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审视与推进路径

2022-03-23 14:20:34
济宁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协同消费

翟 斌 曹 辉

(济宁学院 体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5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85。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首次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了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受此影响,中国体育产业亦迎来其新发展阶段,并将以高质量标准代替其原基础性变量而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学术界有关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并未形成科学体系。鉴于此,本文拟就新发展阶段中国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本质特征及实然困境进行审视,并对新发展阶段中国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路径进行分析与探究,以期为新发展阶段体育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策略性建议。

一、新发展阶段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本质特征

准确理解新发展阶段体育产业发展的本质特征,是实践中国体育产业有效落实健康发展理念的基础。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四方面:一是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价值起点。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在提升人们消费层次、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能产生更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以多元主体协同为体制基础。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应理顺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明确其职责范畴,创新健康发展机制体制,深化放管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三是以质量变革为重要路径。以健康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升级传统要素为动力,以深化需求侧和供给侧改革为目标要求,提升产业质量,完善制度环境,优化供给质量;四是以提升产业效益结果为导向。以丰富体育产业的多元健康发展,促进其增效提质、实现其结构最佳优化,并构成健康发展的评价核心。

总之,要实现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应以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为旨归,重视运营升级,探究健康发展资源、业态、主体、结构等层面的优化模式,借助供需平衡等路径,有效推动体育产业健康发展。通过强化各层面、各环节的协同作用以及顶层设计和全面改革,形成实现健康发展的目标要求与推进路径,促使其整体升级。

二、新发展阶段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审视

(一)政府主导泛化,协同机制缺位

政府顶层设计是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深度和广度的核心。当前政府有关体育产业的管理机制和协同机制缺乏,制约其协同过程的演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主导过于泛化,导致经济主体过于依赖政府调控,进而导致协同机制缺位。其本源是政府垄断及其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所致,“一个班子,两套牌子”的现象尚未解决。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诸多政策,以加强放权改革及致力于打破垄断,但效果仍不明显。由于政府调控政策的初始状态深刻影响政策的演进,在其主导的泛化氛围中,其经济主体在于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同时体育产业因受“举国体制”的惯性影响而致使发展过于保守,这无疑将影响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

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将形成利益共同体,各协同主体既存在合作动机,亦存在竞争动机,唯有各协同主体获取最大收益,其合作动机才能大于竞争动机,进而参与协同系统。然而,即使各协同主体参与协同系统,因其经济实力、话语权、贡献度等方面的差异,其所获得的利益分配亦不相同,进而影响其协同策略。客观而言,目前中国体育产业协同机制和协同意识尚不成熟,阻碍协同发展的进程。由于对体育产业协同意识缺乏理解,进而漠视协同规律、忽视协同机制,导致了协同进程中各协同主体的自我不良循环。这既忽视了体育产业的内生联系,亦没有保持各自的优势和功能,同时也淡化了与生态、社会的耦合。

(二)政策体系不足,监管机制低效

体育产业政策制度不健全导致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意识和行动力不足,难以实现创新赋能和精准配置效应[2]76。政府引导力度不足,体育产业革新中体育协会处于主导地位,与政府脱节,导致政策制度推动力较弱。目前,体育产业政策多集中于宏观政策引导层面,便于实施的细化政策制度少,缺乏明确的革新赋能的政策制度、资源整合要素构建数字化产业平台的发展推动力,使现有政策有待落实[3]6,整体缺乏融合性政策,难以形成协同联动[4]100。

此外,政府推广宣传数字经济赋能力度有待提高,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政策制度中仅提出了数字创新优势,并未明确数字创新的细化措施,因此,应强化促进数字转型的管理认知。

比较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政策发现:科技创新的体育产业政策仅占8.59%,严重制约了体育科技成果创新转化[5]61。政策制度执行中政府与体育管理部门缺乏合理协同,地方性政策制度在具体实施中缺少明晰的职责划分。如:融资机制、税费优惠和产业规划等部门间的具体职责有待明确和细化。当前,体育产业尚未建立政策制度落实追责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导致其政策制度在相关方面难以落实。虽然体育产业改革已推行,但不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相关审批政策制度不明确,严重影响办事效率。监管制度的缺失及监管机制低效等问题,也增加了市场运行的风险,其单一的监管机制也无法满足多元化业态的发展。虽然政府政策制度提及“市场监管体系”,但并未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可循,尤其是数字化平台缺乏监管政策制度,导致政府监管功能难以实施。

