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活动的策略研究

2022-03-23 12:18李隆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合作能力

【摘 要】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探索和研究,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学习、操作和形成的过程中,课堂探究活动是课堂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文章从活动巧妙留痕、活动激发内需、活动联系生活几个方面阐述了巧设课堂探究活动的策略,促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从而深入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关键词】探究活动;思维留痕;合作能力;巧设情境

【作者简介】李隆,一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数学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1]47。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探索和研究,课堂探究活动是课堂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掌握、感悟,以及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提升的重要脚手架。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教学探究“真”发生,学生思维“真”进阶。

探究活动是小学数学课堂中重要的形式,而教师是否都能设计探究活动,设计的探究活动又是否能够真正地借助活动巧抓生成,促使探究“真”发生?笔者以“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为题,对两个区6所小学468名中高年级学生和56名数学教师,通过问卷、口头等形式进行了调查。在学生方面,约95.73的学生认为课堂探究活动就是课堂中少数人的交流活动,自我参与度不高,甚至不能明确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可以做什么以及怎样进行探究。在教师方面,约98.21的教师会在公开课中设计探究活动,仅有约32.14的教师会在日常课中设计探究活动。

由此可见,目前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多流于形式,特别是青年教师对课堂探究活动设计和把握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教师基本照搬教材,学生虽然也动手实践了,但探究活动并没有真正地为重难点的突破而服务。有些教师则认为,设计探究活动会耽误课堂时间且难以控制课堂纪律,因而选择舍去探究活动。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思维等难以提升。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课堂探究活动进行研究,并总结了一些方法和策略,以下展开具体论述。

一、活动巧妙留痕,让概念在留痕中自主生发

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的意识、方式方法及进程评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其是当代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教育教学应以人为本,以学生能力的长远发展为基石,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学习意识,学会倾听伙伴的发言,勤于反思,勇于质疑,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捕捉和理解课堂学习的知识点,逐步学会学习,让学习“真”发生。

学习留下痕迹,是学习真实发生的证据。学生学习的痕迹其实就是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而学习痕迹的保留不仅方便学生回忆过程、对比新知、总结经验,还有助于学生形成问题思考的路径和方法。概念课是小学数学常见的课型,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主动接受新的概念,从而真正理解概念?笔者认为,巧用探究活动留痕,能让概念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在探究、对比中自主生发概念。

比如,在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中,对于“认识线段”这个知识点,教材对概念进行了直接呈现。教材先出示线被拉前后的两幅图(如图1),接着指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可以用“  ”表示。

针对此环节,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探究活動。

1.仔细观察,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把你看到的现象表示在学习单上,尽可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得懂(可以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在探究活动的驱动下,把看见的现象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随后,教师收集了几种呈现形式(如图2),并提问:“看到其他同学的作品,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看到伙伴的思维留痕,开始进行激烈探讨,课堂气氛热闹起来。

生1:①号画得不对,因为线被拉直了,而他画的线是弯的。

生2:我觉得②号画得不对,他只画了一条直线,没画出线是怎么变直的,应该是被两只手拉直的,两只手也要画出来。

生3:我觉得④号画得最好,手和被拉直的线都画出来了。

生4:我觉得③号比④号表示得好,③号画得更简单一些,④号还要画手,比较麻烦。

(此时,课堂响起了一片掌声。)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线段,你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吗?

生:线段是直直的,两边还要有两段小竖线。

师:是的,这两段小竖线表示线段的两端,叫作线段的端点。

……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留下学习痕迹,也是留下思维的痕迹,从而让思维“看得见”“分得清”“带得走”。学生通过留痕,进行了激烈的课堂探讨,在反思质疑中逐步理解、体会线段的本质特点,从形象思维上升到符号思维,将线段牢牢地记在心里。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抓住了概念本质,更养成了倾听他人意见、勇于质疑、乐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与品质,逐步提升学会学习的能力。

二、活动激发内需,让能力在合作中提升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四种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2]。其中合作能力在《课程标准》中也被积极倡导,学会合作是当今教育倡导的学生需要提升和应对未来社会生活、学习的必备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对学生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发展。教师应避开探究活动中“假合作”“应形式”“走流程”的弊端,力求探究活动能够促使合作真正、有效地开展。在合作探究开展前,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遇到问题时,先不寻求他人帮助,而是学会冷静思考,用一种全新的、理性的视角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自我嫁接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在开展合作探究时,活动中的合作应激发和促进学生内心真正的需要,让学生发现,如果不合作,要完成任务具有一定的困难,促使学生主动寻求同伴的帮助、一起协作。另外,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可以一起感受成功与挫折,分享成果的经历和喜悦,体会合作真正的价值,有效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

