源以及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思想武器的历史轨迹与演进逻辑。党的正确思想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夺取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把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强大的物质武器。这两个武器的结合迸发无与伦比的思想伟力和实践伟力,形成了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为夺取革命、建设与改革伟大胜利而不懈奋斗的恢宏图景。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500年,始自1516年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的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实践到模式、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6个时段的历程。习近平指出:“从提出社会主义思想到现在,差不多有五百年时间。”[2]具体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则是100年的历程。社会主义作为真正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一国到多国的实践,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是跨越大约3个世纪(19世纪、20世纪、21世纪)的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题,突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四个自信”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自信是指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制度自信是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道路自信是指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但社会主义是从哪里来的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来自德国和俄罗斯的马列主义与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任何西方外来文化要在中国开花结果、生根发芽,必须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就是与中国文化结合最成功的西方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核心。因此,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3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立足中国国情、统筹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实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典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高高举起的伟大旗帜。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学通弄懂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全党武装头脑的首要任务。“首要任务”意指没有任何其他的任务可以与之并列。全党统一思想的关键就是要把思想统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指“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的基础没有打牢,“做”就失去了思想前提。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是党内宪法,具有最高效力,其他党规都要依据党章要求制定,不能超越党章要求。系列讲话是指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理论建设和思想建设的总要求,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思想引领,是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2月4日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出明确指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有力抓手,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各级党组织要履行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主体责任,坚持区分层次,突出问题导向,确保取得实际成效。”[3]172要坚持积极跟进,常学常用常思,时刻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表对标看齐,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于2016年结束后,中央又提出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4月13日对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出重要指示:“要落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落实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各项举措,保证党的组织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保证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发挥表率作用,保证广大党员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强组织保证。”[3]174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鲜明地提出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任务。注重理论武装,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并形成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指导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优势。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实践观、唯物史观、真理观、社会发展观,离开了这个思想基础,初心与使命就失去了根基与动力。中共中央政治局2019年5月13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强调“开展这次主题教育,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推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4]。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重大要求。按照党中央的安排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从2019年6月开始,分两批进行。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要求一样,中央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也提出了常态化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月8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强调:“群众最担心的是教育一阵风、雨过地皮湿,最盼望的是保持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我们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真正落到实处。”[5]376

二、坚持以人民立场为本

如何看待和处理好党与群众的关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实践问题。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顺应民心、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是检验宗旨意识的根本标准。民心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事关国家兴衰成败、政党生死存亡的基础。历史的发展一再证明,凡是违背人民的意愿或者假托人民的名义而行一己之私的人和事都将被历史无情淘汰,凡是认为个别英雄人物就可以改变或者创造历史而人民不过是随波逐流的大多数的观点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谬论,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也是人民的辩证法: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为关注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6]15我们有些党员领导干部放松了思想改造,满足于眼前取得的一些工作成绩,自以为是,骄傲自满,在群众面前开始翘尾巴、摆架子、耍太极,与群众的感情逐渐淡漠,对群众的疾苦不闻不问,与群众的距离越拉越大,使党的形象受到极大损害,使党的声音难以得到群众响应,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得不到纠正将影响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不以为然、麻木不仁,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落实群众路线止于蜻蜓点水、敷衍塞责,没有从思想深处进行深刻的反省与体悟。十八届党中央首先决定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对全党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革命和自我革命,震醒了一些偏离群众路线的党员干部,使其受到警醒和教育;党心、民心、军心为之一新、为之一振。从今天党群干群关系的全面好转、党和人民血肉关系的持续巩固回望2013年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全党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政治立场、人民立场的马克思主义再教育、再实践、再提升。封建社会的人尚能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作为带领人民群众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应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自觉与政治自觉。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重大决策部署的根本要求,也是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团结全国人民满怀信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7]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却被有些党员遗忘,在党内一度出现了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倾向,出现了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消极腐败等现象。这些问题不是一下子出现的,有着深刻复杂的原因,纠正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集中性学习教育使全党牢记初心使命,站稳政治立场,坚持群众观点,强化宗旨意识,收到让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实践效果。

