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思政视域下历史主动赋能时代新人的着力点

2022-03-24 01:33樊帅领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历史

樊帅领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1)

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整体推进,大数据深刻重塑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价值理念和实践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教书育人、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使大数据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增量。“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已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有学为人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历史主动的重要论述为深入探究大数据思政视域下高校发挥历史主动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大数据思政视域下历史主动的基本意涵

大数据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资源、主体思想、价值媒介等变成可量化、能赋值、易增效的大数据,最大限度还原教育对象知情意行的真实状态,进而运用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转码、清洗、关联、解读,以大数据思维针对教育对象成长需求点、共鸣点、兴奋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基因的故事化、视听化、场景化等形式的大思政数据化产品,通过大数据算法分发技术等进行整体性、协同性、前瞻性的精准投送与价值融入,叙事明理、感知动情,评估反馈、持续改进,动态实现知信行最优化统一。在共享、协同、联动、融合中,“大数据思政化”和“大思政数据化”双向联动演绎着大数据思政的基本流变。大数据思政视域下高校历史主动作为“历史主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既具有历史主动的普遍性,也具有其自身的个性特质。

1.历史主动

马克思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征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独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4]。历史主动之“自觉”在学科成立之初就被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5],是思想政治工作接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历史主动之自觉,一般是指自我意识觉察醒悟以及行动,源于实践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意识层面的深刻把握,按照一定的预设性目标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历史主动的实践向度在于人作为主体的“主体性”觉醒和彰显,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超脱于观念束缚,深刻把握客观规律并以此指导实践,实现理想性目标的能动状态,具有鲜明的实践向度和人本立场。相对于自发,历史主动更强调主体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目标指向性及未来达成性。实践与意识的张力性互动和螺旋式统一,在澄清理论误区与校正实践误差中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历史主动是指在践行崇高使命、尊重实践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善抓历史机遇的基础上,对社会实践及其演变开展学术研究,并对涉及的理论、思维、方法及其作用保持反思性清醒,在科学把握和理性认知基础上对交织易变的形势作出精确判断,并给予精准施策,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彰显历史自信与历史担当,为人民幸福和国家发展而接续奋斗的精神、勇气、智慧和能力[6]。相对于费孝通1997年提出的“文化自觉”(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7]和郑杭生2009年提出的“理论自觉”(立足中国进行原创层面的理论创新)[8],历史主动更强调实践层面的正向能动性、积极目的性、接续创新性。其一,历史主动指自我意识的正向觉察醒悟,表征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其二,历史主动起始于观念性觉醒,但更强调觉醒后具有直接目的性的实践担当,引导人在尊重规律基础上通过接续奋斗达到预期效果。其三,历史主动更加推崇精神性目的达成,并在能动性行动中激发实践形式、知识经验、创新融合等精神文明进步,以昂扬精神和奋斗之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强大精神伟力。

2.大数据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历史主动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9]。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直接取决于高校教师的历史主动。不同于纯粹哲学意义的自由自觉、纯粹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识觉醒、教育学意义上的生命自觉[10],大数据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历史主动是指高校教师作为“主体”之“主体性”的接续性觉醒与能动性彰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指导地位,形态领域中的重要指导地位,以历史使命为引领,在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教书育人的特性与规律以及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基础上,以大数据理念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教育对象及其相关要素进行萃取、清洗、提纯、组合、加工,获取大数据信息,据此整合思政资源,持续增强道德主动、价值主动、实践主动,在反馈中接续改进,形成系统化、精准化、个性化、前瞻化、协同化的思政育人方案,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实现立德树人的自主性能动状态,是给学生以思想向导、政治引领和道德引导的价值链和动力源。主要包括三重内涵。

(1)在胸怀“国之大者”中坚守开放性反思

历史主动“乃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而且也只有在关系的意义上存在”[11]。高校教师历史主动是在与“他者”的关联、对比、互动中生成的,要强化主体意识、问题意识与使命引领,对大数据思政定位、规律、布局及教师自身进行审视性反思,在各种思想、思潮、资源的交融、对话、解构中进行整体性数据重塑,形塑理想状态。现实社会的矛盾性斗争和能动性实践加速了教师自我能力的异化,推动大数据思政内外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和张力更加层次化、快速化。统筹把握“两个大局”,增强使命感,强化对个体性生命和整体性生命共同体双重层面的聚焦与反思。

