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艳红 侯京华 李英菁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随着学校越来越重视特色发展和校园文化,对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探讨也日渐增多。但对独创性的过度追求,也往往导致学校文化建设陷入牵强附会的困境中。
学校文化建设怎样避免陷入“伪创新、瞎折腾”的误区?如何挖掘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本期论坛,我们邀请中小学校长一起谈谈校园文化的个性化建设。
陈华忠:每一所学校的文化,都是“把握住教育本质基础上的个性表达”,必须做到“三有”:有根、有质和有形。
文化应当是有根可寻的,找到其发源地,才能把握学校文化的发展脉络。学校文化寻根有四种方式:自主提炼,在长时间办学过程中进行提炼总结;扦插,植入优秀的教育理念,让其在本校的土壤中生长;嫁接,借鉴其他学校的优秀理念,内化吸收,融入本校实践中,发展、升华为新的校园文化;分苗移栽,推广成熟的办学经验与校园文化,开办集团校。
质,即本质、规律,不管一个学校拥有怎样的文化,都必须把握住教育的本质,遵循教育的规律。教育与生命紧密相连,离开了生命,教育也就不存在了,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成都树德中学博瑞实验学校将这份参悟与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建构真正的生命教育。
博瑞实验学校实践的生命教育,是遵循生命法则、着眼于生命成长的教育,旨在唤醒每一个人的能动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这种生命教育具有以下特质:从出发点看,是基于生命的需要,遵循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从过程看,是重在唤醒,提倡学习过程就是学生认知建构过程的教育;从目标看,是注重生命的完整性,帮助个人形成善良品格、成熟思想的教育;从达成途径来看,是通过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生活来实现生命的成熟与自由的教育。
解决了“根”和“质”的问题,就要为学校文化寻找一个合适的“形”。第一条路径是“无形”化“有形”。文化是一种思想、一种教育价值,是无形的。因此,我们必须将其化为可视、可听、可触摸、可感知的东西,包括校徽、校旗、校歌、吉祥物、校园环境的建造和陈设等。
校园有别于其他地方,要赋予一切事物以教育性,并让师生参与其中。一些学校把校园装饰得富丽堂皇,看起来高大上,实则忽略了教育性功能,拒“生命属性”于千里之外。
第二条路径是“有形”化“无形”。文化要以课程、制度、活动为基础,通过有形的践行服务于生命成长,让日常行为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在师生的心中扎根,形成共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就是学校的文化。有文化的学校,一定有着“无需提醒的自觉”,有着“不约而同的集体意识”。
世间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也没有两所一模一样的学校。即便是秉持着共同理念的集团学校,由于实践的不同,最终形成的学校文化也是有差异的。学校只需踏踏实实办学,遵循教育本质、生命规律办学,就能够建设出独一无二的校园文化,不必追求标新立异的概念。
蔡喆烔: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是由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于1928年10月创办的学校。90余年来,学校矢志不渝地践行陈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提出了“建设童心学校,追求儿童幸福”的办学目标,开发和建设“新五指课程”,明确了帮助师生于“做中得幸福”的办学方向和策略。
一所学校的发展,需要有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需要继承历任校长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并进行改进和发扬,再续新的篇章。
我校于1999年正式提出创办“童心学校”的目标,“童心文化”自此成为学校的灵魂。学校传承陈鹤琴先生的儿童教育思想,确立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校教育工作规律的“童心学校”发展内涵;明确了小学教育儿童化的基本特征,和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童心文化”的目的是理解童心,呵护童心,实现所有学生的幸福。学校提出“建设童心学校,追求儿童幸福”,从“童心课程”“童心教学”“童心评价”“童心教师”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以追求儿童幸福为办学的价值取向,处处以学生发展为本,将学校建设成为生动活泼、快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乐园。
之后,我校在总结前一阶段办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时代特征和课程改革进程,提出了未来办学的新思路,即激励学生“争做幸福儿童”,开发和建设“新五指课程”。学校以“尊重童心、促进发展”为核心思想,以“儿童幸福感研究”为抓手,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鼓舞其天性与兴趣的自由发展,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成长为具有健康体魄、世界眼光的幸福好少年。
