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廷树 赵喆 黄廷林 肖国庆 张爱辉 刘思伟
摘 要:学科竞赛对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越来越多,竞赛规模越来越大的现状,文章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角度,分析当前学科竞赛与专业教育的关联性、学科竞赛的规范性及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规划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所在高校实际,探究并实践学科竞赛与第一课堂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和学科竞赛分级分类的引导性规范化管理。同时,就充分发挥“学业导师+双创导师”的导学作用,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合理参加学科竞赛的规划指导进行探索。
关键词:学科竞赛;培养目标;存在问题;规范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6-0080-04
Abstract: The subject contes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creative talents. In the face of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subject contest items of college student and the growing scale of contests,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ngle of achieving the goal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pres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levancies between the subject contest and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 normativity of subject contests and the planning of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ubject contests were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actices of author's university, the situations about the close integration between subject contests and the first classroom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guiding management of contest classification were probed and practiced. In the meantime, b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tutorial use of academic tutor and contest tutor, it was also probed how to guide the planning of students' reasonable participation in contests during college study.
Keywords: subject contest; cultivation goal; existing problems; normative management
学科竞赛是最典型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活动,是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实践和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学习自信心的有效途径[1]。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合理规划并参加一定数量的学科竞赛,通过在赛前培训或实践调研、制定方案或制作作品、路演答辩或撰写论文等竞赛环节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都可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一是可使学生开拓思维、拓宽视野,提高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可增进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其相互沟通能力,增强其干事创业的毅力和恒心;三是可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其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四是可使学生发现自己的知识不足、能力欠缺、理论不够,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以赛促学,提高其学习知识、探索未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当前,我国各类高校都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对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从健全竞赛组织机构、完善竞赛实施体系、强化竞赛平台搭建、加强竞赛团队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竞赛组织与管理体系及激励与约束机制,保障了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学科竞赛存在的问题
随着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趋凸显,各学校对其重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自2015年至今连续举办的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推动下,各高校竞赛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参赛项目数量不断增多、参赛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师生参赛积极性不断提高。但是,在竞赛氛围不断高涨、竞赛活动蓬勃开展的形势下,高校学科竞赛活动仍然存在诸多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一)缺乏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高度统筹规划学科竞赛
目前,很多高校一般是将学科竞赛纳入第二课堂的诸多活动之中,以学工部、团委为主导具体组织实施,只有少数专业课教师以竞赛指导教师身份参与其中。由于大多数专业教师,甚至专业负责人对本专业相关学科竞赛体系不是很了解,对相关竞赛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过程中,并未很好地将相关学科竞赛科学、合理地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也并未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整体高度统筹规划本专业的学科竞赛,更没有认真研究相关学科竞赛与本专业第一课堂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之间的关联性。这就使得学科竞赛活动仅仅是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开展,任由学工口组织,任由学生随意参与。因此,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高度看,目前许多专业的学科竞赛缺乏科学性、存在盲目性,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作用不强,同时第一课堂教学对本专业学生所参与学科竞赛的支撑也不够。
(二)缺乏对学生有效参与名目繁多的各类学科竞赛的规范化管理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除了由我国政府、教育直管部门、各级学会和协会、各级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相关国际组织等主办的以外,还有许多由企业主办或主导的竞赛,名目繁多、种类各异。一些企业主办或者一些表面上是相关学会、协会主办但实际上是由企业主导的竞赛,除了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供平台外,有的是为了营造企业品牌,有的是为了提高企业声誉吸引人才,更有甚者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学科竞赛的种类越来越多,项目数量越来越大,一所学校,学生每年可参与的学科竞赛可达150至200项。这些竞赛的出题和组织水平、评审和设奖的科学性与规范性都各不相同,良莠不齐,甚至有很多竞赛类型相同,内容相差不大,重复性严重。与此同时,又存在各专业学生可参加的学科竞赛项目数,特别是专业性竞赛项目数极不均衡、差别很大,加之不同专业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负责人对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同,有的过分激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竞赛,认为多多益善;有的又认为学科竞赛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作用不大。这就造成有的专业每年的学科竞赛多达几十项,学生频繁参赛,已多到影响第一课堂正常教学秩序的程度;而有的专业学生又很少参加学科竞赛,特别是重要的专业性竞赛。这种学科竞赛规范化管理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竞赛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相辅相成、深度融合关系,降低了学科竞赛对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
(三)缺乏对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竞赛的规划指导
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科竞赛,提供专项经费、搭建各类平台以方便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同时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提高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丰富多彩的各级各类竞赛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竞赛项目多,与竞赛相关的活动多,也造成了学生(特别是本科低年级学生)在选择合适竞赛参与时感到很困难,不能很好地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并结合专业学习需要去规划大学期间可以有效参与的学科竞赛。虽然各高校在推行学分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选课、制定学业计划配备了学业导师,但是相当部分学业导师自身对学科竞赛体系并不很熟悉,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对其大学期间应该参与的学科竞赛进行合理规划;而目前主要负责竞赛组织的学工口辅导员,大部分对种类繁多的学科竞赛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又不甚了解,也难以承担对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规划的指导工作。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中的盲目性、随意性,甚至是功利性。有的学生为了评优评奖、推免研究生加分,或者为了多挣奖金,一年参加十多项竞赛,成了竞赛专业户;有的学生又对竞赛没有兴趣,在大学期间很难认真地、有效地参加一两次竞赛。对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竞赛规划指导的缺失,不但削弱了学科竞赛作为最典型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及竞赛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还不利于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
