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凤 赵建贞
校长是一校之魂,办好学校,校长是关键。深刻认识校长岗位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努力成为办学治校的“大先生”,这是新时代教育发展对校长提出的新要求。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位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有人格魅力的校长,对于一所学校形成良性的管理机制、深厚的校园文化、良好的育人氛围至关重要。近日,我们特邀一线校长就“校长如何成为办学治校的‘大先生’”建言献策。
1.思想引领变革发展,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
刘忠(郑州龙门实验学校副校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我认为,教育思想领导的要义在于价值的引领,或者说对于价值的领导。
学校是人的世界,是价值统领的场域。人性、人道、人本是学校管理的底色,发展人、完善人、成就人是学校管理活动的旨归。因此,价值领导是学校治理的至高境界,价值领导是以自我价值实现与共同价值建构为核心的治理实践活动。在办学实践中,我一直关注和思考这一问题,并认为校长基于价值领导推进治理现代化主要体现在赤诚之爱、内化之思和务实之行这三个方面。
在我看来,“赤诚之爱”有三重意蕴:一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立意;二是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诚意;三是彰显个性,凸显特色的创意。好的学校应该给孩子提供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健康的学校氛围,给他们舒展生命和自由呼吸的空间,让孩子们沐浴在爱和关怀中,感受生命成长带来的蓬勃力量。
我认为,“内化之思”是推动学校治理变革的“内在实践逻辑”。校长的价值领导是一个以价值建构为主线、以任务导向、关系导向以及价值引领三种领导行为为基础,以适度授权、团队建设、制度支持、人际协调等为辅助手段的完整的实践体系。“务实之行”是一种“下沉之力”。校长要能够在实践工作中勤动手、找抓手、准出手、借高手、携强手、施妙手,从而有效推动办学理念与核心价值的贯彻落地。
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幸福的核心在于“有灵魂”和“有智慧”。有灵魂,即精神丰富、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有智慧,即自由发现、自主成长、自我超越。因此,我的教育行动路线就是基于价值领导,推进治理创新,办一所学生向往、教師幸福、社会认可、人民满意的学校。
价值领导要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关键,通过“完善办学设施、研发多元课程、促进教师发展、聚焦课堂变革、优化内部管理、整合外部资源”六大策略持续重点突破、提质增能,努力实现学校办学条件更优、办学水平更高、办学效益更好,从而达成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论语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对学校来说,唯有遵循生命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始终“让学生站在学校的正中央”,把握住“人”这一最重要的“本”,方能弦歌不绝、风雅相继。
我心中的理想学校,就好比一方池塘,有鸟飞,有鱼跃,有蛙声,更有蝉鸣……每个生命都能在这里发现、创造、沉潜、飞翔,诗意栖居,宁静美好。期盼孩子们在生活中茁壮成长,胸怀民情国运,同时又能保持清醒而独立思考,敢于追逐人生中的诗和远方。
李雪梅(成都高新区锦城小学校长):青烟绿水锦江畔,文韵千年锦官城……相融于斯的成都高新区锦城小学就坐落在这里。作为一所有百年历史的老校,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既享受天府之国的历史文化熏陶,也深受蜀地文化的感染。 学校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为办学愿景,开发适合师生发展的成长课程,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教育样态。
一所学校的特色发展,核心动力在于校长的“认知”。
首先,认知这个时代与场域。面对未来社会,需要我们具有六个必备能力:设计力、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和意义感。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拥有国际视野,有全球胜任力的中国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社会责任。要做到坚持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守正创新,需要我们在办学的过程中,让文化深度融入。
