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提升策略

2022-03-24 08:02顾艳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思政育人

顾艳红

语文教育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字词语句,达到考试的基本要求外,还可以启发学生体悟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表达方式,初步学会欣赏、品味中国文学作品,培养学生仁爱孝悌、谦逊礼让、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等中华优秀传统理念。语文课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对文学作品思想的分析,挖掘思政内容,积累思政素材,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中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政治素养,育人能力同样重要,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育人能力有了更高要求。

一、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融合中学语文课程内容

我国历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丰富,散文、小说、话剧、古代诗歌、现代诗文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承载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获得一定的阅读、写作和聽说能力。进一步的要求则指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并不断积累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立德树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形成价值观念,加强思想价值引领,最终达到育人目的。

朱自清的《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舒婷的《致橡树》、诸葛亮的《出师表》等,这些入选教材的名篇中蕴含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除了把字词、句段、篇章讲解透彻,还需要稍加引导,发挥其思政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现存的知识,而是要设法使语文与思想政治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在遵循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提升、价值观塑造的教育模式基础上,完成语文学科基础知识与思政内容的融合。教学过程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学生家国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1]。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为教师群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引[2]。

语文教师要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紧扣学校育人使命,深入学习习近平的讲话精神,理解课程思政的出发点以及其所承担的使命。通过教学实践和自我提升成为政治素质强、眼界视野广、道德品质正的人民教师。只有如此,才能加强语文教师在思政中的引领作用。教师除了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政治素养,加深对专业和思政教育的了解和研究,还必须精读大量文学作品与思想哲学方面的书籍,深入思考,进而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持续提升和发展自己。语文课堂是教育的首要阵地,是能够与学生面对面直接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主渠道。强化课堂阵地作用,切实提高思政教学效果业已成为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教师一定要厚重课程知识,涵养专业能力,升华专业精神,以满足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的需要和当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紧扣教育基点,构建中学语文课程思政体系

学校和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开发校本资源,构建思政课程体系。语文学科由于其自身特点,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整个思政教育体系中,语文同其它学科也应充分发挥各自特点,相互融合,协同育人。另外一方面,要构建和谐校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抓住并利用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良好的校园育人生态环境不仅是一种无形的助力,也为构建课程思政体系提供了保障。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培养体系,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形成宜人的校园文化,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

学校紧扣教育基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学生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宗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演讲比赛和诗歌朗诵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鉴赏能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定期举办这样的活动,学生还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丰富情感,对弘扬社会正能量起到积极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活动,对其产生影响与熏陶,能够提高自身的应变、思维、分析和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进而不断地提高其思想道德素养与语文素养。在活动中,要注意联系实际情况,做到文艺活动与思政教育的巧妙融合。

三、增强思政能力,提升中学教师思政意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育人先律己,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也决定着教师的育人能力。教师自身的意识形态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因为教师是教育的传承主体和实施者,其思政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成效。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行,学生会效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换句话说,只有品德高尚、举止端正的教师才可以教出高素质的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务必首先做到,而且要完成得更好,这样才能让学生折服,为学生树立榜样。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切实开展课程思政并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教师必须厘清语文课程的育人本质并认同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这两点是教师主动开展课程思政的动力,也是核心教学能力之一。只有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内涵,才能推动课程思政在教师心中扎根,也才会在课堂上实现思政与教学的真正融合。经过此过程,教师也能够洞悉其在教学目标、教学决策、教学研究与评价标准等层面存在的问题,有效推动思政在学校的基础教育中落地生根。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不是在完成一项政治任务,而是在教学中促进思政水平和专业能力的同步提升。这才是教师在讲解课文或者名著时应该教给学生的处世智慧,才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所在。

语文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最终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消化过程。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备课时,根据教学目的设定语言教学目标,同时结合学生在接受思政元素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巧妙设计思政元素融入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完善用于传递思政元素的语言策略。(2)课堂上,精心组织开展教学,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通过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灵活运用思政素材,融入思政元素。在组织课堂教学语言时,教师应选择准确且易于理解的语言,必要时可以选用感染力强、恰到好处的表情、肢体动作。(3)课后,设计围绕教学的课后作业与第二课堂活动,深化思政教育成果。教师只有主动将课程思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综合、恰当地运用思政素材,才能把握住课堂,在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做个引领者。

四、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把握思政评价方向

教学评价是对课堂与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侧重于对教学思想的体现、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学手段的辅助、学生参与的情况等几个方面的考量。这些综合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情况,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评价方向,才能让课程思政与学科知识教学和目标達成紧密相连,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握语文教学评价中思政评价的方向。因为只有思政评价的方向正确,才能让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思政教育、明确课程思政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最终让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在教学评价中把握正确的思政评价方向,会让思想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使育人更全面、更立体,效果更好。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开展语文思政听评课,做好教学评价及反思,做到“一课一收获,一课一总结,一课一评价”,形成“内容——评价——反思——测试”的评价机制,以量化形式进行反馈,才能让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涉及的思政教育落到实处,才能将思政内容以更合理有效的方式融入教学。可以结合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在不同教学阶段对学生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合作意识进行摸底调查,更深度地对学生的思想状态、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等进行全方位评价。对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促成学生对自身思想成长状态进行反思,总结不足,制定整改措施。通过情感浸化、德智润化、思想内化、行为优化,实现全过程育人的目的。只有建立了初中语文课程思政的评价制度,才能发挥思政教育更强的指导性和约束性作用,才能使思政教育的鞭策性、激励性发挥更好的效果。以上所述策略的最终目的是使思政教育在语文教学评价中更加规范具体。

本文的研究紧紧围绕初中语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中学语文教师是完成课程思政教学任务的主体,其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对学科育人价值的认知理解能力、思政内容的挖掘处理能力以及课程思政实践的组织与掌控能力。只有将课程思政变成教师的“潜意识”,才能最大限度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所以教师在不断完善教学手段的同时,还要关注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并把握教学发展动向,研究主流意识形态与思政教学的关系,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完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莫莉莉.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思政研究[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2021.

[2]华咪咪.语文课程思政如何才能润物无声[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4):1.

[3]程靖涵,王玮.中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策略探究[J].今古文创,2021(21):125.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