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
参与嘉宾
安晓敏
东北师范大学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张孝德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社会和生态文明部教授
黄丽君
湖南师大附属
颐华学校副校长、小学部校长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庭教育由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面对新的要求和挑战,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势在必行。在此方面,乡村家庭是盲点,也是短板。
鉴于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意识薄弱等原因,乡村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普遍表现出教育能力不足、教育方法不当等问题,面临诸多困难。提升这部分家长的教育水平,既关乎广大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乎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提升乡村家庭教育水平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如何解决问题、走出误区?对此,《教育家》杂志邀请相关专家和校长进行了讨论。
乡村家庭教育不同于城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具体到实践中,乡村家庭教育質量提升面临哪些挑战?
安晓敏:一是乡村家长家庭教育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于家庭教育的错误理解。乡村家长往往认为,只有与学习有关的事情才是教育,并把辅导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等同于家庭教育,将家庭教育的范畴严重窄化。与此同时,乡村家长也不鼓励孩子参加文体和社会活动,只关注孩子学习,严重影响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二,家校合作观念淡薄。乡村家长大多认为,学校和教师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在家校合作方面的积极性明显不足。
二是乡村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普遍低下。大部分乡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家庭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不理解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在辅导、监督孩子学习方面也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另外,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以说教为主,缺少深度沟通和交流。而且,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庭教育呈现重物质轻情感的现象,较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儿童心理和情感的关心。
三是留守儿童数量较多,以父母为主导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乡村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现象非常普遍,大多数祖辈教养观念陈旧,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只是凭借自己原有的育儿经验养育孩子,一味溺爱和迁就孩子的现象突出。而且,他们在辅导孩子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往往力不从心,也难以体察孩子的心理问题。
张孝德:乡村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根,家庭是文明传承、做人教育的第一课堂。我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在乡村,父母虽然都不识字,但我恪守的那些价值观和人生格言,都来自他们的言传身教。
但现在,令人痛心的是,这种家庭教育的传承正在断流。在现代化的洗礼下,当代中国乡村家长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自信。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这一代父母,多以城市家庭为参照系开展家庭教育。中国乡村社会传承几千年的节俭自律、利他互助、纯朴诚实、尊老孝亲等价值观,逐渐被认为是封建、落后的东西而被摈弃。更有甚者,在教育商业化的背景下,很多乡村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可以用钱买到的,从而抛下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拼命打工挣钱,认为这样就可以改变孩子的命运。几千万乡村留守儿童由此形成。这些从小缺乏父母陪伴和教育的孩子,很可能留下终生的心灵创伤,多少钱都无法治愈。
在这样的情形下,修复乡村家长的教育自信是乡村家庭教育质量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言,乡村家庭恰恰具有诸多优势。熟人社会的邻里守望、礼仪往来有助于对孩子进行仁爱利他的伦理教育;乡土农耕与绿水青山的自然环境,是进行耕读传家教育的最好资源;乡村特有的低碳、健康、简朴的家庭生活,是养正行为最好的生活教育;乡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其乡风民俗、民间艺术、节庆活动等,是进行文化传承教育的良好载体。乡村拥有的这些独特教育资源,对于孩子身心灵全面发展具有重大价值。重新认识这些资源优势,重建教育自信,是当今乡村家庭教育质量提升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黄丽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家庭教育事关孩子成长,而当前乡村家庭教育质量提升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一是乡村家长外出打工的比例较大,许多孩子缺乏家庭教育,或者家庭教育质量不高。留守儿童接受的是隔代教育,祖辈们更关注孩子的吃、穿及人身安全,很少关注其他方面,他们本身也不懂。
二是乡村家长学历普遍不高,自身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缺乏家庭教育的理念与知识,通常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孩子是否遵纪守法,至于孩子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很少关注。有的家长甚至从小就给孩子一个手机,以致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孩子只要不出去闯祸就行。
三是乡村学校不能给乡村家长提供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培训,有的学校甚至一学期一次家长培训都没有,最多就是开开家长会,通报一下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同时,乡村社区也没能为家长提供相关培训。
学校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主阵地,教师是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力军。提升乡村家庭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学校和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做?
