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面授课程供需契合问题研究
——基于常州社区教育2011—2020年面授课程菜单式供需数据分析

2022-03-23 04:26袁彩哲
中国成人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面授学习者供给

○袁彩哲

一、问题的提出

契合通常是指一种符合、相称或彼此满足的状态。契合可以用来探究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形成这种联系的逻辑关系。由契合的定义可以引申出契合度。在《牛津当代百科大辞典》中,契合度被定义为一种相称、适应或胜任的状态。这就是说,契合度主要体现的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匹配状态[1]。契合度理论起源于互动心理学,通过不断延伸与演变,现已应用于经济、管理等很多领域。“供需契合”就是“供给侧”能够提供的与“需求侧”希望获得的正好匹配,既以需求促进供给,又以供给促进需求[2]。寻求供需契合,达到供需平衡,这是市场经济中一个基本原理和包括供需双方等各方都最为关注的问题。

在社区教育中,同样存在着供需契合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社区教育课程供需动态平衡中。社区和社区群众对课程的学习愿望就是需求侧,社区教育机构与教师所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就是供给侧。社区教育机构及其教师从社区群众的学习需求出发,围绕需求进行改革,不断提供相应的课程供求数量,完善相应的课程结构、内容及其实施方式,就是在逼近课程供需平衡的契合点,反之则是偏离课程供需的契合点。

本文以常州社区教育实践为基础,通过常州社区教育2011—2020年的面授课程供需数据研究,分析了社区教育课程供需的状况与特点,指出了供给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课程开发对策,以期实现课程供需双方的契合。

二、社区教育课程供需双方及其契合的必要性

(一)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概念

课程是社区教育的核心环节,是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节点和重点。对此,首先要明确社区教育课程的概念内涵。社区教育课程作为大课程体系的一个分支,是指根据课程一般理念和社区教育特定需要,用于满足社区居民需要,为实现社区教育目的而设计的方案,有指导的学习方案,或者是有目的地指导学习者获得教育性经验的计划[3]。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是以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依据,以居民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为中心而进行的持续性课程改革运动[4]。课程实施是指社区学校课程的具体执行,主要涉及到编制课程实施计划,年度教学计划、师资聘任、课时分配、课程表的编排及课程教学等。

(二)社区教育课程供需主体

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课程专家、社区教育管理者、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和社区学习者共同参加。课程开发的理想状态是上述各方按照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共同开发,各司其职,协调一致。课程专家主要是进行理论指导,社区教育管理者主要是课程供需调查、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服务,社区学习者是参与课程学习、体验与评价的主体,而专兼职教师则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教师要根据课程需求进行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筛选、教学方法的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这是社区教育课程的供给侧主体力量。因此,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及其组织对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状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社区教育目的来说,社区教育一是要满足社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需求,二是要满足社区治理和推进社区文明进步的需求。因此,社区教育课程需求侧是双主体。社区学习者是社区教育课程基本主体,他们不仅是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评判者,更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是社区教育课程需求侧的主体。社区学习的主体也是社区教育的客体。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课程应该怎么上、课程实施效果如何,社区学习者是最主要、最有权威的发言人。同时,作为社区整体来说,社区本身也是课程需求主体,社区需要通过课程开发与实施加强社区相关治理,提升社区文明,促进社区健康和谐发展。

(三)社区教育课程供需双方契合标准与供给侧改革目标

1.社区教育课程供需契合考察标准。课程是教育的载体与核心,是达成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社区教育课程要达到社区教育目标,发挥核心作用,其基本条件是课程供需双方的契合。走向契合是供需双方共同追求的主要目标,也是供需双方创新创优的内在动力,更是供需双方满意成功的根本标志,这种契合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价值契合。价值是为什么选择的问题,是供需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作为供给方的社区教育机构开发和提供的课程所蕴含的价值及课程实施能产生什么样的成效,作为需求方的社区教育学习者对课程及课程学习有什么样的期待,这两方面都有价值判断及其契合问题。如果社区学习者对其需求课程价值的感知与社区教育开发者所提供的课程价值相似,那么供需之间的契合程度就高。反之,如果社区学习者对其需求课程价值的感知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者所提供的课程价值相悖,供给与需求契合程度则较低。

