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霜 崔鑫龙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黑格尔将服装比作“贴身的建筑”,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建筑符号也在服装设计运用中留下了清晰痕迹,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建筑与服装具有共通的设计原则与审美形式。服装设计想要寻求开放性与跨越性的突破创新,应创造性地采用“非本体造型语言”打破服装设计惯有的思维,从同为“人体皮肤”的建筑中寻找共性语言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单从建筑与服装的术语称谓中就能找到共性,如建筑中的门、窗、梁、柱的位置恰与服装的门襟、肩垫、帽檐、裙撑等部位相对应。若将建筑的形态符号、色彩符号、构造符号在服装设计中进行解析重组,使建筑符号以服饰为载体进行有机融合,这样的服装必然具有别样的形式和审美情趣。故而在服装设计领域有“建筑风”的呈现,其构思与风格都能找到类似的建筑物。
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外形特征,所形成的风格与当时期的经济文化和设计审美息息相关,其建筑符号成为历代服装设计师的灵感来源,由此带来的服装风格也具备明确辨识性。
古希腊建筑以“多立克”“爱奧尼”“科林斯”3种柱式风格而闻名。这些柱式不单是构件样式,也形成不同的建筑范式,其特点是以人体为尺度,追求和谐的比例关系。当时的男女服装正是通过对柱式中性别隐喻符号的提取,形成代表“多立克式”的男性服装和代表“爱奥尼式”和“科林斯式”的女性服装(表1)。
表1 建筑与服装的柱式风格共性分析
古希腊服装称“袍衣”,形式简单,穿着方式却极其多变。可划为“披挂型”和“缠绕型”两大基本型,是将未经剪裁的四方布在身上以披挂、缠绕、别饰针、束带等方式进行造型(图1),形成“无形之形”的特殊风貌,表现出古希腊人自由无束的精神[1]。爱奧尼柱式的女装形式精巧细腻柔和,提取以涡卷式曲线为主的外观造型符号,强化悬垂感及自然褶皱,从而衬托出女性的优雅柔和;而多立克柱式服装形式简洁朴素刚强,提取以竖直线条为主的外观造型符号,强调无袖和无侧缝合的质朴,衬托男性的阳刚庄严。
图1 古希腊袍衣穿着示意
哥特式建筑以教堂为代表,采取叙事性的雕塑装饰细节、多彩装饰画及高耸的尖顶以彰显身份与地位,这种哥特式风格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服装风格(表2)。其主要特征为高耸的冠戴、尖头的鞋具、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多采用纵向造型线及褶皱,服饰轮廓及细节采取锐化处理,由此营造出穿者高贵的身份和地位。哥特式风格服装重视外表的浮雕效果和线条[2],服装上的分割线、装饰线多采用纵向垂直线条,且辅以各种令人目不暇接的装饰品,以此光耀上帝。而织物呈现出鲜艳华丽、极富光泽的色调,与建筑中玫瑰花窗所营造的浑厚丰富迷离的奇幻色彩效果类似,烘托当时基督宗教的神秘主义色彩。
表2 建筑与服装的哥特式风格共性分析
巴洛克式建筑摒弃古典风范,注重情感表达,喜好繁复的装饰,追求结构的强烈律动,气势恢宏。巴洛克式服装受其影响,崇尚奢华享乐,追求新奇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巧妙融合,一改“灰暗板直”特点,代之以自然、松垮、高度浮夸和强烈对比,同时在服饰配件上极尽繁缛复杂,是奢侈、繁琐、夸张的代名词[3]。
洛可可式风格是巴洛克风格的延展,其特征为室内装饰华丽精巧、纷繁琐细,应用明快色彩和纤巧装饰,常采用不对称手法,惯用弧线及S线,是服务于宫廷贵族和女性的奢华风格,极具享乐主义色彩。洛可可式服装演变则更加精美华贵,在不对称及曲线折叠手法影响下,袖边大量层数叠加,代表性款式即“荷叶边褶皱袖”,同时大量运用蕾丝花边、自然花卉、蝴蝶结和金穗作细节装饰[4]。极尽装饰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建筑也开启了同时期服装设计的奢华之风(表3),各种珠宝配饰、蕾丝缎带、花纹刺绣等装饰元素不仅在女装中盛行,在男装中也频繁出现,这种夸张有力、极具戏剧化效果的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也为服装设计增添了活力与激情,共同展现那个时代的浪漫主义色彩。
表3 建筑与服装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共性分析
