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伟,王久才,戴国勇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创业”一词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Richard Cantillon)提出。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界定创业的含义时差异较大。有创业教育之父美誉的美国学者杰弗里·A·蒂蒙斯在谈到创业时,他认为其实质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而中国学者李志则提出,创业是一个发现并创造机会的过程,其短期目标在于满足现代市场的某种需求,而终极目标则是使企业的价值得以实现。
大学生创业主要是指在校大学生以及毕业大学生两个主体在高校的教育指导和条件保障下,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借助有利的社会环境及资源,以实现自身利益追求和得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主动探索机会,创立新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创业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自我价值。
当前创业教育业已成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大学生创业法治素养的培育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机构成内容,对于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行为和态度有着直接影响,是创业教育的关键。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法治素养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创业法治素养培育是规范创业经营管理行为,实现企业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1]。如对大学生进行《公司法》《税法》等法律法规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规划好组织方向和形态,明确规定企业设立时的法定形式,知晓企业组织的形式不同和经济业态不同其所担负的法律责任就不同,与此相适应的所享受的税收政策也不同。通过对大学生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创业者法治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并在创业时能够坚持在法治轨道内开展企业经营活动,自觉将投资、生产、经营等活动纳入法律的框架之内。同时,创业法治素养的提升能够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更加重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众所周知,逐利性是市场经济的本性,因此,自然会导致市场主体衍生出逐利行为。在此背景下,市场主体的行为必须要在法治框架内得以有效控制。当前,食品安全、疫苗安全等事件直接关乎人民生命安全,受到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故而企业要坚守社会责任。要知道,只有那些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信得过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才能赢得社会大众的信赖,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促进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实现双赢。
创业者能否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直接关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甚至关乎创业成败与否[2]。事实上,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无论选择何种组织形态,都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法律风险。当前,“互联网”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技术与生活的深度融合,我们既要看到由其引领形成的新的发展业态带来的新的发展动能,也要看到由此而导致的市场秩序面临的各种法律风险和呈现的不良发展态势。一般而言,按照产生的来源不同,法律风险可以分为创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两种类型。主要包括:①关于组织设立的法律风险,大学生创业者通过学习《公司法》,便能知晓因组织形式不同所承担的民事责任也不尽相同的法律规定,才能有效避免民事责任风险;②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主要涵盖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等内容,大学生创业者除了需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法律之外,还需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条文规定[1],这显然有助于大学生识别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风险;③关于场地租赁的法律风险,大学生需要熟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内容,才能在创业场地租赁过程中学会鉴别租方主体资格,租赁的场地是否适用于工商经营活动等;④关于融资借贷的法律风险,大学生创业者通过学习《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才能够在创业过程中设计众筹模式时知晓其是否与该《意见》精神相违背,识别P2P、校园贷存在的法律风险等。此外,还有关于企业内部治理、合同管理、财会税务、市场秩序以及互联网创业等所面临的法律隐患风险,都需要大学生创业者储备足够的法律基础知识,树立牢固的法律思维,具备良好的法治素养才能有效应对。
应该说,创业过程中法律隐患的规避和风险的防范贯穿于创业者创业活动的各阶段和全过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关涉创业活动的各种法律关系。总之,通过对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法治素养的培育,能够帮助其增强识别隐患和防控风险能力,进而推动企业内部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建立专业化法律风险防控机制。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法律既会使人们的行动自由得到充分保护,也会对那些违法违规的行为给予必要的约束,借以保证市场参与者公平诚信、权利平等的开展交易。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经营者唯利是图,始终以经济利益为重,甚至对法律的相关规定置之不理,蔑视诚信公平原则,在竞争中常常采用不正当手段,如参与商业贿赂、刺探商业机密、开展虚假宣传、大搞商业诽谤等。同时,一些企业即便在依法经营、纳税、用工的同时,也常常存在自身合法权益遭受损害的可能性。此种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创业法治素养便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大学生创业者在遭遇自身合法权益被侵害时,如果法律意识欠缺,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匮乏,显然不能准确及时地对自身与他人行为是否合法进行辨别。甚至,有些大学生创业者在自身正当权益被侵害时却懵然不知,或者既使知晓也不知怎样及时运用法律捍卫自身的权益,致使经济利益和商业信誉双双受损,创业亦可能功败垂成。
