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法治素养提升对策研究

2022-03-23 05:32
伊犁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依法治国依法

程 静

(伊犁师范大学 法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法治素养不仅包含高校教师通过学习获得的法学理论知识、法律观念信仰和守法行为方面所体现出的法律知识、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还需要具备法治教育教学能力。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主要实施者的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法治素养,不仅是其基本职业素养之一,还是保障其能够依法执教的前提条件。

一、高校教师法治素养提升的多重价值

党中央在国家治理过程中非常重视法治建设工作,尤其是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不断深化和落实法治中国的建设,使我国法治建设迈向新阶段。在法治中国建设中,高校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者,提升自身法治素养,以身作则,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培养合格法治人才,构建和谐中国及提高我国公民法治素养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以身作则,为依法治国做表率

高校教师不仅是教育活动中的实践者,也是社会生活中的成员。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养成自觉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这才符合法治社会对公民的要求。教师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同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不断加强自身法治素养,满足我国现代化法治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教师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认真学习同自身专业、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律信仰,在提升自身法治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高校教师通过学习法律,可以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保障自身合法权利,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能以相关法律法规为行为指导,规范自身行为,获得自觉依法办事和依法解决纠纷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为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和完善作出贡献。同时,还能间接地提升和维护高校教师的整体职业形象,使高校教师获得社会、学校、学生等的认可与尊重,提升高校教师群体的社会评价,树立教师的光辉形象,为社会增添正能量。

(二)学以致用,为依法治国培养合格人才

在校园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中,高校教师是一线的组织者、宣传者和实践者。教师自身是否具有法律意识、法治思维,能否坚持依法办事,不但影响着学校治理法治化进程,也影响着学校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高校教师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使法治精神深植于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自身学法用法的实践融入教学活动中,言传身教进行法治宣传和教育,这比单调、枯燥地宣读法律条文效果更好。教育不单单是教师对学生专业知识方面的解析和传授,还包括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具有用人心感动人心、用思想触动思想的内在要求。高校教师不断提升法治素养,掌握系统法律知识,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当其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或处理自身与学校、学校与学生及学生之间的纠纷时,都能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校规校纪公平处理,使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公平、公正。同时高校教师也能通过自身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的言行,发挥教师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便于以身说法,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及日常生活中。教师通过自身在课堂内外守法、用法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将法治理念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提高法治素养。

(三)依法履职维权,共建法治校园

不断提升法治素养是高校教师履职维权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校园。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人们法治观念不断提升,法治力量在高校的适用程度也越来越高。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对权益保护、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要求也更加强烈,对知情权、民主参与权、维权的诉求更加突出[1]。实践中,高校教师同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之间,难免会产生问题和矛盾,甚至出现需要法律法规介入才能解决的纠纷。因此,高校教师应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正确方向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对我国《宪法》《刑法》《民法典》和《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理解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法解决各种法律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增强自身依法履职维权的能力。早在2012年12月教育部制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教政法〔2012〕9 号)中就明确指出学校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学校法治文化氛围”[2]。高校教师法治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高校教师肩负为人师表的重任,其言行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教师通过自身尊法、守法、用法的言行对学生进行熏陶,加上课堂内法治课程的教授和课堂外法治内容的宣讲和法治活动的组织,能够使学生全方面、多角度地理解法治内涵,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依法指导自己的言行。高校教师法治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利于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也有利于高校将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纳入法律轨道,在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合法权益的同时,还能约束学校权力和教师教权的行使,引导教师和学生学法、守法、用法,共建高校法治校园。

