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析

2022-03-23 05:32:23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史纲要

张 倩

(新疆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1)

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思想智慧、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从教学内容、逻辑结构和价值底蕴上与党史最为契合最为一致。如何充分挖掘百年党史资源,实现其与“纲要”课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当前教学工作亟需梳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百年党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百年党史是“纲要”课教学最佳最合适最实用的配套辅助材料,将党史融入课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提升教学的说服力,增强对学生的政治引领

百年党史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和艰难求索,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奉献和苦难辉煌,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为民情怀。百年党史融入“纲要”课教学,通过真实、系统、准确地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各个历史阶段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通过分享和感悟一个个永不褪色的红色故事,通过学习、研读、精读党史,通过对党史的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帮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行。在进行“纲要”课理论教学的同时,从历史的维度分析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最终认同并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在诸多主义中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在道路选择的十字路口毅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会在面临困境之时选择伟大的改革开放,实现党史与“四个选择”的有机结合,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说服力,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锻造革命品格,增强对学生的政治引领。

(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夯实对学生的历史教育

当今世界纷繁复杂,思想激荡,观念碰撞,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丝毫不能松懈。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也不愿意认可中国的政治制度,他们利用互联网等渠道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恶意抹黑中国,起劲“唱衰”中国,歪曲历史,丑化英雄,质疑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通过“纲要”课的讲授,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百年党史融入“纲要”课教学,通过翔实准确的史料,通过掷地有声的案例,通过不容辩驳的事实,通过传承弘扬感天动地的民族精神,夯实对学生的历史教育,端正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澄清错误认识,厘清模糊认知,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和党史观,自觉抵制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潮,自觉主动地与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自觉坚定地跟党走,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百年党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逻辑一致性

推进党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1]。应该说学习党史要做到的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与“纲要”课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价值引领、价值归宿等方面是一致的。

“学史明理”指明“纲要”课的教学目的。通过对百年党史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学懂弄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深刻领会“四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学史增信”指明“纲要”课的教学要求。通过对百年党史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学史崇德”指明“纲要”课的价值引领。通过对百年党史的学习,教育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修身立德,崇德向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忠诚于党、服务人民,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史力行”指明“纲要”课的价值归宿。通过对百年党史的学习,引导学生将党史所学之理、党史所增之信、党史所崇之德融入实际行动中,转化为学史力行的坚强意志和强大动能,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成为可堪重任的新时代的新青年。

三、百年党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实现路径

实现百年党史有效融入“纲要”课教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实现教学目的,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五个坚持:

(一)一个根本——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全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纲要”课可以说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的极为重要的载体和介质,对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党史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纲要”课教学要牢牢秉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百年党史贯穿始终,以讲清楚“四个选择”为主旨,以增强学生“四个自信”为落脚点,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党史内容中挖掘教育素材,在不断增强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强化百年党史教育,铸魂育人,发挥好“纲要”课对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引领作用。

(二)两大法宝——坚持用“活”党史案例、用“火”实践活动

百年党史包含着丰富的案例资源,极大地充实了“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党史中的每一个红色故事,都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都是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纲要”课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党史故事,用活用好用对党史案例。首先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有代表性有针对性弘扬正能量宣传主旋律的典型案例,案例一定是为课程内容服务的,切忌为博眼球选取一些有争议的案例,或者过多使用反面人物的故事。其次要根据选取的党史案例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展开讨论,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如讲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可以举例长征路上“半条棉被”的故事,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赢得天下”“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从而使党史教育实现与课程内容的融合与发展,实现论从史出、有理有据。最后要注意将党史内容融入“纲要”课,讲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不能只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不能只顾热闹不管效果,只顾学生的喜好不管教学的要求,而是要通过讲故事,让故事“活”起来,让革命精神立起来,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历史绝对不是遥远冰冷的文字叙述,而是由各种生动鲜活的人物和事件组合而成的。历史也不是枯燥乏味平淡无趣的,而是妙趣横生活灵活现的。历史的学习也不应是消极被动应付盲从,而应是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改革和创新“纲要”课教学模式,应以党史教育为引领,梳理百年党史经典,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情景,通过“诵、观、述、访、思”等多种方式,融入红色基因,设置符合课程内容需要的课内课外实践活动,如诗歌朗诵、主题演讲、大学生讲思政课、经典诵读、讲好红色故事、唱响红色歌曲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字书写、团队协作、逻辑思维等能力,强化学生的情感认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实践活动“燃”起来、“火”起来。这对边疆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纲要”课非常重要,由于部分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较弱,历史知识欠缺,教材上有的内容读起来都有难度,理解起来就更困难了,所以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各民族同学一起结对完成实践活动,有效调动各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三)三大原则——坚持政治性原则、适度性原则、论从史出原则

