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夏 程广云
(首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北京 10008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1]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指明了新方向,确立了新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学校体育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发挥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源远方能流长,返本才能开新。众所周知,体育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思想指引和智慧总结。因此,有必要返本溯源到毛泽东的体育思想,深度挖掘和阐释其一体而微的思想和智慧,激发其思想活力和智慧价值,为新时代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提供思想支撑、智慧动力和价值引领。
毛泽东作为中国体育事业的领导者、倡导者和实践者,有着深邃的体育思想。毛泽东曾讲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其强健的体魄,缘于他独特的体育观及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纵观毛泽东的体育思想,一直以围绕体育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亡为主线而展开的。从毛泽东青年时期撰写的《体育之研究》论文发表,到建国初期“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光辉题词,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226。毛泽东深刻地阐释了体育事业与人民体质的内在关联,讲明了体育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本质、功能和地位,体现了他对体育的真知灼见。
毛泽东在对体育的本质探讨时认为,体育的核心在于人体的发展与完善,在于增强人民的体质。首先,他以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体育从无到有进行阐述,指出:“人体之组成与群动无不同,而群动不能及人之寿,所以制其生者无节度也。人则以节度降其生,愈降于后而愈明,于是乎有体育。”[3]66其次,毛泽东提出:“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3]66“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3]72由此可见,毛泽东所认为的体育本质在于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身体,是一种以遵循养生之规律实现身体均衡发展的生存方式。同时,他肯定了人运动的必然性,并将体育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彰显了人身体的主体超越性和感性现实性。
关于体育的功效,毛泽东辩证地总结为四大作用,即“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3]72,体现出体育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首先,毛泽东认为,体育的效果在于强筋骨,随之文明之精神而至。因此,只有加强身体锻炼,使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体魄中,学习知识才会有效,文明的精神也就随之而至。其次,“身体健全,感情斯正,可谓不易之理”[3]71。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毛泽东讲道,古人常以理性制服感情,但理性出自内心,内心属于身体,用理性去克服由身体羸弱或不全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其作用是不足的。他提出:“吾人遇某种不快之事,受其刺激,心神震荡,难于制止,苟加以严急之运动,立可汰去陈旧之观念,而复使脑筋清明,效盖可立而待也。”[3]71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实现调节自身情感的作用。再次,体育最大的作用就是磨炼意志。毛泽东认为:“体育之大效盖尤在此矣。”[3]71在他看来,“夫体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3]71-72。最后,体育锻炼是增进身心健康最有效的手段,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身心并完”的目的。正如毛泽东所讲:“筋骨者,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者,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3]72
对于体育的地位,毛泽东提出了“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3]67的著名观点,表明了体育在毛泽东心中的重要地位。在他看来,健康的身体是一个人德智发展的物质保证,否则“一旦身不存,德智则从之而隳矣”[3]68。同时,毛泽东又指出:“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3]67只有身体强壮,对于知识道德的学习才能更有获益。因此,体育是最基础的教育,“诚以德智所寄,不外于身”[3]59,在德育、智育、体育三者的关系中处于第一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始终坚持体育第一的思想,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并向全国青年发起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这表明,体育是一切的基础,充分体现了体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
首先,毛泽东提倡动以养生,反对静养。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他认为,“朱子主敬,陆子主静”的静以养生的封建观念是不可取的,指出“人者,动物也,则动尚矣。人者,有理性的动物也,则动必有道。……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愚拙之见,天地盖惟有动而已”“动之属于人类而有规则之可言者,曰体育”[3]69。因此,毛泽东强调人们要动起来,倡导“以动养生”的健身观。
其次,“强弱可变、有恒”的终身体育观。毛泽东认为,身体的强弱是可以转变的,关键在于锻炼。“生而强者滥用其强,不戒于种种嗜欲,以渐戕贼其身,……故至强者或终转为至弱。至于弱者,则恒自闵其身之不全,而惧其生之不永,兢业自持:于消极方面则深戒嗜欲,不敢使有损失;于积极方面则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遂变而为强矣”[3]70。他以罗斯福、孙棠、嘉纳为例,印证了“皆以至弱之身,而得至强之效”[3]70。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锻炼要“有恒”“注全力”“蛮拙”[3]76,“运动既久,成效大著,发生自己价值之念。……亦缘有恒而得也”[3]75,从而体现出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毛泽东认为体育锻炼重在实行,贵在坚持,只有如此才能受用终生。
再次,高质轻负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在《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以“巢林止于一枝,饮河止于满腹”的动物规律为例,阐释出“运动之方法贵少”的观点,蕴含着“高质轻负”的教育哲理。他指出,当时“好运动者以多为善,几欲一人之身,百般俱备,其至无一益身者”,反之,“不好运动者见人之技艺多,吾所知者少,则绝弃之而不为”[3]74,这是不可取的。毛泽东认为,“筋骨之锻炼而百其方法,是扰之也,欲其有效,未见其能有效矣。夫应诸方之用,与锻一己之身者不同”[3]74。由此,毛泽东主张体育锻炼要少而精,长期坚持一种锻炼方法,即能实现强筋骨的目的。