(1)媒体加强创业法治素养的舆论宣传
政府部门要引领媒体充分发挥喉舌作用,积极做好创业法律宣传。媒体主要包括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电脑、手机等新媒体。媒体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创业法律宣传这一主题,通过开设创业普法专栏等形式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大学生创业者随时接受有关创业法律知识的教育。同时,增强大众媒体的监督作用,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或者企业中出现的不良风气和不健康的社会行为及时曝光,增强人们对相关事业的关注度,使当事人在舆论的监督下自觉将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手段,增强新闻的敏感性,考虑社会舆论反应,加强舆情分析,加强对创业法律类、政策类信息的宣传解读,拓展宣传阵地,创设有关创业法律实践类话题,引领大众积极参与互动,吸引大众积极关注此类信息。组织各类媒体开展立体式全方位宣传,对我国新形势下创业者应具备怎样的法治素养开展广泛讨论,结合国内外创业者法治素养的鲜活经验和典型事例对我国创业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和全方位解读。引领人们打破传统的创业观念,以创业同样需要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为出发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坚决摒弃创业有益于经济发展便可忽略法律约束的观念,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理性认识当前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问题。积极探寻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办法,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有益于创业者法治素养提升的氛围,不刻意夸大、不有意唱衰,进而引导大学生客观、全面的看待创业者更需要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基本要求,倡导理性对待创业,帮助大众逐步完成由被动接受信息到主动了解相关内容的转变,进而保证大学生创业者法治素养培育的效果。
(2)多方协作规范大学生创业法治意识
2017年10月,李某应聘到一家书业公司,从事某学科编辑工作。入职当天,李某与公司签订了一份试用期工作协议书和入职信息登记表。协议书约定了李某的试用期及试用期工资,并约定试用合格后与李某签订正式劳动合同。1个月的试用期满后,李某经公司考试合格,顺利转正。公司当天与李某签订了一份为期两年、固定格式的《劳动合同书》,合同一式三份,但公司并未在该劳动合同的甲方处盖章。不到1个月,李某感觉工作不顺心,便从公司办理了辞职和交接手续。
政府应该组织协调金融、商贸、工商、科技、税务等部门,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建立创业法律服务中心和信息咨询中心。创业法律服务中心应尽快出台相关制度或政策,为创业者提供培训、企业帮扶、免税、政府合资、执照办理等方便服务的绿色渠道,推进合作发展良性互助的创业法治素养培育体系。信息咨询中心主要是为创业者提供规章制度、法律、流程等信息,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时少走弯路。政府亦要运用自身的组织能力,协调知名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和大学生创业者定期开展交流,组织、协调公证处、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团队指导大学生创业者增强自身规避资金风险等能力。政府牵头构建专业的交流平台,在企业家、律师等法务工作者和大学生创业者之间搭建交流对话桥梁。为了敦促创业者能够守法创业、规避创业风险和维护自身权益,政府部门可对企业开展定期回访,要求创业者尽快掌握法律知识、培育法律意识。事实上,大多数大学生在创业初期都会出现法律法规知识相对匮乏的窘境,为了帮助大学生创业者缓解创业法律压力,我国一些城市都开展了“延伸公共法律服务 助力企业创业发展”活动,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法律助力,强化对创业者开展公共法律服务意识、升级现有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与高校、媒体合作开展“依法创业大讲堂”等活动,进而帮助创业大学生逐步有效提升法治素养。
(1)完善高校大学生创业法治素养培育模式
大学生创业法治素养培育是一个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大学生开展课堂知识传授,还要兼顾引导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经受实践锻炼。
要开展大学生创业法治素养理论教育,首要的便是高校要大力加强法治素养教育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高校要积极建设优质的大学生创业法治素养培育课程,打造以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为目标的课程设计方案[3],可以针对企业在成立和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专题课程的教学[4];要引导广大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中注重结合大学生基本特征,努力创新创业法治素养培育的理论教学方法,激励授课教师大力营造热烈灵活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过去单纯的“教师为主导”的课堂重建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要充分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大学生活跃思维,用典型的创业法律案例激发大学生的听课热情,引导大学生主动对相关的创业法律问题开展思考,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自觉夯实法律知识储备。
同时,高校还应该通过第二课堂引导大学生创业者巩固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法治理论,进而帮助大学生达成将法治观念融入自身原有认知结构的效果。高校应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生活、学习等行为特征,大胆创新第二课堂的方式方法,以促进大学生创业法治素养培育取得实效。如高校可以借鉴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公益节目,每学年初以大学生创业法治素养为主题制作相关内容视频在校园各公共场所播放,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在潜移默化中收获法治知识;高校也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全国青少年“学宪法、讲宪法”法治知识大赛、校内学宪法征文比赛、法治教育优秀课件大赛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扩展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高校还可以依据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水平,通过组织创业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大赛、法治夏令营等活动,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法治素养对于创业的重要性,进而自觉增强创业法治观念。高校通过组织这些课外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法治社会中规范创业活动的必要性,体验创业过程中运用法治思维思考相关问题对于创业成功的“保驾护航”作用,利于大学生真正将掌握的法治理论转化为突出的法律能力,进一步提升创业法治素养。