我接任校长时,就制定了“三个不变”的工作方针。所谓“三个不变”,就是指“童心学校”的办学宗旨、理念、目标不变,陈鹤琴教育教学思想的传承不变,“新五指课程”的整体框架不变。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构建“童心圆”生态系统,以儿童发展为圆心,整合所有资源为学生成长服务,凝聚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向着“爱童育心”目标前行。学校努力构建未来创新型人才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型课程的设置,提倡加强科学、工程、艺术、数学等领域的学科融合,利用学校较为完备的设施与师资进行混合式学习、协作学习、个性化教学的研究与发展。
“童心文化”是对陈鹤琴先生“儿童为本、儿童优先”教育思想的继承,又是对学校悠久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的提炼;既是多年来整体改革的主线和精髓,也是未来学校的核心理念与发展方向。
陈娟:文化是在幼儿园持续发展中起到统领性、凝聚性、推进性作用的内在动因。郑州市二七区实验幼儿园从新建园到省级示范园的品质发展,从“一园一区”到“一园多区”的规模发展都得益于“心”文化的引领。
“心”文化强调以心育心,幼儿园从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角度出发,在遵循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培育幼儿美好心灵为根本,推動可持续发展,并构建出具有适宜性、科学性、发展性的“心”文化体系。
我们将“心”文化的核心精神融入环境创设、课程构建、队伍管理、品牌打造四个路径,使其在不断实践与发展的过程中得以扎根、生长。
环境凸显润心。心形标识遍布校园,以不同的形式、色彩、表达传递着“心文化、心教育”的温度。幼儿园每一处环境都力求与教育相通,与生命交融:“雅心源”名师工作室是教师成长台,“会心苑”工会之家是教师的精神涵养地,“同心圆”家长学校指引家长科学育儿,“耕心园”让幼儿感受自然四季的变换、劳动的快乐、生命的成长。
课程立足慧心。幼儿园课程不仅是学习,也是幼儿的活动,是幼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围绕“健康快乐、聪慧向善、尚美创新”的育人目标,遵循“尊重生命、体验生活、发现成长”的课程理念,构建由基础性主题课程、拓展性趣味课程、自主性探索课程组成的“慧心”课程体系。
管理力求合心。人是文化的主角,幼儿园文化应关注人的生命成长,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精神氛围,促进师幼的生命绽放,使其获得发展的内生动力。我们倡导“三心三度”教师管理文化,保持平常心,坚守责任心,常怀进取心,让师德有温度,专业有高度,思考有深度。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推进四大强师工程,即“师德师风共建工程”“业务素能提升工程”“层级结对培育工程”和“名师示范引领工程”,促进集团教师队伍的规模、结构、专业、素质协调发展。
品牌彰显沁心。优秀的教育品牌必然是人民满意的,必然获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获得“内心的认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教师坚守教育初心,从专业自省走向自觉,从专业自觉走向自信,从专业自信走向职业幸福。二是幼儿快乐自信成长,在生活体验中实现独立自主,在创造探索中发挥个性自由,在社会实践中学会知礼感恩。三是家园合力、科学共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四是在影响力不断提升后,承担起示范引领、服务群众、回馈社会的责任。
陈婷婷:成都市锦江区东华小学是2021年9月新建的一所区属公立小学,为打好“文化立校”的根基,学校创建团队花费大量时间为学校寻找发展定位。
探:走进辖区街道,探寻文化根脉。我们走进锦江区成龙路街道办事处、华新社区、皇经楼社区等,了解学校所在区域的历史文脉、社区环境,探寻学校文化之根。
学校附近的幸福梅林百年前曾活跃过一位维新领袖——宋育仁,这里是他求学、成才、维新、创业最重要的舞台。宋育仁勇于开拓、求实创新、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正是新时代少年学子需要学习的。维新运动的仁德崇高、善利他物、善创善行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也成为东华小学内涵发展的重要精神文化启示。大德源起于小善,小善渐而大德生。学校从“德行从细”的育人理念出发,建立起学校的制度文化、师生的行为文化、校园的物质文化、学校的精神文化。
闻:亲闻社区诉求,梳理办学思想。筹备阶段,我们多次走进所在社区,召开家长代表教育诉求征集会,紧密围绕家庭教育的需求、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资源支持、现行教育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学校教育的诉求4个方面展开交流,共商共议。
这些交流帮助我们准确定位学校办学目标,落实相关课程规划,确定了以“小善育大德,尚小见成效”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理念框架。同时,我们成立了FSC(家校社)联盟,完善家校社共育机制,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不断提升家长的育人素养,促进大教育环境协同育人,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和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育人共同体。