其次是内容契合。内容是选择什么的问题,是供需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社区教育课程被吸引并最终被选择是因为社区教育的学习者发现供给内容与需求内容相近。供给内容与需求内容之间的一致性越高,供给与需求的契合度也会越高。当社区教育学习者认为其自身期待的课程内容与供给方课程内容相一致时,才会更加积极并深入地了解和采用供给方提供的课程,从而达到他们之间更好的匹配,否则就不会选择或者不会再次选择。

再次是方式契合。方式表现为怎么样提供的问题,是供需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和保障。社区教育课程被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呈现的方式方法适合,所以为社区学习者所欣赏和接纳。方式方法适合教育对象,课程感染力强,供需双方体验性俱佳,教育成效良好。否则,方式方法不适应教育对象,课程缺乏吸引力,供需双方体验不佳,教育成效低下。

2.社区教育课程供给侧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一个最简单和最基本的规律就是追求供需平衡。如何达到供需平衡,一方面是调动需求侧积极性,以需求拉动供给;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进行供给侧改革,以优化供给来推动、满足和引导需求,供需走向契合。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5]。借鉴供给侧改革思路,探讨社区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是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本质问题就是社区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优化整合问题[6]。社区教育课程供给侧改革是围绕社区教育课程供给目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调整促进社区教育课程结构优化与升级,提高供给质量,促进教育发展,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形成丰富、多元、可选择的供给侧结构,提升社区教育课程供给效率,化解当前存在的社区教育课程供需矛盾,建立与需求侧相适应的动态平衡。

作为东莞印刷业的首批“拓荒者”,杨金溪亲眼见证了其起步、发展、壮大,他感叹道,内地的技术、理念,现已与香港无差别,早年的输入已经变成了如今的并行。他自豪于这样的结果,并为金杯印刷成为整体进程的一个推手而骄傲。虽因美术而入行,杨金溪却早已把印刷当成了用一生去鼓与呼的事业。谈及印刷未来,他目光坚定,掷地有声,“我坚信,印刷是朝阳产业,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为,它几乎可以与任何一个行业发生关联”。

三、常州社区教育2011—2020年期间面授课程供需状况分析

常州,简称“常”,别称“龙城”,是江苏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名城。全市现下辖5个区、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4385平方千米。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7805.3亿元。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州市常住人口为5278121人。

2011年,常州市以常州开放大学为依托成立了全省第一所市级社区大学,正式开启社区教育职责,在市政府指导和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学校以“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为理念,积极实施“乐学龙城,送教进社区”工程,并采取了“菜单式供给+点单式选课+广覆盖送课”的课程实施模式。该模式通过“调研学习需求——开发课程资源——发布课程资源——选择课程和教师——教师送教上门——进行课程评估——提出课程需求”的循环过程不断满足社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该工程实施以来,2011—2020十年间共开发社区教育课程面授课程1000余门、视频课程200多门、特色课程100多门,为常州市民源源不断输送多样化、个性化、精品化的教育资源。在选课上,由最初的每年100多次选课,2019年达到1278次。一些课程成为热门课程,受众良多。十年来,课程教育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从城区辐射至农村,从原来的1个辖区扩展到7个辖市(区),实现了“送教进社区”服务全覆盖。实事求是地说,该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力促进了常州教育实践走在全省前列。10余年持续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常州的社区教育面授课程建设既有宝贵的经验,也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问题,从统计表的数据可以略见一斑。

(一)常州市社区教育面授课程资源供需概况

从图1可以看出,常州市2011—2020十年间社区教育面授课程总的需求量在稳步上升,选课场次从2011年的104次上升到2019年1287次,2020年虽然因疫情防控原因有所下降,但有这样的需求量已是相当乐观的。从图2可以看出,社区群众对终身学习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对健康养生的课程、传承本地文化的特色课程和提高文明素养的课程比较偏爱。其中,健康养生方面课程选择最多,占26%,反映社区群众对身体健康最关心;其次是文化素养类占20%,反映了社区群众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教育辅导类占17%,反映了社区群众对下一代教育的关心;现代生活类占12%,则说明了社区群众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健康、文明、教育、乡情……这些群众最注重的关键词成为社区群众高质量现代生活的追求。总之,社区群众对终身学习的需求是旺盛的、多元的,社区教育面授课程越来越受到欢迎,开展这项工作是在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求,也是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和社区治理的重要举措,此项工作富有意义且成效显著;同时,这种菜单式送教进社区方式在围绕课程供需契合点动态平衡中也能不断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图1 2011—2020年常州社区教育面授课程供需图表

