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静,陈士超
(1.蚌埠医学院公共基础学院,蚌埠 233030;2.蚌埠工商学院科研处,蚌埠 233017)
思辨,即思考辨析,并非现代产物,从柏拉图为代表的思辨性教育到《中庸》的“慎思之、明辨之”,自古至今都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当代教育更强调将知识传授和思辨能力培养相融合,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1]。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培养一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2]。而思辨能力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养。因此高等教育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课程,若教学依然以语言技能层面的知识获取为主要目的,必然不能适应时代潮流,必须思考如何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教学中,否则外语教学就将与思辨能力培养无涉,也无法满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科技人才[3]。
专门用途英语作为大学英语的延续课程,被视作培养学生综合英语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英语课程。相较大学英语,专门用途英语语言更简洁正式,观点表达更清晰,逻辑型更强。但专门用途英语对语言使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使用者的思辨逻辑。蔡基刚[4]指出专门用途语言使用者“不仅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能力,而且需要有很强的分类、综合、评价和推断能力,对认知程度要求比较高”。因此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不仅侧重语言技能训练,更需将思辨能力作为类技能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如何使用语言进行思考英语问题,对专业领域观点进行辨析与反思。本课题以医学院校的医学英语课程为例,试图探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提出以专门用途英语思辨能力培养的目标,及实现该培养目标的具体教学环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期望为我国大学生专门用途英语的综合能力寻求有效手段,为今后的医学英语及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专门用途英语承担着多种任务,首先是完善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更为亟需的是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需要运用语言表达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以思辨能力促进语言表达,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提高。因此建构一个全面的专门用途英语课堂中思辨能力培养模型十分必要。
本研究采用文秋芳等[5]的层级模型,他们提出思辨能力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其中三项核心技能为分析技能、推理技能与评价技能;情感维度指思维者的情感特质,如好奇、开放、自信、正值、坚毅。不难看出,该层级模型对思维者提出了很高的综合素质要求,尤其是思辨能力:既要掌握各种思辨技巧,又能将其灵活运用于实际中,思维者还要具备好问好学的好奇心、容忍尊重他人观点意见的开放态度、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自信心以及不轻易放弃的坚毅力等情感伦理特质[6]。本课题试将文秋芳的思辨层级理论模型运用于专门用途英语具体教学中,以医学英语为例,构建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目标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型,将教学设计为课前热身、课中建构和课后反思三大教学环节。
课前活动包括观看平台资源、阅读期刊文献,搜索相关主题文献和完成线上任务。在课前教师依据单元主题设置课前任务。以某一单元主题“内分泌系统”为例,学生观看网络平台资源,资源包括“糖尿病”的微课、慕课视频和文献拓展资料,在完成后,小组需要总结归纳糖尿病的起因、症状和治疗方法,辅以思维导图并撰写糖尿病小结报告。同时学生通过网络搜集其他内分泌系统疾病,搜索资料的过程中对资料进行筛选和梳理,对资料中的事实和观点进行识别、比较或者质疑。线上任务为小组互评糖尿病小结报告,各学习小组需交流互动,对小结报告进行评价和质疑。在课前准备环节,通过分析、推理和评价等环节,学生能够构建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知识框架,从而有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清晰性、逻辑性、灵活性等。
课中建构是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建构、扩展和反思,从而使学生吸收并灵活运用知识的过程[7]。课程活动包括学术词汇扩展、文献研读阐释、文献梳理评价、师生协同互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和谐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发问[8]。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思维技能训练任务,使学生的思维逻辑性、系统性、深刻性等得到提高。例如“精神和神经”这一主题单元,教师指导学生对文献“抑郁症”进行研读,扩展阅读中有关精神与神经类疾病专业术语,如恐惧症、癔症等。恰当地引导学生对当前社会有关心理与精神疾病的误解与偏见进行辨别、阐释与评价,鼓励学生交流彼此的观点。通过一系列课堂活动为师生互动,教师主动为学生创设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并及时、准确地给学生正面反馈,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活动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获得感与价值感,从而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思辨能力。