(2)在拓展大视野中追求前瞻性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理想状态应该完全摆脱异化,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随着大数据的整体演进,教师的素养结构需要持续优化,历史主动要与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系统以及系统外各要素协同推进,才能实现综合效能的动态最优化。“促进学生高水平差异发展”这句话同样也适应于教师的成长之路[12]。高校教师要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多积尺寸之功,科学认识大数据规律,提高用数优数水平,推动个体自身的历史主动、个体之间历史主动的协同,以及整体层面系统效能的优化永无止境,永远在路上。

(3)在善用大资源中推动超越性实践

要勇于回答并回答好时代之问,善于从当代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聚焦主题、捕获灵感,以图像叙事、有声叙事等协同“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13]。要把校内外的物质、制度、精神资源结合起来,在历史、国际的纵横比较中把握学科经纬,呈现乐为、敢为、有为的能动状态,在身体力行、学思践悟中引领学生立鸿鹄志、强创新力、做奋斗者,更好地满足学生更全方位、更多层次、更宽领域的政治诉求、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呈现一个可敬、可爱、可信的中国。

二、大数据思政视域下历史主动赋能时代新人的三重价值

大数据思政是在既有思政课理念和结构基础上,从大格局、大视野、大系统三维体系协同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引领青年自觉做胸怀“国之大者”、纵横学术视野、树立大历史观的奋斗者的全时空协同育人新形态,这既是协同创新各主体、要素、结构及其关系的新教育模式,也是充满守正张力和创新动力的实践生活场域。新时代大数据思政的实效彰显,教师是关键。“其身正,不令而行。”大数据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要增强政治定力,激发理论魅力,厚植创新活力,注重在铸魂培根、启智润心、立德树人的时间厚度、空间广度和实践宽度上下功夫。

1.增强时代定力,在铸魂培根的历史厚度上下功夫

助推胸怀“大格局”,擢升时代高度。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要胸怀“国之大者”,以大数据理念准确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注重对大数据技术的掌控,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强化大数据信息的鉴别和甄选,提高数据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决策的科学性。增强立德树人的信仰、信念、信心,增强讲深、讲透、讲活、讲好大思政课的能力,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时代、引领时代,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中勇毅担当历史使命。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高校教师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旗帜,为大数据思政举旗定向。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精神动力和感性支撑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新成就夯实政治定力和协同能力。以教育对象的精准画像数据为依据,大数据思政对不同专业群体与个体的“供给”存在标准之差、形态之别与内容之异,对同一专业类群与个体的供给呈现自由个性与共同价值兼顾、低阶兴趣与高阶共鸣交叉、现实需求与长远需求并存的复杂态势。为增强有效供给,要注重加强大数据的精准清洗、建模评估、分析重组,在铸魂培根的时间厚度上下功夫,将对人民的“自由个性”与“共同价值”、“现实关爱”与“终极关怀”、“个体关怀”与“群体关怀”有机融合。坚持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深刻把握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主流、主题,置于特定时代背景之中准确评价历史与历史人物,增强历史自信,涵养历史主动,旗帜鲜明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利己主义。运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育人场域,讲好党的故事和中国故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标言准行,在提升精神资源精准供给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2.激发理论魅力,在启智润心的空间广度上下功夫

赋能纵横“大视野”,拓展时代广度。充分运用大数据全面、客观、真实地理解当代中国、认识国际社会,积极拓展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推动“大思政数据化”,善用“四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华文明史,以大数据激发历史的鲜活力与感染力,赋能历史厚重感。使大思政课在与历史沟通、与文明对话中拓展历史视野,在立足中国审视世界、放眼世界看好中国的时代实践中横向拓展国际视野,在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中讲好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14]注重“大思政数据化”,找准教育对象的思想触动点和情感共鸣点,运用数据算法分发技术在弘扬大情怀上展现新作为,及时回应和妥善解决教育对象面对的敏感问题和思想困惑。同时,在“大思政数据化”和“大数据思政化”的双向互动中不断提高自身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储备与理论素养,以释疑解惑的温度、深度、宽度提升数据魅力、理论魅力、人格魅力。拥有宽广的视野和深厚的家国天下情怀,积极建构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大数据话语体系和教学体系,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爱润人,以理论魅力坚定理想信念,以启智润心涵养精神境界,引领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

