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婧
(黑龙江工业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既可合力推进区域产业发展,又能助力高校转型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在社会经济转型中,区域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创业的“栖息地”,给创新留下极大的空间,产业集群是培育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温床,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必然会涌现出新的社会需求,这些需求需要高校在一定程度的合作才能更好地付诸实践,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区域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和技术需求,能及时引导高校按照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为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1]。
当前,产业的转型与发展更加关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高校责任的核心功能是培养产业急需的各类创新人才,高校需要培养个性化的年轻力量。新时代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具有链条完整、体系健全和主体抱团等优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产业集群发展要求实施创新驱动,需要围绕核心竞争力,强化技术创新和竞争优势,而创新驱动本质上来说是人才驱动,这就要求高校培养出产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引领和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2]。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于培养创新创业精神[2],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创新应用性人才培养,要求学业知识从理论探究向创新应用转变转化。它通过构建创新、创意、创业“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所面临的封闭化培养,它把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知识应用与创新创造、学业成长与创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教育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与学生的现实困惑发生联系,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直接为产业发展作出贡献,提升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有效方式,其融入了多元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和应用素质的开发具有现实意义,它通过一系列创新应用性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对知识资源、环境资源等进行整合的能力,丰富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也提高学生对改良知识结构的热情,并进一步内化成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大地发挥人才的价值。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引,要求高校面向社会、走向生活、走进生产进行人才培养,要时刻将服务地方、引领产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要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勇于投身创新实践的高素质人才。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推动学生将创新思想运用到职业发展和社会实践中,使学生懂得创新发展、创业推动不仅是责任、使命,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健全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1]。高校要稳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统筹和协调,打造“多元协同、多维融合”的创新创业管理与运行机制,一方面,要强化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企业等的合作,打造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性、实践性;另一方面,要注重与专业教育、科学研究等的多维融合,要突出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引领专业教育,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性;要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科学研究的有机融合,要围绕产业需求进行科学研究,围绕科学研究进行创业发展,激活高校科技研发与产业服务优势,突出创业教育的科技内涵和实践要求。
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方面需要结合学校定位、专业特色和服务面向,尤其是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建立一种以社会需求和创新应用为导向的教育体系,要开设学科前沿、创新思维、创业基础等方面的必修课,设置专创融合拓展选修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将行业发展、产业升级对技术的需求提炼出来,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要求,设置与产业需求密切对接的教育内容,进而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目标和需求层次,在突出对社会使命,强化创新思维培养的同时,实施普及化创新教育、感知式系统教育、体验式重点教育、践行式实践教育,打造“培育-夯实-提升-践行”递进衔接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中要注重对创新元素的挖掘与使用,以更好地适应创新创业教育新的要求。
平台建设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专业教育中充分利用各专业基础实验实训室和创新创业基础实验实训室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需要依托专业综合实验实训室、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学校科研创新平台等场所,实施创新实践;需要利用创业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服务企业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需要重点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3],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各类科技资源,提供创业项目研究与孵化的软硬件支持,将创新培养、科学研究与产业服务相结合,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打造集产业发展、科学研究、项目建设、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创新机制与共享平台。通过搭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创业师生提供便利和科技支持,促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生根,发挥最大效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提质增效。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以产业链为核心,价值创新链为抓手,资金链、科研链、政策链为保障,在“五链”有效精准对接、相互助力的基础上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内在支撑体系。
(1)推动资金链激励价值创新链
资金支持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与保障[3],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具体活动时应进一步实施资金倾斜政策,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计划,不断投入资金,引导支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同时,要引导、吸引资本参与项目研发与创立,以实际行动鼓励和推动创新创业,重点支持符合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创业项目,要采取多种融筹资方式,解决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中面临的资金难题,激励创新发展,推动价值创新链提升。
(2)推动科研链助力价值创新链
科研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地方高校要强化科技支撑,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必然要推动师生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地方产业需求进行科学研究,要依托自身学科专业,围绕产业链布局科研链,围绕科研链助力产业链,建设科技阵地,要积极主动参与地方产业发展,促进应用研究与产业技术需求紧密衔接、深度合作,形成与现代产业体系深度融合的区域创新科研体系,深化创新创业内涵,助力价值创新链发展。
(3)推动政策链保障价值创新链
政策是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保障,创新创业教育中政策链配置属于学校职责,地方高校要推动创新创业发展,就必须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制定师生创新创业发展支持和激励政策,搭建创新推介平台,改进创新评价体系,建立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体系。
(4)推动价值创新链有机融入产业链
产业链是五链融合的核心,为使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创新链有效融入产业链并发挥效益,学校与创业教育部门应分别担任“搭台者”与“实施者”的角色:学校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推动地方产业融通和延伸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创业供需连接;创业教育部门应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的高校科技创新成果,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同时与相关社会各单位构建良好合作关系,加速创新创业成果的落地与推广。
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五链融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围绕创业训练,构建集课程、讲堂、竞赛、项目、孵化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4]。
(1)以创新创业课程为载体,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地方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进课程、进课堂、进日常[4]。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创新应用活动,创业教育应围绕创新思维、能力、实践三个维度建设[5],打造知行合一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到创业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具体实践,打造创新化、个性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以创新创业大讲堂为平台,活跃创新创业教育梦想
创新创业大讲堂活动是以系列讲座的形式,邀请著名企业家、创新创业人员等做客学校,围绕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创新创业等主题作专题探究,积极搭建“众创”空间,营造“创客”氛围,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开阔广大师生视野、启迪创业智慧。创新创业大讲堂不仅可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弘扬学校建设创新型大学的办学宗旨,更活跃了大学创新创业文化,推动产教融合,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点燃了大学生创新激情、创业梦想。
(3)以创新创业竞赛为依托,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互联网+”“创青春”等赛事发展迅速,影响巨大,已经成为在国家层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平台,而在学校层面围绕区域服务,产业发展所进行的各种创新创业赛事也不断展开。为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竞赛在创新创业训练中的作用,地方高校进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围绕国家赛事,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在校院两级建立起相对应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通过各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提升。
(4)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抓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2019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明确指出: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应抓住创新创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将创新创业计划和项目纳入与落实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并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抓手,科学设置双创训练计划项目,推动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与产业需求,结合自身所学与社会现实,选择产业急需的项目或面临的难题,进行创新研究。高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支持,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创新创业训练的活力。
(5)以创新创业训练为根本,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要落实在创新创业具体训练中[5],创新创业训练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要求,建立适应学生发展与创业需求的训练项目;要依托专业实验或实训室、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学校各级科研创新平台等,开展多层次、多方式、全方位创新创业训练,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要积极利用国家、省市、学校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能力训练。创新创业训练中要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广泛系统的开展;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创新教育与产业发展、个人职业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以创业项目孵化为实质,推进创新创业行为落地
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能极大地促进创新实践,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创业项目孵化就是将具有一定现实基础的、创新创业意愿强烈学生的创业项目,经过学校相关的指导与帮扶转化为健康的、有示范效应的企业实体的创业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学校相关部门根据一定的条件和指标,筛选出来创业项目入驻学校的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学校孵化基地、孵化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和专业孵化,帮助学生开拓创业视野,推动项目的落地。创业孵化项目一般来源于大学生对生产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的计划,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稳定的盈利模式,需要高校邀请企业导师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分析和辅导,进行创业研讨与培训,定期组织项目路演,做好创新交流及新产品展示发布等工作,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和孵化场所。以创业项目孵化为载体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培养自主创业人才提供孵化基础,在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全程指导和服务的同时,使大学生创业者得到有效的磨砺,从创业的亲身体验中体会创业,积累创业经验、提升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