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源 宋艳红 李冬梅
当前,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对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要求愈发强烈。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
教育现代化必然要求校长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全面提升校长的现代化素养,才能促使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快步向前。面对教育现代化,校长如何以专为本,提高教育专业素养?如何以师为本,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共同就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校长素养问题进行探讨。
01 议题 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文化素养
◎ 校长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设计者和实践者,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文化素养,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学校实现高品质发展?
董琼:有研究者提出,面向未来,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五种素养和能力:战略谋划、信息收集、沟通交流、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其实,无论哪一种素养和能力,都与校长的“知”和“行”息息相关。
知是行之成。“行之成”的关键就是“知”,即认识。我认为,校长的“知”是指其政治领悟力,要时刻关注党中央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党和国家坚持的观点和立场。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作为一校之长,在具备较高的政治领悟力的前提下,还要具备正确的政治思想、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觉察力和判断力,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路线和方针政策,带领师生员工为学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贡献力量。湖北省武汉江岸区新村小学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在前期认真学习的基础上,认识到劳动教育是落实党和国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其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掌握几项劳动技能。
行是知之始。我理解的“行”即政策执行力,也就是政治领悟力对应的外在行动。校长应主动提升自身的政策执行力,找到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有力举措,适应学校发展的新要求,让政策真正落地。
在推行劳动教育之初,学校陷入了教材缺乏、师资匮乏的困境,如何实施好劳动教育成了学校的难点问题。在“五项管理”“双减”的背景下,在各科教学任务不减的情况下,劳动教育会不会让已经拥挤的课程体系更加拥堵,会不会给师生带来新的负担,都是学校必须考虑的问题。
坐而思不如起而行,学校采取了多项举措以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一是科学管理,打破金字塔型的学校组织架构,建构高效型教学教研行政组织。学校建设了“教师发展中心”“学生成长中心”“课程研发中心”,并在行政支持系统之外打造了学术支持系统,形成一主两翼的组织体系。二是空间再造,建立全视域教学场景。学校在已有的空间文化基础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新建了“种植园”“空中农场”“枇杷林”“诗经园”“竹里馆”“新琴台”等多元化学习空间,打造多场景学习场域。三是自主学习,推广项目式学习。学校以项目化学习作为劳动教育的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劳动的美好。
刘大治:我们正处于教育变革的时代,作为校长,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学会探究教育的本质。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提高生命的质量,提升生命的价值。对个体来说,提高生命质量,就是个体通过教育来提高生存能力,从而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提升生命价值,就是个体通过教育来提高个人思想品德和才能,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首先,校长应该认识到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改革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面临价值取向的选择问题。如何平衡多元的教育价值观,并将其统一到教育本体性上来?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认为,要将教育价值观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上来,以“为人民服务”、培养有能力和有奉献精神的人才作为主流教育价值观。
其次,教育现代化是面向未来的。未来教育是培养学习力、特色化育人的教育,面向未来的教育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解决没有确定性、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的智慧。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松岗中心小学明确提出的“办一所面向未来的体验式学校”的办学目标便是基于此种考虑。
学校尤其注重学生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是深入理解基础知識的能力。基础知识是基础,如同盖房子时必须打好地基。没有坚实牢固的地基,房子就没有稳定性;学不好基础知识,其他能力的提高便无从谈起。
二是自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这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是自我管理的能力。这是中小学阶段教育较为欠缺的一点,很多中学时期表现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面对手机、游戏等诱惑,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很容易迷失自我。
四是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的综合发展,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必须着重强调的教育方向。
最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是要靠人来培养的。也就是说,教育现代化意味着学校、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要求教育者成为情绪的管理者、和谐关系的构建者和领导者。
◎ 面对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校长应怎样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素养?
