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文化建设历程、经验及展望

2022-03-23 03:56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农民建设文化

闫 冰

(中共通化市委党校科研处,通化 134000 )

2021年11月8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党百年的辉煌历程及历史经验进行了深入地总结和梳理,对于指导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建设作为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内容,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取得新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作为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执政党,历来重视发展和建设乡村文化,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展乡村文化理论的同时,也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乡村文化建设历程,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对于加强党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把握,进一步加深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系列讲话精神的理解、破解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难点问题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等重大课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乡村文化建设开端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农耕文明历史的国家,农业人口占有绝对多数比重,广袤的农村社会环境、沿袭千年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宗教立法观念为我国传统的乡村文化奠定了基本格局。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国家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统中国被迫展开工业化进程,直到此时中华民族才不得不回头审视自身文化,传统的乡村文化开始土崩瓦解。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改造中国社会必须改造其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李大钊就曾经鼓励青年人到乡村“安身立命”,寻找自己的追求,实现自己的理想。大革命失败后伴随着毛泽东主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提出,培养农民的革命意识,参加到党领导的革命工作中就成为了这一时期党领导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将文化建设作为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强化农民的阶级意识、动员广大农民参与到革命斗争过程当中、在解放区开展大规模的文化建设运动等系列文化举措,使得这一时期农民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民主、科学深入人心,农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为革命胜利和国家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

1.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乡村文化建设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权力直达乡村,乡村文化是以国家行政供给的形式执行规划建设。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发展生产和文化教育是当前工作的重要内容。首先,完善乡村文化的制度建设。以临时宪法的形式明晰了文化建设的任务和内容,以党的领导展开了乡村文化建设供给体系的建设布局。这一时期乡村文化专门机构逐渐建立、职能日趋明晰,各类文化活动得到有序开展。其次,重塑乡村文化价值观念。为了进一步消除封建文化留存,开展塑造新农民实践,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以社会主义教育、共产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价值观念重塑实践,在逐步提升农民政治认同的同时,也使其精神面貌、价值观念以及社会风貌得到巨大转变。第三,提升乡村民众文化素质。新中国成立之初,95%以上的农民为文盲,其中青壮年文盲为80%[1]。为了改善农民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党通过制定和完善《关于开展1949年冬学工作的指示》等相关政策法规、面向全国乡村积极开展深入的扫盲运动、发展乡村教育及开展丰富形式与内容的农村文化活动等方式,将乡村文化建设着眼于“立人”实践。根据统计“1940年陕甘宁边区共开办965处冬学,21 689人参加学习”“1944年时共创办3 470所冬学,50 000多人参加学习”“1939年底,晋察冀边区有冬学5 379处,学习人数达到390 495人”“1941年2月,山东泰山区有冬学1 879 处,学员达82 139人”[2]。可以说这一时期农民文化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1.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领导乡村文化建设探索

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之中,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布局中,乡村文化思想也产生了巨大变革。在这一时期的乡村文化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关于开展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决策文件,通过“坚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来构建符合这一时期发展要求的乡村文化内容。而在实践层面,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工作,在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顶层设计的同时,发展建设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例如文化站、图书室等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发展,农民文化素质得到普遍提高,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相关制度建设日渐完善,乡村文化产品和文化创作更加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素质得到保障。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乡村文化建设实践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文化发展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发展的时代需求,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思想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指示精神为行动指南,以中华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内容为重要借鉴,准确把握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定位、原则及目标,坚持以农为本、服务大局、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将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作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取得了丰硕成果。乡村文明程度得到大幅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进步,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文化惠民工程成效显著、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城乡;乡村文化产业得到繁荣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蓬勃发展。丰硕的乡村文化建设成果,都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村文化建设已经进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新历史阶段。

2 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2.1 坚持方向明确的乡村文化建设思想引领

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取得丰硕成果,离不开正确思想方向的引领。在百年间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主席以马克思主义东方农民理论为基础,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准确把握发展实际,开展广泛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仍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明确提出要通过解放思想解决农村问题,通过实事求是的态度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破旧立新;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仍然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跟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3]。

2.2 坚持听党指挥的乡村文化建设组织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绝对不能有丝毫动摇。”而今天建设和发展乡村文化,实现三位一体的文化建设机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同样离不开党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毛泽东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应该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并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引领下,为当今中国的文化发展指明方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样指出,“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并始终坚持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力度[4]。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进一步加强了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领导力度,除通过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进一步肯定党的领导对于稳固乡村执政根基、引领乡村文化建设稳步发展的重要作用之外,还通过健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和党内法规等举措展现了党对于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决心和态度。

2.3 坚持改革创新的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理念

乡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这一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离不开党百年间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理论和工作实践的改革和创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理论制度改革创新的国家,在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党也始终秉持这一原则。抗战时期党创新文化宣传方式通过在乡村组建文化社团开展各类文化服务活动,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同时广泛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提高广大民众支持革命、参加革命的热情;在改革开放时期,党创造性地开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加强乡村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下乡等措施为有力抓手,培育和造就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环境和人才基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以公民道德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这一创新工程的实施,为文明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2.4 坚持以人为本的乡村文化建设价值取向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将人民立场确立为治国理政的根本价值准则,“顺民意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党在百年乡村文化建设历程中也始终将农民视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始终坚持文化建设依靠人民、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以农民利益为导向,旨在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抗战时期党将新文化发展确定为大众化方向的同时,明确了文化建设是“为了谁、依靠谁”等重要内容,将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展现出来。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将“人的建设”视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扫盲工作,出版发行大量面向乡村的图书、报刊、普及广播等方式让广大农民成为文化建设最大的受益者;改革开放后,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在改革中坚持从农民利益出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而在今天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党仍然将维护农民利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

3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展望

3.1 以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引领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

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支柱,是价值观念构成的基础要素。而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它从各个角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以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度特色。党在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中仍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引,确保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精神力量。当前国际文化发展形势复杂多变,多元文化冲击碰撞,更加需要进一步坚定主流意识形态在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结合乡村建设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方式进一步实现理论创新,真正做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优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在逻辑;用人民立场塑造和解读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用贴近乡村发展实际的内容引导群众,用贴近群众生活的内容宣传群众,用贴近生产需求的内容服务群众,从而使农民进一步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6]。

3.2 以城乡融合发展促进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十分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及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7]。但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人口文化普及文化涵养有待提升、城乡文化主体流失等现象仍然制约了乡村文化的发展。因此,在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大乡村文化供给总量,通过文化惠民工程的深入实施扩大文化覆盖面,提升重点地区文化帮扶力度;进一步加强城乡间文化交流的频率,通过文化的交流互动使乡村向城市借鉴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和创新的发展内容;进一步加强城乡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城乡人才共育共享,通过培养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发挥乡贤引领作用、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参与乡村文化组织开展等方式为乡村文化建设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进一步完成好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目标,通过一体建设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提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一体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3.3 以文明乡风培育推动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

文明乡风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果之一,同时也是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规范农民行为习惯、克服传统乡村文化消极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发挥政府在文明乡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引领乡村文化发展、利用各种渠道推动文明乡风传播、制定乡村民约乡俗规范乡村社会风气等方式,引导乡村形成文明、先进的社会风尚。其次,充分认识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深化对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再认识,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助推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文化内容。此外,通过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提升农民文化水平,增强文明乡风建设主体意识。

3.4 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动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强调,“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新时期推进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而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大公共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力度、推进传统乡村文化同现代文化融合发展、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培育好家风、好民风等工作的实施,在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带动和提升新时期乡村文化建设水平。

猜你喜欢
农民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