宗旨意识彰显初心使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到底有哪些具体内容呢?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可以概括为奋斗精神和赤子之心两方面。这两方面任何一个出现偏差,都意味着初心不再,使命丢失。“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人民的赤子之心”[3]32。建党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是一个需要付出牺牲和生命代价的革命环境,为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矢志不渝、筚路蓝缕。在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之前,党与群众的关系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已经融为一体,不可分离。党群同心,其利断金。没有人民的支持,共产党不可能成为执政党。这个道理,这个历史事实是否会在中国共产党掌握政权之后发生变化,共产党曾经的奋斗精神,曾经的赤子之心是否会随之消失,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时时警醒的问题。因为民心一旦失去就难再挽回,奋斗精神一旦懈怠就会瓦解斗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辟阐述了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和赤子之心,强调共产党人要做到“三个不变”:不变色、不变质、不变味,即共产党人的本色不能变,共产党人的性质不能变,共产党人的味道不能变。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共产党人的味道也是可以被人民群众所感知和体悟的,一个共产党员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符不符合共产党员的标准,有没有共产党人的“味道”还是清晰可辨的。在关键时刻能否站出来、冲上去、打得赢、不变质,是判断共产党人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保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时刻,共产党就是人民最大的靠山,而这个靠山的具体体现就是党中央的权威。“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应对前进道路上的惊涛骇浪,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实践再次证明,在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8]455-456。

初心使命不仅是共产党人宗旨意识的体现,同时还熔铸于党和国家制度体系中,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划了需要坚持和完善的13类制度体系、55个具体制度,其中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位居首位,纳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没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的建立和贯彻落实,其他制度的建立和贯彻落实就是空中楼阁。改革开放以来,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争取形成比较定型完善的制度体系,制度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是政治层面的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制度建设层面的要求,既要着眼于坚定人民立场的政治站位,也要着眼于党和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具体要求。“国家治理既是中国政府职能转型所呈现出的新探索与新实践,也是由国家战略部署与体系性建构向具体的治理实践、公共产品提供、社会问题化解的微观层面不断深化与拓展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明显的宏观、中观与微观的三维结构。宏观维度就是国家治理战略层次,基本逻辑起点是立足于国家顶层设计与执政党的公共理性,其形成的背景是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9]。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层面落实集中性学习教育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大制度创新,即把思想教育整顿的成果落实到制度的贯彻落实上。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任务紧密契合、高度统一。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体现了全党集中性学习教育的刚性制度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革命精神和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制度支撑,体现了在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的党和人民意志的高度一致。

三、坚持以历史经验为鉴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和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学习历史、培养历史思维的重要性:“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6]406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党在改革开放前后时期的内在逻辑关系,强调两个时期的历史紧密联系、不能割裂和相互否定,两段历史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走过的真实历程,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挫折和失误,对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刻启迪。

历史思维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在中央党校大礼堂前的照壁上,镌刻着毛泽东同志为中央党校题写的校训“实事求是”,背面是1944年毛泽东为张思德烈士题写的“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历史使命与价值追求。实事求是是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没有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为人民服务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为人民服务是实事求是原则的具体体现,实事求是要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体现在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的判断标准上,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群众视为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上。中国共产党立足世界百年变局与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在第一个百年奋斗中实现了辉煌胜利,如何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的赶考中继续考出好成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党在学习与思考中强化历史思维。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该准确、客观、全面、系统了解党的奋斗历程、重大成就与宝贵经验,以史为鉴,砥砺前行,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奋进力量,从时代变迁中坚定初心使命。

历史思维体现于在实践中不断回应并满足群众的关切,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在实践中,不断回应并满足群众关切的问题,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站稳政治立场的实践法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辩证法。人民除关切物质层面的利益外,还有精神层面的利益、政治层面的利益和社会层面的利益。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关切体现在更高水平的社会治理、更广泛的管理国家与社会的民主权利即人民当家做主与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更高层次的有机统一、公平正义原则的彰显、和谐稳定社会秩序的维护等。实践的辩证法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要有深切的为民情怀,更要有高超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具有领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代执政理念。当然,“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10]364。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变化,应随时代变化,顺应发展潮流,回应人民关切,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阶级基础、扩大群众基础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中国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持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治本之策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取得实质性进展。所谓实质性进展就不是一般化的进展,而是要把共同富裕的目标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放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大棋盘来考虑,不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而是要体现出新突破新气象新作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已经到了实现第二个大局的历史阶段,即先发展起来的东南沿海地区要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前提是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向着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方向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首次提出了“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4月在广西考察工作时进一步提出了“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论断,并把人民生活幸福作为“国之大者”。“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1]。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和领导的脱贫攻坚任务已经胜利完成,正在向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前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实质上都是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这一伟大变革必须在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中国共产党能够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从胜利走向胜利,能够取得彪炳史册的千秋伟业,最根本的是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所在、使命所向。

猜你喜欢
初心总书记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永远的初心
论“不忘初心”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