高琼:校长应该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在理念上引领学校发展,在科研上成为学校“教、学、研”规划的设计师。校长要根据学校的发展、教育的需求和办学的理念,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并影响全校教师,与教师一起成长,努力提高教育专业素养。
搭平台,与教师一起成长。2013年,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以下简称“笕实”)与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联合成立“1+1名师工作室”,为学校每个教研组聘请一个专业的理论导师(以浙师大教授为主)和一个实践导师(以本地名师为主),并为各个教研组教师量身定制发展方案;2015年,学校进入快速扩张阶段,青年教师比例快速扩大,学校搭建了青年教师培养基地——初阳学院,由校长任初阳学院首席导师,带领全校教师研发学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系列课程;2017年,学校课堂变革进入攻坚阶段,亟须提高骨干教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学校再一次与浙江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院携手,联合建立骨干教师培养平台——We-学院;2018年,学校发展进入快车道,萌发于笕实的中国新样态学校联盟快速发展,并成为成员遍布全国的千校联盟,学校借助这一平台,承办了“学术大会暨浙江师范大学笕桥教育集团课堂博览会”,在全国700名校长面前全景展示了笕实的课堂新样态。
做研究,与学校一起成长。笕实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最重要的原因是对科研兴校战略的坚定贯彻。“十三五”期间,笕实完成了近百个课题的实践研究,立项并结项了1项教育部重点课题、6项浙江省规划课题、59项区级以上课题,切实做到了人人有课题、年年做课题,形成了课题研究的学校、教科室、教研组三级管理和学、教、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探索了“小课题”“微科研”等特色发展路径,特别是通过教育部重点课题《We-课堂:现代视野下课堂形态的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与推广,出版了《初中高效课堂的探索》和《初中课堂教学新样态》等两本专著,编制了学校“内生课堂”实践手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生课堂模式。
有情怀,与教育一起成长。笕实致力于让“内生”成为一种教育信仰,倡导每一个教师“走心、动情、生力、得法”,和学生一起培养自己的成长动力、学习能力、前进毅力和教育创造力,实现全校师生与学校教育的共同成长。
02 议题 以师为本,提高学校管理素养
◎ 校长如何从教师职业特点与专业发展规律出发,提高管理素养,激发教师队伍的发展内驱力?
鲍宗武: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学校品质建设需要校长教育智慧的积淀、学校人文的浸润、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广大教师的执着追求。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了,学校才更具发展活力,才能更进一步提升办学品质。如何推动教师的自主、自觉发展,是校长专业领导力提升的关键。
管理文化激发教师自主发展。拥有归属感才有“家”的感觉,工作才有安全感和舒心感,校长要着力为师生营造对学校的归属感。
一要增加对教师的人文关怀。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在专业发展上充当的是教师的引路人,但在生活上应该是教师的同伴。要与教师多渠道沟通、多角度交流,关心教师,关爱教师,广泛听取教师的建议与意见,尊重教师人格,营造舒畅、健康的心理环境。
二要强化教师文化认同。校长要从增强校园文化认同,形成共同发展目标与愿景,增强教师对学校工作的情感寄托,为教师提供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打造公平和谐的竞争环境,促进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三要发挥团队合作效应。优秀教师团队的打造离不开良好的合作环境,以及其本身独特的精神气质。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需要所有团队成员都自觉地认同自己承担的责任,并愿意为此奉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教师的归属感,让校园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团队成员潜在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技巧,让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校园文化助推教师自觉发展。遂昌县具有悠久的书院文化:万历初年,里人郑氏建鞍山书院于云峰乡长濂村;万历二十三年,知县汤显祖建成相圃书院;明末清初,邑人包万有建兑谷书院,并任主讲;康熙四十八年,知县缪之弼建奕山书院于湖山乡奕山村;乾隆元年,县署将不息楼改建为昌山书院……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实验小学传承遂昌县书院文化,校园环境采用鲜明的中式风格,以彰显书院气质,并力图在书院文化的熏陶下,助推教师的自觉发展。
陈积粮:浙江省杭州第十中学是浙江省连续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一所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周士涟先生创办于1806年的宗文义塾。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学校管理团队结合专家诊断结果,构建“十中好教师”项目研究机制,为百年老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项目研究为抓手,树立好教师标准。“十中好教师”项目研究机制以“微任务”与“微团队”两大核心为基础,一方面将学校的重点建设任务划分为由教师项目组承担的“微任务”,从而提升校长管理效能;另一方面通过营造协同合作的氛围,促进教师围绕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自发形成“微团队”。
