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因缘
——基于若干案例的解析

2022-03-23 03:05:44胡俊红戎可
湖南包装 2022年1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陶瓷景观

胡俊红 戎可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7)

在人类不断改善自己宜居环境的同时,景观设计作为一种风景或园林的规划设计,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或重视。现代景观空间不仅要满足人们功能上的需求,而且比较注重空间的文化性和艺术品位。在景观设计中,选择的材料有许多,其中陶瓷以其特有的个性与优势现如今已成为景观设计中炙手可热的选择。从景观实用性来看,陶瓷不易腐蚀、坚固耐用,能满足人们的实用要求。从景观艺术性来看,陶瓷外观细腻光滑,具有玉石般的温润与色泽;陶瓷造型多样,易于加工成型,形态可塑性强,圆润秀美;陶瓷色彩丰富,图案美观,装饰性强。从景观文化性来看,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具有清新淡雅之格,体现一种追求中庸之道、中和之美的审美哲学与文化心理。

1 景观设计之缘

胡俊红于2007年通过“文化悟道、以道释器”的阐释方法,首次提出“设计因缘论”的设计方法论,并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中阐释了中国古代家具的“因缘”之道。同时于2019年撰写了著作《设计之缘:设计因缘论建构研究》(该书获株洲市社科成果一等奖),进一步完善了设计因缘论的理论体系,对古代器物或现代产品的形制与成因、用材与工艺、风格与装饰、设计观与价值观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释与探讨,全面论述了设计赖以形成的因缘条件与关系。他在研究中认为“设计是一种求‘因’构‘缘’的过程,求‘因’是去掉主观成见,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去认识与创造事物,构‘缘’即强调设计是一种‘缘’创性的活动,设计物缘‘求新’的创造过程是人缘、生缘、时缘、形缘、和缘的建构过程(图1),应该考虑到与人宜、与生融、与时进、与形合的和谐共生。[1:18]”现如今,“设计的因缘论”——作为一种设计方法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环境设计、包装设计等诸多设计领域,为设计实践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图1 设计因缘图(图片来源:胡俊红绘制)

在景观设计中,陶瓷的应用是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从设计因缘的视角看,应该从人、物、生、时、形、和等角度切入,做到以人定需、以物定景、以生定善、以时定格、以形定美、以和定景,系统考虑,综合设计,充分挖掘陶瓷产品的优势与个性,打造独具文化品牌特质的特色景观。

2 陶瓷在景观设计中应用的因缘之道

2.1 人缘定需

图3 意大利CCCWall陶瓷云实景图

图5 邢窑博物馆入口台阶视角实景图

环境造化人,环境也感染人。人是设计的起点与终点。在景观设计中,陶瓷的应用首先要考虑人的需要。设计是需要的艺术。要规划好一个陶瓷景观,必须仔细分析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2.1.1实用之需 人类的一切设计活动源于“用”,“实用”是设计存在的基本之道。景观设计中,必须挖掘陶瓷的实用功能,以实现景观赖以存在的物质要求。陶瓷作品在景观中不仅凝聚了设计师主观的情感和审美,而且还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为他人、社会、市场服务为目的的创造性活动。

2010年,意大利公司Casalgrande Padana为了庆祝公司成立50周年,与隈研吾合作设计了“Casalgrande陶瓷云”(图2、3)。该装置运用陶瓷作为结构材料,通过特殊的涂饰将之转化成一种极具质感和令人难忘的三维空间光影效果。整个装置不仅外形炫丽美观,而且具有有效划分三维空间的实际功效。

图2 意大利CCCWall陶瓷云立面图

2.1.2 审美之察 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马克思)。“设计应创造美,必然需要创新美的形式去实现其功能性。[1:49]”在景观设计中,必须充分展示陶瓷的审美功能以满足人们潜在的求美心理个性。

