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乃强 王赛 刘佳伟
德育,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它致力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培养,体现着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贯穿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对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工程。
新时代,如何不断突破创新,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各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全力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近日,《教育家》杂志举办系列线上圆桌论坛,特邀一线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围绕“新时代学校德育的突破创新”分享了思考与实践。
建立育人导师制度,探索品行养成教育
《教育家》:如何创新德育,形成学校德育高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第四实验小学校长田正刚: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校长,能为民族伟大复兴培育人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每天清晨,雄壮的国歌声会准时在学校上空响起。这时,走廊里、教室里的学生,会面朝国旗肃立行少先队队礼。
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爱国的行为,已经成为我校学生的日常,这也是我们培育学生家国意识、爱国情怀的一个缩影。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坚持做慢的、有温度的、真实的教育,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德育做细做实。学校坚持开展“课前说说话”活动,以“我心中的偶像”“英雄是怎样炼成的”等为主题开展课前演讲,请孩子们带着情感娓娓道来。
这样的思考与讲述是孩子们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过程,也是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我们把主题班会、视频观感、读书征文、歌曲演唱等常规教育与重要事件、重要纪念日、节庆日相结合,根据孩子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争取教育效果最大化。
我们坚持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培育时代新人,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如:唱红歌,讲红色故事,观看红色电影,品读红色书籍等。我们在校园精心设置了厚德园、励学园、修身园、报国园和四史学习长廊,把以爱国为主基调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以党史为核心的“四史”教育融合,形成了“四园一廊”教育课程。
我们还有几个“特别重视”:一是特别重视感恩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二是特别重视学生法治教育,三是特别重视科普与国防教育,四是特别重视守护学生身心的生命教育。在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方面,我校在建设和用好学生心理辅导室的基础上,建立了可量化的育人导师制度,育人导师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力量。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实验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马灵君:行动、习惯、性格造就品行,品行影响人生。我们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积极开展幼儿“品行养成教育”。
“品”,指向幼儿内在的情绪、态度、性格;“行”,指向幼儿外显的行为习惯。“品行养成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总纲领,以温润幼儿品格、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为总目标,在“幸福教育”引领下,从美以润心、蒙以养正、行以立品三方面着手,通过环境熏陶、榜样引领、课程渗透,全程、全员、全面实施,培养具有中国心、中国魂的中国娃。
我们实施精细化管理,从教师自身做起,营造和谐文雅、温和有礼的文化氛围。我们努力让幼儿园每面墙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能育人,将幼儿饮食、运动、阅读等良好习惯教育融入园内幸福石、国学长廊、礼仪画廊等环境。
我们通过“温润品性、滋润精神、浸润心田”三部曲,倡导教师成为“内心洒满阳光,灵魂溢满芳香”的幸福幼教人;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妈妈心”教师团队,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带动、示范引领作用。
课程是落实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近十年来,我们在建构“五真课程”过程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元素,以传统节日为载体,从“生活卫生”“社会交往”“学习认知”“品德修养”“情绪管理”等方面研发“爱雅课程”,全面实施品行养成教育。“五真课程”以真为核心,聚焦幼儿的真实需要,让孩子从“知”到“情”再到“行”,把品行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幼儿的真成长!
校本课程构建引领,不断创新德育实践
《教育家》:德育课程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如何依据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和规律科学设置德育课程?
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卢永宏:“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是我们的共识。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抓好德育工作不再只是培养品德、培养习惯那么简单,需要我们把学生看作发展变化中的人。我们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提升,在德育“四力”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方面进行了探索。
过去,我们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主要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教育。这种价值取向的德育观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改变学生的行为,达成教育目标,没有关注到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的德育观,是在平等、信任、安全的环境下,聚焦学生成长所需要的积极心理品质,营造平等、宽容、沟通与合作的氛围,致力于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在这样的德育观指导下,我们聚焦学生的四力培养。其中,适应力是孩子们面对变化必备的能力,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交往力是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是学生成长的保障;求知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创造力是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是学生成长的源泉。这四力的聚焦,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核心,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是对学校德育的深化与提升,更是对五育并舉的深入实践与探索。
我们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构建“四力”校本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如下的核心素养:在适应力课程中培养适应环境、适应规则、适应关系的素养;在交往力课程中培养文明有礼、诚实守信、友善感恩的素养;在求知力课程中培养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反应力、自控力素养;在创造力课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素养。
山东省青州市云门书院教育集团圣水初中校长张勇: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内容,课程的融合设计与实施是学校推进五育融合、优质高效地实现五育并举的关键。学校以“德育引领 五育融举”为中心,构建了德育课程体系,探索出“一二三四”实施策略和“水晶”评价体系,为学生成长做加法和乘法,进行了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新探索。
抓制度建设。学校构建校团委、德育处、年级、班级四级管理机制,达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整体推进、成事成人的扁平式管理范式,提升治理效能。学校通过增强中层队伍的内生力、内动力和内定力创新运行机制,将中层干部动力内化作为切入点,强化分管校长引领下的中层干部“第一责任人”机制构建,使得中层队伍内定力更稳、内生力更足、内动力更强。
抓队伍建设。德育处和班主任队伍是学校德育队伍的主力军。德育处组织全校“共上一节德育课”集体备课和上课,组织拍摄了《圣水学校学生一日常规》并组织学生学习。语文老师肩负着“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责任,通过挖掘文本教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道德与法治老师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力量,在德育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思想境界。
抓课程建设。学校以“五育融举”为核心,形成了全域、全方位、全员、全课的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了爱国课程、安全课程、习惯养成课程、规划课程、文化课程、创新课程、劳动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绿色环保课程等课程体系。教师是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重点,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学校开展教师德育培训,构建了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的德育课程体系。
