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刻本《孙子兵法三注》缀合整理研究

2022-03-24 06:50:40彭向前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注本俄藏黑水城

彭向前

(宁夏大学 西夏学研究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中国著名军事著作《孙子兵法》西夏文刻本,为曹操(155~220)、李筌(8 世纪)和杜牧(803~852)三家注本,佚名夏译,西夏文题汉译《孙子兵法三注》,分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和英国国家图书馆。俄藏乃科兹洛夫(П.К.Козлов)于1907~1908 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所获,麻纸,蝴蝶装;21.5×14.5 厘米,版框17.5×12.5 厘米,左右双栏;7行,行13字,双行小注,行21字;白口,口题西夏文“孙子”及卷次、叶次。卷中有蓝绢护封。保存尚可。残存中下两卷6章(7~11、13),附《史记·孙子列传》。初次著录见戈尔巴乔娃(З.И.Горбачева)、克恰诺夫(Е.И.Кычанов)于1963 年合著的《西夏文写本和刊本》。

《孙子兵法三注》,登录号579,771,772,773,943。刊本,蝴蝶装,页面21.5×14.5 厘米,文面17.5×12.5厘米,7行,行13字,每行中间有两排注解,每排21字。

№579——第二部分,第15-22页,14面,保存尚好。

№771——第三部分,开头,页码未详,5面,保存不良。

№772——第二部分,第23-40页(上接№579),34面又一面为空纸,蓝布封套,保存尚好。

№773——第三部分,第3 页左-10 页右,第14 页-23 页左,第29 页-32 页左,第38 页-41 页左,46面,保存不良。

№943——第二部分,第19页①注:叙录中的“页”,相当于本文所说的“叶”。(?),2面,保存尚好。

此为著名的中国兵书《孙子》三家注(魏曹操、唐李筌、杜牧)译本。[1](20~21)

英藏乃斯坦因(Stein)于1914 年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所获,其装帧形式和行格数与俄藏一致,二者同出一本。两个半叶可补俄藏之缺,为《孙子兵法三注》第六《虚实》的末尾和第七《军争》的开头,在内容上恰与俄藏相衔接。初由格林斯蒂德(Grinstead)公布其中的一面,该面恰为俄藏所缺《孙子兵法三注》第七《军争》的开头[2]。另有数个残片。残片内容不出俄藏范围,意义不大。综上所述,以往关于这部西夏文献内容的叙录“残存中下两卷6章(7~11、13)”,当改为“残存中下两卷7章(6~11、13)”。

夏译本与现存宋本存在诸多差异,特别是经文存在重大差异,绝非一般文字讹误或译文出入可以解释,只能表明其所据文本与已知的各本不同,即夏译底本是一个我们今天不知道的“三家注本”。以往认为《孙子兵法》版本虽然繁复,但追本溯源,不外乎三大系统:竹简本、武经本和十一家注本。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是一个新的版本系统,可与竹简本、武经本和十一家注本相提并论,号称“四大系统”,有助于弄清楚唐宋时期《孙子》及其注本完成向传世本演变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

山东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出土,学界认为这对传世版本的武经本和十一家注本的校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度掀起研究高潮。但目前对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译本《孙子兵法三注》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对这部文献的研究仅仅局限在西夏学领域,俄译见克平1979年所著《西夏文译本孙子》[3],汉译见林英津《夏译〈孙子兵法〉研究》[4]。此外,还有黄振华的文章《西夏文〈孙子兵法〉三家注管窥》[5],聂鸿音的文章《西夏译〈孙子传〉考释》[6]。已有成果多注重利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西夏字义以及对夏译文标点断句等,并没有特别考虑提供给研究汉文《孙子兵法》的人阅读。由于文字上的障碍,西夏学以外的学者一直无法利用,从兵书比较研究的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也就无从谈起。目前,解读西夏文献可资凭借的工具更加完备,译释工作可以做得更加细致深入。

俄藏和英藏照片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刊布,见《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 册[7](156~168,169~182)、《英藏黑水城文献》第5 册[8](150,151)。俄藏Инв.№579、772、943,题名为《孙子兵法三注(甲种本)卷中》;Инв.№771、773,题名为《孙子兵法三注(甲种本)卷下》。英藏Or.12380~3841、3842,题名为《孙子兵法》。业已刊布的图版主要有以下三点不足。

一是图版存在误拼现象,或分合不当,或前后失序。原本为一个印刷叶的,被分作两地;原本不是一个印刷叶的,被拼在一处。《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有4处误拼,分别是:

1.第156页下之右半叶、第157页上之左半叶,这两个半叶分开不当,实为完整的一叶。

2.第162页下,右、左各两个半叶文字不衔接,拼接不当。

3.第173页上,右、左各两个半叶文字不衔接,拼接不当。

4.第177页下,右、左各两个半叶文字不衔接,拼接不当。

《英藏黑水城文献》第5册,两个半叶受入藏编号的影响,照片的次序颠倒了,第一个半叶排在第151页,第二个半叶排在第150页。

二是有的地方缺漏甚多,缺叶不详。共有6处缺漏,分别是:

1.《英藏黑水城文献》第5册第151页图版,系原书中卷第十三叶左半叶,上缺25面。

2.《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 册第162 页下图版,两个半叶拼接不当,分别系原书中卷第二十六叶右半叶和中卷第二十七叶左半叶,中间缺2面。

3.《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第169页下图版,系原书下卷第三叶左半叶,上缺5面。

4.《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 册第173 页上图版,两个半叶拼接不当,分别系原书下卷第十叶右半叶和下卷第十四叶左半叶,中间缺8面。

5.《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 册177 页下图版,两个半叶拼接不当,分别系原书下卷第二十三叶右半叶和下卷第二十九叶左半叶,中间缺12面,第十二《火攻》全佚。

6.《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第179页上图版,系原书下卷第三十二叶右半叶,下缺6面。

三是图版不够清晰。以往大型图书采用的图版都是用胶卷拍摄的黑白照片,遇到墨色浑浊、字迹模糊的印刷叶,笔画繁复的西夏文字就只剩下轮廓,辨识困难。如《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 册第170 页下左,即原书下卷第五叶左半叶,部分西夏字的油墨有溢出现象,严重影响阅读,西夏人不得不粘贴一个小纸条,在上面补写相应的内容。

本文利用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课题组俄方所提供的彩色高清图版,配以英藏的两个半叶,共计51 叶92 面,涉及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中下两卷7 章(6~11、13),不包括原书所附《史记·孙子列传》,对全部图版重新做了整合,对模糊不清的版心叶数予以推求复原,这样,叶与叶之间所缺面数也第一次呈现出来,整理状况见表1“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整理状况一览表”。至于因字迹模糊等原因,以往的解读成果《夏译〈孙子兵法〉研究》存在不少误识或未识的西夏字,详见表2“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误识或未识西夏字一览表”。

当下对汉墓竹简本的利用已趋穷尽冷寂之势,夏译本可谓未来《孙子兵法》研究仅有的待垦空间。鉴于西夏文译本《孙子兵法三注》所具有的重要版本价值及其以往在图版刊布方面存在的缺陷,急学界之所需,对之详加缀合整理,无疑是学界翘首以盼的。此举将极大地方便专家学者对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的查阅、使用,进而充分利用西夏译本的互勘、互证功用,从版本、校勘、训诂等方面全方位促进中华传统典籍《孙子兵法》研究。

表1: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整理状况一览表

续表

续表

说明:“叶序”中,一个印刷叶为一叶,叶码编排依据实有残存之叶数,非为原书之叶数。“存佚状况”中逐叶注明残全,如残存半叶,区分左右位置。“备注”栏中交代整理状况、各卷章内容之起讫、文献缺失面数等。图版在《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英藏黑水城文献》第5册二书中的出处,也一并列出,R代表俄藏,E代表英藏,如R11·158下,即《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第158页下图。

表2:西夏文《孙子兵法三注》误识或未识西夏字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猜你喜欢
注本俄藏黑水城
俄藏инв.№2522西夏文《修菩提心》考
西夏研究(2023年1期)2023-03-13 02:38:30
《史记》二家注本起源新探
俄藏5949-28号乾祐子年贷粮雇畜抵押契考释
西夏学(2020年2期)2020-01-24 07:42:42
俄藏西夏文《大智度论》考释
俄藏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七叶释读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仁王经》补释
西夏学(2018年2期)2018-05-15 11:26:26
从敦煌本《度人经》及南齐严东注本看道教天界观的形成
敦煌学辑刊(2017年1期)2017-11-10 02:32:53
黑水城出土дx19022元代收付契研究
西夏学(2017年2期)2017-10-24 05:35:36
关于黑水城出土北元文书中若干问题的考察
西夏学(2017年1期)2017-10-24 05:32:02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中华戏曲(2017年1期)2017-02-16 07: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