邢窑白瓷对后代彩绘瓷器影响深远,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随着2012年邢窑遗址得到确认,建造展示邢瓷文化的博物馆成为地方政府必然的选择。邢窑博物馆的造型以邢白瓷瓷器造型(图4、5)为灵感进行设计,引入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概念,利用至简的圆形和方形图案,将场地进行区域划分。白瓷胎色洁白如雪,釉质莹润,素雅的白瓷造型展现给人以浑然天成之美,彰显了陶瓷的美学价值。

图4 邢窑博物馆平面图(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2.1.3 象征之求 陶瓷是时代的产物,任何陶瓷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与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逐步发展为人们精神和心理需求提供关照,景观设计要凸显陶瓷的象征功能以迎合人们需求的精神满足,充分体现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象征意义。

每年11月11日是英国的战争纪念日,伦敦塔外设计有血色海洋陶瓷装置(图6),干涸的护城河外放置的陶瓷罂粟花象征着牺牲和贡献,有超过8 000名志愿者将深红色的陶瓷罂粟一朵一朵地布置在场地中,每一朵花都代表在战争中牺牲的英勇的联邦士兵。陶瓷因其釉质光滑、透光性好的特点被赋予该景观中的象征意义,该装置艺术的设计师旨在通过强力刺激的视觉效果唤醒人们对于战争纪念日的重视和尊重。

图6 伦敦塔外的血色海洋陶瓷装置艺术

2.2 物缘定景

任何一个景观的构成离不开形形色色的景观元素构成,离不开景观“物”的创造。陶瓷作为景观设计中一种特定的“物”,作为一种介质,陶瓷肩负着造景、兴景和融景的功能。

2.2.1 造景之实 陶瓷是造景之物,可以为人们带来一个可供停留、欣赏景观并产生互动的落脚点。同时,景观场景中的陶瓷可以作为独立景观装置,营造一个物理或虚拟意义上的新景观,引发人与自然景观新的景观体验。

波兰设计师事务所Diploo Studio设计的“唱歌的精灵”景观装置(图7),由3个白色陶瓷花瓶组成,单个表面富有光泽且体量和形状不等,表情憨态可掬充满童趣,放置在森林景观中与周边植物完美融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设计师同时利用这个独特的景观装置为迷路的游客提供指引,为疲惫的游客带来欢乐,避免景观场景单调,增添场景趣味性。

图7 波兰设计事务所Diploo Studio设计“唱歌的精灵”景观装置(图片来源:景观中国)

2.2.2 兴景之观 陶瓷在景观中的功用不仅是景观实用功能的实现,而且可以更多地为环境起到添色加彩的效果。不论是大小不一的陶瓷地面铺装,还是绚丽多彩的陶瓷艺术装置,兼具兴景之道。每当阳光灿烂的日子,陶瓷肌理和色彩营造的装饰图样熠熠生辉;夜晚降临之时,陶瓷经过人工照明的烘托姹紫嫣红。

图12 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湖南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建筑(图8)是由Archea associati阿克雅事务所设计建造而成。因陶瓷制造业在醴陵具有重要地位,陶瓷材料因此成为方案的灵感来源。陶瓷作为装饰材料附着于建筑表面,在白昼和夜晚时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色彩丰富,引人入胜。

图8 湖南醴陵世界陶瓷艺术城(图片来源:景观中国)

2.2.3 融景之韵 陶瓷作为一种景观元素,可以作为连接建筑和自然景观的纽带,来维持空间的整体感,重塑繁华深处的一丝纯净,起到烘托场景静谧闲适的氛围,给人以如诗如画之景韵。景观环境中的陶瓷运用,在保持秩序感的同时不乏艺术情怀,与绿植、木材、石材等相融相和,使场景层次更为丰富,共造景观之韵。

2013年,锦州市政府为了举办锦州世界园艺博览会,不惜填海打造了大型的公共公园,其中一部分包含了陶瓷博物馆和马赛克公园。该项目融入了东西方的陶瓷裂纹艺术(图9),使用当地不同色彩的陶瓷碎片拼成马赛克般的地面与墙面,这些不同色片又与场地中的色块种植形成一个整体。色彩缤纷的设计将“硬质”与“软质”景观融合,共同打造一个层次丰富的艺术雕塑场景。