毛泽东作为德智体全面发展论的发起者和实践者,十分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新中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他在《体育之研究》中,一针见血地批判了“今人则多偏于智”“详德智而略于体”“文德为贵,威武为下”的传统教育观,揭露出“现今之体育,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3]68文化课程密如牛毛等问题,出现了许多“偻身俯首,纤纤素手,登山则气迫,涉水则足痉”[3]68、白面纤腰、畏寒怯热、手无缚鸡之力、意志脆弱不坚的文弱书生。对此,毛泽东根据人的成长规律,结合学生身体发展特征,提出了“三育并重,体育为先”的全面发展教育观。他认为,孩童及青少年“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3]67。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大量建设人才。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模式学习借鉴了苏联凯洛夫的教育理论,而凯洛夫的教育观又与我国的传统教育中的重知、轻行传统相暗合。由此,智育至上的教育观念成为学校、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从而淡化了我国的基础教育氛围,加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此,毛泽东深知青少年时期是人的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以及重德智而轻体育的危害,多次作出指示。在给当时教育部长马叙伦的信中,毛泽东提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教育方针,要求重视青少年健康。在谈及青年群体时,毛泽东特别强调“青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对青年的身心健康不重视,将会很危险”[4]277,并指出,“青年人就是要多玩一点,要多娱乐一点,要蹦蹦跳跳,不然他们就不高兴”[4]277,要求各级领导充分兼顾青年的工作、学习和娱乐、体育、休息,使他们全面地发展。在1952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向全国青年发起号召,要求青年们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强调要始终把身体好放在第一位。这些指示与要求在当时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体育教育指明了方向,在今天看来仍有其思想的光芒。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始终抓好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后继有人这个长远大计,全面推进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建设,从而为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是其中的一项重要途径。近年来,党中央不断出台意见措施,加快推进学校体育建设,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的短板,许多问题依然突出。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才能更好地发挥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从而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体育事业的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体育工作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工程,全面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大力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明确强调,“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5]。因此,习近平强调“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6]。中国梦作为国家、民族、个人三方面梦想的统领,实质是人民的梦想,目的是为人民造福,进而为建设体育强国指引了方向;而体育强国梦蕴涵于中国梦之中,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着助力器的作用。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7]。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指出,“体育既是国家强盛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8]。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人民充分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而“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9]。将体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去,这明确了新时代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新目标。“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10]。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11],要切实落实好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发挥体育的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的独特功能,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表明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以体育人作用的充分肯定。
因此,体育不仅寄托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而且承载着个人幸福的梦想。于国家,“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12];于民族,体育是各民族之间增进联系和友谊的纽带,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性发展;于个人,体育是每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
虽然我国体育教育工作在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长足进步,推动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必须指出的是,随着应试教育逐步转为素质教育,新时代的体育教育工作中仍存在积重难返的问题。
首先,体育学科边缘化。在人类文明成果丰硕的今天,现代教育更多关注于人的心性、智力与智能的发展,加之应试教育中“智育至上”观念的影响与现代人对教育的功利主义心态的交互作用,使学生的学业竞争、智力竞争的现象更加突出。在此种重压下,社会与学校未能充分认识到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导致体育在各类学科教育中仍备受轻视,形成了一种重智育、轻体育的“畸形”教育理念,违背了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
其次,体育教学质量不佳。体育课堂教学作为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人才的培养质量,而教学质量不佳的本质原因在于没有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那么具体到造成体育教学质量不佳的问题有哪些?笔者认为,比较突出的有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未能正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学内容一体化设计脱节,缺乏系统性、教学形式单一,创新性不足、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唯成绩论,过分重视结果性评价等。这些体育教学中的弊端,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从而导致学生“身顺心违”现象的普遍存在。
再次,体育教学环境的不完善不完备。全面完善的体育教师和高质量完备的体育设施是体育教学环境的基础和保障。就目前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来看,师资配比严重不足,教师也多以“经验型”“辛苦型”为主,缺乏对他们的教学能力、师德建设等方面的全面系统的培养培训机制。同时,在学校的运动设施建设上仍存在数量不足、陈旧、老化等问题,缺少高质量的体育场馆与器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体育课程的学习和运动体验。
最后,体育的人文精神缺失。体育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教育活动,既有实现增强学生体质和形成运动习惯为目标的显性教育,又有对学生意志情感方面培养的隐性教育,两者合二为一,才是学校体育教育所要担负的根本任务。然而,现在的体育教育过分追求体育的显性教育,忽略了体育隐性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无法实现体育对学生“调情感”“强意志”的功效。