现代主义建筑追求功能强调单纯(即无任何非功能性装饰甚至无装饰),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色彩。强调应用新材料、新结构,以简洁几何造型和横竖向线条塑造三维立体空间,运用“黑白灰”等中性色彩兼非对称性手法彰显都市和现代感。服装设计师对现代主义建筑中的纵横线条、中性色彩及新材料进行转化,再运用面料自身质感结合功能性结构变化创造出前卫、个性的服装。越来越多简洁而具有科技感的服装获得追捧,繁复的装饰和图案逐渐消失[5]。为了体现现代建筑给人实用、结实、美观的感受,去繁就简的现代主义风格服装巧妙地将建筑三维空间造型手法运用到服装廓形中,软硬面料结合配以折线形线条强化服装造型感,在配色上运用低调的无彩色系调和不对称的款式构图,形成与现代建筑遥相呼应的极简风格服装(表4)。
表4 建筑与服装的现代主义风格共性分析
冰冷的建筑与柔美的服装看似毫无关联,但服装造型中的大多装饰元素常脱胎于建筑符号。它们不仅性质相似,构成要素相似,甚至在作用上都是相同的,都是保护人类免受恶劣天气影响的人造物[6]。纵览服装设计历程不难发现,建筑与服装始终保持着共生关系,并保有审美一致性(图2)。建筑美学对服装设计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服装设计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建筑符号用作创作灵感,借助建筑外部硬朗有力的形态符号或是室内独特丰富的装饰符号,衍生出更具价值和趣味的服装款式。
图2 建筑与服装的共性关系图
服装形象主要取决于款式、配色和面料,而建筑形象则主要取决于体型、颜色和材料,由于形象元素高度相似,使得二者在审美过程中也具有相应的审美共性,审美风格上也趋向同化。如图3所示,服装设计往往会将建筑中的体型、颜色和材料进行符号化提取,再转化应用,实现建筑符号在服装上的形象表达[7]。
图3 建筑形象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提取转化
服装对空间具有动态的功能需求,要在不同场合发挥不同用途,更要建立同使用者、配饰物及内外环境的空间关系。建筑同样会根据选址与用途的不同而对空间和构造进行适应性设计,同时还要考虑建筑的多样化使用场景。因此,建筑空间符号的语义常被应用在服装设计中。如图4所示,服装采用建筑空间符号的镂空语义,运用建筑空间的穿插、叠压、反复、平衡、节奏、变化与统一等手法,将其转化为适配于服装整体或局部的裁剪,实现与服装的结合[8],营造出通透、秩序的空间感官刺激。
图4 建筑空间符号在服装设计中的提取转化
服饰是文化的产物,建筑是文明的“服饰”[9]。建筑和服装互为映照,折射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和精神风貌,二者共同记录着时代发展的脚步。现今已步入古典建筑、现代建筑、实验性建筑、超现实建筑等多类型建筑并存的时代。建筑符号的服装化应用,不仅能将建筑文化通过服装媒介实现跨空间传播,同时能借助符号语义的转换传承时代精神和文化,并加快传统文化同现代文化的融合,助推新文化的衍生。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人类社会传播中发挥指代和交流功能。任何设计都是一个复合符号系统,运用相同的美学原理,通过造型、配色、纹理、质感等去表现设计的意志、目的和语言[10]。在建筑与服装的共性关系上研究建筑符号的服装化运用,合理分析所运用的建筑符号背后深层次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使其符合服装自身的特点与功能需求,赋予服装新的视觉效果及创新价值。
建筑符号有单要素的,如点、线、面;也有多要素的,如图案、色彩等。既可以单一元素应用,又可以多元素有机结合[11]。服装图案与建筑装饰的形式美法则本质相同,均属结构技术与造型艺术,都是通过点线面组合、色彩对比变化、空间穿插等方式来引发人的审美认知。因此,对建筑符号系统进行解构、分类和总结,提取建筑整体中的元素、构件或色彩等个体元素为灵感,釆取重构、移植、借鉴、解构、搭配组合等设计手法,将其融入到服装设计的相应部位和要素中,是建筑符号在服装设计转化运用的第一步(表5)。
表5 建筑符号的元素提取及服装化运用
一切的功能、造型、色彩等都需以材料为载体。面料奠定了服装的整体风格、色彩与质感,也直接影响服装的定型、打理及寿命,这些因素将直接作用于服装品质之上。
通过对建筑材料的结构、肌理、质感进行推演,运用单一材质或多维材质拟合建筑材料特征,或直接运用建筑材料特性进行适应性创作,使符号指向性转移到面料再造中,就能呈现出具有建筑感知的服装造型[12]。三宅一生常将建材符号运用于服装设计中,以此探索服装的光影对比,如图5所示的作品,用服装再现了Caixa画廊楼梯,运用银色质感、明亮光泽的面料,并辅以明快干练的廓形,将该建材符号中炫目的高科技语义完美地呈现于服装之上。
图5 服装面料中的建筑材料符号应用