(四)为人师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无形中成为学生学习乃至模仿的对象。高校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践行者和管理工作的主力军,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体现出的法治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法治的理解和实践。高校教师如能积极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提升法治素养,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在面对复杂、烦琐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时就能有所依循。在法治框架内解决学校同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相互之间的各种矛盾和纠纷时,将依法治国、依法治校、依法执教落入实处,使学生切身体悟到法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是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教师为人师表,不但能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将依法治校、依法执教贯彻落实,还能用行动为学生做良好示范,引导学生遵纪守法,树立法治观念。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二、高校教师法治素养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新时代党的治国方略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的贯彻和实施,我国高校教师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日渐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方式解决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都有所提高。但同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目标和要求相比,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法治信仰有待加强

法治信仰引领法治中国建设[3]。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不但和教师课堂上所讲内容相关,还和教师本身的法治精神和法治人格挂钩。教师是否将法律作为自己内心的信仰,决定着当其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否依法维权,还决定着在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能否依法办事,能否通过自身遵法、守法的日常给学生树立好榜样。部分高校教师认为法律只是工具而非内心的信仰,没有将法律作为其思想和行事的基本标准,导致其在处理自己与学生、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关系时产生不当言行,甚至出现违法行为,使其教育行为的法律边界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质疑,影响教师职业群体的整体声誉。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内心对法律的认同和信赖,才能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时刻坚持依法办事,主动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及法治思维进行分析、判断及处理问题,取得更好实效。

(二)法治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系统

为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我国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对教师和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播和法治素养的提升。但除了法学专业的教师外,非法学专业的高校教师多是通过大学法律基础课程和职前培训的方式接受法学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仅仅具备了一些法律常识,而不是掌握了一个较为系统化的法学知识体系,欠缺用法治的要求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甚至对部分法律术语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能很好地适用法律法规引导自身言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工作中,部分高校教师因自身法律功底不扎实,对法律法规的理解不够深入、全面,在对学生进行法治宣传和教育活动中,只能对零散的法律知识点进行片面的讲解,不能由点到面、由书本理论到社会实践、由个案举例到法学理论进行全面解读和深入分析,不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三)法治思维方式尚未成熟

是否具备成熟的法治思维,对高校教师法治素养提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具备成熟的法治思维的人,才能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时,以合法性为判断标准,运用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逻辑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作出合乎法律法规的决定或处理办法。实践中通过自身法律学习及学校法律培训、普法教育等相关活动的参与,我国高校教师基本都能清楚地认识到法治思维对依法治国、依法治校和依法执教的作用和意义,也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思想觉悟,但由于缺少专门的法治思维训练和法治环境的约束,部分高校教师在处理现实问题时,并没有做到自觉选择法治思维来思考问题、进行判断。甚至受“厌诉”“非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传统观念中的错误观点及“根深蒂固”的人治思维影响,形成较难打破的思维定式,使得“不依法办事”及“以法治之名行人治之实”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

(四)用法行为模式尚未形成

将依法办事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原则,使其成为自身的一种行为模式,是培养个人法治素养的最高目标。法律不仅仅是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高校教师应牢固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思想,依据法律法规提供的行为模式、标准和方向规范自身行为,将是否合乎法律法规作为判断自身行为是否可为的最高标准,自觉抵制违法行为,维护法律权威。但现实中,部分高校教师法律意识淡薄,认为依法办事的规章条例太多,程序太复杂,不够自由灵活,有人监督时就做做样子,没人监督时就不遵循法律的规定,作出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行为,嘴上喊着要依法办事,但行动上却不能坚持事事都依法办理,不是将依法办事作为自己所有行为的准则,而是将依法办事作为装给他人看的“门面”,归根结底是缺乏法律精神、缺少法律规范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和用法行为模式所致。