以“双减”推进为契机,深入好教师研究。“双减”之下,教师团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能力成为推进学生减负工作的关键。在教学方面,基于深度学习的“十中好课堂”探索和指向思维培养的“十中好作业”改进研究是实现“学为中心”的基础;在德育方面,要通過建构“十中好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多元评价的导向功能。学校从丰富和完善“十中好教师”研究内涵的角度出发,推出了若干新形势下的学校主项目,包括轻负高质的学科单元作业设计研究、高阶思维课堂范式研究、“数智校园”线上评价系统的开发等,以团队申报子项目、个人申报微项目的形式持续推动教师的广泛参与和深度学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拓宽道路。
以专家助力为手段,提升好教师素养。学校在推进项目研究的同时,引入“1+N+1”模式,即以1名学科骨干教师为负责人,团结N名项目核心成员,由学校专门聘请的1名校外专家担任项目顾问,对项目进行过程性的指导和监督。从整体的组织形式上看,学校通过开放项目自主申报,充分尊重教师的研究个性和成果独创性;通过过程记录和中期汇报等手段,完善项目研究的过程监督,发挥学校评价的导向作用,以项目研究为载体凝聚学校的骨干力量,切实实现学校“提质强校”的总目标。
以校长统筹为激励,完善好教师评价。学校在评选“校长统筹奖”时,组织专家从项目实施过程的严谨性、结题材料的充实性、成果的原创性和推广价值等维度进行考核,为优秀的项目组教师提供专业学习的经费保障和区域推广的平台,为更多研究成果向省、市、区级课题延伸奠定了基础。
李春涛:校长有六项专业职责: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我认为,学校发展,教师第一,校长要着力推动教师的成长。
让教师幸福,是校长的智慧。一个优秀的校长,其智慧就体现在团队向心力、教师幸福力的培养上。在工作中,我们坚持“体育是最全的教育、艺术是最美的教育、文化科技是最实的教育、人性健康是最好的教育”的理念,增加教师成长的幸福感。
学校坚持举办年会,播放教师亲人录制的祝福视频;组织“吟诗作对”,为每个教师撰写符合其个性、风格或职业特点的嵌名联,并贴上专属标签;定期带领教师春游、秋游,徒步暴走,一起包粽子、包饺子,一起栽花种草;学校还组织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时装走秀,无论男女,不管老少,不分一线、后勤,在飘雪的冬天嗨翻全校。
在女神节,学校男教师悄悄给女性教职工准备礼物,我还亲自撰写一首融入每个女教师特点的1400多字的长诗,并在全校诵读;厨师们会腌制辣椒、制作腐乳、香肠,夏天还会上山采鱼腥草、毛草根,为我们熬汤解暑;学校还会组织篝火晚会、大型红歌比赛、历史主题运动会、钓鱼比赛等等,为教师带来快乐。
让教师奔跑,是校长的使命。学校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指定阅读书目,从理论书籍到业务专著,从生活技能到能量鸡汤,并进行限时阅读分享与交流,共同提高阅读能力,努力让读书成为教师的日常习惯。学校还开设卓越沙龙,确定一个话题,准备好茶点,让教师们围坐一起,在交流与辩论中不断成长;组织各类培训活动,从时尚APP到多媒体技能,从生本灵动课堂到一科一法,从几何画板到抖音制作,全方位提高教师素养;成立工作室,落地青蓝工程,把教师梯队建设得更加牢固;开设各类社团课程,让每位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担任辅导教师,或歌或舞,或棋或画,或球或诗,让教师全面发展,情有所托;完善评价体系,设置最佳爱心奖、质量奖、能量奖、合作奖、学习奖、研究奖、服务奖、助力奖、坚守奖、奉献奖等,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于江涛: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理想小学立足自身实际,从“架桥”“搭台”“正道”三个维度,构建立体化教师发展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多角度构架成长“立交桥”。搞好教师队伍建设,强有力的行政推进必不可少。学校借助教育主管部门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方法和路径。一要改善教师成长的环境。认真落实上级关爱教师系列文件,制定教师午休用餐、体检、健身、子女看管、慰问帮扶等制度,让教师安心工作。二要创新教师培训方式。从新教师入职培训开始,建立完善的系统培训体系,并成立“薪火青年教师成长联盟”,分别在外校和校内配备“双导师”,加快新教师成长步伐。三要构建教师成长体系。学校制定并优化教师层级发展实施方案,将层级发展与岗位聘用、培养培训、考核评价、绩效激励进行有机结合,引导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成长目标。
多渠道搭建成长“大舞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学校要做好三个方面的支持。一是提供正确的引领。学校与山东省实验学校、上海市浦东新区龚路中心小学等优质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学习先进的治校育人和课程建设经验,观摩优质高效的课堂。还制定教师队伍分层和动态管理评价办法,为每位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并量身定制学习方案,针对性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三要提供家庭的温馨。学校通过组织离职退休纪念等有仪式感的活动让教师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多技能拓宽成长“快车道”。教师的自我成长要具备三个必修技能:一要有坚定的信仰,坚持党建统领,打造“理想之光”党建品牌,实施双培养工程;二要有明确的规划,建立各类荣誉晋升机制和评选制度,为教师们的成长指明方向;三要有过硬的本领,为认真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探索“建设智慧化未来校园,构建新样态”教学模式,助推教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陈表香: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学校,广州市荔湾区环市西路小学非常注重教师团队可持续发展力的培养,以成长型思维打造研究型、发展型团队。学校打破学科界限,组建核心组,进行课程统整实践研究,和教师们共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以校园剧为载体的课程统整实践与研究。