(三)人才结构失衡,人力资源羸弱

体育产业既具有自身行业属性,又具有相关行业关联性,高质量的人才资源是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随着体育产业高速发展,从事其活动的单位迅速增加,而人才匮乏随之暴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6]9。相关研究表明:截至2021年上半年,从业者中涉及赛事运营、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足20%[7]。相较于其它学科如:数字技术、运营类等岗位的从业者,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既需要掌握体育产业现状,又需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意识和业务能力,但当前创新性人才、数据分析人才、复合型人才匮乏,从事营销、经纪人、运营的人才较少。主要是涉及培养周期、培养标准等因素,人才供给无法满足市场自身发展需求。尽管中国高校不断加大该方向的人才培养力度,但因培养体系与产业结构相脱离等原因,培养的专业人才无法满足发展需求,进而致使目前的人才结构失衡。

(四)技术应用滞后,数字转型薄弱

首先,中国体育品牌产值比重较大,无法与欧美国家相比,例如安踏、李宁等品牌,都存在库存积压问题,且体育品牌长期存在代加工等低端现象,难以破解品牌创新研发壁垒,解决体育产业“低端锁定”现象困难[8]33。中国体育产业缺乏战略管理意识,在发展进程中仅注重成本降低,而不关注提升成本优势,短期内虽节约了成本,但就长期战略规划而言,缺失了核心竞争力。其次,中国数字化技术应用管理体系革新较慢,影响结构性升级,难以实现自身健康发展,同时缺乏数字技术支撑。如体育场馆的服务多面临运营成本较高等问题,缺乏数字技术融合运营体系、市场开发等层面的能力,数字技术研发存在政策制度缺失等问题,传统运营模式无法降低交易成本,不能破解运营压力等困境。而体育产业在技术创新研发方面投入更多资金时,需要更为宽广的市场成本,反之会因产品价格较高而致使其发展恶性循环。再次,中国体育产业数字转型薄弱,中小型产业尤为明显。研究表明,大多数产业信息技术应用尚停留于财务管理等阶段,信息化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仍处于较低水平[9]15。虽然新常态下体育产业在创新战略背景下取得一定程度发展,相关体育信息技术产品在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但高端信息技术仅为少数上市体育产业所掌握,多数缺乏数字转型意识,营销模式和数字转型战略相对不足,不利于健康高质量发展。

(五)市场机制缺乏,资源配置低效

体育产业市场属性影响着市场机制,它是激发市场活力、提升运行效率、高效配置资源的主机制及促进健康发展的主要驱动要素。目前,政府机制体制惯性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市场机制缺乏,致使其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发展进程中政府缺位或越位现象较为凸显,政府与市场二者职能边界模糊,导致发展依然具备政府依赖。作为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经济主体,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而体育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双重属性,致使市场机制很难介入体育产业发展[10]7。如: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应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典范,而中国篮球职业联赛(CBA)因政府过于干预使其市场和职业化革新面临诸多困境,造成了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

发挥市场机制资源配置作用,是创设市场运营环境的重要逻辑指向,政府放管服革新已规范体育管理行政权力,拓展了市场机制资源配置空间。然而,由于受制于政府职权越位偏态化等问题,加之体育管理部门权力有限,致使市场机制资源配置不充分。政府职权定位模糊直接影响了市场资源配置,特别是行政职权干预社会力量所办的微观活动市场机制,将严重影响该类体育产业资源市场化的有效配置。

(六)消费水平较低,消费观念不强

消费水平作为体育产品需求的最后表现形式,是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基石,亦是优化结构的重要推动力。体育消费是国民服务型和社会型消费的主要内容,其自身具备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方面的意义日益凸显。然而,目前经济发展与体育消费水平不相匹配,体育消费水平依然可以增长,与娱乐、教育和文化等领域消费相比,体育消费潜力尚未充分挖掘。即使北京、深圳、上海、山东等经济实力较高、消费观念较强的区域,其人均消费水平与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且消费结构主要是以实物性为主,服务性消费偏低,尚需升级。

