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性”和“虫性”间走个来回

2022-03-24 08:02高会彬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法布尔板书人性

高会彬

《蝉》这一课是我在2018年上的一节随堂课,之后又做了一些思考和整理,现在看起来依然十分鲜活。无论哪种文体,语言永远是语文的肉身,品读语言永远是语文教学的精神皈依。当下的课堂,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唯独缺少了语文本体意识。语文之道,就蕴含在文本品读和师生言语对话中。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蝉》一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较为浅显易懂,教师的引导应要抓住法布尔遣词造句的特点,一步步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昆虫世界,让学生自己在文字的揣摩中品出科学精神,在语言的建构中找到文化共鸣。周作人曾这样评价:“他以人性关照虫性,并以虫性反观人性。”“虫性”和“人性”的探寻就是这一课的核心,概括与总结、阅读与品味、勾连与超越等就是教学的支架。当下的阅读课教学设计,强调由单篇文章阅读到更多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阅读开展,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而教材节选的《蝉》这一课非常具有典型性,对于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昆虫记》中的其它作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课堂实录(节选)

(一)以人性关照虫性

1.在成长中体察“虫性”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布尔的作品《蝉》。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阅读提示这样说“本文有情节,有描写,读起来更像小故事”。同学们思考,文章写了关于蝉的哪些经历?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浏览文章。

(生浏览)

生1:我分享的是蝉从隧道爬到地面的过程。蝉的隧道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涂满整个隧道。外面天气不好的时候,蝉就先不爬出来,甚至会溜到隧道底部。天气好就再爬上来。

生2:我分享的是蝉蜕变的经历。蝉爬到树上之后,在空中腾跃和翻转,让自己的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身体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

生3:我分享的是蝉产卵的情节。蝉先找到细树枝,再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每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最大的敌人是蚋,蚋会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把蝉的卵毁坏,并以蝉卵为食。

师:透过同学们分享的一个个“小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蝉的成长经历以及生活习性,我们也读出了蝉生长的三个成长阶段——

[师板书:产卵——幼虫——成虫(回环状)]

师:法布尔用文学的笔法将蝉的一段段生长阶段记录成了一个个小故事,我们读出蝉生动而又曲折的成长过程。同样,也更让我们领略到了蝉的生存智慧。让我们再次跟随法布尔的脚步,去探寻他文字背后的昆虫秘密。

2.在研究中探求“虫性”

师:我们先看看他做了哪些事——

[屏显: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必须、刀子加粗)

师:通读完这句话,你读出了法布尔是个怎样的人?一个词语概括。

生1:坚定。他不懂之处,都要亲自去考察一番,“必须”一词看出他的坚定。

生2:探究。“挖掘”看出他敢于去尝试,去不断探索。

生3:钻研。他身上有一股钻研精神,而且勇于实地探究。

师:不错,探究精神是一名科学工作者必备的科学品质,只有勇于去尝试,才会不断地有新发现和新认知。类似这样的科学品质在文中是否还有体现?同学们默读课文,做好批注。

(生默读,师板书:实践探究)

生1:第五段“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好几星期”“好几个月”看得出作者一定是经历了长期的观察,就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板书“坚持不懈”)

师:经过我们的一起努力,我们从法布尔的行为活动中发现他是一名卓越的科学家,更让我们领略到了他在昆虫世界实地探索研究中展示出的严谨、踏实的治学精神。无论是文学习作,还是科学研究,都需投入百分百的热情。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感受法布尔文字背后的温度。

3.在情感中關照“虫性”

[屏显: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有了它的统治,这里无论怎样都是不安静的。——《蝉》]

师:请品读划线的词语,仔细揣摩它背后的情感。

生1:“占据”一词看出蝉特别蛮横,感觉作者像是被蝉夺走了心爱的东西一样。

师:占据是占领并据为己有,这位同学从推敲“占据”一词切入,分析出蝉的蛮横与无理。到底蛮横到什么程度呢?

生:第一句中“一……就……”一组关联词语看出蝉影响时间之早,“占据”之久。

师:这位同学通过关联词语,发现了蝉的能耐之大。

生:第二句“却”在转折,“屋内”和“门外”前后对比。

师:一个是屋内的,一个是门外的,那你觉得谁更厉害?

生:门外的。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无论……都……”一句,看得出作者内心对蝉的反感和厌烦。

师:是的。正是因为蝉的能耐大,作者无可奈何,所以称它为——

生:统治者!

师:同学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品读,读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难道作者对蝉的情感仅仅是厌烦吗?请同学们边默读边找出作者情感流露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生边读边批注)

师:哪位同学们愿意主动分享你的研读成果?

生:“……可怜的母亲对此一无所知。”这句,其中“可怜”一词直接表现出蝉卵破坏后,作者对这小小生命满怀怜悯之情。

师:作者直抒胸臆,但要读出这份怜悯所以在读这句话时要注意——

生1:我觉得读“可怜”的时候语速要放缓些,这样更有感情。

生2:我认为这句话语调要低沉些,真的很可怜。

生3:应该一边摇头一边读,这样更有无奈之感。

师:朗读有情感比较强的语言,应该带着情感去读,细细去体味其中的意蕴。同学们试着在语速上放慢,用低沉的声音去读。就让我们小声读给自己听。

(生小声读,师板书:怜悯)

生:“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这个“竟”字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惊讶与无奈。

师:这个“竟”字找得十分巧妙。同学们不妨也试着读一读,思考该如何读?