图2 2011—2020年常州社区教育各类课程场次及占比

(二)常州社区教育面授课程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社区教育课程供需结构不平衡,有待进一步优化课程的类别与内涵。2011—2020十年间,通过常州终身学习指导中心统一协调开发的社区教育课程950门(另有相关个人自主开发50余门)。从图3可以看出,社区教育面授课程供需之间是不平衡的。第一期面授课程有12门课程未被选中,占比24%,第三期占37%,第九期占4%,这些未被选中的课程就是无效供给。从图4的课程类别看,落选课程中职业技术类占比最多,达到30%。另外,从统计中发现,需求最多的前110门课程中则没有职业技能类,说明这类课程不是社区群众关注的重点;后面落选的课程中依次为现代生活类(占29%)、教育辅导类(占16%)、文化素养和休闲娱乐均占10%,健康养生和地域文化类最少,分别为2%和3%,这些既反映了面授课程供求的不平衡,也反映了社区群众对各类课程学习兴趣的差别。其实,社区教育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之间就是一个典型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图3 2011—2020年常州社区教育面授课程供需选择图表

图4 2011—2020年常州社区教育10期面授课程落选择课程占比

2.社区教育教师结构不平衡,有待进一步优化教师的构成与素质。社区教育的绝大部分教师是兼职教师。从图5、图6可以看出,参与社区教育面授课程的教师来自多方面人士,十年十期课程共有450名教师参加,说明大家对社区教育的关心与热爱,但这些人员中,还是以开放大学、职业学校和高校的教师为主(三者占全部社区教育课程教师的73%),他们所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则占总课程的86%。社区教育为终身教育的基础,而终身教育则是全面的教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需要社会各方面的专家学者、能工巧匠等热心人士积极参与,但从统计结果看,除前面三类学校教师外,其他方面的专业人士还相对较少。

图5 2011-2020年常州社区教育面授课程教师构成

图6 2011-2020年常州社区教育面授课程教场次图

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工作室建设是常州为推进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的重要举措。2015年以来,常州为推动社区教育立项了五批共58个特色项目工作室,系统开发了一批社区教育课程,有力推动了地方社区教育工作。从图7工作室成员与非工作室成员参与课程开发及实施场次对比来看,工作室成员的效率比非工作室成员高得多,工作室成员和非工作室成员之间的工作成效是不平衡的。工作室成员占社区教育课程教师的12%,但其开发的课程门数、施教场次、开发特色课程及实施场次在最多的50门课程中分别占32%、41%、57%、48%。此外,从实践调研也发现,工作室成员开发的课程一般来说,目标更为明确、设计更为合理、服务更精准、管理更为系统,总体更受欢迎。

图7 常州社区教育教师中工作室成员与非工作室成员对比图表

3.社区教育区域供求结构不平衡,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管理和投入。从图8常州十年间的课程实施场次统计看,7个辖市区的课程需求存在较大的不平衡。作为面向全体市民的社区教育,社区教育课程供应是统一的、公平的,但各个辖市区对社区教育课程需求却存在较大差别,中心城区发展较好,次中心城区次之,中心城区周边则相对落后。其中,钟楼区作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010年)表现最好,天宁区作为全国社区教育试验区(2016年),表现较好,武进区也表现较好,但是其他的辖市区在社区教育课程需求上相对较少。这里,除了作为中心城区这个客观因素外,对社区教育课程的认识、管理及其投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图8 2011-2020年常州辖市区社区教育面授课程实施场次

四、结论与建议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契合大众化需求开发与实施课程

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自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来,我国社区教育蓬勃开展;现在,我国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向第二个百年宏伟目标奋进,终身学习需求也将随之旺盛,且将有更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社区教育面授课程要顺应这个形势与要求。