允许教师延迟理解,营造不懂就学氛围。课程统整核心组组建初期,教师们对此存在诸多质疑。通过共同研究《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2010-2020)》等文件、共同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等交流活动,最终得出结论:课程统整研究与实践很有意义,用校园剧做载体富有趣味性,但是很难做到。而后,教师们继续深入学习、讨论,研究芬兰的“现象教学”和其他地区的统整实践经验,听专家讲儿童剧,研究十个学科的课标、教材、教学配套用书,最终决定尝试通过师生合作创编校园剧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带领教师在做中悟,从被动研究走向主动研究。核心组的教师达成共识后,大家决定一起边学、边做、边悟。每周二为学术日,30多位来自各学科的教师在无教材、无教参、无专业戏剧师资的情况下,带着三年级学生边学边做——认识戏剧、学写剧本、制作道具、排演、汇演……从放学一直到下午6点是学术研讨时间,教师们进行课后反思、主题研讨、集体备课,不断提出问题,梳理问题,把问题变成课题,不断从相对被动研究走向主动研究。学校让教师做课题负责人,进行四个子课题的研究,推动整个团队从教学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让教学研究成为常态。核心组的教师们比以前更忙了,但内心很充实,走出舒适区的教师,每天进行着研究和创造性工作,职业倦怠感也减弱了,思维方式也不断向成长型思维发展,教师们找到了职业发展的幸福感。学校以成长型思维打造研究型发展型团队,切实促进了教师、学生、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叶鹏松: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以下简称“星洋学校”)成立于2015年,6年来,学校办学规模急速扩张,班级数由成立時的28个激增到目前的126个,教师人数则由65名剧增到378名。校区多、扩充快、规模大、新人多、要求高的发展特点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单一的传统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已力不从心,亟需为学校发展注入新动力,培育新动能。
作为一所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星洋学校依托省市区智慧教育整体优势,在成立伊始就抢抓时代发展新机遇,深入推进“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线上线下同频共振,不断优化教师专业发展新生态,有力助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题引领,规划先行。学校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建一所预见未来的智慧学校”的办学愿景,并以“云课堂整体架构”为主攻方向,主动对接市、区“无限学习·无限未来”的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先后成功申报2018年度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和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做到了规划引领,项目驱动,科研导航。去年5月,课题顺利结项,为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与前瞻布局,也为面向未来的智慧教育创新实践构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教研生态。
搭建平台,优化支撑。自2016年起,学校全面启用苏州智慧教育未来教室应用系统,目前南北校区共为8间未来教室配置双板教学系统,普通教室均配备86寸交互触控一体机,各类智能化教学应用场景一应俱全。2017年5月,学校全面启用园区智慧教育新成果——易加互动平台,2020年底又成功升级为易加学院,该平台对接苏州线上学习中心、江苏省名师空中课堂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项目研究与示范辐射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成为师生展示课改创新成果、打造未来课堂的阵地与窗口。
聚焦课堂,提升能力。参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和教师专业知识能力TPACK框架,学校外引内培,拓思敏行,着力提升“互联网+”时代教师四大能力,即技术应用力、资源统整力、诊断评估力和学习发展力,助推教师持续发展。
武国东:学校教育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校长要坚持实施人性化的柔性管理,以师为本,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教师资源的开发,提升育人价值,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督学责任区辖区内学校分布广,教师流动大,师资水平不均衡。为了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督学责任区着力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成立了以督学责任区主任为组长,各中学和中心校校长为副组长的领导组织机构,区域内统一部署,同步组织,一起落实,确保了工作的时效性。
在运行机制上,区域探索实践了联查、联研、联育、联评的“四联”运行模式。联查即督学责任区成立督导检查小组,以督查、自查、抽查、联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校工作全方位督导检查;联研即督学责任区内进行研修、研教、研学,针对联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策略,统一组织校本教研活动;联育即区域内统一制定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强化养成教育,开展艺术体育、家校共育等活动;联评即督学责任区内统一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年度量化考核,查找不足,总结经验,共同提高。
