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成 李海峰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14)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包括思想、文字和语言,以及之后的六艺,衍生出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在民俗方面,主要以传统节日的形式体现出来,岁时节日是民俗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称谓。当代中国在应对全球文化竞争的新态势,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转化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岁时节日都有相应的视觉符号来呈现,岁时节日活动中所有的物象符号都是其视觉符号的广义内容,如仪式、舞蹈、器物、语言、服饰、游乐等。传统既在现实生活中,又与过去的文化记忆关联[2]。将探讨岁时节日之视觉符号当代性转化的多维路径,使其更广泛应用于现代设计之中,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得以呈现,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与此同时,丰富岁时节日视觉符号的形式和内涵,促进其与时俱进、创造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人云:“水有源,故其流不尽;木有根,故其生不穷。”传统文化资源就是国家和民族的“源”和“根”[3]。现代设计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源源不断地吸取营养,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在世界上呈现更丰富的中国元素,才能真正地走在世界现代设计的前沿,岁时节日是祖先在长期社会活动过程中,为适应生活、生产各种需要而创造、发展和传承下来的,在历史长河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是,这种历经岁月沉淀的节日文化在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融合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要使传统的岁时节日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完成岁时节日之视觉符号的当代性转化,厘清其当代性转化的路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岁时节日文化的民俗特点、岁时节日视觉符号的属性以及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与产品的有效结合等方面入手,阐述岁时节日文化之视觉符号当代性转化的多维路径。
岁时节日文化具有如图1所示的几点比较恒定的民俗特点。
图1 岁时节日文化的主要民俗特点示意图
中国岁时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节日日期与农业生产、生活规律息息相关。依据四季和农作物的耕种、收割时节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具有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比如二月惊蛰节,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说的就是农民要开始在地里辛苦劳作了。四月谷雨天气回暖,降水量增多,利于植物生长,农谚“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六月六看谷秀,包含了农民期盼庄稼丰收的心理。十一月“冬至大如年”,所谓“冬雪是麦被”,大雪寒冷天气可冻杀害虫,预示来年农事可丰收。这些传统节日与耕种、庆祝丰收有着密切的关联性,通过提炼这些节日的可视化符号,用现代设计语言,在尊重传统节日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进行更明确简洁的设计优化,突出其农业文明的特点,升级节日形象,方便识别与传播。比如日本的丰收祭,俄罗斯的农田日和以色列的住棚节等,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既体现了非常鲜明的农业文明的特点,又极具识别性和氛围感。
中国是一个信仰人伦和亲情的国家,信仰是民俗文化中最具有统领功能的核心要素[4]。在很多重要节日中,人们都要祭拜先祖,来表达对先祖的怀念以及祈祷在先祖的护佑下人畜兴旺。春节供奉祖宗,清明节扫墓,对待逝者“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之礼节在节日祭祖中得到了体现。元宵节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从唐代起,元宵张灯成为了法定之事,封建统治者对节日风俗的倡导,把风俗上升为礼俗,以礼仪教化百姓。岁时节日视觉符号当代性转化可挖掘重人伦、重亲情、重礼仪、重和谐的精神内涵,更好地体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伦理和礼俗,表达出浓厚的人情味。
岁时节日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中国岁时节日根植于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中,民间流传下来的许多节日历史久远,至今仍代代相传,这是节日传承性的重要体现。不过,民俗文化很难停滞在某一时空而不受外界干扰[5],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风俗也会不断有所变化,当前,很多传统节日集信仰、经济、社交和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体现了岁时节日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的变异特性。当今岁时节日视觉符号除了表达信仰和愿望之外,同时兼具了促进经济发展,满足更广泛的社交和娱乐等功能,岁时节日不只是局限于本民族的节日文化,圣诞节、感恩节等已然是一个全球性的节日文化。因此,应该站在全球性的视角搭建沟通的桥梁,用世界各国人民都能懂的视觉语言完成岁时节日符号的当代性转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独特历史和文化的产物[6],各民族在地域、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通常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土家族的七月会、彝族的火把节等,这些节日都有与本民族休戚相关的特殊意义和习俗。伴随着人口流动,社会融合加强,传统节日活动将“民族性”与“区域性”有机结合,成为当代传统节日发展的潮流[2]。汉族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其他民族地区也非常流行,这种跨民族、跨地区的特征,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标志和精神纽带,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集体还是个体都能够在节日中找到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7],身居异国他乡的唐人街华侨也始终保持着过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这给他们带来了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岁时节日也慢慢地表现出来更多的共性元素,在岁时节日视觉符号的当代性转化过程中,要结合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挖掘其代表性元素和精神内涵,避免出现类似全国各地的旅游纪念品都一个模样的尴尬境地。