一是坚持政治性原则。党史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教授历史知识,而是进行政治教育。因此,党史融入“纲要”课教学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求史料、案例要准确,政治观点要正确,要树牢唯物史观和党史观,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现在,一些错误倾向要引起警惕:有的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有的将党史事件同现实问题刻意勾连、恶意炒作;有的不信正史信野史,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热衷传播八卦轶闻,对非法境外出版物津津乐道,等等。”[1]这就要求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三个决议,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依据,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实事求是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澄清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二是坚持适度性原则。百年党史融入“纲要”课教学不是以党史替代“纲要”课教学内容,不是党史故事越多越好,更不能脱离课程教学内容,只讲党史不讲理论,只聊故事不谈主义。“纲要”课教学内容就其主流和本质而言,“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辛探索并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把极度贫穷落后的中国逐步改变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3]。可以说“纲要”课内容既包含了党史的全部内容,但是又不完全等同于党的历史,不能用党史来代替“纲要”课的教学,而是将党史有机融入“纲要”课教学内容,即以百年党史作为教学案例、教学资源,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因此,党史融入“纲要”课教学适度即可,切忌过度,党史教育是在不取代、不打乱现有课程主题和主线的前提下融入其中,“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而不是为“融”而融,忽略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是坚持论从史出原则。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和教育的基本原则。百年党史融入“纲要”课教学应当坚持这个基本原则。如果党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仅仅是描述史实或引述文献资料,而没有对史实或文献资料的分析与点评,就无法真正实现课程教育的目标。坚持论从史出,避免以论代史,教师必须掌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史料,形成对相关史实的整体性认知和正确性把握,教师能从整体的大历史观来分析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将历史事件有效关照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对融入的党史内容足够熟悉,占有充分的史料,也要具备理论分析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观点的错误、认知的偏颇。同时,坚持论从史出,还要特别注重提升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方法认识历史、把握现实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塑造学生的历史思维,引导学生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四个选择——坚持围绕“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发力

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征程,始终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每一幅动人心魄的历史画面,每一个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都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深情,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都能在其中找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这与学习“纲要”课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所以党史融入“纲要”课教学,要始终围绕“四个选择”发力,要以历史材料及其所蕴含的理论论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讲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斗争历程,要让学生熟知优秀共产党员的英勇事迹,清楚党的丰功伟绩,论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要通过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所创造的伟大成就,告诉学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要通过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告诉学生“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4]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通过梳理百年党史,增强学生对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明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四个认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五)五个相统一——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线上与线下相统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灌输与启发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一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只有在理论与实际的呼应中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百年党史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一方面,教师要从党史中筛选出恰当典型的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增强理论说服力,实现“纲要”课教学中党史教育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围绕现实生活,关照热点问题,彰显党史教育的现实指引性。要让学生基于党史教育,深化其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理论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情感认同,并随之转化为捕捉时事热点、辨析社会思潮和分析焦点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具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有的历史素养和精神状态。

二是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统一,教师要大胆探索适应线上线下混合式发展的教学新模式,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党史学习,如线上发起主题讨论、在线选人、党史问答、在线测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利用超星学习通、学习强国APP等平台拓宽线上党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微信、B 站等学生熟悉的平台甄选出适合课堂教学的党史资源,尤其是感人至深的英雄人物故事,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技术效应,最佳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实现课堂教学目的。

三是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纲要”课教学内容,以百年党史为着眼点,悉心研究党史,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将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内容,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机融入课程教案设计,从而在实际教学中从内容到形式一气贯通,用心用情讲好党史故事,增强师生的情感共鸣,真正发挥好百年党史的育人实效。

四是坚持灌输与启发相统一,教师在教学中切忌不能用党史进行整堂课的“大水漫灌”,一定要充分认识当今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需求,要在遵循“纲要”课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坚持灌输与启发相统一,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可以结合运用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问题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既让学生当一名认真听讲的好学生,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党史学习实践,通过大学生讲党史微课、诗朗诵、唱红歌等形式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学习党史的成果,通过学生亲自参与,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领悟百年党史的深厚底蕴和精神力量,实现百年党史入耳入脑入心。

五是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党史有效融入“纲要”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只有教师主导而缺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无法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增强课程的“三性一力”,即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就必须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纲要”课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为课堂教学起着把方向、定目标、明任务、抓内容的作用,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有力体现。教师要围绕“纲要”课教学要求,结合百年党史内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课堂教学的参与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真正实现党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党的百年辉煌史就是对学生进行“四个选择”教育的最佳教科书。因此,要积极发挥好党史资政育人、以史鉴今的作用,精心打造百年党史和“纲要”课教学有效融合的育人大课堂,引导大学生更加自觉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坚定信仰,砥砺品质,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和党史观,真正成长为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史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③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11-26 11:50:54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④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10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①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08-13 08:53:28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普洱学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4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4期)2016-06-08 13:56:09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科技视界(2016年1期)2016-03-30 13: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