图9 锦州世界园艺博览会局部(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2.3 生缘定善

景观设计不仅是创造美景,同时必须营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工环境,体现一种“善”。“设计的‘善’不仅考虑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善’,而且应考虑人与自然的‘善’,设计生态的‘善’应是最大的‘善’”[1:159-160]。在景观设计中,陶瓷的应用要挖掘陶瓷本身材质的自然之态、原生之性和环境之续,才能充分展现生态之“善”。

2.3.1 自然之态 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其善意体现为一种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景观设计中,“天人合一”体现一种人与自然共生互利的关系,强调道法自然。我国的自然山水景观无不以再现自然丘壑为主要意趣,因而叠山理水便成了景观设计的关键环节。陶瓷在景观中的应用要遵循自然取材之道,凸显自然色泽之美,呈现自然机理之纹,宛如《园冶》中所指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如图10所示园林中的古陶器景观雕塑,在器物造型上选取传统风格的古陶器,色泽和颜色上则倾向于借鉴原本的陶土,展示出陶土天然的色泽和质感纹路,极具自然亲切之感。并且它作为一处单独的景观小品,将视觉功能与艺术审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与周边植物景观相辅相成、相映成趣。

图10 园林中的古陶器景观雕塑(图片来源:红动中国)

2.3.2 原生之性“设计是通过文化对自然物的改组与重组。[2]”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地域环境影响下的文化差异性和地域特色。陶瓷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应是针对特定地域文化提取造型灵感,以此寻找原生之精髓和本质,将陶瓷注入地域文化语意,使之成为文化的符号与载体,彰显其文化内涵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图11、12)选用“中国白”的陶瓷色彩,结合福州市市花茉莉花的形态进行建造。“中国白”(China white)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美誉,而明代瓷雕艺术大师何朝宗所创作的宗教雕塑因其静美柔曼的风韵和传神逼真的形象,将这门东方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时过境迁,尽管“中国白”仍旧被世人称道,但将之运用到总面积为153 000平方米的建筑群上却是史无前例的创造。此建筑景观对加强福州市的文化形象并促进马尾新城的发展具有巨大作用。

图11 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立面图(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2.3.3 环境之续 景观设计的“善”应该考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设计思想引导下展开设计。在陶瓷的景观应用方面,要均衡考虑经济、环境、道德和社会问题,合理引导和满足景观功能,构建一个可持续解决的创新方案。

像废旧陶瓷在景观中的“再利用”,一方面能将历史文明的积淀融入景观中,赋予景观环境以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古为今用、废为优用,依托历史沉淀和传统文化,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审美趋势下求创新,必然衍生崭新的景观设计形态,如图13所示。废旧陶瓷产品在景观中的“再利用”,既符合当下的审美趋势,焕发崭新的设计形态,同时又是将历史文明的积淀融入景观中,赋予景观环境以文化内涵。

图13 废旧陶瓷制作的道路透水砖(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2.4 时缘定格

不同时期设计赖已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形态各有千秋,造成不同时期的设计风格与时尚。景观设计中,陶瓷的设计应用要继承传统,以文化为根基,扬传统精华之芒;要与时俱进,在传统与现代中探索彼此脉络,寻求动态发展,融生永恒期盼,以求时缘之变;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革故鼎新,熠耀未来。

2.4.1 传统之源 传统陶瓷散发着古朴自然的东方风韵和文化底蕴,并且与我国的民俗文化密切相关。许多陶瓷产品内容可谓博大精深,结合祥禽瑞兽、圣贤高士等图案与纹饰表达幸福、长寿、快乐、和平、顺利等吉祥寓意、精神寄托或宗教信仰。文化内涵与设计表达相统一,为环境营造出一种知性的景观体验,设计元素看似不经意地散落在景观节点,实则是由一种诗意将其串联起来。通过增强文化张力,层层递进,挖掘景观文化魅力。