服装款式指服装形态,是用面料和工艺营造出的立体空间,构成服装显性形态。服装款式作为布料的三维造型,对人形体外廓改变较大,能加强体积感与冲击力,直接影响服装的美学评价。建筑常用线条穿插、悬挑、堆压等手法表现形态结构,以此塑造建筑造型特征。如果将建筑形态符号(如几何形状、波浪线型等)直接演变作用于服装廓形创意,拟合建筑空间形态,通过添加褶皱、支撑、堆叠等立体塑型手法将建筑的客观形态与服装主观意蕴相结合,则能创造建筑风格服装独特的个性美[13]。如图6所示的两款服装设计,巧妙地将建筑外形的流线符号转化至服装款式中,以面料圆滑、线条流畅的服装形态演绎工业时代流线型建筑的流动美感。
图6 服装款式中的建筑形态符号应用
色彩是构成服装风格必备的元素之一,不同的色彩在服装设计上可获得不同视觉效果。建筑色彩多以单色为主,采用低饱和度与明度结合搭配,少量间色衬托。建筑的辨识性特征能通过色彩体现,如灰色砖墙、故宫朱砂红城墙、灰黄色夯土墙及高光泽金属,这些都是色彩作为建筑象征性符号而被人感知的表现。建筑蕴含的色彩搭配原则也对服装色彩选择搭配具有启发性,两者互为衔接与借鉴,构成多元色彩体系[14]。如图7所示的杜嘉班纳在2012春夏秀场中的一款服装,将巴黎圣母院的色彩符号通过华美的手工刺绣和镶嵌技艺融入到服装配色中,以斑斓的色彩打造出浪漫的哥特式建筑风情服装。
图7 服装配色中的建筑色彩符号应用
服装关键部位即穿着于人体后起支撑作用的位置,具有塑形作用。将建筑符号应用于服装各部位当中,结合平面和立体裁剪手法,通过堆叠、交错等方式突出细节,可增强服装的构造效果和视觉冲击力。
肩部作为服装最外侧,其宽度将直接作用于上部总宽,最易突出服装的建筑风貌。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建筑符号,如添加垫肩等支撑物增加高度烘托出建筑般的高耸感;或运用褶皱形成转折,营造建筑的硬挺效果;或采用加厚面料提高支撑力,塑造出空间立体轮廓等。不论对肩部造型进行何种设计,对面料薄厚的选择是决定其形态的首要条件。
例如,瓦伦丁·尤达什金时装屋在2014春夏秀场推出的一款服装,肩部的设计灵感源自凡尔赛宫内壁装饰的金色雕塑。提取建筑装饰雕塑元素采用软化处理方式,掩盖并弱化原有的肩部造型,使之在色彩和质感上高度拟合凡尔赛宫灿烂辉煌的宫廷氛围,令其呈现建筑美学倾向,形成创新型的肩部设计(图8)。
图8 肩部设计中的建筑符号应用
腰部是人躯干部位最纤细的区域,能够显著体现男女的形体差异,特别对女性而言,它直观地反映了女性的形态特征。服装设计尤为强调腰部塑造,腰部定型多以强化臀部曲线并弱化腰部线条来实现。因此,在腰部设计上要想巧妙运用建筑符号,需以立体裁切手法以及塑性强的面料进行轮廓设计,用于体现建筑物的雕塑感与刚硬的外轮廓形态;或虚化腰部曲线以加大腰内空腔,继而更加直观地模拟建筑的空间结构。
例如,艾瑞斯·范·荷本在2012春夏高定系列服装中所展示的一款女士束腰连衣裙,其设计灵感源自于西班牙的圣家族大教堂十字拱券,采用交错纵横的空间造型和木质感强的面料塑造服装廓形和腰部曲线(图9)。该服装将建筑内部相交的筒形十字拱造型元素缩放、交错、重叠,营造出繁复却并不杂乱的服装线型之美,使服装的腰部曲线在视觉语言上同哥特式十字拱结构互为烘托,展现出梦幻浪漫以及怪诞陆离的韵律动感,体现对经典文化的致敬。
图9 腰部设计中的建筑符号应用
在服装设计中,臀摆造型是对腰部线条的延伸,与其共同勾勒出人体中部的过渡曲线。将建筑符号运用于臀摆造型,在注意臀部空间与腰部整体协调的同时,一方面可运用立体剪裁并填充里料的方式对臀部进行廓形整理,使臀部呈现出雕塑般的轮廓;另一方面利用打褶、叠加等细节进行下摆整体轮廓的均衡处理。不论运用何种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使臀部位置呈现出整体性、层次感与边界感,还可添加裙撑等材料,将臀摆空间支撑到更大,形成夸张的造型语言。
例如,希腊建筑师Viktoria Lytra在“形式追随时尚”活动中,为探索建筑与服装间的互动关系,将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立面特性作为裙摆形态,使削瘦的臀部消隐于裙部独特层叠环带的一体化效果中,表现出二战后设计师们对新形态和新技术的探索(图10)。这种有机的自由形态不是故作“离奇”,而是充分与新材料、新技术联系在一起,并完全贴合服装的功能,以此弥补体态上的不足。
图10 臀摆设计中的建筑符号应用
建筑是城市的灵魂,不仅集中体现一个时期的文化思潮,也映射出人的精神和物质文化,而更具传播性与浓缩性的服装则是“行走的建筑”。服装在身体上展现的美感,与建筑的力量之美、结构之美、理性与平衡之美如出一辙,相得益彰[15]。文章采用比较分析法和图解分析法研究服装设计中的建筑符号应用,寻求服装设计的跨界融合,既打破了服装设计以人体为根本度量的设计原则,为服装的外部空间解开了束缚,也为服装设计提供了面料开发、色彩搭配、意蕴表达等多元化路径,促进服装设计创意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