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振
(甘肃省会宁县会师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甘肃 白银 730799)
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退行性疾病,主要由于颈椎间盘出现退行性和继发性病理改变而导致周围组织结构被累及,进而引起上肢无力、颈背疼痛、手指发麻、视物模糊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症,也被称为颈椎神经综合征[1]。目前,医护人员为颈椎病患者诊断病情时主要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其中以CT 检查、数字X 线摄影(DR)检查两种技术应用最为广泛。CT 检查虽然具有强大的后重建功能,但检查价格昂贵,部分患者难以承担,基层医院推广难度大。DR 摄片检查是基于计算机控制下行X 线摄影的新技术,其可依据机体不同器官的密度显示出不同的底片,不仅空间与密度分辨率高,而且检查费用相对较低,患者接受度更高[2]。基于此,本院纳入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收治的102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行DR 摄片检查后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此次研究对象为本院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收治的102 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与女性各为56 例、46 例;年龄最小为25 岁,年龄最大为75岁,平均年龄为(45.32±5.64)岁;病程最短为3 个月,最长为4 年,平均病程为(2.17±1.24)年;颈椎病类型:交感型27 例,椎动脉型30 例,神经根型30例,其他15 例。
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现代颈椎病学》[3]相关诊断标准,同时并伴颈肩痛、上肢麻木等症状;(2)患者知情且同意加入研究。排除标准:(1)躁动无法配合检查者;(2)合并传染性疾病者;(3)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4)合并颈椎外伤或脊柱肿瘤者;(5)依从性差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患者于本院行DR 摄片检查,再前往上级医院行CT 检查,具体方法:(1)DR 摄片检查。应用平板数字化X 线多功能透视摄影系统,对患者颈椎正位、侧位或双斜位进行摄片。正位主要观察有无齿状突骨折或缺失、枢环关节脱位等情况,记录患者钩椎关节、第七颈椎与椎间隙情况;侧位或双斜位片以颈椎曲度、椎间盘弹性、椎间隙等为主要观察内容;必要情况下,应开展二次检查,以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2)CT 检查。仪器应用联影128uCT(型号760),患者摆放仰卧位,设置层厚、层距均为2mm 后进行横断位摄片,以患者颈部椎体上缘作为起点,逐渐扫描至胸椎体,将骨窗、软组织窗图像保存;扫描结束后,在C2~C7椎间隙进行重建,设置层距与层厚均为1mm。以上两项检查结束后,均由资深影像科医师进行阅片,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分析。
(1)记录患者的颈椎病类型,并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2)观察与记录颈椎病患者的DR摄片检查影像。
此次研究,102 例颈椎病患者的类型包括骨质增生、颈椎生理弯曲度改变等,CT 检查、DR 摄片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06%、93.14%,对比发现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准确率(n/%)
在DR 摄片检查中,34 例骨质增生患者椎体相对缘以棘状突起为主要表现,其中增生较为明显的区域为颈4~颈5、颈6~颈7;18 例颈椎生理弯曲度改变患者中,曲度变直患者10 例,颈椎反曲患者8例;19 例椎体椎间隙改变患者的患处相邻椎体间距相对于正常椎体而言明显变小;13 例关节突退变患者的小关节呈不规则形态,并伴增生硬化现象;11例韧带钙化患者的椎体后方后纵韧带、棘突后项韧带与椎管后黄韧带发生钙化。
颈椎病是一种由颈椎长期劳损或是椎间盘脱出对颈椎脊髓、神经根造成压迫而引发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并且主要表现为肩颈痛、手部麻木等临床症状[4]。根据颈椎病的病理改变与临床症状,相关领域学者将颈椎病划分为6 种类型:(1)颈型:因颈椎长期劳损、椎间盘脱出等因素引发,症状主要发生于患者颈部,如头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可反复落枕等;(2)椎动脉型:因颈椎椎体及附件病变致使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造成供血不足后引起,患者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3)脊髓型:因颈椎椎骨间连接结构发生退变,导致脊髓功能障碍后引发,以四肢运动与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4)食管压迫型:因颈椎椎体前缘骨质增生形成骨赘后对咽部、食管造成压迫而引起,该病相对少见,以咽部出现异物感或吞咽困难为典型特点;(5)神经根型:由颈椎钩椎关节突出或增生后,骨刺侧向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位置上的神经根造成,典型症状为肩颈背部剧烈疼痛或放射性疼痛。