青花瓷历史悠久,为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始创于唐代,成熟于元代,鼎盛于明清,不论是从用料或是制作工艺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且每个朝代的青花瓷又有它们各自的特点。青花是最具我国民族特色的图样纹饰,白色的胚体上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雕塑景观倩丽秀美、明净素雅。如图14所示的陶瓷景观,其不仅蕴含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丰富了陶瓷艺术的实践方式与景观环境的艺术手法。

图14 景鹰高速陶瓷景观《青花镂空八角瓷盘》

2.4.2 现代之新 现代陶瓷在生产设计上应不拘泥于传统结构工艺的束缚,与时俱进,鼓励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手段与工艺技术,赋予其新的品质与表象,以其独特的造型与形式为城市添姿加彩。现代陶瓷在景观中应用方式的更迭换代正是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有机融糅,不仅要注重景观中陶瓷的功用和美观,而且要重视环保性,挖掘陶瓷在新时代下的再生价值与独特魅力。

伦敦皇家学院伯灵顿花园“陶瓷山丘”景观设计(图15)创新了陶瓷在景观领域的运用形式,使用陶瓷创建出一个巨大的表面结构,在景观公共空间上具有重大的突破。设计师使用传统伊斯兰风格的几何图形,沿用传统颜色和风格,以三角的样式延伸出三维立体结构的景观构筑物,几何特征形成强烈的序列性和视觉延伸感,形成感官错觉和视觉冲击,更好地使公众参与进来,进行交流互动。

图15 伦敦皇家学院伯灵顿花园“陶瓷山丘”景观设计

2.4.3 未来之光 未来设计将给人类带来新观念、新生活、新感受,形形色色的、创新的、智能的日用陶瓷或艺术陶瓷将给人类带来新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景观设计的陶瓷应用,将通过层出不穷的高水准、高附加值和高度人性化的设计创新,不断传播陶瓷文化,拓展永续设计之路。

陶瓷景观装置在未来设计的应用中更多地是描绘一个从真实到超现实无缝过渡的虚构阶段,传递一种不可言喻的关联性,将观众带入奇妙的文化体验空间,吸引观众去想象一个故事,在引发人们思考的同时探索未来艺术体验的新境界。图16所示的艺术展馆景观中传达出一种不可改变的元素秩序和元素平衡感,将参观者带入到一个乌托邦式的空间,带领人们去探索超现实的无形空间,拥抱大自然的亲和力。

图16 南美洲玛雅丛林中的艺术展馆陶瓷雕塑装置

2.5 形缘定美

“任何材料都有天性,设计者要不断地通过实践去发现这些天性,发掘出它们的潜在能力,并使它们以应有的形式开花结果”[3]。在陶瓷景观设计中,必须充分发挥陶瓷材料本身的物性,从材料、结构、工艺和技术等方面寻求其形式上的艺术个性和美学特征,更深层次地展现陶瓷的材质美、结构美、工艺美和技术美。

2.5.1 材质之美 景观设计中应用的陶瓷制品主要有彩釉砖、无釉砖、麻面砖、劈离砖、渗花砖、玻花砖、陶瓷锦砖、陶瓷壁画以及琉璃制品等。材料不仅是设计造型的基础,而且又是器物艺术审美的表现载体[1:237]。对于设计来说,所有的材料都因其独特的原始属性为设计结果带来美感和亮点。陶瓷属于中国的传统材料,尽管在不同的设计表现中有所差异,但仍然很容易让观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视觉上传递给观者质朴、自然的感受。

图20 冀州窑主入口地块公共景观细节(图片来源:木藕设计网)

镇江的观澜公馆(图17)突破常规设计思路,替代风格化的思维定型,提取几十种东西方经典元素,结合当代审美将其重组、糅合,创新演绎成新的艺术作品。公馆的景墙共设202块砖体,其中48块为陶瓷琉璃砖,15块为镌刻金属砖。利用绘画艺术,借助现代景观手法,使用充满东西气韵的配色和材质,整体设计规整有序、情趣盎然。