其次,认知“教育是走向未来的”。培养未来的人,站在未来的视角来思考教育。校长,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教育观?《中小学教育管理》的主编谢凡这样认为,校长要拥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拥有自我更新和认知迭代的学习观、拥有连接和共生的学习观、拥有变革与创新的行动观。把握教育规律,培养未来的人,是办学者要深刻认知的问题。找到学校的过去、现在、未来的链接点,是校长的必需功课。
第三,认知学校的优势,找到特色发展的切入点。生于锦城,长于锦城的天府少年,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天府文化的涵养与滋润,身上必然带有天府文化的深刻印记,能够更充分地认识家乡、热爱天府、树立文化自信培育综合素养。“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不仅仅是杜甫笔下的千古佳句,更是锦城小学的办学愿景,它与锦城小学的特色发展一脉相承,同频共振。
我们以品牌课程引领特色发展,重视当地文化资源并从中挖掘优秀而健康的文化积淀,继承和传扬本土文化的优良传统。巧夺天工的三星堆青铜器吸引了世人目光,也是四川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让学生观察这些精美的艺术精品,感受三星堆青铜文化神秘的文化底蕴,我们在美术课上让学生欣赏它,用自己的手塑造它,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它,这些无疑会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创作源泉。
我们通过引导学生走进家里去寻“宝”,走向遗址去寻根,走进生活去体验,走近青铜艺人去学习,引导他们接触认识青铜文化,了解青铜传统工艺,感受青铜传统工艺的韵味魅力,增强对三星堆青铜文化的热爱。以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为创新载体,孩子们完成了一件件造型各异、形象逼真的仿青铜器物。“仿三星堆青铜器”系列活动给了我们启发,还有哪些表现青铜器的艺术方法?于是水墨青铜、仿铜浮雕青铜器、刮画青铜器……有了一个系列的单元教学。
从教学内容的延伸,到教学材料的拓展,最后到教学方法的开发,我们开展跨学科探索,拓展美术课堂教学外延;打造校本教材,拓展青铜文化;形成合作共建办学模式,开辟美术教学新途径,提升特色校园品牌;加强交流学习,组织策划多种活动,打造了学校特色品牌。
2.行动引领课程创新,致力于师生快速成长
劉银山(盐城市大丰区草堰小学校长):草堰小学位于江苏省古盐地集散保护区,溯自东汉,草堰已是盐场。沿着古街的青石板,听着熟悉的叫卖声,回溯旧时范公堤边盐堆入云、串场河畔舟楫如龙、酒肆客栈兴隆生意……我们进行了有意义的传承古盐文化与学校德育课程开发深度融合的尝试。
创设鲜明的“树人如盐”育人环境。学校加强“树人如盐”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强调自然和谐的育人环境。广场文化,有古桥、古井、名人雕像、壁画、校训石、盐文化景观石与流水、绿化相得益彰,让“古盐”文化植根于学生心田;廊道文化,将教学楼廊道布置成“古盐”文化知识长廊,分盐之源、盐之韵、盐之歌、盐之魂等主题,增强学生对“古盐”文化的认同感;景观文化,以草堰镇历史上有名的与“古盐”文化相关的古建为蓝本,建设鹤鸣亭、望海山亭、古文庙遗址、正心书院遗址、三贤祠、周氏宗祠古井,让学生感受“古盐”文化的深厚底蕴。
开发丰富的“树人如盐”课程资源。2001年,学校推出了《草堰古文化》校本教材,做了乡村小学开发校本课程的有益尝试。几年后,学校又编写了第二本校本教材《我爱家乡》,共收集了20多篇融地方性、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的地域文化教育资源文章。2018年,学校成立了地域文化课程编写小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编写了《盐之源》《盐之韵》《盐之歌》系列校本教材,并依托教材的形象性、丰富性、现代性特点,开展“盐”文化融合课程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熏陶感染中、互动体验中不断提升德育素养。
文化课程的开发为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丰富师生校园生活的同时也丰富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景点,亲近文物,拥抱古迹,所到之处,学生无不兴趣盎然:在义阡禅寺的佛像前驻足观望,忍不住要撞一撞巨大的铜钟;永宁桥畔感叹古桥的沧桑,品味其精工细造的美妙……通过这种综合实践性的参观游览,加深了学生对家乡古迹的直观了解,使他们有了真切的热爱家乡之情和研究乡土文化的浓厚兴趣。
搭建能动的“树人如盐”建构平台。学校结合学生在“树人如盐”课程活动中实际体验、动手操作、研究探索的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学校创设了“盐之韵讲堂”“盐之歌剧场”,各班级以节目和演讲的形式,讲“古盐”文化知识,演“古盐”文化故事,在表演中传承“古盐”文化,进行德育启发。
