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移理论视阈下的三语习得研究
——以俄语专业课堂为研究基础

2022-03-23 17:53张爽杨武桐鞠瑶何佳如徐冰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31期
关键词:三语二语俄语

张爽,杨武桐,鞠瑶,何佳如,徐冰萱

(黑龙江工业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黑龙江鸡西 158100)

近几十年来,中国与俄罗斯及以俄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为更好地与以俄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进行沟通与交流,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和部门亟需掌握俄语的专业人才。因此,以英语为第一外语的学生已经跟不上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英语也随之失去了以往“唯我独大”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学生紧跟社会发展需求,迫切希望掌握第二门外语。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都已开设俄语课程。此外,部分高校为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还专门开设英俄双语言学习专业或招收 “零起点”(有英语基础)学习俄语的学生。而俄语专业的学生为成为“俄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也有要学习第二外语——英语的想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研究背景下,语言迁移理论视域下的第三语言习得研究,就具有了很强的俄语教学指导意义。

1 三语习得(TLA)的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学者开始关注三语习得问题。简单来说,在研究二语习得和语言迁移理论的过程中,出现了三语习得这一新兴领域。三语不只是3种语言的意思,而是除母语和第一外语之外正在学习的一种或几种其他语言,三语是序数[1]。国外针对第三语言学习的研究,多数是对第三语言受到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三语习得这一课题相比二语习得研究起来更加复杂,因对其所投入的研究时间较少,所以该研究范畴仍处在起步阶段,不论是研究的手段还是研究的角度,都还需要不断地去完善。

21世纪初期,中国学者们才开始关注三语习得,所以,目前对三语习得的相关研究与其他国家相比处在落后状态。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学习汉语及英语的程度不同,所以,学者们在研究三语习得的起步阶段更多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涉及的多语际影响(方言、母语和英语)作为此项研究的重点。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交流逐渐深入,英语以外的语种得到大家越来越多的青睐,更多有英语基础的学生选择法语、德语、日语、俄语等语言作为自己的专业。而这些学生在学习第三语言的过程中,目的语在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会受到英语和母语的影响[2]。为更好地提高第三外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学者们根据三语习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三语教学建议。如武思敏的《二语在三语习得中的迁移》、付静缓的《习得过程中语言迁移现象的本质》、申冬宁的 《关于语言迁移对第二及第三语言习得影响的研究》、杜洪波在2008年写的《“藏—汉—英”三语环境下藏族中学生英语学习的认知基础和学习机制分析》等。从以上学者们的研究内容能看出,虽然在研究过程中有些实例研究,但都是对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的一种总结和介绍。近几年,我国在三语习得的研究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的方法也越来越成熟,更加明确划分了二语习得和三语习得的区别,第三语言逐渐成为一门非常流行并且独立的学科。

2 三语习得(TLA)的特点

根据 Herdina和Jessner的观点得出,TLA具有以下5个代表性特点。

2.1 非直线性(Non-Linearity)

Herdina和Jessner通过观察生物的成长现象,认识到语言习得过程并非直线形的[3]。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传统的语言习得观念提出了质疑与挑战,他们认为语言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忽视突发因素的影响,即拥有加速与减缓两个阶段,由于多语的习得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环境发展,而环境的发展又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也就间接促使语言的习得过程同样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在他们的观点中,之所以产生减缓发展的现象是受到环境资源的影响。而在心理学领域同样认同这一观点,但二者之间仍是有所不同的,Herdina和Jessner认为有限的资源可以促进语言的习得,为语言的习得提供发展的动力,如果习得者没有在特定的情形下更新他们的L2或者是L3知识,就会对习得者的语言能力产生影响,导致语言功能的退化。可见,语言习得过程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导致其是一个非直线性的动态过程。

2.2 习得者的差异(Learner Variation)

Ellis在二语差异性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把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展示。他对二语差异方面的理解是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语言能力水平方面。在 Herdina和Jessner看来,这种差异的形成并不是先天的,很大一部分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成为影响语言习得能力的直接原因,决定其衰退和发展的速度。同时,三语的习得者与二语的习得者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三语习得者在语言学习方面更具优势,能够快速地掌握新的语言。但相对来说,他们在进行习得时所面临的困难也更多,过程也更加复杂。

2.3 维持 (Maintenance)、可逆性 (Reversibility)、稳定性(Stability)

想要维持现有的语言系统,就要依靠不断的习得来实现,两者相互依存。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克服困难,使付出与获得呈正相关趋势。当减缓出现时,语言系统其实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能力,想要继续维持现有的语言系统就要正确认识语言系统中量和数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众所周知,维持双语系统要比维持单一的语言系统难得多,这就要求习得者不断付出努力。如果在双语系统中遇到困难,那么习得多语系统会变得更加困难。

从Jessner和 Herdina[4]的观点可以看出,语言系统之间不是和谐共处的,它们之间会不断发生碰撞,干扰习得者的语言系统,如果在已习得的语言系统中,多语之间不能达到和谐共处的状态,习得者可以通过共享资源的方式进行学习,即使共享资源间也会产生竞争,但可以帮助习得者很明确地看出习得的过程不是单一的过程,而其发展变化也是可逆的。