二、高校学科竞赛规范性措施探究
针对当前学科竞赛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结合所在高校实际,对学科竞赛的规范化管理进行了如下探究。
(一)将学科竞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竞赛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突破口[2],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一定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科竞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明确相关学科竞赛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及学生毕业授位应取得的最低学科竞赛成绩要求。
笔者所在学校自201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施以来,在推进学科竞赛发展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一是要求各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高度统筹规划本专业学生参与的学科竞赛;二是要求将本专业规划的学科竞赛所涉及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1+1+X”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之中,即在开设1门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双创教育基础必修课和每个专业开设至少1门专创深度融合的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学校和各专业要共同建设X门双创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学校主要结合“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竞赛、“创新、创意及创业”暨“三创”挑战赛、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节能减排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等覆盖面广、参与度高的基础类竞赛和多学科交叉竞赛,建设相关双创通识选修课程,各专业则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划的专业性学科竞赛,建设相关的双创专业选修课程,目的是将竞赛培训融入第一课堂教学之中,使第二课堂的竞赛活动与第一课堂的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三是依据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性质、学生的参与情况及所取得成绩给学科竞赛赋予相应学分,并将其纳入课外素质教育模块之中,明确规定在学生达到毕业学分要求的前提下,尚需取得不低于10个学分的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其中学科竞赛学分不低于2.0)方可授位,从而保证学科竞赛活动覆盖全体学生,如图1所示。
(二)将名目繁多的学科竞赛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为了推动广大师生广泛参与学科竞赛,大多数高校都制定了参与学科竞赛、取得相应成绩的各种激励政策,以激发大家对学科竞赛的重视,提高大家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但是,各个专业的学生参与学科竞赛,也不是多多益善,更不能以获奖为目的。一所学校办几十个专业,从学校层面规定每个专业学生应该参加哪些竞赛,不应参加哪些竞赛是不现实的,但也不应任由师生在利益的驱动下随意地、盲目地参加竞赛,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过程中,将竞赛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有机结合起来,规范本专业的学科竞赛,引导师生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统筹规划的学科競赛。
笔者所在学校多年来在引导各专业规范师生参与学科竞赛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一是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总目标,择优遴选适合我校学生优先参加的学科竞赛,定期面向全校学生发布、更新《学科竞赛指南》,方便广大师生了解学科竞赛动态,了解各学科竞赛情况,以便积极备赛;二是对名目繁多的学科竞赛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即依据竞赛的组织机构、竞赛层次、社会影响和获奖难度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将竞赛分为一至四类,前三类为省级及以上竞赛,四类为校级竞赛。其中:一类竞赛又分为A、B、C三个层级,A层级为各个专业均可参加的国际、全国公共基础性大型竞赛(绝大部分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每年公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遴选的竞赛,简称“高教学会评估竞赛”),B层级为高教学会评估竞赛中除A层级以外的竞赛,C层级为各专业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达成需要所遴选的具有典型性和影响力的国际或全国专业性竞赛,每个专业每年参与的B、C层级竞赛项目总数一般约为5项;三是在学院年终绩效考核、教师年终绩效考核、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学生评优评奖、研究生推免加分以及奖金额度等方面,按照竞赛类别、师生参与情况和所取得成绩给予不同的激励政策,引导各专业构建合理的学科竞赛体系,实现各专业参与竞赛科学、规范和均衡发展,重点激励、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一类竞赛;四是要求一类竞赛的承办单位和相关专业均要组织校内选拔赛,扩大学生参与一类竞赛的规模和覆盖面,使更多学生获得参赛机会,得到竞赛锻炼。
(三)加强学业导师对学生有效参与竞赛的规划指导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结合专业教育和个性发展需要有选择性地参加适合自身特点的学科竞赛活动,对提高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但是面对名目繁多的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单靠学生自行规划、选择参与是很困难、很盲目的。笔者所在学校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学科竞赛活动等方面進行了探索与实践:一是为了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一类竞赛,学校出台了《本科生创新创业竞赛获奖转换课程成绩及学分实施办法》,让在一类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可以用其取得的竞赛成绩与双创课程的成绩及学分进行转换,剩余的竞赛学分还可转换为相关通识选修课程学分,或对已申请免修的相关课程成绩进行认定;二是结合目前实施的学业导师制,大力开展双创活动讲座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双创能力和对学科竞赛的规划指导能力;三是聘请理论和实践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有责任心、有热情的专家学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及创业成功校友等担任兼职双创导师,通过专兼结合,打造高水平双创导师队伍;四是积极组建“学业导师+双创导师”的导师团队,发挥团队的“导学”作用,在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特点、熟悉学分制度、设计选课计划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规划、选择适合个性发展需要的学科竞赛活动,强化对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规划指导,让每一名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结合自身特长和学科专业特色,至少参加3项学科竞赛,促进自身知识、能力及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如图2所示。
三、结束语
学科竞赛是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及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创新性实践教学活动,合理参加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但是学科竞赛也不是越多越好,更不应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任由学生随意地、盲目地参加,甚至带着很强的功利思想去参加,而应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高度统筹规划,将其与第一课堂的课程体系有机结合,相辅相成。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与机制,引导各专业科学合理规范学科竞赛,指导学生依据自身个性特点并结合专业学习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期间参加的学科竞赛。
参考文献:
[1]王良,曾斌,车晓毅.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探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0(10):192-195.
[2]柏连阳,蒋建初,盛正发.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8):65-67.
[3]胡瑞朋,庄泽浩,郭艳艳.竞赛视角下高校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5):76-77+79.
[4]张宇萌,雷文武.大学生学科竞赛水平提升模式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5):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