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秀,翁 艺,黄新可(通信作者),张方议,张雪娇
(1 暨南大学护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2 广州市增城区妇幼保健院产科 广东 广州 511300)
(3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 广东 广州 510630)
母乳喂养是较为科学的喂养方式,母乳中含有天然抗体和对新生儿成长发育有利的因子,不仅为婴幼儿提供所需营养物质,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风险,具有人工奶制品无法替代的价值[1-2]。为适应婴儿生长发育需求,母乳成分随婴儿月龄增加发生变化,可保护婴儿免受感染、腹泻、过敏性疾病的侵袭,可促进新生儿脑细胞及智力的发育,促进口腔和面部发育,有助于语言能力发展,母婴接触增加,为新生儿情感培养奠定基础[3]。且母乳喂养对预防产后出血、降低母体乳腺癌以及卵巢癌发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母乳喂养是一种母婴双方均受益的喂养方式。受社会、职业、产妇母乳喂养认知等多方面的因素,母乳喂养受到影响[4],临床应进行积极干预以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率。常规的护理方式对产妇个体护理需求缺乏针对性,导致护理质量欠佳。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对于改善初产妇母乳喂养认知、自我效能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为寻求一种科学护理干预方法提高母乳喂养质量,本文在初产妇护理中进行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护理干预,对其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 年7 月—2021 年5 月广州市增城区妇幼保健院待产的198 名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99例。对照组年龄24~33岁,平均年龄(27.34±2.23)岁;孕周37 ~41 周,平均(38.42±1.33)周;分娩方式:自然分娩74 例,剖腹产25 例。研究组年龄23 ~32 岁,平均年龄(26.78±2.13)岁;孕周36 ~41 周,平均(38.31±1.11)周;分娩方式:自然分娩77 例,剖腹产22 例。两组年龄、孕周、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产妇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年龄为20 ~35 周岁单胎妊娠初产妇;②无认知障碍,具有正常沟通及理解能力;③产检结果无异常,不存在母乳喂养禁忌证;④自愿参与本研究,积极配合。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妊娠并发症;②合并乳头凹陷、乳腺皮肤破损、乳腺炎等;③新生儿存在先天性疾病或畸形。④随访中断联系,随访记录不完整者。
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入院后进行入院评估、产前产后护理指导、出院指导、电话随访等常规产科护理措施。研究组进行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准备工作:建立母乳喂养小组,护士长为小组组长,高年资护士及科室其他护士为小组成员。查阅资料文献,根据科室具体情况制定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护理干预方案,包括目标、计划、实施3 个方面。(2)信息干预:入院当天采取当面交谈方式,收集初产妇资料,对孕产妇的护理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识别不同个体间的薄弱环节,对产妇提出问题进行详细耐心解释,对产妇错误观念进行纠正,取得产妇信任,对下一次信息指导打好基础,对初产妇进行信息指导时建议其家属在旁共同学习。住院期间向产妇及家属进行母乳喂养的健康宣教,宣教内容包括母乳喂养对婴儿对产妇的好处,哺乳正确方法,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式,可采取播放PPT 的形式为产妇及家属讲解[5]。传递科学合理的母乳喂养知识,纠正初乳“不干净”的观念,向产妇讲解初乳对于增强婴儿自身免疫力的重要作用。同时摒弃诸如必须喂奶粉以免新生儿饥饿的错误传统哺乳观念,向产妇说明产后第一天新生儿胃容量较小,纯母乳喂养已足够满足婴儿需求。出院当天进行出院指导,出院后延续护理重要性及配合方法,建立微信群,产妇出院后可通过微信群进行交流咨询[6]。同时邀请有经验的产妇进群分享母乳喂养的相关经验,为产妇提供信息交流学习互动的平台,给予初产妇情感鼓励,增强榜样效果,为持续母乳喂养提供支持与指导,缓解初产妇母乳喂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困惑以及负面情绪。(3)动机干预:产前、产后、出院时进行一对一交谈,无意图期,耐心听取初产妇对母乳喂养的看法,并予以理解;意图期,通过信息干预初产妇认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给予正确引导;准备期,有针对性地为产妇提供科学合理的个性化方案,协助产妇制定母乳喂养计划;改变期,观察计划实施情况,对效果进行及时评估与反馈,给予科学指导,错误情况进行纠正,确保方案有效且可持续进行;维持期,与家属联合,对母乳喂养行为加以鼓励,为坚定产妇母乳喂养信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7]。(4)行为技巧干预:产后进行母乳喂养指导,包括正确的哺乳体位,婴儿含接姿势,哺乳过程中注意事项。加强对病房巡视,观察产妇哺乳姿势,给予正确指导。出院当天鼓励产妇提出问题,耐心解答其疑问,给予正确乳房按摩等出院指导。出院后通过微信消息指导产妇哺乳技巧,对错误行为给予纠正。
