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晗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体育部,江苏南京 21002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其中,文化自信下的体育文化自信不应当,也不能够,更不可以缺席。同时,大学生作为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国之栋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自信的认同和实践,不仅能帮助他们“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还能够促使他们在自觉体验、实践、运用和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进程中,为体育文化谱系的丰富和文化自信的实现践行青年一代的使命与担当。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体育文化自信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凝聚着中华体育精神和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也装载着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体育文化自信,“是在长期体育实践和理性思考过程中形成的理想追求、精神向往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是一种自觉、系统、理性的认识,是对体育文化的展望和追求”[3]。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体育文化自信的概念可作如下界定。体育文化自信是体育文化主体对与之对应的客体体育文化,在认知、反驳、深思、对照、认可及肯定等过程中,形成对由体育实践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充分肯定、情感寄托和高度依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5 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笔者认为,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自信,还需要将其嵌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母体中进行辨析,寻找答案。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自信理应由上述三大文化体系中最能体现历史内涵、现实内涵和发展内涵的文化、思想和精神等构成。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其主要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体育文化”、党和人民革命文化中的“红色体育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时代体育精神”的坚定信心、执着坚守和高度认同。
大学生生逢其时,重任在肩,他们成长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难得机遇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在肩负着国家和民族希望的同时,大学生更是传统优秀体育文化的弘扬者、当代杰出体育文化的引领者、未来先进体育文化的践行者,在继承、发扬、创新体育文化自信方面无可替代。大学生如果没有坚定的体育文化自信,就不会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文化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的实现。笔者认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自信基础构建就是引导大学生对于国家、民族和政党在传统体育文化、红色体育思想和时代体育精神中创造出来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精神状态、体育情感倾向、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方法手段、体育技能技术等物质和精神文化总和的信任、坚守和追求,进而读懂文化自信的“体育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创造性转化说的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4]。
创新性发展说的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按照“双创”的原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意义的赋予、新形式的创造、新内涵的增补和新外延的拓展上做出了独树一帜的贡献,其力量不容忽视。例如,奥林匹克格言的修订。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遇之大疫情”的背景下,“更团结”新精神的加入进一步昭示着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共生”思想对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启迪。可见,一旦大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中独特的创新力具备自信,他们将走稳体育文化自信脚步,不断挖掘其思想精髓,并实事求是地运用到学习与生活中。
2018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六个下功夫”,这“六个下功夫”,为做好新时代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5]。将“德、智、体、美、劳”五育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整体,科学解答了如何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毋庸置疑的是,体育在全面发展的五育中处于首要地位。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就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和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既凝聚着其他各育,又为其他各育提供着支持和保护。以体孕德,体育促人修身进德;以体益智,体育促人提能增智;以体求美,体育促人向善至美;以体助劳,体育促人自力更生。一旦大学生建立起“体育是一种主动健康、全人群健康和全周期健康根本保障”[6]的体育健康理念,进一步对全面发展中体育的首要凝聚力具备自信,他们将走实体育文化自信脚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摆脱应试基础构建带来的体育理念局限,为自身全面发展注入缺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哲学思想、体育人文精神和体育道德理念等。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同时,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安定性日趋增强。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我们深知对共同圆梦的目标越接近,越要爬坑过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向往,越要坚持不懈。前方不会一帆风顺,而是荆棘密布乃至惊涛骇浪。此时,尤其需要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国之栋梁大学生们勇挑重担、积极作为,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中华体育精神总是在新中国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振奋人心,催人奋进,见证着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2019年,女排以十一连胜勇夺世锦赛冠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7]。一旦大学生对在复兴大任中体育的号召力具备自信,他们将走深体育文化自信脚步,坚定风雨无阻向前进的信念,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更好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提振自信就是在“传统体育文化”中汲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8]。中华民族经历5 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依旧保持朝气蓬勃,与中华传统体育创造出丰富的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及体育精神文化不无关系。体育物质文化映射民族性格。例如,武术、射箭、舞狮、五禽戏等体育项目,有记载的就达“676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9]。体育制度文化映射价值观念。例如,宋代最大的蹴鞠组织齐云舍制定的学员规章,“要和气,要信实,要志诚,要行止,要温良,要朋友,要尊重,要谦让,要礼法,要精神”[10]。体育精神文化映射道德情操。例如,“经脉荣卫,实理于宣通”[11]“正气存内,邪不可干”[12]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自信基础构建,就是要助大学生置身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蕴藏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历史逻辑中,在传统体育文化包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中汲取力量。
提振自信就是在“红色体育思想”中明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3]。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体育实践,有建党初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14]代表的体育救国心声;有土地革命时期“锻炼工人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15]代表的红色体育目标;有长征时期“用锄头和铁铲平整的喇嘛寺小平山运动场、用树条栽立的篮球架及用野兽皮缝成的篮球”[16]代表的红色体育设施;有抗日战争时期“投弹、射击、刺杀、超越障碍、器械体操”[17]代表的红色体育活动;有解放战争时期“跳高、跳远、百米、五十米赛跑、算术竞走、识字竞走”[18]代表的红色体育课程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自信基础构建,就是要助大学生置身于党和人民革命文化蕴藏的体育军事化运动、体育群众化路线等实践逻辑中,在红色体育思想包含的指导理论、中心思想及工作策略中明确方向。
提振自信就是在“时代体育精神”中树立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19]。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每个阶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都存有坚守根本、与时俱进,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时代体育精神。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 “人生能有几回搏”的勇于拼搏精神;20世纪60年代珠峰登山队的“吓不倒、压不垮”的不畏牺牲精神;20世纪70年代足球运动员容志行“志行风格”的公平竞争精神;20世纪80年代中国奥运“零的突破”的超越自我精神;20世纪90年代“东方神鹿”王军霞、“乒坛奇才”邓亚萍、“铿锵玫瑰”中国女足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的不怕挫折精神;21世纪北京奥运会“北京欢迎你”的团结友谊精神;女排“十一连胜”的捍卫荣誉精神;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奥运传颂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自信基础构建,就是要助大学生置身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藏的价值取向、社会意识和精神动力等时代逻辑中,在时代体育精神包含的核心要义、时代价值及创新发展中树立理想。
北京冬奥精神,是时代体育精神的又一次 “上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自信的传承和发展,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和生动诠释。“‘无与伦比’的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再一次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体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体育文化。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培养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更加有足够的底气和充分的理由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自信基础构建,使之转化为提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伴随着大学生共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