中国体育消费观念与欧美等国的休闲娱乐消费相比较为保守,且趋于住房等层面,其体育需求难以转为消费端。服务性消费因受消费观念和产品供给等因素制约,娱乐、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消费明显高于体育,体育消费观念偏差掣肘体育消费升级[11]58。另外,其消费水平低也受城乡非均衡性发展制约,人们在体育消费和运动健身理念与认知上也存有偏差,尤其是农村仍保留“无病即健康”的思维理念。在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当下社会,体育消费被视为附属性活动。同时供给质量与居民消费期望不匹配、体育产品质量标准建设不完善,不能满足居民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12]69。体育消费的实物性也存在盲目性和炫耀性等异化现象,消费者过于关注体育品牌的附属功能,大众消费观并未扭转,也影响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三、新发展阶段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推进路径

(一)厚植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机制

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在长远利益格局上形成战略依存[13]65。贯彻顶层设计创新发展理念,加强信息技术融合能力,明确协同发展目标,协调创新改革。协同发展应贯彻柔性理念,既考虑发展中的风险,又关注发展中的内生性冲突。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协同发展面临机遇和风险,制定发展战略应融入柔性理念,以提高其发展的韧性能力,深入分析所面临的问题,并推入其发展环节。主动规避协同进程中面临的风险,推进预警机制建设,降低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损失,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完善危险调整机制,降低体育产业发展的薄弱性。倡导协同发展理念,科学规划统筹资源、资金、人才等流通要素,整合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强化政府顶层设计。此外,在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战略机制指导下,颁布相关政策法规,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协同机制,以弥补协同主体缺位现象,为协同发展给予政策保障。为此,体育产业发展应以协同共享、资源整合为出发点,发挥顶层设计优势构建共享共建协同机制,明确各协同主体责任和权益,消解冲突与矛盾,保障健康高质量发展。

(二)健全政策体系,强化科学监管

健全政策体系是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政策制度应响应体育产业战略需求,加强资金、设备、人才和环境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完善科技成果保护机制。国家层面制定转型升级的战略政策制度,根据顶层设计,有计划地推进转型升级,优化其联盟规划,培育新型产业,规划基层管理政策制度,构建清晰的产业分类,引导科技创新发展,形成优质的经济效应。同时,厘清政策制度衔接逻辑,提高政策制度的落实效果,调控政策制度落实职责划分,明确各级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能,细化不同机构间政策制度的职责分工,提高政策制度实施的靶向性,构建政策制度落实的追责机制,促使体育产业“增效提质”。完善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财政政策,有效利用经济杠杆效应,对符合条件的产业给予实际性优惠政策,融合社会资本,减轻政府资金压力,缓解融资风险。精简行政审批,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在立项、审批、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制度优惠扶持。适当改革政府对体育产业的管理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明晰政府政务界限,凸显政府的风险防控、政策制定、政务服务等方面的治理作用,以提升运行效率。此外,完善政府和体育等部门的监管机制,构建规范的监管标准,明确监管职责分工,加强多部门联动监管,创新监管细则,丰富市场反馈监管渠道。

(三)加强人才培养,创新跨界机制

拥有高质量的人才队伍是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政府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基础上,构建人才培养战略,建立配套的政策扶持体系,通过人才服务平台,加强研发、管理培训,弥补人才需求短板,强化数字化人才培养力度[14]453。政府应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制度,优化引进模式,强化人才扶持力度,引进具备运营、数字、法律、管理等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体育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政府应完善人才政策制度,破除区域限制的困境,鼓励专业人才合理流动,积极建立人才信息平台,实现人才需求信息共享,积极鼓励专业人才“柔性交流”,促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协同发展。高校应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探索产学研培养模式,设立专项资金,整合专项资源,构建多样化、多学科、多层次的跨界机制,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体育产业层面通过查寻人才缺口,构建新型人才关系,提高人才使用效率,拓展其培养途径。

