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在测量心肌梗死患者局部心肌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2022-03-24 03:09陈敏芝张丽珠温赐祥通信作者
医药前沿 2022年4期
关键词:乳头肌心尖前壁

李 翔,陈敏芝,张丽珠,温赐祥(通信作者)

(1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超声诊断科 广东 珠海 519020)

(2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超声科 广东 珠海 519020)

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上常见的中老年疾病,一般来说该病多是因为其他心血管疾病所造成,最为常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脉粥样硬化可造成心脏血氧供应不足,继而导致心肌细胞在正常工作中缺乏氧物质,出现心肌细胞大量死亡,即心肌梗死[1-2]。该病起病快、进展快,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目前对于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案较多,但是一般推荐能够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其可以极大程度的降低心肌压力,为心肌恢复提供一个相对良好的基础[3-4]。但是心肌梗死的手术复杂程度相对较高,往往需要对患者完成精确诊断才能够实施适宜的治疗方式。在以往多是对患者实施冠状动脉造影联合一些其他诊断,但是该类诊断需要患者使用造影剂,不单单会浪费一定的时间,而且可能会造成患者出现过敏情况,继而引发更恶劣的情况[5]。此外心肌梗死治疗后,临床上一般需要观察确认患者的心肌梗死治疗情况,以判断患者的危险程度,予以其后续治疗,如何确认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是临床上相对重要的问题[6]。近些年,随着临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开始逐渐成熟,且较为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诊断中。本文基于此尝试探讨该方式应用于心肌梗死患者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测试中,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40 例心肌梗死患者列为实验组,另外选取同时间至我院进行体检的40 例健康人员作为参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年龄46 ~63 岁,其中女性为18 例,男性则是22 例,平均年龄为(50.11±3.45);在参照组中年龄37 ~64 岁,其中女性为22 例,男性则是18 例,平均年龄为(50.13±3.46)。从一般资料对比分析可观察到,本次研究的两组患者的自身一般病例信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纳入标准:①本研究遵循自愿原则,患者自身已通过文字或语言等方式完全了解本次研究的全部内容,自愿加入本次研究;②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标准,经心电图、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冠心病;③患者意识清晰,能够对检测工作进行回应与配合。排除标准:①患者除去该疾病之外,在此前有或者突发其他影响观察结果的疾病,如心脑血管、肝肾功能障碍或其他严重疾病;②患者自身携带精神类疾病,如人格分裂等,临床上无法对其反馈的信息进行确认;③患者为特殊类型患者,例如低龄儿童,妊娠期妇女,高龄老人或免疫功能缺陷疾病患者。

1.2 方法

两组受检者取平卧或左侧卧位,于冠状动脉造影前,采用Philips 7c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检查,采集心尖部水平、乳头肌水平及左室基底水平二维灰阶图像。应用QLAB 软件测量左室短轴各室壁节段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和周向应变。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检测对象的心尖部水平、乳头肌水平以及左心室基底水平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和周向应变指标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实验组和参照组的周向应变

心肌梗死的实验组患者的心尖部位的前壁、前间隔、乳头肌部位的前壁、前间隔以及基底水平的后壁、侧壁、室间隔的检测指标与参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参照组周向应变比较( ± s)

表1 实验组和参照组周向应变比较( ± s)

心尖部位前壁 后壁 侧壁实验组 40 -25.41±5.78 -27.93±6.45 -26.93±7.31参照组 40 -29.72±5.71 -25.63±6.55 -28.55±7.14 t 3.355 1.582 1.003 P 0.001 0.118 0.319组别 例数心尖部位下壁 前间隔 室间隔实验组 40 -30.81±6.57 -23.55±7.65 -30.55±6.81参照组 40 -30.80±5.41 -33.65±6.37 -31.93±6.87 t 0.007 6.417 0.902 P 0.994 0.000 0.370组别 例数乳头肌前壁 后壁 侧壁实验组 40 -21.09±8.44 -26.11±6.31 -22.81±7.89参照组 40 -26.45±4.97 -24.43±5.31 -24.83±4.14 t 3.461 1.288 1.434 P 0.001 0.201 0.156组别 例数乳头肌下壁 前间隔 室间隔实验组 40 -27.53±6.43 -23.59±5.76 -29.65±8.14参照组 40 -27.05±5.31 -29.19±3.14 -29.63±8.56 t 0.364 5.399 0.171 P 0.717 0.000 0.864组别 例数基底水平前壁 后壁 侧壁实验组 40 -20.41±8.44 -20.42±8.40 -21.51±5.63参照组 40 -26.63±4.78 -24.45±4.86 -24.15±5.22 t 0.364 14.357 2.175 P 0.717 0.000 0.033组别 例数基底水平下壁 前间隔 室间隔实验组 40 -22.71±6.55 -22.91±8.45 -25.09±5.23参照组 40 -24.15±5.31 -32.15±6.45 -28.51±4.96 t 1.080 1.080 2.290 P 0.23 0.283 0.025组别 例数