图17 镇江观澜公馆内部景墙(图片来源:木藕设计网)

2.5.2 结构之美 结构是设计师表达意图和传递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作为结构部件的特种陶瓷,由单一或复合的氧化物或非氧化物组成,具有耐高温、高强度、超硬度、耐磨损、抗腐蚀等机械力学性能的主要特征。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万事万物的结构都是有渊源故事的联结方式。结构的选取往往需要设计师摆脱固有思维,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好的结构可以使景观构成物的内容和形式相统一,更好地传递设计的美学价值,表达物体形式之美。

位于比利时Borgloon中央墓地的雕塑纪念艺术品“Memento”(图18)静立在景观坡地之上,期待与人们邂逅。该景观有着白色光滑的外壁和马赛克般的陶瓷内壁。狭窄的入口里面是一个圆形的小尺度空间,这里与外界和天空有着微妙的联系,给予到访者不同往常的感悟。光影在装置表面流动,也使得凸起的内壁瓷砖块形成不同的肌理感和简洁结构之美。

图18 比利时雕塑纪念艺术品(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2.5.3 工艺之美 艺术创作是具有哲学高度的文化创作活动,而不仅是简单的手工艺操作技巧,是技术的高级形态,是在反复雕琢与钻研之后形成的熟能生巧。艺术品工艺美的创造是工匠长期打磨的过程,是在继承和发展的动态平衡中不断前进的探索行为。陶瓷的烧制工艺繁复,从最初的胚料选择、制模成型到干燥施釉,最终装烧,这都需要设计师具有工匠精神,耐心专注、心无旁骛地发挥灵性与创造力来完善工艺,让作品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和个人魅力。

冀州窑主入口地块公共景观艺术项目位于江西省永和古镇入口,毗邻吉州窑国家遗址考古公园(图19、20),作为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主入口门户空间,项目以期打造集游览、娱乐、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休闲广场,其中入口处火塔呈四方形状,共七层,塔高18.85米。火塔以红色陶砖材料层叠,四面镂空插入亚克力板雕刻的上千个吉字,寓意千年吉州窑火。吉字为当时普通的窑工所书写,由考古挖掘出来的陶片拓印而来。它别出心裁的工艺传递了设计者生动向上的艺术祈求与祈福纳吉的美好愿望。

图19 冀州窑主入口地块公共景观(图片来源:木藕设计网)

2.5.4 技术之美 技术的选择对设计尤为重要。荷兰学者埃吉伯特·舒尔曼曾把技术定义为“人们借助工具,为人类目的,给自然赋予形式的活动”[4]。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先进陶瓷已逐步成为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先进陶瓷技术飞速发展,应用领域的拓宽及市场稳定增长的发展趋势明显。因此,陶瓷在未来景观设计中应更多地考虑技术层面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在形式和功能上丰富陶瓷材料的应用方式,结合最新的技术手段去完善陶瓷景观的最终呈现效果。

图21、22所示的这座9米高20吨重的装置配有32个加农炮,据称是世界上最大的陶瓷雕塑,可以燃烧带有“自然世界香味”的蒸气环。此雕塑的形体灵感来源于世界上最小的生物蓝藻的形态,它模拟了生物的呼吸形态,展现了人类的呼吸、微生物生命和久远的时光的无形存在。此装置在工艺和技术上的设计概念都十分超前,设计者将此公共艺术装置作为一个单独的超现实空间数据,通过技术手段对无形的抽象理念进行艺术可视化表达,与参观者进行即时的信息交流。

图21 伦敦“蓝色世界”陶瓷雕塑装置(图片来源:景观中国)

2.6 和缘定境

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陶瓷在景观中的应用也是科学的系统规划工作。“世界万物非独善其身就可存诸于世,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都需和谐共处、包容共生”[1:275]。景观设计也是一种和缘的构建过程,陶瓷的应用也体现中国人“以和为贵,以和为美”的向往与追求。

