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霁
“我和父母的关系比较冷淡,习惯了自己迎接喜悦与泪水。如果时间可以重来,我希望自己可以在父母身边长大。”
安柏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八个月大时,父母就外出打工,留下年迈的爷爷奶奶照料着年幼的他。父母一般每年回家一次,在网络技术还不算发达的那些年,他只能通过电话聆听父母的叮嘱,期盼着父母回家的那一天。
十多年过去,安柏从小男孩长成了玉树临风的大小伙,和父母的联络方式也从电话变成了视频,唯一没变的是父母千篇一律的唠叨:吃饱、穿暖、好好学习、照顾好自己和爷爷奶奶……除了这些套话,父母似乎也不知道该和他聊些什么。
“这么多年来,我们很少走进彼此的生活,每次见他们时第一感觉是‘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和他们相处。但一个人承担委屈、困惑、悲伤的那种无依无靠的感觉,我永远都忘不了。”安柏说。如今,安柏和父母的关系像是“熟悉的陌生人”,他已经习惯了自己独当一面的生活,但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成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我变成了讨好型人格,总希望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可。但这样做的时候,我好像也不再是真实的我了。”
佳雯的妈妈比较严格,对佳雯的成长和发展一直抱有比较高的期望。从小到大,佳雯一直努力学习保持优秀的成绩,为的就是得到妈妈的肯定。
高考那年,她发挥失常,家里的气氛一度很压抑。“连重点大学都考不上,你读这么多年书有什么用!”听着那些伤人的话语从妈妈口中说出来,她感觉有些委屈,也有些自责。
佳雯最终复读了一年,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妈妈大多数时候是以一种长者的姿态对我提出要求,告诉我要考好大学、学有所成。为了满足妈妈对我的要求,我一直在努力,让自己保持‘人往高处走的状态。虽然我一直是‘别人眼里的好学生,但我对未来的人生还是有些迷茫。”佳雯说,自己总是希望通过获得别人的认可来肯定自己的价值,这样的讨好型人格源自她总想获得妈妈的肯定,如今这样的烙印和习惯给她带来了很大困擾。
“我的生活不只有学习,还有漫画、游戏和多彩的童年。希望妈妈能多走进我的世界,给我更多信任和自由。”
周周最不喜欢的,就是妈妈催促她学习的声音。“别玩了,去看会儿书。”“作业写完了吗?就知道玩!”“现在不好好念书,以后怎么到更大的城市和平台发展啊?”……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经常引发母女间的“大战”。“我也曾试图请她听一听我的意见,但她总是用‘家长权威压制我,要求我干这干那,这不是我期望的那种平等的对话。”每当妈妈对周周提出要求时,她都很不愿意服从,或许是妈妈算不上平和的语气激起了她的逆反心理,俩人总是因为各种琐事争吵。
周周最喜欢看漫画,但妈妈似乎不太理解她的爱好,觉得她在浪费时间。她也尝试过让妈妈理解二次元文化,可是妈妈对此并不感兴趣。“我想要更多的尊重和理解。我也知道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赢得未来的好生活,可对于学习我有自己的规划,我只不过想在学习之外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生活。我希望妈妈不要只关心我的学习,多给我一点自由的空间。”周周无奈地说。
“家长习惯于以过来人的经验为我规划未来的发展,但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自己的人生。”
在蕾蕾的眼里,自己的父母是比较开明的家长。虽然出身乡村家庭,但父母的教育理念是开放、包容的,对孩子的选择也大力支持,尽可能给孩子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然而在某些方面,父母还是有些“传统思想”,比如想让她选择师范类院校或专业,毕业以后当老师,找一份省内的工作,按部就班地过上安稳的生活。对于父母的这些“规划”,蕾蕾并不是很认同,最终她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计算机专业,想把未来攥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