(四)加强技术革新,激发数字赋能

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新兴起,数字赋能成为激发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核心功能。而体育产业发展中逐渐凸显出技术创新短板,导致数字赋能程度较低,影响其在创新、成本等方面革新。体育产业应加强技术革新,培养转型意识,强化自身数字化建设力度,汇聚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数字化优势,使其与营销、生产、消费等领域有效融合。同时要借助微博、抖音、交流峰会等形式,加强数字赋能的宣传和推广,营造数字赋能氛围,提升转型意识,引导转型发展,并激发数字赋能体育产业。此外,利用数字资源和人工智能等推进技术革新,如:竞赛表演服务业可以利用AI等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模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以信息技术赋能体育产业,构建受众数字赋能体验,促进其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实现资源科学配置和节约成本的效果,进而催生科技化新业态。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数字化信息平台,形成体育产业数字化闭环,破解协同壁垒,实现数据资源精准配置,构建新模式和新结构。

(五)深化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

精简体育行政职责,规范行政权力,推动权力下放,省市级体育行政权力逐步下放至县区级。取消不合理的审批手续,取消运营认定和备案等行政监督制度。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梳理自身责任权力,落实责任公开制度,将公共服务、行政许可等内容公示,公开办事流程、精减审批程序、问责制度,提升体育政务公开度。同时,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培育社会体育组织,构建多元发展格局。弱化政府微观权限,依据权力职责厘清政府对体育产业的责任权力,加强公共服务、市场调控等政府职能,形成有效治理。全面推进各类体育协会进行实体化革新,发挥协会的体育赛事指导、监督和管理等相关职能,使其成为具有管理、仲裁、监督等职能的组织,以培育体育产业市场化多元治理格局。此外,解决体育行政市场垄断,营造合理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负面责任制度,体育管理部门制定市场负面责任清单,除高层次体育赛事、彩票服务业等领域禁止社会主体参与外,依法对市场主体全面开放。完善赛事、运动员、运营权等要素的评价,依据负面清单制度破解发展的政府制度障碍,推进赛事版权、场馆运营权等资源进入市场交易。构建社会组织具备体育的运营保障制度,通过多部门联动、多元融资、政策优惠等机制促进社会资本发展体育产业,推动体育产业各类资本协同发展、互促互进[15]35。

(六)释放消费需求,拓展消费载体

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最终需求,是体育经济活动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16]14。目前,体育消费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促进了结构性变化,推动了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然而,体育消费需求尚待进一步释放,不断拓展消费载体,以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经济价值。随着体育外延不断丰富,与之相关产业融合不断深化,不断出现新的消费综合体。这些综合体主要链接休闲娱乐、特色旅游等服务形式,主要满足消费群体的休闲、运动、交往等需求,成为消费发展的重要内容。拓展新型消费载体,是体育消费释放的重要形式,强化体育与生态公园深度融合,发展具备体育特色、社会力量高度参与的生态公园,并推进体育特色休闲小镇发展。同时,提升消费场景,有效整合体育消费和娱乐消费,积极鼓励体育消费融入娱乐消费场所,不断拓展体育消费方式。加强体育产业消费场景的交往属性,激发消费群体重复参与,以适当的奖励形式提升其活跃度。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鼓励体育产业发展“云活动”“居家活动”等新型活动形式,构建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智慧健身平台,促进线上消费空间发展,以提升消费层次。此外,体育产业应丰富消费内容,结合新需求和新业态,有针对性地研发新产品,满足消费群体个性化需求,弥补区域性消费短板,有效促进自身消费水平。

四、结束语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受供给要素、发展阶段和需求特征的影响,体育供给需求不断增长,体育产业得以蓬勃发展。“十四五”时期是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其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推进其健康发展,应紧随新发展阶段国家对体育产业的新要求。未来研究应构建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测评指标,此为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的联结桥梁,亦是当前学界应破解的难题。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协同消费
国内消费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关于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交易所的思考
40年消费流变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 06:34:08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新消费ABC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