(2)强化大学生创业法治素质培育的师资力量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广大教师既是依法治教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又是大学生创业法治素养培育的直接推动者。因此,必须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资力量。从一定程度上讲,高校师资队伍的力量决定了大学生创业的法治素养。针对当前我国高校法律专业的教师普遍数量较少,非法律专业部分教师法律知识相对匮乏的问题,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提升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是建设法治教育师资队伍的迫切要求,更是培育大学生创业法治素养的现实需要。为增强法治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首要的便是引导高校教师认识到大学生创业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性。要帮助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定“四个自信”,秉持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坚持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帮助高校教师提升法学理论素养,为有效开展大学生创业法治素养培育,教师就必须要有过硬的法学理论素养。因此,可以利用各种校友会、在校名家等联络校外有名望的专家学者,邀请他们来校座谈讲座[5],也可以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人员授课的形式,帮助高校教师熟知我国的法律体系,增强其对法治的认识,了解大学生创业法治素养培育的目标和内容。此外,还可以通过引进具有法律专业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的办法,进一步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结构,进而为大学生创业法治素养的培育提供师资保障。
(1)引导大学生增强创业法律知识学习的主动性
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法治素养培育中应注意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着力提升大学生创业法治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具体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高校教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等渠道,认真学习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整体布局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战略举措,深刻理解法治中国建设对于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提升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的信心与决心,自觉融入到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潮流,主动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还应引导大学生自觉通过专业课或创业课路径,深刻理解创业就业、民事纠纷、经营管理、婚姻财产等法治案例与实务,学会弄通解决这些案例的法律依据。同时,结合创业计划,储备好未来创业时所需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专门法律法规知识,进而逐步培养法律意识,为其毕业后成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帮助大学生提升创业法律实践的自觉性
储备丰富的法律知识仅仅是前提和基础,大学生要有效提升创业法治素养,增强法治意识,筑牢法治信仰,还应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去锻炼、检验、提升自己的法律运用能力,就是说高校教师要想方设法指导大学生有意识地通过创业实践提高运用法律武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其在创业实践中一旦遭遇合法权益被侵犯问题时,有能力用法律手段加以应对。具体而言,一方面,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牢牢把握创业实践机会,例如,吸引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积极参加创业训练营、热情参与创业模拟活动,指导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大学生早日成立公司入驻创业基地,等等。同时,高校还应带领大学生踊跃参加各级各类创业比赛,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在实践中锻炼法治能力,增强创业法治素养。另一方面,大学生还应充分利用好和高校合作的企业实训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科学分析创业前的法律政策环境、充分准备创业组织设立所需要的法律文件、开展企业运行过程中劳动合同、各类商事合同签订以及经济纠纷处理等模拟活动,使自己能够在模拟实训的过程中掌握创业必备的法律技能,提升创业法治素养。
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法治素养培育能够助力大学生守法创业、推动大学生规避创业法律隐患、帮助大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大学生创业法治素养培育的路径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六条路径:社会层面要创造利于大学生创业法治素养培育的环境,一是媒体加强创业法治素养的舆论宣传、二是多方协作规范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高校层面要构建并完善大学生创业法治素养培育体系,一是完善高校大学生创业法治素养培育模式、二是强化大学生创业法治素质培育的师资力量;个体层面要引领大学生充分发挥创业法治素养培育的主体能动性,一是引导大学生增强创业法律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帮助大学生提升创业法律实践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