访:访问新生家庭,争取社会认同。新生入学登记结束后,学校教师就开始进行入户家访。在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经过归纳,我们以对学校教育的关注与诉求为依据,将家长分为四种类型:密切关注型、顺其自然型、未来可期型、焦虑质疑型。
面对不同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不同要求,我们唯有做好细节才能得到广泛认同,这使得我们更加坚定“尚小”教育理念,致力于在平凡中培养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使学生从善尚德。
至此,我们确定了“小善育大德,平凡育非凡”的办学理念和“尚小教育”的特色文化,倡导学生小处学、小处做,以激发学生小思考、小探索,引导学生完成小善行。
孙忠心: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应有“三在”,即“内在、外在、潜在”三个层面,内在为核,外在为境,潜在则是动态的校园生活。
首先是内在。学校文化的源点在于教育思想,学校的外在表现皆来自思想内核。我所在的宁波市象山县丹城第五小学(以下简称“丹城五小”)就是基于“蒙以养正,激扬禀赋”的办学思想开办的。在此基础上,学校坚持 “做正事,树正人,弘正道”的校风、“润童心 养童趣 大爱育童木”的教风、“乐学艺 喜学文 自然进学林”的学风,确立了“德正、学正、趣正”的育人目标。
其次是外在。学校的环境布置、氛围营造、活动设计都是文化的载体,是教育思想的外显形式。外在环境的创设要尽可能体现“学为核心”,挖掘并利用当地育人资源,形成个性标识。丹城五小以“正”为核心,努力让学生站在正中央,打造“三正立人”的校园环境。学校的校名、校训均由学生撰写,科室牌、中队牌都由学生设计制作,校园的角角落落都成为学生的展示台。外在的文化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环境上,更体现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丹城五小设计了养正校歌、养正誓词、养正五礼,在富有个性的学生风貌中展示校园文化。
第三是潜在。校园生活不同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是由丰富的课程生活组成的。潜在的校园文化需要体现人性关怀,落实育人细节,形成激励系统,弘扬学校精神。丹城五小基于“培养完整的人,促进儿童人格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构建“健康、阅读、艺术、公民、智能”五维立体生活体系,打造“三正课程、五维生活”,共享有声、有色、有魂的美好校园生活。具体来讲,就是以家风、家训为切入口,共建“公民生活”;以“童书节”为载体,共处“阅读生活”;以“童健节”為平台,共度“健康生活”;以“童艺节”为引导,共享“艺术生活”;以“童创节”为媒介,共创“智能生活”。在六年的小学生涯中,学生会参与开蒙仪式、入队仪式、成长仪式、到毕业仪式,度过一个富有仪式感的完整童年。
王红燕:杭州市澎雅小学所处的彭埠街道最早是南宋时期的船埠,有着千年历史。我们以此为学校文化的基点,以“让每一个学生勇于探索,自主生长,心有远方”为愿景,引领学生成为自己的小船长,驾驶人生航船乘风破浪。勇于探险,是面向未知的求索精神;自主生长,是面向未来的综合能力;心有远方,则是为国成才的远大志向。
推进以自主生长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学校围绕“小船长向未来”的主题设置了健康力、生活力、领导力、探险家、艺术家、外交家六个维度的“起航”课程。小船长俱乐部每个月都会举行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点亮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勇敢的心”探险节上,学生亲手制造了扭蛋机、竞速赛车等创意游戏机。
学校努力创造真实情境,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将书中的人物和故事编成连环画,创作成戏剧;自制乐器,参与学校民乐团演奏;查阅资料,设计全自动玻璃罩、喂食器、赶鸟器等,防治白鹭吃掉池塘里的小金鱼……学生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推进以儿童的事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学校所有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只有一个——全力支持儿童。
为了让教师更好地引领儿童,我们根据教师需求开展进阶式培训,编写口袋书《小圆规》,帮助教师上好每一节课,给每一个孩子适切的指导。评优评先时先听儿童意见,确保评出的每一个典型一定是受孩子欢迎和喜爱的。用心做好生活细节,严格把关校服和点心招标,开门迎接家长监督膳管會工作。家校携手,举办家长读书会、论坛、亲子运动会等活动,给孩子全方位的爱。
学校推进参与式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是个大学校,学校是个小社会。教师积极参与学校事务,获得切身体验,方能引领儿童参与公共事务。学校成立议事厅,商议制度修订等重要工作。比如,由于工作原因,有的教师不能享受育儿假和陪护假,于是,议事厅成员提出在原有亲情假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假期,让教师在重要的时刻陪伴家人等。虽然这些假期时间不长,但在关键时刻也是一种温暖和抚慰。
为了鼓励学生关注公共生活,学校非常重视少代会。在少代会上提出的115份提案中,有学生建议成立失物招领小分队,也有学生提出设立共享物资站,还有人想组织“我教爷爷奶奶学英语”活动来迎接亚运。此外,学校七彩栏杆、校园小溪、课间小游戏等活动也都来自学生的提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认同感增强了,责任意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