1.以社区学习者为中心。课程是教学的载体与核心,社区教育课程建设首先要明确教育目的与宗旨。课程的学生中心说认为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教学要素都要围绕学生展开。新时代社区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与社区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8]。社区教育课程“供给侧改革”,就是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理念,贯彻落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指导思想[9],切实为社区群众的终身学习需要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精神层面生活需求,这是我们进行课程开发的初心与使命。国际国内社区教育实践经验证明,只有实施面向社区成员,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原则的社区教育,才能满足和解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问题。

2.契合大众化需求。所谓大众化需求就是社区群众普遍的需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水平有了新的需求,希望身体更健康、精神更快乐、相处更和谐,对现代社会适应性更强,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从社区教育面授课程中健康养生、文化素养等几类课程的需求数字比例、次序可明显透视大众的学习需求,这就是课程努力的方向。社区教育是大众教育、全民教育、普惠教育,应当充分发挥社区群众的积极性,调动社区群众的参与热情。社区教育课程供给侧改革要加强对身心健康、文明素养、地域文化、现代生活等方面大众偏爱内容的开发,努力在这些方面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高质量课程体系,从而创造出具有高需求价值的课程,使之更好地满足社区群众学习的诉求,最终实现供需之间良好的匹配状态,达到供需平衡的契合点。社区教育课程应该坚持多样化原则,采用“需求导向型”模式,以成人教育理论为依据,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确定其内容[10]。

(二)以优化结构为重点,契合多元化需求开发与实施课程

社区教育是满足社会与个人持续发展,实现受教育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助推社会文化繁荣和个人文化自信的教育。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社区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且呈现出多元化期望,供需不平衡发展的矛盾愈加集中表现在课程的结构性问题,解决的途径基础是优化结构,契合多元化需求。

1.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课程资源供求结构。时下,社区教育课程供给的数量已不是问题,主要是群众对课程学习需求的结构性问题,即课程的质量、类别、内容与实施方式方法的优化。因此,社区教育课程资源供给侧改革核心在于扩大优质课程资源供给与配置,重点关注社区教育课程目标设计的合理性,课程内容的创新,课程实施平台的提供,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课程供给能力的保障等,提供更丰富、多元、优质的课程资源,从供给端着手化解供需矛盾,提高社区教育供给的质量、效率和满意度。

2.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区域供求结构。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地域范围的教育,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是为扩大区域内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给学习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事实上,社区教育发展中存在较大差别,即使是同一区域也存在着较大差别,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区域需求的启动与协调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区域客观上有较大的需求,但由于认识、投入和管理协调的不到位,课程需求未能启动、启动较晚或者启动不给力,社区群众客观存在的学习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所以,搞好社区教育必须首先提高对社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社区教育必须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加大社区教育各项必要投入,增强社区治理能力,通过社区治理来启动与协调好社区教育,构建社区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促进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有序开发与有效实施。

3.加强师资聘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社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重点放在社区教育教师的结构性改革上,从而真正建立起社区教育师资供给的稳定且有效的模式。”[11]在现实的社区教育课程师资队伍中,师资队伍的素质、风格、来源等结构与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各地对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但是与社区群众对社区教育教师的数量、素质、影响等美好期待相比,当前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仍然不尽合理,教师教学能力与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社会上许多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模范人物等参与社区教育的比例还相对较少。搞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推动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呼唤专兼职队伍的专业化,呼唤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优秀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聘用与培养,努力通过特色项目工作室之类的品牌化项目建设提升教师素质,系统开发优质课程。

(三)以地域文化为特色,契合本土化需求开发与实施课程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特有的。社区教育课程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其所蕴含的特色。而具有地域文化元素的课程才是特色课程,加强契合本土化课程的开发则显得十分重要。

1.突出地方特色,传承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或称“区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学科,与文化地理学大同小异[12]。地域文化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特点。地域文化是一定区域群众生活的根基,也随着区域民众的生活而不断传承与发展。社区教育是传播和普及地域文化的载体和途径,承载着地域文化的核心价值[13]。由于不同社区的形成过程、历史传统、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结构、性质等有明显差异或有所差异,在此基础上产生、形成的社区文化也各具特色。社区教育以地域为基础,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需要契合这种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体现本社区的社会历史文化特色,成为新时代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渠道。