树立“以师为本”的思想就是尊重教师,欣赏教师,发现教师的才能和个性特点,为教师创造最适合发展的教育环境。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要把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相结合,把专业引领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基于此,在带队伍、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凡是有利于教师、有利于学生、有利于区域教育发展的事,一定坚定不移地干下去。
为此,学校建立了教师综合考评制度、请销假制度、年终考核评优制度、教师目标绩效奖励制度。这些制度充分体现了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不管在政治待遇还是经济待遇上,均遵循了倾斜一线、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主旨。每一项政策出台前,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进行几轮讨论,不断修订完善,切实做到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
张乐光: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学校发展、教师为本,学校层次、教师为魂”的理念,切实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以身示范,培养有厚度的教师。教师要拥有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为此,学校倡导全科阅读,鼓励教师做学习型教师。有人说,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学习氛围必定是浓厚的,教师一定是带头读书学习的;一个爱读书的校长,一定是有思想的校长;一个有学养的教师,一定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的确,很多学生就是在教师的熏染下爱上读书的。读书应该成为学校最美的文化,教师应该成为最好读书人。为此,山东省寿光市实验中学开设“校长荐读”“美文共读”专栏,定期开展诗歌朗诵会、读书交流会,让读书成为教师的日常行为习惯。
名师培养,打造有高度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不只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其工作重点在于组建有影响力的学科团队,并带领学科团队有效地开展工作。学校着力进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成立由学科带头人牵头的名师工作室,在校本教研、外出培训、课题研究、学科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和保障。以务实的学科教研为纽带,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为载体,学校搭建了对话交流与促进成长的服务平台,切实促进成员专业化发展。
协同发展,建设有精度的团队。要想走得远,就要结伴同行。学校以赛代训,定期开展教师基本功大赛,锻炼教师教育教学技能,严格落实“四定”要求,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主题,并提前一周做好“五研”(研课标、研教材、研学生、研教法、研评价)“三说”(说教学目标、说评价任务、说教学过程)工作。学校还倡导教师不迷信教参,不迷信权威,要有自己的发现,鼓励教师把发现成果形成教学金点子,激发自身的创新力。此外,学校在建立教师教学常规工作评价机制的同时,变教师的个体评价为教研组的整体评价,设立先进教研组、优秀课题组表彰制度,通过团队评价促使教师个体在团队建设中不断加快自身专业成长的步伐。
张文凤:绿色成长是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全体师生的教育理想,我们力求“让每一个生命自然、自主、可持续的成长”。在教师培养方面,我们认为,只有教师拥有绿色成长的体验,学生的绿色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心灵的舒展会直接作用于学生,进而在学校形成一条绿色成长的“生物链”。
自主发展是底色。教师需要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只有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下,教师才能充分释放潜能,主动进行创造。我们认为,信任是最好的管理,学校积极倡导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全体教师共同起草《教师公约》,一起投票决定校徽、校歌等。此外,学校的13个学科工作坊、6个学术工作室都由教师自由设计、自行规划、自己管理。
专业提升是根本。一是在課堂教学方面,学校打造自主、本真、互动、生长的绿色课堂文化;二是做好课题聚焦,学校承接了四个市规划办课题,致力于每三年解决一个发展中的问题,形成一个鲜明的发展特色;三是提高自身修养,学校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社团活动,帮助教师培养兴趣,提高修养。
团队引领是助力。拼图中的每一小块都有各自的形状和色彩,同样地,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精彩。学校打造以课例为载体的团队成长模式,助推教师团队共同成长,形成了大气智慧、自信优雅的教师文化。多年来,学校教师队伍已经从建校之初的16人发展到如今的179人,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由建校时的13%发展到现在的31%,从校内没有一人做过课题到现在有14位教师独立承担市区级课题。
教师评价是导向。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第一维度,以教师专业成长为第二维度,坚决不把学生当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教师团队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特点:自我教育能力强。团队成员亲如一家,班组内团结友爱,很多事情都可以在组内解决。每组各具特点,或幽默风趣,或谦让随和,或调皮可爱,评比时互相欣赏,评优时互相谦让。学校里每个教师都各具特点,教师的创造力总是在不经意间闪现,每个教师都真诚而认真,默默地为学校、学生奉献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