建设多样的“树人如盐”学生社团。学校依托“古盐”文化的传承,通过组织小导游社团、摄影社团、演讲社团、小记者社团等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感知“盐”的美德、“古盐”文化的传承和盐乡的变化,感悟以“盐”文化为主题的中华传统文化,感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变化。
以“古盐”文化为特色的德育课程的创建与实践,目前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亮点。2020年,学校在全国新教育年会上进行了成果展示;2021年又先后接待了省学党史督查组和省教育督导组前来参观。在传承“古盐”文化的同时,学校建构的德育课程既培养了新时代的好少年,又推动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冯东辉(开封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总校长):我校始建于1908年,迄今已有114年的历史。我们依据百年老校的积淀及现有资源,构建了以“尚真教育”为核心的管理理念,以撬动这所百年老校的新发展。
培养“明智之师”与“知行合一好少年”。我们构建了“明智专家”“明智骨干”“明智青蓝”“明智班主任”等“明智之师”的教师文化体系,培养四星四美“明智之师”,通过双因云梯培养模式、1236教师成长规划、集团教师SCCTD发展群落、“六个一”工程,畅通教师向教育家迈进的成长发展之路。
我们学校针对现状、立足长远,创新培训机制,浸润教师成长,用“捆绑式”评价催生团队智慧共生,深化集团化办学中各校区间的合作交流。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我们以落实“双减”精神为目标,通过高效课堂、布置高效作业,保证教育质量,探索生活化学习、社会化作业,研究推出了综合性、多样化、体验式的作业形式。
我们形成了“知行合一好少年”培育系统,以倒T形三级管理机构为保障,以节、典、善、融为契机,以“知行合一好少年”评价体系为标准,从常规德育入手,深挖学科德育,拓宽活动德育,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培育“说真话、习真知、做真人”的好学生。
打造多元共生的“经”“纬”交织课程文化。我们开发的“四纬”课程,丰富了学校课程内涵。“百溪园”的特色课程从精英到普惠,走在全国前列;“百趣园”关注学生个性需求,较早实现了二次编班;“百家园”充分利用家校合力,既丰盈了课程资源,又深度助力了学校管理;“百卉园”发挥班级的灵动性,异彩纷呈。
我们设计的“四经”课程,构筑了完整育人框架。“德课程”意在明心励志、涵养心性,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智课程”意在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美课程”意在润物无声、浸润心灵,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技课程”意在心灵手巧,知行合一,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经”“四纬”交织的尚真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以“两点两线”落地于“尚真课堂”文化,两点是师生双主体,两线是师生共同成长和评价统计系统组成的螺旋上升曲线;通过多元评价体系,倾力培养“明智之师”的教师队伍,全力培育“知行合一好少年”,鼎力培训能教善育的“星级家长”。如今,我们这所百年名校育人体系日臻完善,育人方式不断创新,呈现出集团化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将继续坚守课程本质,遵循儿童本性,立足开封本地,彰显学校本色,最终服务育人本位。
3.理念引领多方联动,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曾敏洁(武汉市东西湖区金口小学校长):金口小学一直将精诚教育理念植根于学校的精益课程、精益课堂、精诚育德和精正管理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聚焦“双减”,落实“五项管理”。
高举双减旗帜,提高政治站位,政策深入人心。學校高度重视“双减”政策的落实,积极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专题学习,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双减”政策的社会价值及历史意义,同时抓牢各年级家长会这个阵地,向家长传递“双减”的深远内涵,引导家长明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重大举措。
夯实管理常规,革新育人理念,落实五育并举。在夯实常规的基础上,我们将“双减”工作作为学校的常态化工作,按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全了所有课程。对学生在校课后服务时间、大课间活动及社团时间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与作业布置的有效性上下功夫,通过学科教研和班主任例会培训等方式转变育人理念,提升教师对作业的选编、布置和批改的意识,真正让学校课程体现五育并举。