2.贴近群众心理,契合本土化需求。社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社区及社区成员个体的和谐发展。社区教育作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教育,是推进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途径。“谁不说咱家乡好”,作为一定地域的社区学习者,其心理上对本土文化天然地拥有深厚的感情,对乡土文化类社区教育课程自然具有浓郁的趣味,通过社区教育的学习进一步增强热爱家乡的老感情,找到家乡熟悉的老巷子,学习家乡熟悉的模范人物,回味家乡熟悉的老味道,努力为家乡文明发展做贡献。根据社区群体这种特殊的学习需求,有必要加强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在内容设计上满足社区群众地域文化的学习渴望,增强社区教育的吸引力。

(四)以因材施教为关键,契合个性化需求开发与实施课程

精选和开发优质课程,实施与学好优质课程,这是社区群众对社区教育的殷切期待。同时,社区群众的知识背景、学习动机与学习需求各异,其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日益增长,这也促使社区教育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寻求社区教育契合度问题时刻存在。如何运用“因材施教”原则向学习者提供高质量、个性化与定制化的社区教育课程服务,则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1.针对社区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因人而异进行教育教学,所谓“材”,主要指学生的个性差异[14]。因材施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15]社区教育要贯彻落实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理念,其主要对象就是社区内所有成员,既涵盖了成人,也包括青少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社区教育中,社区教育对象的年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差距参差不齐,社区教育的目的就是满足这些不同人群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因材施教就更为必要。社区教育课程实施方法应根据社区教育中老年群体、青少年学生群体等不同群体学习需要、认知水平、学习风格而定,避免“一刀切”。对老年人偏重普及性的健康养生、地域文化等课程,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内容通俗易懂,教学接地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对青少年则要注重科普类课程,更要注重启发诱导、实践演练的方法。

2.针对社区教育内容因材施教。社区教育是为社区的建设、发展服务的,根本目的是以各种教育方式、多种教育手段提高国民的素质。由于社区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社区教育内容也应具有丰富性。社区教育课程大纲、教材及教学内容等都与学校教育有较大的差别,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课程目标,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及社会发展需要。对于社区教育中不同类别的课程,如文化素养、现代生活、心理保健方面的教育课程,要注重用社区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例来说明,身边人说身边事,因势利导,效果更佳。

(五)以综合评价为导向,契合时代需求开发与实施课程

评价具有重要的反馈和导向功能,通过评价不仅能反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效果,还可以进一步引导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方向,促进课程供需矛盾的平衡,让课程更好地契合时代声音与社区学习者的需求。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必须重视综合评价,以此满足和引导需求。

1.注重综合评价反馈和引导。综合评价是指使用比较系统的、规范的方法,对于多个指标、多个单位同时进行评价的方法。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应注意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的综合评价,不能运用单一性评价。一是课程目标导向评价。需求方被吸引并最终选择供给方所提供的产品是因为他们发现供给目标与需求目标相近。二是问题导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才能补齐社区教育短板弱项,全面提升社区教育针对性。三是课程实施效果导向。效果是硬道理,学习者满意是真道理。坚持以效果为导向,把效果导向贯穿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始终,重在看学习者满意度如何。“评价社区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是看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满意度。”[16]

2.契合时代需求,弘扬时代精神。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工作的关注点已从普及度逐渐发展到质的“飞跃”。评价是必要环节,也是重要引导,无论是何种评价,一定要符合时代要求,肩负时代重任,弘扬时代精神。只有紧扣时代脉搏、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才是吸引市民参与的最佳形式[17]。这里特别要注意课程价值导向,应考察社区教育课程实际的价值与其学习者需求的契合度,如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社区文明实践的发展目标。社区教育通过作用于社区居民而对社区治理产生有益影响,从治理角度而言,社区的发展需求是开展社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将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有机融合,探索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的内在规律,深化社区教育内涵,推动社区治理能力提升,促进群众和谐发展。

社区教育对提升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是社区教育的核心环节,是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和重点,供需契合是最高的追求。社区教育课程供给侧改革核心在于要扩大优质课程资源供给与资源配置,重点关注社区教育课程供给目标的设计,供给内容的创造,改革是围绕社区教育课程供给目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调整促进社区教育课程结构优化与升级,提高供给质量,促进教育发展,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形成丰富、多元、可选择的课程体系。

猜你喜欢
面授学习者供给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继续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成人学历教育网络教学
自学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自 学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