生活中并不需要频繁使用外语,这就导致习得的语言系统逐渐衰退,其衰退的原因:(1)可以利用的资源太少;(2)已经习得的语言系统自身发生竞争;(3)习得者不能一直对所有的语言都掌握熟练,在一定的时期会遗忘部分内容;(4)习得者的年龄限制。语言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习得者的不断努力来维持,其主要表现在努力时的灵活度,灵活度的掌握能够反映出习得者是否真正在努力维持语言。如果习得者在习得语言时,能够适当进行自我调节,从而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当然,习得者不能忽视语言系统中数与量的关系,因为两者存在正比例关系,所以,习得者掌握的语言数量越多,其需要维持的语言量也就越大,这就对习得者造成了一定的学习障碍。

2.4 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

在二语习得的研究中,一直存在一个争议,即整体语言系统假设 (Unitary Language System Hypothesis)和独立发展假设(Independent Development Hypothesis)两者之间的争议[5]。两者都有各自的研究成果来证明假设的真实性,但具体哪一种观点更加完善或更加准确,至今为止也没有明确的定论。Herdina和Jessner的观点是把多语的语言系统看成一个整体,不要把它分离、分裂,分开讨论多语的语言系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习得者要在语言系统整体化的前提下,区分不同语言系统模式,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不能认为语言系统只是简单累积形成的。

2.5 质变(Change of Quality)

Herdina和Jessner认为学习第三语言系统可以促使习得者获得新的技能,而这种技能的获得又能够促进语言系统发生质的变化,对于这些新技能,可以将其大致分为3个方面:第一,学习技能;第二,管理技能;第三,维持技能。怎样才能够掌握好一门语言系统,这与习得者自身的认知能力有关。当习得者在二语学习时,会产生一些学习经验,而运用这些学习经验,来帮助习得者进行三语的学习,就可以快速找到三语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习得者的学习能力,增强语言学习策略。而掌握平衡性对习得者的多语学习同样重要,管理技能的掌握,可以提高习得者的交际技能,使其在交际中选择合适的语言与别人进行交流。

维持语言是语言习得的核心部分。Herdina和Jessner在研究中发现,多语的习得者不容易在一方面获得突出的成就,这是因为多语的习得者要不断维持现有的语言系统,这就对习得者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产生限制。然而此观点并没有得到大量的研究成果来佐证,因此还需要不断的探索来完善。

以上3种技能可以认为是 “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或“元语言意识 (Metalinguistic Awareness)”,这是二语习得者在语言文化发展方面获得的优势。如果想要更加了解多语习得者在其他问题认识上的准确性,那就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习得者在习得其他语言时,不仅可以促进原有语言系统的发展,而系统的发展也可以反过来促进习得者的学习,二者相辅相成,互利共赢。因此,学习语言应该端正目的,不仅要学习语言,还要掌握学习语言的方法。Herdina和Jessner对此持有自己的观点,观点可大致分为3个方面:一是二语习得与三语习得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但这种区别只有三语习得者才能够明确地区分;二是三语系统在认知处理上与二语系统也有区别;三是若要想解释三语学习中发生的一些现象,不能只依靠二语习得的基础,应该运用动态、整体的观念去对待三语的学习过程。可见,三语习得要比二语习得更为复杂,但三语的习得者在三语的学习中能够拥有更多的学习经验和策略,语言能力也远远高于双语习得者。

3 三语习得(TLA)的研究方法

心理语言学在三语的学习上更加倾斜于对个体内取向(Intra-Subjective Approach)的研究,也包括个体间取向(Intersubjective Approach)的研究[6]。两种研究的侧重点有所区别,个体内取向关注的是人使用语言类型上的差别,因此在进行这部分研究时一般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注重全面性,在解释的有效度上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其缺点是无法对研究的个体进行有效的概括。个体间取向关注的是群体在使用语言时所发生的一些跨语言迁移类型,这种研究通常采用横向研究的方式,其优点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缺点则为不够全面,但是也有一定的弥补措施。

早期TLA跨语言迁移研究多采用观察法来收集、分析数据,现在使用的研究有引发技巧、控制实验等方法。在经过多层研究发现,在跨语言迁移方面的研究对普通语言习得研究有很大帮助,甚至是不可忽视的作用。

4 结语

自1990年以来,三语习得研究发展迅速,所获得的成果也十分显著。进入21世纪后,三语习得研究在纵横方向上都有了新的拓展,其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形式,而是延伸到了意义和功能,甚至是语用(e.g.Safont)、语言意识(e.g.Cenoz;Jessner)、普遍语法与三语习得(e.g.Leung)、理论建构(e.g.Dewaele;Dijkstra和Van Hell;Festman;Herdina和Jessner;Ringbom)等方面。这些研究多从社会语言学和教育、认知和心理语言学视角展开。

在我国的语言学中,对于三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的研究还存在局限性,对三语习得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词汇方面,所采取的基本方式是观察L3产出中的前向迁移(forward transfer,L1/L2→L3)。但这部分研究内容并没有明确的理论内容支持,研究方法方面也需要不断完善。期望在未来,针对三语习得以及语义、语用、句法等方面会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三语二语俄语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三语习得研究评述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国内外三语教育研究对西藏三语教育研究的启示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哈萨克斯坦“三语政策”及其影响分析
浅议蒙汉杂居地区的三语教学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