(6)交感神经型:因炎症刺激或压迫颈部交感神经纤维后引起,患者症状表现为肢体麻木、肩颈部疼痛等。因不同类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相同,在治疗上需遵循对症处理原则,故及时采取措施明确患者疾病类型极为重要[5]。
基于诊断技术上分析,影像学检查是目前诊断颈椎病患者病情的主要手段,其中以CT 检查、DR摄片检查应用频率最高。CT 检查是通过图像重建的方式多方位地显示出人体器官或组织,以便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病变情况进行全面观察,避免遗漏细小病灶对病情的诊断造成影响[6]。同时,在CT 检查中,通过横断面摄片可连续扫描若干层,显示出存在密度改变的细小病灶,必要情况下进行增强扫描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通过电子计算机重建图像,以减少图像重叠。但值得注意的是,运动与金属易导致CT 检查图像产生伪影,加之CT 检查难以发现器官组织结构的功能变化情况,大部分患者甚至在增强扫描后发生不良反应。此外,CT 检查费用较为昂贵,本院为基层社区医院,CT 检查难以在本院得到推广应用。DR 摄片检查是一种具有成像过程简单且曝光量少等优点的数字X 线成像技术,近些年应用于医院放射科后不仅提升了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依据患者病情对视觉情况及图像进行调整,为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强劲保障。
本研究结果显示:102 例颈椎病患者的类型包括骨质增生、颈椎生理弯曲度改变等,CT 检查、DR摄片检查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06%、93.14%,对比发现CT 检查、DR 摄片检查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DR 摄片检查在颈椎病患者病情诊断中可发挥一定作用。现阶段,临床上诊断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手段较多,CT 检查具备的图像分辨率高、重建功能强大等优势使其在颈椎病诊断中仍处于重要地位,但DR 摄片检查经过长期实践也显著提升了颈椎病患者的诊断效果。DR 摄片检查主要通过颈椎正位、侧位或斜位进行摄片,各摄片方位观察重点并不相同,其中侧位片显示的病椎征象高达90%,与双斜位达到互为补充的效果,有助于医护人员准确分析患者椎体病变情况[7]。同时,患者接受DR 摄片检查后,医护人员可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患者疾病类型,例如:颈椎生理弯曲度改变与韧带钙化是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主要表现,部分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骨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后引起,检查时若患者存在骨质增生与曲度异常的情况,同时神经根部分出现相应症状,即可对病情进行诊断[8];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的椎体椎间隙发生改变,或是曲度发生异常。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DR 摄片检查结果显示椎间孔狭小、颈椎退行性改变与颈椎失稳;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则是椎体后缘增生,或是钩椎关节突增生,也有患者二者兼有[9]。最后,即便目前已有研究证实DR 摄片检查应用于颈椎病患者病情诊断中具备的优势与效果,同时DR 摄片检查具有成像迅速、空间分辨率高等特点,可提供患者病椎椎间隙、生理曲度、椎间孔等检查征象,但该检查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患者具备典型症状而DR 摄片检查影像无异常,表示存在隐性颈椎病的可能,必要情况下医护人员仍需要借助其他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观察患者病椎情况,或是通过CT 检查的三维重建技术促进诊断准确性的提高[10]。此外,颈椎病的类型相对较多,在实际检查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影像学表现注意鉴别与区分,避免患者病情误诊或漏诊。
综上,在颈椎病患者病情诊断中应用DR 摄片检查,有助于医护人员结合患者影像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下一步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