2020年,习近平在陕西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考察时指出:“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13]据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向好,但中小学生的超重肥胖率、近视检出率呈上升态势,而且大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下降。此外,《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指出,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抑郁检出率始终居高不下,睡眠不足的现象持续恶化。因此,我国学生体质心理状况十分堪忧,新时代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毛泽东的体育思想深刻揭示了体育在人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和价值,反映了毛泽东同志鲜明的体育观,指导了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面对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些许弊端和学生体质心理令人担忧的严峻现实,我们以新的思维、新的视角重新分析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教育价值,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一,用毛泽东的体育价值观引领学校体育的多元价值取向。毛泽东认为,体育对于个人而言,不仅具有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目的,而且具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同时,体育对于民族而言也是极其重要的,这是因为一个民族如果忽视体育锻炼,就会变得软弱,缺乏尚武精神和英雄气概。所以说,体育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个人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培养民族的精神,重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内在力量[14]。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毛泽东体育思想不只是单一的强调体育强筋骨的本质功能,也是追求一种育体、育智、育人的多元价值取向,进而促进个人和民族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对当今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第二,用毛泽东的“三育并重、健康第一”的教育观贯彻全面发展观。毛泽东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健康第一、以动养生、强弱可变”的辩证体育思想,充分揭示了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辩证关系和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毛泽东看来,肉体是精神的基础,健康的体魄是一个人德智发展的物质保证,体育、德育和智育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他主张只有加强体育锻炼,才能达到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和强意志等目的,以此实现“身心皆适,是谓俱泰”[3]72的人的发展状态。对于今天体育教育改革而言,是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的强调,是对“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核心价值观的回归,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关注,为构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供根本遵循。
第三,用毛泽东终生体育观引导学生运动习惯的形成。随着社会发展和近几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理念冲击,要想有个好身体就需要加强体育锻炼的观点渐渐为更多人接受。但客观来看,目前我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群仍是两头多、中间少,大批青年缺少体育技能、缺乏锻炼习惯,仍处于“知易行难”阶段。毛泽东所倡导的终生体育,主张重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激发运动兴趣,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运动习惯,使之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调节器,从而保持身、心、行的健康,具有终身体育的发展观。因此,毛泽东的终生体育观念是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扩展和延伸,是对传统体育教育只注重体育教学暂时性效果和忽视体育对人的终生效益的摒弃,这正是当今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所要追求的目标。
第一,体育教育要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3]65是毛泽东当年进行“体育之研究”的原因。“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体育价值的深层次理解,即体育可以卫国,将个人的身体锻炼上升到国家民族层面,进而道出体育教育与军事训练的联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同时也面对着各方势力的挑战与威胁,中国能否抓住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取决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因此,以毛泽东体育教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将学校体育教育融合于军事训练中,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证。
第二,体育教育要与卫生防疫相结合。毛泽东认为,“把卫生工作看作孤立的一项工作是不对的。卫生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改造我国人民低弱的体质,使身体康强,环境清洁”[15]150。因此,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民抵御各种疾病的能力,增强体质,适应各种环境;而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进而促进人们进行有效地体育锻炼。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际,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民的生命健康离不开卫生防疫的守护,因而将体育教育与卫生防疫工作有机结合,是符合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自卫其生”“自养其生”“体育者,养生之道也”[3]66的理念,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应有之义,对于今天如何通过体育教育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毛泽东探究“体育之真义”,认为“体育之有效”取决于人们对于“体育之自觉”,而非“体育之条目”[3]65,“故讲体育必自自动始”[3]69。良好的体育氛围是学校进行体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毛泽东认为,“今之学者多不好运动”,原因大约有四:一是“无自觉心”“此其咎由于自己不能深省者半,而教师不知所以开之亦占其半也”;二是“积习难返”;三是“提倡不力”“今之所称体育家多不谙体育。自己不知体育,徒耳其名,亦从而体育之,……教体操者多无学识,语言鄙俚,闻者塞耳,所知惟此一技,又未必精”;四是“学者以运动为可羞”[3]72-73。这表明,良好的体育氛围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自身具备较强的体育技能和教学水平。因此,我们只有配齐配强体育教师,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对体育人才培养需求多样化和体育教育应具备多元化的教学品质的现状,通过实施多种技能的系统理论教学培养,构筑一种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其具备体育所赋予的人文精神,又能促使体育教师涉猎多学科知识的教学形态,以此加强对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此外,我们还应践行毛泽东的“体育必自自动始”的观念,破除“以运动为可羞”的思想。通过围绕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16],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形成高质高量的体育教学环境。同时,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积极开展课余训练,强化学校体育锻炼制度,构建常态化的体育活动机制,借助新媒体、新技术传播体育文化与精神,从而实现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营造出良好的学校体育运动氛围。
通过重新思考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内涵,我们以更加全面的视角认识到体育的本质、功效以及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启示。历史已经证明,中国体育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成就,毛泽东体育思想功不可没。对于中国体育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毛泽东体育思想依然具有重要作用,也将为促进我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思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