2.2 比较实验组和参照组病人径向应变

心肌梗死的实验组患者的径向应变的心尖部位室间隔、乳头肌部位的前壁、前间隔以及基底水平的前壁、前间隔的检测指标与参照组存在显著差异,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实验组和参照组径向比较( ± s)

表2 实验组和参照组径向比较( ± s)

心尖部位前壁 后壁 侧壁实验组 40 30.61±18.03 25.48±16.35 26.08±19.36参照组 40 31.25±15.14 26.95±17.02 29.55±15.79 t 0.172 0.394 0.878 P 0.864 0.695 0.382组别 例数心尖部位下壁 前间隔 室间隔实验组 40 22.45±20.22 28.69±15.63 12.84±18.01参照组 40 27.95±18.14 31.25±14.19 28.35±18.14 t 1.281 0.767 3.837 P 0.204 0.445 0.000组别 例数乳头肌前壁 后壁 侧壁实验组 40 28.68±18.42 44.63±15.21 42.25±17.63参照组 40 31.25±14.29 46.37±19.33 42.19±17.81 t 0.697 0.447 0.015 P 0.488 0.656 0.988组别 例数乳头肌下壁 前间隔 室间隔实验组 40 46.22±20.14 28.68±17.41 41.60±19.44参照组 40 46.19±17.23 41.25±14.55 44.25±16.19 t 0.007 3.504 0.662 P 0.994 0.001 0.510组别 例数基底水平前壁 后壁 侧壁实验组 40 26.99±14.84 43.31±22.13 39.05±18.13参照组 40 40.45±20.19 43.25±15.14 41.25±18.23 t 3.397 0.014 0.541 P 0.001 0.989 0.590组别 例数基底水平下壁 前间隔 室间隔实验组 40 48.91±18.11 27.16±12.04 41.81±17.73参照组 40 48.92±18.53 42.21±19.20 45.23±19.13 t 0.002 4.200 0.829 P 0.998 0.000 0.409组别 例数

3.讨论

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上常见的危重急症,随着我国社会人口平均年龄的上升,社会压力的增加,该病在临床上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其给患者的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负担,而且其会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生活质量[7-8]。临床上对于该类患者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测定,有助于帮助医师了解患者的情况,然后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法[9]。但是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心内膜、心外膜心机螺旋肌束的解剖结构过于复杂,实施常规的超声诊断其诊断效能非常差,而实施血管造影可能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刺激,因为该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其自身的机能较差[10-11]。

此外心肌梗死后,在病理学上其会出现心肌组织中的肌成纤维细胞增殖,一种细胞外基质的代谢异常进行以胶原纤维为主,过度沉积的现象,也就是心室重塑所造成的心肌纤维化,是一种患者心肌进行自我修复与炎性反应过程的表现[12]。心肌纤维化可以在心肌梗死后造成心室重塑,但是这种重塑会造成心功能下降、心脏传导异常、心肌代谢障碍等一系列的恶性症状,会造成患者出现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直接导致心源性猝死[13]。因此确认患者梗死后的心肌功能状态对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有着极为显著的临床价值。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是在二维超声的成像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该技术能够对不同帧频间同一位置的心肌空间运动轨迹进行实时跟踪,相较于传统的超声,其不再受到心肌运动角度、超声声束的影响[14]。能够较为理想的掌握患者的心肌功能情况。在本研究中,对比了健康人群与心肌梗死人群的心尖部水平、乳头肌水平以及左心室基底水平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和周向应变。从周向应变来看,两组人群心尖部位的前壁、前间隔、乳头肌部位的前壁、前间隔以及基底水平的后壁、侧壁、室间隔的检测指标周向应变指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心肌梗死患者在梗死后,心肌功能显著减弱,为了满足机体各组织器官的自然代谢所需的血氧,心脏的左心室会率先变大,也就是室壁增大,室壁增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泵血量,但是其会造成室壁变薄,且给心室的室间隔等部位造成更大的压力,导致相关部位出现形变。而随后人体会自然的分泌心肌修复的相关因子,以促成心肌修复,但是因为心梗后的炎症情况以及血氧供应不足,会造成心肌反复进行修复-坏死过程,且会大量的释放自由基,继而导致各种形变。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观察心肌梗死患者的前壁、前间隔以及基底水平的前壁、前间隔的检测指标周向应变及心尖部位室间隔、乳头肌部位的前壁、前间隔以及基底水平的前壁、前间隔的径向应变指标,以此来判断患者的心梗严重程度以及确认是否存在心梗。

综上所述,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在测量心肌梗死患者局部心肌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理想,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乳头肌心尖前壁
起源于左室乳头肌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右心室乳头肌的解剖学特征及临床意义
小切口扩张后气管前壁穿刺切开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探讨
多排CT对经股动脉与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对比分析
左心室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征及导管消融
经闭孔阴道前壁尿道悬吊术与自体阔筋膜悬吊术治疗张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比较
超声心动图诊断乳头肌肥厚型心肌病1例
栽种了一个长在心尖尖上的花园
甜蜜养颜季
二维斑点追踪与双源CT分析左心室前壁缺血的局部心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