3.厚植数字活力,在立德树人的实践宽度上下功夫

助力构建全时空协同育人体系,彰显时代深度。推动“大数据思政化”,以数据育人,有理有据地落实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以大数据技术构建全域、全息、全向的全时空协同育人体系。积极运用大数据思政激发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的育人主体、要素、资源、时空的协同效能,打造全时空、宽场域、多层次、一体化协同育人系统,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实践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在实践主动中增强动态育人效能。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VR等新技术的发展,要在增强创新活力上展现大作为,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为党育人的最大增量。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播散真善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充分运用大数据深入生活,深入人民,以数字技术为教育对象精准画像,依据教育对象个性化需求,积极打造“曲高而合众”的沉浸式育人场域,既有“阳春白雪”,也有“泥土芬芳”,实现育人内容的“私人订制版”精准投放,提升吸引力、实效性。推动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善用科学思维方法,实现教学资源、学科建设、教材体系、师资结构及协同效能最优化,增强育人合力。校正道德认知,强化道德情感,彰显道德意志,优化道德行为,激发生命自觉,提升人文关怀。实现教师与思政课的互相成就,以质量提升活力,以活力提高质量,更好地正本清源、立德树人。

三、大数据思政视域下历史主动赋能时代新人的着力点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大数据思政视域下,在历史主动中要实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注重以数赋能、以数提质、以数增效,致力于信仰坚定、学识渊博、人格至善的动态擢升,增强学为人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价值主动,成为铸魂培根、润心启智、立德树人的新时代关键力量。

1.增强政治能力,以学为人师的崇德向善赋能时代新人

以数赋能,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培根铸魂、铸己尚人。

(1)在善用信仰教育实践中增强政治判断力、道德领悟力和协同执行力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15]人民信仰与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紧密相关。胸怀“国之大者”,运用大数据推动教育资源最优化配置,以数赋能,“系统”“实际”[16]地学会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判断力;提升道德智慧,强化道德领悟力;自觉履职尽责,提高协同执行力。以大数据优化结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融合,统筹“两个大局”,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获得心理和谐、价值滋养和精神超越,强化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共同体意识。

(2)在善用课程体系上厚植仁爱情怀、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

综合运用大数据技术与思维,善于把专业知识、理论观点与时代发展、生命场域结合起来,以核心价值观的场景化再现、视听化呈现、沉浸式体验赢得青年、引领青年、成就青年。建设大数据思政虚拟仿真实验室、智能教学馆等,提升“传道授业解惑”的真情实感、音像渲染,以善引发善、爱传递爱、情温暖情。一是要涵养仁爱情怀。提升数字技术温度,以大数据思政的提质增效和丰富滋养满足教育对象的多维需要,把温暖和情感传递到每一个教育对象,普惠到教育对象的每一成长阶段,在释疑解惑、转识成智中给教育对象以夏日沐春风般的“心旷神怡”。二是要夯实家国情怀。把个人“小梦想”融入到民族“大梦想”中,在紧跟时代主题中汲取精神营养,在重温经典著作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情实感,健康成长成才。三是要涵养人类关怀。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和众志成城。要引导青年践行“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理念,在“一带一路”、全球抗疫中展现中国力量和青春担当,以青春智慧与各国青年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增强协同能力,以言为士则的学术造诣启智强国先锋

以数提质,让敢担当的人讲担当,启智润心、润己泽人。

(1)在善用大数据思维中聚焦整体思维、创新思维、精准思维

大数据思政中,大数据“以数字化方式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转换,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崭新的应用性框架”[17]。善用整体思维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关联性思维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性问题,运用整体性理念引导教育对象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运用大数据爬虫技术、云计算技术、算法分发技术等以现实聚焦未来,以局部聚力整体,以现象聚神本质,从整体上处理问题、突破难题,形成优化方案。善用创新思维坚守教育对象至上,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取向有机统一,运用大数据加工技术、可视化技术、识别感知技术量化需求障碍、克服发展矛盾、破解成长难题。量化性完善创新机制、优化创新要素,增强协同创新合力,充分运用大数据的预测功能预知教育对象的发展趋势及可能性风险,在前瞻性应对新挑战、满足新需求、开创新局面中持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善用精准思维提升育人效力,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精确定位、方案的精准定制、过程的精细管理和成果的精准评价。坚持精准投放与个性选择相统一,正确处理大数据思政主体、客体、中介之间关系,在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现实与长远、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中提升育人效力,以“积跬步至千里”的善作善成接续奋斗。