比如,在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一课中,对树叶周长测量的环节,教师最开始设计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1.动手:小组合作,用毛线、直尺等材料测量出一片树叶的周长。

2.交流:你是怎样测量的,相互说一说。

教师初次试教,由于活动的学材选择不当,每个小组仅一片树叶,导致小组成员一拥而上,人手多、分工乱,最终真正合作探究的每组成员只有两人,其余学生显得比较“闲”,甚至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这样的探究活动,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也没有足够的学材,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要求,为合作而合作,不能促发学生的合作需求。因此,学生很难体会到探究合作的价值。教师通过初次试教后,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改进,重新设计了如下的探究活动。

1.思考:如何利用学材,测量出一片树叶的周长。

2.尝试:4人一组,每人一片树叶,尝试测量树叶的周长,比一比,哪个小组测量得又快又准。

3.交流:小组内交流是怎样测量的,小组之间相互分享经验。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改进后,明显改变了前一次单一、乏味的形式主义式的探究活动。首先,思考环节迫使每个人都参与,有的学生第一次并没有想到化曲为直的方法,而是在后续的尝试中,学到了伙伴的好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向他人学习的能力。其次,在尝试环节中,教师并没有提示学生合作,而是巧下埋伏,利用“每人一片树叶”“比一比,哪个小组测量得又快又准”等要求,让学生在尝试探究中感受到,单凭自己并不能很快很准地测量出树叶的周长,促使学生发现小组合作效率更高。小组内4人按需分配,两两合作,一人用毛线围,另一人按住树叶和毛线,这样可以准确快速地利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树叶的周长。最后,在交流环节,变组内交流为组间交流,使学生通过组间交流,相互分享活动经验,改进不足,体会探究合作带来成功的喜悦及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及学会合作的能力。

三、活动联系生活,让重难点在情境中突破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4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视角,巧设情境,为学生的数学思考铺路。而单调且枯燥的学习情境,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仅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情境切实地为突破重难点服务。

例如,对于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巧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情境 如图3所示,李老师双十一在网上抢购了一件物品,物流要从上海发往南京。你能帮李老师填写快递车的行驶情况吗?

探究活动

1.填写:结合实际填写物流情况。

2.交流:你是怎样填写的?为什么这样填写?

3.思考:通过填写,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以下是教学过程片段。

师:你为什么用字母a表示快递车已经行驶的路程?

生1:因为快递车行驶的路程未知,没办法填写具体的数值,我就用字母a来表示了。

生2:当我们不确定或不知道一个量具体是多少时,可以用字母表示这个未知数,所有字母都可以。

师:想一想,字母a有没有人知道具体是多少?如果有,谁会知道?

生1:物流公司的人知道。

生2:买东西的人能看到物流情况,买東西的人也知道。

师:这样看来,你觉得字母a能表示出什么?

生:字母a既能表示未知的数,也能表示已知的数。

(突破重点:字母既能表示已知的数,也能表示未知的数。)

师:剩下的路程有同学填的是(302-a)千米,也有同学写b千米,你赞同谁的?

生:用(302-a)比较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从(302-a)中能看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师:真棒。能确定(302-a)千米是多少千米吗?什么时候能确定?

生:当a确定了,(302-a)就确定了。比如当a=50时,(302-a)千米就是252千米。

……

(突破难点:含字母的式子既能表示数量,也能表示数量关系。)

师:a可以表示50,还可以表示多少?

生1:30、20、27、22.5、34.6等。

生2:所有的自然数、小数、分数。

生3:不是所有,必须是在0~302范围内的数,因为总长是302千米,不能超过这个数。

……

(突破难点: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同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它的范围。)

教师将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生活热点话题“网购”做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情景进行思考,让学生主动借助字母表示数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对字母表示数的激烈讨论中,理解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及范围,逐步感悟和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价值。同时,巧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学会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原理,并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预设与生成有机融合的过程。教师应立足于学生,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站在学生发展的基准点上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巧妙留痕,让原本无形的思维被看得见、寻得着,让学生有内容去思考、去探讨、去发现,从而学会学习。巧借合作激发内在需求,让学生通过活动,真正感悟和体会合作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学会合作。巧设有效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学习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逐步培养的,教师应利用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活动,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使学生真正融入探究活动中,在活动中切切实实地探索着、收获着,同时学习习惯、数学思维等得以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2017-09-25)[2022-01-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709/t20170925_315201.html.

(责任编辑:罗小荧)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合作能力
初中学生基本科学素质培养研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情商培养的研究
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原动力
数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培养幼儿在活动中的合作能力
襄阳市郊区农村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发展现状研究
以“养植”活动为契机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主题式探究实验中构建生物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