(1)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采用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BSES)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技巧和个人内心2 个维度,各维度15 条目,从“一点没有信心-非常有信心”采用5 级评分法,总分30 ~150 分,评分与自我效能成正比。(2)母乳喂养行为问卷:该问卷涉及母乳喂养行为母乳喂养问卷2 个方面,喂养行为4 条目,喂养意向6 条目,共10 条目,回答“是”1 分,回答“否”0 分,共0 ~10 分。(3)母乳喂养认知:采用初产妇母乳喂养认知调查表进行评价,该问卷包括母乳喂养益处,母乳喂养技能2 方面,共17 条目,总分0 ~17 分,评分与母乳喂养认知成正相关。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产妇产前自我效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 周、产后2 月自我效能评分均有提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前、产后1 周、产后2 月自我效能评分对比( ± s,分)
表1 两组产妇产前、产后1 周、产后2 月自我效能评分对比( ± s,分)
技巧产前(干预前) 产后1 周 产后2 月研究组 99 50.21±5.32 59.63±7.12 58.35±8.35对照组 99 50.23±5.35 54.09±6.46 52.78±7.24 t 0.026 5.734 5.015 P 0.979 0.000 0.000组别 人数个人内心产前(干预前) 产后1 周 产后2 月研究组 99 53.30±7.09 61.42±7.35 60.23±7.12对照组 99 53.28±7.11 56.36±6.56 55.35±7.56 t 0.020 5.110 4.676 P 0.984 0.000 0.000组别 人数
两组产妇产前母乳喂养行为问卷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 周、产后2 月行为问卷评分均有提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母乳喂养行为问卷评分对比( ± s,分)
表2 两组产妇母乳喂养行为问卷评分对比( ± s,分)
母乳喂养行为产前(干预前) 产后1 周 产后2 月研究组 99 3.09±1.30 3.78±1.03 3.99±1.04对照组 99 3.08±1.32 3.25±1.01 3.36±1.02 t 0.054 3.656 4.303 P 0.957 0.000 0.000组别 人数母乳喂养意向产前(干预前) 产后1 周 产后2 月研究组 99 4.34±1.09 5.41±1.13 5.98±1.45对照组 99 4.35±1.06 5.01±1.10 5.13±1.33 t 0.065 2.524 4.631 P 0.948 0.012 0.000组别 人数
两组产妇产前母乳喂养认知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 周、产后2 月认知评分均有提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母乳喂养认知评分对比( ± s,分)
表3 两组产妇母乳喂养认知评分对比( ± s,分)
组别 人数 产前(干预前) 产后1 周 产后2 月研究组 99 8.64±2.34 15.45±4.13 16.35±4.36对照组 99 8.65±2.35 13.26±3.26 14.32±3.56 t 0.030 4.141 3.588 P 0.976 0.000 0.000
目前我国母乳喂养的现状并不理想,母乳喂养的认知缺乏、自我效能及情绪、乳房胀痛等均可影响初产妇对母乳喂养行为的选择和维持[8]。因此,临床上医护人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宣传母乳喂养知识。但常规临床护理只能提供基础性护理或饮食健康宣教,未能充分普及产后喂养知识,无法解决产妇母乳喂养率较低的现状[9]。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护理模式主要包括信息、动机和行为技巧3 要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3 要素互相作用[10]。传统的母乳喂养护理方案以口头宣教为主,产妇母乳喂养行为动机未得到改善,行为技巧未能得到锻炼[11],本文在初产妇护理中进行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护理模式护理干预,特别强调动机干预和行为技巧干预在护理过程中重要性,从产妇入院后开始提供母乳喂养相关信息,住院期间不断进行母乳喂养宣教,强化母乳喂养动机,最后给予针对性行为技巧,使信息、动机、行为技巧3 要素达到一定平衡水平,促进产妇行为改变。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明确最终行为影响机制,增加行为问题深度,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改变不当行为的选择[12]。本文结果显示,两组产妇产前自我效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 周、产后2 月自我效能评分均有提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前母乳喂养行为问卷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 周、产后2 月行为问卷评分均有提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前母乳喂养认知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 周、产后2 月认知评分均有提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为:相较于常规护理模式笼统的缺乏针对性的遵医嘱,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护理模型则是以产妇个体化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了解产妇的确切需求,提高初产妇对母乳喂养认知以及自我效能,并为初产妇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学习母乳喂养知识平台,对母乳喂养中遇到的困惑的初产妇提供专业解答,使其精神焦虑得以减轻并获得归属感,促进母乳喂养行为的持续性[13]。
综上所述,在初产妇护理中进行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护理干预效果较好,促进产妇母乳喂养行为改变提供有力依据,提高母乳喂养知识认知,自我效能得到提升,母乳喂养行为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