生1:我认为“竟”字应该重读才能体现作者的惊讶感觉。

生2:我觉得“竟”字后面稍微停顿一下,才能显示出作者的无奈之情。

师:重读让我们感觉到了惊讶,停顿带给我们无奈之感,将两位同学观点一结合“惊讶后无奈”之感立现,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师板书:无奈)

生:“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看出作者欣赏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师板书:喜悦)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也让我们听出了字里行间的欣喜之情,对生命的喜悦。奥秘在哪里?

生1:她把“再”字的读音拖长了,读出了发自内心的欣喜。

生2:她将“更”字重读,读出了喜爱之情。

生3:整体阅读语调比较轻松活泼,所以给人以活力之感。

师:通过从关键词分析,反复朗读和揣摩,我们读出了法布尔文字中流淌的真挚情感,也看得出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此类语言的朗读方法。通过朗读细致揣摩蕴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故事”,这就是阅读最为有效的方法。读到这里,我们发现其实法布尔对蝉的感情不仅仅是厌烦和无奈,其实更多的是怜悯与同情,喜爱与赞美。前后对照来看,这种写法在记叙文里叫——

生(齐):欲扬先抑!

师:借鉴散文写作的笔法来写说明文,法布尔不愧是一位写作高手!我们在他的字里行间读出了法布尔在情感上对虫性的关照。

(二)以虫性反观人性

1.用“虫性”勾连“人性”

[屏显: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师:文中的这句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老师先来读一遍。

师:同学们听出了什么?

生:重读了“这”字,并拖长了。

师:请你说说老师这样读的缘由。

生1:可能是带有了同情。毕竟蝉在地底下蛰伏四年,那么辛苦,却地面才呆一个月。

生2:或许是一种不满吧,老师在为蝉鸣不平。

生3:也可能是一丝欣慰,最后一月的一飞冲天让蝉以往所有努力都值得了。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一个“这”字道出了蝉的心声。我们大胆猜测法布尔写到这里的时候一定是五味杂陈的,我们再来一起读一遍这种感觉。

(生齐读)

师:读到“这”,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请以“就如蝉一样,……”作开头,或以“……,蝉亦是如此。”结尾。

生:就如蝉一样,领奖台上的奥运冠军,我们看到的是他们背后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历练才有了领奖台上的绽放,据说他们的巅峰期也是十分短暂的。

师:华丽绽放的背后是多少个日夜的忍辱负重。

生2:就如蝉一样,农民工伯伯们,他们在城市默默耕耘,成为新时代城市里的建设者,只有到过年才能回家团圆一次。

师:短暂的小聚是靠长期的分离换来的,可谓“相见时难别亦难”。

生3:舞台上的艺术家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在舞台上的华丽绽放,背后可能要付出异乎寻常的努力,蝉亦是如此。

……

師:感谢前面同学的分享,是的,这就是他们的生活。老师这里也分享一段经历。这是两张照片,其实是同一个人。一张生活照,另外一张是工作照。大家也一定猜出来了,他是一位煤矿工人。他的工作环境如同蝉的隧道生活一样的黑暗,每天起早贪黑,每天至少要十几个小时泡在井下。请同学们仿照上面这句话,来定义煤矿工人的生活。

[屏显1:煤炭工人照片:一张生活照,一张工作照。]

[屏显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煤矿工人的生活。]

生1:黑暗的地下生活,阳光积极的工作心态,这就是煤矿工人的生活。

生2:长年的辛苦工作,短期的家人团聚,这就是煤矿工人的生活。

生3:整年辛苦的挖掘,短暂的幸福团圆,这就是煤矿工人的生活。

师:同学们用“法布尔式”的语言定义了劳苦的煤炭工人,且都抓住了煤矿工人的职业特点,并注意运用到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形象。学习无处不在,日常所学的文字,我们稍进行加工就可以为我所用。老师也写了一则——

[屏显:每日的转身告别,都可能是一场生离死别,这就是煤矿工人的生活。]

(生掌声)

2.在反思中解读“人性”

师:生活中有非常多非常多像蝉一样的底层劳动者,他们拿着卑微的薪水却负载着家庭希望和社会的重担。照理说,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劳动者都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爱戴。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则新闻。

[屏显新闻:煤矿工人坐地铁遭嫌弃]

师:这是一位煤矿工人坐地铁的报道,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背靠着扶手席地而坐,周围人投来异样的眼神。周围人的话语,就让我们一起切实感受一下——

[屏显:“衣服好脏,离我远点。”“他怎么也来坐地铁?!”“孩子,你不好好学习将来也会像他一样。”(视频语音节选)]

师:看到这则新闻,听完周围人的这番话,你又有哪些思考?

生1:听到周围人的话,体会到了社会的冷漠。感觉对这位煤矿工伯伯是十分不公的,我们有些时候只看到他的外表,却很少想到他对于社会的贡献。

生2:社会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任何一种职业都应该被尊重。尤其是像煤矿工人这样的底层劳动者,他们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却拿着最低的薪酬。

3.在沉浸中思考“人性”

师:法布尔把答案已经明确地写进了文中,让我们齐读——

[屏显: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生1:不应该讨厌煤矿工人,就像我们不应该厌烦蝉的声音一样。

生2:我们不应该讨厌底层劳动者,正是有了他们辛勤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今日舒适和便捷的生活。

生3:对待他们我们应该更多的予以理解,让我想起一句话,“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师:通过学习《蝉》一课,我们读懂了法布尔,也听懂了“蝉”鸣。就让我们带着“虫性”和“人性”,课下阅读并批注《泥水匠蜂》《螳螂》。下课!

猜你喜欢
法布尔板书人性
语文教师,今天您板书了吗?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法布尔
“学习”反人性吗
我想对法布尔先生说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时效性
PEP小学英语第六册Unit3 B Read and Write 教学设计
蝉壳
读《“怪人”法布尔》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