通过剖析岁时节日之视觉符号的特点,了解现代设计起源的历史脉络和原型,找到岁时节日之视觉符号当代性转化的路径,才能让其与现代设计做到真正融合。
岁时节日通常为人们的生存、安宁和健康祈福,所以其视觉符号往往具有某种特殊的寓意,比如“鱼”的视觉符号,“鱼”与“余”同音,可引申为“富裕”“结余”,寓意年年有余,生活富足美好。瓶子纹样,“瓶”与“平”同音,有平安的寓意,花瓶寓意平安、如意、安康。在这些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发展出“早生贵子”“年年有余”“平安如意”“五福捧寿”等寓意非常深刻的传统视觉符号,而这种传统的视觉符号具有“不可拆分”的属性,倘若拆分重组必然会伤害到其本身的寓意。而现代设计的构成理论,起源于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和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1919年创办的包豪斯学院是现代设计的发源地,构成理论是其基础课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构成课程引入到中国的设计教学中,对开拓和提高我国的艺术设计理论和设计思维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标志着中国步入了现代设计时代,与国际现代设计正式接轨。现代设计最基本的造型元素是点、线、面,其本身不具有意义,只具有中心、聚集、上升、平稳、阻隔等视觉心理经验,作为现代设计最基本造型元素的点、线、面,可以设计出无限可能的形态(图2),因为不需要保留其本来的含义,可以通过重新组合衍生出新的含义。而岁时节日的视觉符号,更像是几个模块的组合,变化的可能性更少一些,也不能拆成最基本的造型元素,若还原成最基本的造型元素重新组合成其他的造型形态,其本身的寓意就逐渐消失了(图3),而保留其本身的寓意,是完成民族符号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最基本的条件,这是岁时节日的视觉符号在现代设计中运用最难解决的矛盾和冲突,也极大限制了这种传统的视觉符号在现代设计中更加广泛的运用。不过,结合现代设计构成理论对传统视觉符号进行提取和再设计,仍然是找到解决这个矛盾最合适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把岁时节日之视觉符号完美地运用到现代设计更广阔的领域之中。
图2 现代设计造型元素“可拆分”属性示意图
图3 传统符号造型元素“不可拆分”属性示意图
岁时节日的视觉符号除了创造美,同时也是为了表达某种观念,古时候的图腾符号、图腾仪式、图腾色彩等均是表达对某种神的崇拜,寄托祈福求吉[8]。在当代性转化过程中,要真正了解这些视觉符号的寓意,对其内涵和精神加以提炼,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参照,挖掘与当今时代精神相契合的部分进行当代性转化。
审美具有直觉性、情感性、愉悦性的特点,不同时代、背景、种族和认知都会对审美产生重要的影响。岁时节日文化之视觉符号是在时间长河中缓慢演绎的结果,其形式和内容相对比较稳定,其审美性往往滞后于当代大众的普遍性审美,将其进行当代性转化并应用于现代设计中必须与当代审美相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当前文化的交流,已经不可能脱离数字技术、数字经济而存在。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是数字时代中国建立文化产业强国的必经之路[9]。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的实现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在数字时代只有将这种创造力与科技融合才具有可持续的强劲推动力[10]。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图片、视频等收集、转化、保护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虚拟现实、三维全景、AR等技术手段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沉浸式互动体验。信息化发展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让我们能更好更方便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岁时节日文化也灿若星河,在岁时节日视觉符号之当代性转化过程中,不仅要深入挖掘其独特的精神内涵,还要关注转化后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问题,与现代产品更广泛的结合是岁时节日文化视觉符号完成当代性转化的有效途径[11]。比如,故宫博物院将传统文化视觉符号进行当代性转化,与现代产品设计巧妙地融合,研发出上万种既体现历史性、知识性,又兼具艺术性、趣味性的文创产品,既传承和宣扬了故宫传统文化,又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开拓出文化创意产业新路子,这为岁时节日文化之视觉符号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对岁时节日文化的民俗特点,岁时节日视觉符号与现代设计造型元素的分析对比,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与现代产品有效结合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了岁时节日文化之视觉符号当代性转化的多维路径。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拥有5 000年灿烂的华夏文明,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岁时节日丰富多彩,其视觉符号精彩纷呈,在当前倡导保护、发展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大旗下,要求岁时节日之视觉符号的当代性转化不只是保护和传承,更是创新和发展,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精神生活,服务于文化的传播,同时增强民族自信和民族团结。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完成岁时节日文化之视觉符号的当代性转化,使其更广泛地运用到现代设计之中,必将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