三、高校教师法治素养提升路径

(一)提升教师对法治素养的价值认知,树立法律信仰

法律的权威来自人们内心的拥护和信仰。高校教师对法律是否发自内心地认可和信仰,决定了其在生活实践和教育教学中是否选择及如何选择应用法律维护合法权利、处理法律纠纷及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如果高校教师在自身生活、教育教学和校园管理工作等方面缺乏法治素养的价值认知,就不会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意识地应用法律,更难以实现高校法治宣传教育同专业知识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其对法治素养的价值认知。我国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领导、高校领导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可以借鉴国内外尤其是国内高校好的做法、经验,结合法治中国建设的实际需要和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构建符合我国实际发展的高校教师法治素养标准体系,为我国高校教师法治素养提升指明方向。高校可以通过制定详细全面的奖励政策,鼓励高校教师自觉提升法治素养,积极主动地使用法律知识技能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高校教师应时刻谨记自己的教师身份,以身作则,把对法律的认可、尊崇和敬畏转化成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用自己的行为为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作出贡献。

(二)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诉求,拓宽学法用法路径

高校教师不但要有重视培养自身法律素养的内在动力,还需要有自觉学法用法的内在行为。高校教师应自觉学习我国法律法规,如《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等,主动宣传《宪法》等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并结合教育实践和需求,系统深入地学习《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增强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教师法治素养的复杂性、差异性和动态发展性及各高校教学环境和条件的不均衡性决定了全面提升教师法治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为突破这一难题,学校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组织教师进行法律知识学习。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和企业等多单位相互合作,丰富教师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的途径。如学校可以创建教师法治素养提升培养方案、制定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校园普法人才智库、开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法治课程等。同时学校还可以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合作编写适合高校教师使用的法律教材,组织多元的教师法治素养提升培训,同我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局和律师事务所等法律实践部门共建法律教学和实践基地等。

(三)提升法治能力在教师考评中的比重

高校教师提升法治素养,不但可以促进依法治国背景下法治中国的建设,还是正确行使其职业权利的基础,有利于维护自身及学生的合法权利,是新时代教师的基本素养。高校可以通过创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提升法治素养及能力在教师考评中的地位和比重。一方面对高校教师法律理论知识的学习成果给予认可和奖励,如通过教师在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教学观摩、法治演讲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量化,将其纳入到教师个人年终考核的项目中,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法律方面的专业测试,如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对取得优秀成绩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宣传,可以有效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另一方面,法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学习法律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教师能否很好地应用所学法律知识也可以作为其考核的标准之一。如针对高校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班级的主题班会、学生社团法律活动等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活动中的学法、普法和用法表现,进行考核和奖励,对引导和发挥高校教师学法、普法和用法的示范作用具有积极作用。

(四)优化法治教学环境,营造校园法治氛围

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是高校发展的主流趋势和必然要求。学校应重视培养教师法治素养,帮助教师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形成法律思维模式和法律行为模式。如通过在教师职称评审和年终绩效考核时对教师获得的法学类证书、参加的法治活动等给予认可和考核加分等激励制度,鼓励教师提升自身法治素养,积极参与各类法治活动,进行法治化教学改革实践。法律知识不仅来源于书本和课堂,也来自日常生活。营造校园法治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师法治素养的提升,还有助于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高校可以通过鼓励师生共建民主、法治的管理体制,推动校内外教师、律所及公检法机关的交流、合作,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线下协同育人工作,强化师生与法律实践部门的深度沟通和交流,让师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法治世界的魅力。支持并鼓励教师将学法、宣法活动由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园文化长廊建设活动、学生社团法治活动、班级宣法主题班会等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学法、守法、用法及普法过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法律知识大赛、法治公开课、法治教学观摩、法治演讲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法治化教学氛围。同时教师通过参加如上的法治活动,还可以增强其学法的兴趣,加深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为教师将法治宣传融入课堂教学提供实践素材,丰富案例教学,有利于打造充盈有意义的法治课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教师法治素养的不断提升,不仅能够提升其依法治校、依法执教能力,让法治思维成为其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促进校园法治教育的发展,进而培养出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具备法治素养的有为青年,还能为创建法治校园营造良好的氛围,为促进法治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依法治国依法
依法保护生态环境要坚持“抓小打早”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为常委会依法履职当好参谋助手
牢记使命担当 依法履职尽责
依法履职尽责 献计振兴发展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