夯实教学常规,转变教育观念,实现课堂减负。在夯实常规的基础上,我们鼓励教师通过学习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做到“减负不减责任,减负不减质量”,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不学不教,使教师的教紧紧围绕学生的学情展开,引导教师提升思维深度,全方位、多角度关注全体学生学习需求,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校园学习氛围,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分层布置作业,多元评价方式,激发作业兴趣。学校将课后服务作业纳入教学常规管理,纳入教研体系,加强质量监督,提升作业布置能力,要求教师合理调控作业结构、作业难度、作业时长、作业对象,结合学科特点、年龄特征、学习水平、学习规律等,增强作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体现作业的层级饱和性、探究思考性、实践操作性。倡导老师们通过“无作业日”或“免作业卡”等,鼓励学生高质量完成作业,深度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着力五项管理,携手家校社合作,打造和谐校园。“双减”政策和《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中重点强调的五项管理,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学生手机管理、睡眠管理、读物管理、作业管理和体质管理,是当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对此,我们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规范制定实施方案,严格落实“五项管理”的具体要求,评价反馈“五项管理”的落实情况,不断完善了相关工作。
杨志祥(泸溪思源实验学校校长):2013年10月,泸溪思源实验学校开工奠基; 2014年9月,年轻的“思源”正式起航。
在智能时代到来之际,学校充分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与社区、家庭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开放多元的办学格局。学校的课程从校内空间,走向大自然、社区、社会,使学生的学习无处不在、随时发生。
多类别的个性化课程。为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借助劳技园、游戏园、健体园、求索馆、体育馆、艺术楼,为学生开展以“寻找自信的我”为主题的校内社团活动课程。目前,学校已组建唢呐、琵琶、架子鼓、苗鼓、辰河高腔、立体装饰画、踏虎凿花、动漫创客、街舞、跆拳道、竹竿舞、苗歌、轮滑、足球、排球、攀岩等艺术审美类、民族文化类、健体竞技类、科技创新类等67个科目127个班。学校专门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艺术特长专家共26人来校执教,让社会人士成为课后服务师资力量的有益补充,形成全社会合力办学的新格局。
社会化的实践性课程。智能时代下的学校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家庭、社区、农场、企业等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地方。学校利用美丽乡村建设中校外的岩头河的蚕桑基地、狮子山的葡萄基地、田湾稻香鱼基地、苗家古村落等,开设校外季节性实践活动课程,形成了春季校园文化进景区,夏季采桑叶、品葡萄,秋季快乐劳作进田间,冬季的苗家村落我来美等特色系列活动。
跨学科的主题式课程。基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促进与综合素养养成,在已有学科和学科拓展的基础上,学校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重复交叉的内容删减、融合、增补、重组,增加课程实施的综合性,灵活开展大小课、阶段性课程。实现基于生活的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促进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合作与协作能力的提高。
学校以校园的“桃李园”“清心廊”“忆苦田”为载体,突出季节的主题序列,建设跨学科的主题课程。“桃李园”的桃李感知季、桃李观赏季、桃李品尝季、桃李文化季,“清心廊”的花种子求生记、花仙子历险记,“忆苦田”的播种之歌、耕耘之美、收获之乐……学校探索建设跨学科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打造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生态。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用心、用情关爱他们,呵护他们,努力让孩子们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