2.6.1 中和之道 在景观设计中,要坚持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在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不忘初心,坚守中华民族的文明珍宝和东方神韵,应从中国传统“中和”思想中去挖掘景观造物中的思想精髓,从“中”求“和”,追求景观中陶瓷的造型与装饰、材质与结构、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创造独具中国特色的景观陶瓷应用形式。

青岛万达维多利亚湾西峰大桥的概念是张开翅膀的凤凰(图23),这是象征着和平与和谐的吉祥之鸟。其中柱墩的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在古人看来,云是吉祥和晋升的象征。流线型的桥墩寓意凤凰下的云朵,安东尼·高迪的陶瓷马赛克艺术不仅丰富了桥下的空间特征,而且还与沿海文化相呼应。因此这个典型案例体现了设计师利用西方的陶瓷艺术手法来表现东方的文化底蕴,包容共生,和谐共存。

图22 伦敦“蓝色世界”陶瓷雕塑装置细节图

图23 西峰大桥桥墩图(图片来源:木藕设计网)

2.6.2 和谐之境“‘和’的美学意味是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也是朦胧美的理想”[5]。在景观设计中,陶瓷应用的最佳设计方案来自对各种关系与问题的整体把握与和谐设计。设计者应该从人、陶瓷、环境和社会等角度去综合考虑,宏观上关注各种陶瓷造型和装饰要素的差异统一,微观上关注点、线、面、体、色彩、材质等形式符号的多样协调,形成一种综合整体思维模式去解决景观设计中的问题[6]。

在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时,米兰市政府对当地著名的彩虹塔进行了修复性改造设计(图24)。建筑摇身一变成为了米兰这座多彩而有创造力的城市景观。这座极富未来感的高大建筑物重新定义了该区域的风格,在陶瓷造型和装饰功能上达到了统一,并在符号和色彩上也融为一体,将艺术与建筑通过色彩连为一体,形成“瓷制彩色图腾”,突显意大利闻名世界的陶瓷工艺文化。该建筑的和谐之美仿佛在尝试唤起人类对科技与自然、创新与传统之间平衡的反思,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渴望。

图24 意大利彩虹塔(图片来源:谷德设计网)

3 结论

陶瓷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陶瓷简洁、高雅、沉稳的特点使景观设计更具有层次感和秩序感。同时,陶瓷作为一种中华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力,它与山川河流一起抚慰人的心灵,让人领悟纷繁复杂的世界背后其实是一些以简驭繁的基本状态。因此,陶瓷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存在和发展必然有其设计之缘。将其运用于景观规划设计中,人缘上应强调“人缘定需”,即在充分满足受众的物质与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创造美的形式并实现其功能性,还可以利用陶瓷坚固耐用的象征功能去凸显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物缘上应强调“物缘创新”,即使其成为连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纽带,让受众在感知体验模式与氛围上有所突破,通过激发人们对于陶瓷景观独立探索和解读的能力,观察其外在色泽质感及内在寓意,从而获得审美体验;生缘上应强调“生缘定善”,即挖掘景观中的陶瓷元素与可再生资源的结合利用方式,打造韧性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时缘上应强调“时缘定格”,即陶瓷景观应适应时代要求而不断创新进取,形成可循环往复发展的时代缘;形缘上应强调“形缘求美”,即陶瓷景观通过其独特的烧制工艺,展示结构美、工艺美与技术美,并结合高新技术去完善其最终的呈现效果;和缘上应强调“和缘定境”,即在系统设计思想引领下,追求陶瓷景观的造型装饰、材质结构、功能形式的和谐统一,营造清新别致、简雅素美的氛围,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互享共生。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陶瓷景观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文化纵横(2022年3期)2022-09-07 11:43:18
景观别墅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火山塑造景观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22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学与玩(2018年5期)2019-01-21 02:13:04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8年1期)2018-03-15 07:56:33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 06:58:06
陶瓷艺术作品
景德镇陶瓷(2017年2期)2017-05-26 17:23:31
春天景观
中国摄影家(2014年6期)2014-04-29 14: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