遵循导向性、知行合一、科学性、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评价载体多元化五项原则,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对德育课程进行评价,定期为表现优异的学生颁发“水晶章”并评选“水晶之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以德育为核心,活动以德育为统领
《教育家》:如何依据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将德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高黎:教师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立德树人,育人为先。德育是“五育”的灵魂和统帅,课程是德育的重要载体,作为有着73年建校历史的老校,我校重视德育工作,积极进行德育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素养。
德育课程建设注意阶段性分层实施。学生的成长具有阶段性,低年级段和高年级段的学生年龄不同,心智也存在差异。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德育目标,设计不同的课程和活动,确保各个年级段、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德育课程建设注重系统性。我们构建“全科育人”大课程体系,挖掘国家课程中的德育内容,开发系列化校本德育活动课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系列课程等。学生在课程参与中,品德得到浸润,修养得到提升。
德育课程建设凸显地域性,融合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重要的德育资源,高密东北乡的地域文化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我们将地方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通过主题阅读、社团活动等,让学生感悟、体验、探究非遗文化,增进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
德育课程建设追求创新性,赋德育以活力。创新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灵魂。我们激发师生创新意识,制作富有创意的作品。如我校在高密泥塑非遗社团活动中,引导学生改进传统作品的造型、工艺,结合新时代教育主题进行创作,赋予传统作品以新的生命。
德育课程建设善于借重大事件收获奇效。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时机,我们开展百课争鸣、百业寻访、百年光影、百歌咏唱、百年印记“五百工程”,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做“红心向党”好少年。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锦绣小学校长黄锐:我校积极推进德育改革,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9年,学校参与中原区“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学校整体变革创新实验项目”,确定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实施多元化德育,进而构建了富有校本特色的少先队活动课程体系。
我们确定的课程整体目标,涵盖了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校坚持开展“一月一个好习惯”主题教育活动,并通过课程设计形成了好习惯养成课程板块;将中国传统节日与重大纪念日主题融合为节日课程板块;将爱与感恩和文明健康生活两大教育设计为主题课程板块,形成了三大板块、八个主题的少先队活动课程体系。
每一节课都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我们要求老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注意时间的安排、课程对象的选择,要求课程资料必须丰富真实,具有可行性且有教学反馈,以确保其他老师拿到资料后,可以对这些原始的、基础的课程进行二次加工,同时优化活动环节,实施课程教学。
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努力将德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实践中,老师们将学科课程与少先队活动课程进行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途径、课程实施形式、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多维度整合,形成了以德育为经、智育为纬的穿插融合,实现了“德”“智”共生的锦绣教学课堂创新样态。
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新的突破口,是德育创新的抓手,是实现学校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三年来,通过课程建设与实施,学校全面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开创多元化德育的新局面,形成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探索出以课程引领人、以课堂培育人、用评价引导人、用环境塑造人、用活动成就人的德育新格局。
学校家庭社会携手,打破德育短板效應
《教育家》: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青少年德育工作网络,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古屯中学校长贾震: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乡镇学校,如何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教育网络,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我谈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的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反观当前原生态家庭的很多教育实践活动,缺位式的“教养分离”很常见,许多年轻的父母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了祖辈、学校和教师。
家庭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首先,要肯定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但也不能忽略家庭成员的配合分工,比如父母合作等。其次,在家庭教育中要以父母的实际教养诉求为出发点,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指导。第三,要关注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优秀,并在未来社会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的焦虑心态与孩子快乐成长的矛盾。
社区在家庭教育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可以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如邀请退下来的干部、热心市民、在职教师、心理咨询师、医生等,对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其次,可以与其他机构合作,比如人力资源、公安、法院、妇幼保健院等,对不同的家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还可与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合作开展相关培训。
教育,实际上就是不断促进受教育者社会化的过程。让孩子读懂社会这本大书,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学习的范畴很广,目之所及,耳之所闻,肤之所触,脑之所思,接受新信息的过程都是学习。应该鼓励孩子们放下书本,与同龄人游戏、交流,有时间就出去旅游,参加有益的劳动,欣赏高雅的音乐、舞蹈,参加体育锻炼与活动,让孩子在融入社会、融入大自然的实践探究中感受美好,增长智慧,和谐发展。
四川省都江堰市灌州小学校校长马长俊:德育的开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重视与支持,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紧密协作。如何整合德育资源,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动,增强育人的整体合力,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体育人理念?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
從顶层设计开始,规划学生的德育建设。“尽责至善,和谐向美”文化是我校工作的基点,更是党的教育方针与学校教育本土文化有机融合的起点。学校确定的“发展多元智能,实现差异成功,共享成长幸福”的办学目标,诠释了我们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理解与认识。
学校确立的重点工作思路为: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以“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的生命线;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家长、社会满意”为诉求;以“教师发展”为动力。
学校确立了德育建设重点:关注道德品质,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与人格;关注专业品质,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关注生命品质,唤起每个学生的自信与阳光。工作中,我们准确把握各项工作间的内在联系,杜绝工作的碎片化与形式化,杜绝活动设置的随意性。
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我们倡导教师多渠道同家长保持联系并提供指导,告诉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同时,我们感谢家长给予学校工作的帮助支持,理解家长对孩子的情感投入。在家校沟通中,我们要求教师从家长的角度审视自己,引领家长转变观念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实施了家长、学生服务水平提升工程,用心提升家长与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度、满意度,全体教职工形成了“家长事最急,学生事最大”的共识,通过提升服务品质,努力让学生事事满意、家长处处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