(2)在善用学理视野中擢升国际胸怀和历史视野

党的领导是大数据思政立身之本,人民立场是大数据思政价值之魂,努力打造既有中国风格又有国际胸怀的大数据文化产品,比如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国大国担当、西方国家躺平“集体免疫”等国内外素材、案例比较,正确、正面、正向地有力回击谎言、粉碎指责,同时为世界抗疫和全球发展提供中国智慧。打破“数字鸿沟”束缚,消除“精神鸿沟”壁垒,实现大数据思政优质资源的跨时空共享、全景式覆盖、主体性转化、协同性育人。以大数据赋能红色血脉保护与传承,从历史的长镜头中进行整体观照、纵横比较,以微视频、虚拟场景等数字技术对经天纬地、神圣自觉的历史人物、英雄故事、典型素材进行历时化呈现、张力性演绎,以真实的故事、历史的演绎生动讲深讲透“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的价值向度和实践旨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整体形塑教育对象的价值观念、政治理念、道德信念,以共情凝聚共识,以共享凝聚合力,以共赢一切向未来。

3.增强创新能力,以行为世范的人格魅力呵护青年成长

以数增效,让为先锋的人育先锋,严爱相济、身正为范。

在协同创新教材、教学、话语体系中强化实践主动,做到明道、信道、传道相统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18]当前,数字帝国主义凭借数字级差优势在全球肆意进行“数字霸权式”掠夺,对教育对象的价值冲击和意识形态渗透力度前所未有。提高政治站位和理论素养,增强协同意识和创新能力,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引领力和话语权,保持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政治清醒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政治定力,慎独慎思慎言慎行,敢想敢干敢闯敢试,聚焦固本培元,直面错误思潮,善于矫正纠偏,以大数据精准投放与数字对比澄清模糊认识,给予价值引领,稳定社会预期,推进价值主动内在超越性、价值共识性及实践生成性的有机统一。

(1)超拔精神境界,在理想信念教育中汲取智慧强志气

通过多维与全向、即时与历时的可视化数据成像,准确绘制教育对象思想图谱和行为曲线,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逻辑结构、价值链条、资源配置,充分运用身边的典型人物、光辉事迹鼓舞学生、激励斗志,以透彻的学理逻辑释疑解惑,以彻底的理论素养和真情实感说服学生,以强大的真理品质和理性认知赢得学生,实现从“无知”到“真知”、从“浅薄”到“深知”的超拔。

(2)厚植情感支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增添动能强骨气

从大学生的成长特点、群体画像出发,创新教学理念、方式,运用数字技术精心打造沉浸式等可知、可触、可感的具象化教学场域,“创建了灵活边界、行动在场的学习场域;搭建了良师益友、同频共振的互动平台;构建了教学相长、同行共进的育人团队”[19]。把国家发展优势转化为大思政课话语优势,以“大众话”推进大众化,引导学生自觉用心用情认同、赞同、崇尚马克思主义和爱国主义,实现“内化-升华”的个体意义具象化。

(3)脚踏人间正道,在投身强国实践中提振信心强底气

在真学、真信的基础上,深刻把握大数据思政科学性与真理性、现实性与未来性的价值张力,从马克思主义中找对策、要方法,以大数据预判、分析、化解现实与观念场域交互流变中的“风寒感冒”“疑难杂症”,在“弄明白”的基础上“讲清楚”,从“知之”“好之”到“乐之”“行之”,在大数据评价反馈、优化中推进从思想、情感的自我变革到协同能力的提升,达到“真学”“真信”“真行”的统一,实现“外化-牵引”的集体自觉优化。

大数据思政中,高校要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的智慧与担当,积极构建科学性、客观性、前瞻性、创新性的“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大数据为每一位教育主体进行个性化素养“精准画像”[20],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过程、结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全息化、动态化、全景化监测反馈,精准、客观、实时还原教育成效,在体系化重组、长效化执行、常态化增效中持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与对策,整体提高凝聚力、传播力和引领力。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历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