安晓敏:首先,开设家长学校,真正实现家校共育。开设家长学校,通过专题讲座、读书汇报、亲子互动、个别指导、经验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指导服务,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有效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除了通过以校为主的家校合作开展教育工作之外,学校还要定期面向家长开展系统的家庭教育培训,培养家长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强大助力。
其次,提升教师队伍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能力。其一,把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通过持续的专业学习和多元的指导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其二,加强科学研究,鼓励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共育方面的教科研项目,针对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家庭进行精准指导。其三,师范院校应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家庭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从源头上积极补充具有家庭教育专业能力的新生力量,从根本上减轻教师队伍的工作压力和工作负担。
最后,鼓励和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工作压力明显增加。在这一背景下,激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尤为重要。一方面,吸引专任教师主动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并按照其工作量合理支付劳动报酬。为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建议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纳入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考核内容,并作为晋职评优的依据。另一方面,基于自愿原则,鼓励包括学校教学辅助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在内的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为学科教师和班主任分担工作压力。
张孝德: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承担着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就目前而言,要使乡村教师担当起这一崇高的责任和使命,首先需要重塑乡村教师的角色。中国社会向来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名望。这种地位是由乡村教师的角色决定的。改革开放之前,乡村教师不单要从事教学工作,而且承担着教化社会、为乡民提供各种文化服务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高考升学率的追求,乡村教师的角色开始发生变化,由社会教育者变成了单纯的教学者,与家长之间变成了一种商业买卖关系。迈向新时代,要充分发挥乡村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作用,必须从调整、改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开始,要重塑家庭与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关系。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新乡村教师建设。乡村教师的角色一旦转换,就会形成巨大的原动力。在这种情形下进行乡村教师培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角色不转变,单纯将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提升视为知识和技术问题,寄希望于通过培训解决,将会陷入治标不治本的表面文章。
黄丽君: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塑造孩子的六个因素,即家庭、学校、集体、本人、书籍和偶然因素。其中,学校对于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该如何提高学校和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呢?
一是对教师进行系统、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首先,安排教师参加家庭教育指导师学习培训,了解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指导原则,形成家庭教育指导的骨干教师队伍。其次,指导教师阅读家庭教育相关书籍,如《发现母亲》《做最好的家长》《按照天性养育孩子》《积极心理学》《正面管教》等,这是提升教师家庭教育理论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是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重点提高教师了解与分析家长需求的能力、组织与实施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提供个性化指导服务与咨询的能力、家庭教育指导方法运用能力、家庭教育研究能力等。根据能力需求,开发相关培训课程,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三是引导教师对家庭教育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家庭教育指导本身是一项很有创意的工作,不同的家庭需要不同的指导内容与方法,因此,学校要经常引导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与相关内容进行总结与反思,不断凝练实践成果,形成有效经验。
乡村家庭教育质量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在这方面,社会可以提供哪些支持?
安晓敏:一是成立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基层社区要依托服务中心精准掌握不同类型乡村家长的家庭教育需求,发展家长交流、亲子活动、集体学习、个别辅导等个性化、多元化的指导服务模式,提升乡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实效。组织建设乡村家庭教育指导专业队伍,定期开展家庭教育主题活动和相关培训。通过购买或合作的方式,鼓励当地学校或专业机构的专家参与家长培训,持续有效地介入乡村家庭教育。
二是建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资源平台。除了面对面的线下培训和指导,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指导服务。建设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资源平台,利用平台提供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优质资源,各级各类课程资源、视频资源都可以上传到平台,便于家长进行线上学习或者免费下载使用。家长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既可以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内容,也可以接受专家的个别指导,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相互交流经验。
三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提供内外部支持。一方面,当地社区可以为家庭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提供适合的场所和环境,提高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和体育场馆等各类公共设施面向社区居民开放的水平,并鼓励相关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扩大家庭教育资源供给。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下发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指导文件,为当地开展家庭教育相关工作提供依据、支持和考核标准,并依据标准定期对所有乡村家庭教育开展状况进行科学化、常态化的监测、督导、评估和干预,以保障乡村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
张孝德:乡村家庭是社会细胞,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需要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支持。中国历来有着家国一体的传统,这决定了家庭教育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大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家庭教育的大前提,是各级党政领导要关心乡村家庭教育,将之当成重要工程去抓。十八大以来,家风教育一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的大事。但现实中,许多地方政府和部门仍然忙于招商引资,对家庭教育及其出现的诸多问题不上心、不关心。对于社会和民间机构开展的乡村公益教育事业,同样采取冷漠态度。目前,中国社会蕴藏着巨大的公益教育资源,要充分调动这一社会力量,需要各级党政领导重视乡村家庭教育,并出台支持与激励社会参与乡村家庭教育的政策和制度。
黄丽君:我认为社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供支持——
一是社會公益组织可以把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个项目来实施。现在社会上有许多公益组织热心于乡村教育,为乡村孩子、乡村教师、乡村学校赋能,但真正聚焦乡村家庭教育指导的并不多。未来,希望更多的公益组织能够把关注点放到乡村家长培训上,给乡村家庭提供教育指导。
二是乡村社区要把面向家长的教育当作一项重要工程来抓。现在的乡村社区重点关注各类矛盾纠纷的解决,没能建设学习、娱乐、健身的场所,乡村居民基本上没有文化生活。如果我们能把乡村社区建设成当地村民文化生活的场所,定期组织居民开展读书活动、家庭教育交流活动、家庭教育培训活动,相信对于促进乡村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能起到重要作用。
三是乡村学校实施开放式办学,利用节假日开展家庭亲子活动。乡村学校应当建设为当地文化高地,让家长全面参与学校管理,随时了解学校教学状态和孩子学习状态,时刻与教师保持联系,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提升家教水平。同时,学校可以利用节假日开展各种家长培训与亲子活动,让家长走进学校图书馆、走进孩子的课堂,和孩子一道学习、交流,这样一来,就会促进和谐家庭关系的形成,家庭教育质量也会慢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