课后反思包括各小组自我评价与小组间的互评、学生学习反思日志的撰写,以及单元主题的课后任务的网络分享。课后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后建立符合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成长档案,如学习体会卡、学习任务卡及学习收获卡等,回顾记录课后复习内容以及对课外扩展资料的自主学习的收获,从而明确下一步学习目标。在课后任务布置时,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型方式,采取小组团队合作方式完成单元主题任务。如“精神与神经”单元,小组任务为制作“抑郁症”海报并进行小组自评与互评。这些任务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还能促进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开阔思路,从而形成更深刻、多元化的理解,提升他们思考的深度、广度、创新性、包容性、开放性。课后反思能促进学生对线上线下所学内容的巩固与掌握,小组任务能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与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情感特质。
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前准备、课中建构和课后反思这三大环节中,教师在培养学生三大思维技能的同时,应不忘学生情感特质的塑造。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中,教师应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包容他人观点,积极参与增强自信,面对任务不惧困难等情感特质[8]。
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行之有效的思维培养模式和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本文对医学英语教学目标进行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扩展,将专业英语教学目标分成语言、技能、思辨能力三大教学目标,始终将思辨能力培养和情感特质塑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9]。语言目标依托英语听、说、读、写、译将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成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使用者。技能目标包括社会技能和学术技能,社会技能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和合作学习能力,学术技能则分为学术交流和学术创作。为实现该教学目标,本文提出通过记忆、理解、扩展、应用、评价和反思六个子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具体阐述如下。
专门用途英语需要学习者大量阅读专业文献,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信息加工过程,在阅读时对文章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和推理,真正理解阅读内容的含义和思想。由于专业文献常出现专业术语,学生要学会通过定义和释义等技巧理解术语。在术语解释时,教师应激发学生好奇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构词法和语境法这两种策略来猜测词义,引导学生推断词义。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制作词根、词缀思维导图,将零散的专业术语整合成一个关系图,从而增强学生的联想记忆。引入思维导图也能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专业文献的解释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思辨性语言着重强调,如假设、定义、推断、主张等,它们是思辨的“概念工具”,具有普遍适用性[9]。思辨语言的学习,有助于真正让学生成为有思辨能力的专门用途英语学习者。
扩展是指学生专业术语与专业英语知识的扩展;运用是指让学生将理解评价和扩展的思想用于自己的阅读、口语交流与写作实践中。教师可针对某一有争论性医学观点,提供一些对争论医学观点的不同文章,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鼓励学生对争论点的对比分析和思辨[9]。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发表对该观点的看法与见解,并在课堂上或者线上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运用认知和情感意向的思辨,包括辨别来自不同学生个人的信息,也包括用恰当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及说服别人。同时在专门用途英语的论文写作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专门用途英语的专业术语、常见句型和行文方式对某事件发表一个特定的观点[10]。写作本身也是一个思辨过程,学生需要构建有说服力的文本来明确自己的观点及获得他人的认同。
评价是思辨的核心之一,这其中包括观点评价和情感意向评价。评价过程需要学生非草率性的缜密判断,在判断中对相关观点进行评价,并形成自己的情感倾向。在专门用途英语中,评价主要针对论证性文本,学生在阅读中主要评价其可信度,这主要包括评价关键术语是否存在语意模糊和歧义、评价论证中是否存在明显的推断错误以及根据上述来判定该论证是否可信[9]。
反思是一种“自我调整”。反思是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回忆与总结。通过反思,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及所用的认知技能,并以询问、证实或纠正自己的推断过程或结果。反思也能让学生回顾和评价课前、课中、课后的所说、所写,思考如何做到更好,从而增强思维的质量。
综上,专业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了英语课程的一般特点,也有其鲜明特色,体现了学生对语言知识以外能力的探究技能、思辨与情感素质的塑造。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学生思辨能力训练融入英语课堂,将有助于学生成为知识的掌握者、应用者,更能成为独立的思考者。
基于专门用途英语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本文建立了专门用途英语课堂思辨能力培养的整体性教学模型,提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思辨能力培养的语言、技能、思辨三大教学目标,以此设计实现目标的六大具体教学任务。专门用途英语作为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课程,思辨能力培养是课程环节必不可少的教学目标之一。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教育工作者应将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视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只有加快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思辨型、创新型、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