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涛 赵艺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的重要地位和功能日益彰显,但仍然存在吸引力不强、实效性不强、学理性不足、人文关怀不够等问题,致使其育人功能受限。“幸福育人”范式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育模式在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上的革新与超越,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党的初心使命及德福关系的本质。构建“幸福育人”范式,可以从用好思政课堂、加强课程建设、提升教师素质、注重人文关怀、做好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幸福育人;德福关系;人文关怀
幸福是新时代的重要价值标识之一,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培育“幸福人”,做到“幸福育人”,也应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一个重要功能和价值导向。传统思政课普遍存在说教味太浓、实效性不强和人文关怀不足等问题,“幸福育人”范式则坚持以幸福为导向,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着眼于把思政课打造成培育“幸福人”的幸福课程。
一、高校思政课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思政课在高校中的地位已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其传统教育模式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导致其育人功能不能很好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吸引力不强。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按规定教材授课,不注重结合学生思想情况和心理特征,不善于增加解决学生内心困惑的教学内容,说教味太浓,导致高校思政课在整体上吸引力不强。
第二,实效性不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还比较单一,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方法,不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和多样化,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参与性不强,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发挥,所以整个教学过程無法达到应有的育人效果。
第三,学理性不足。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政课隶属于通识课程,通用教材的内容多以结论性形式呈现,再加上授课时长限制,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授课时很容易照本宣科,只注重观点宣讲,缺乏学理分析。
第四,人文关怀不够。传统思政课在教学方式上过于注重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的直接灌输,在教学内容上忽视了人文关怀,也没有体现价值观隐性渗透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更不能针对学生的心理困惑进行有效疏导和化解,这些都导致思政课难以有效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多样化精神需求。
二、高校思政课“幸福育人”范式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基础
为解决思政课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高校可以尝试建构一种以“幸福育人”理念为价值指引的新模式,以实现对传统思政课教育模式的革新与超越。
(一)高校思政课“幸福育人”范式的基本内涵
高校思政课“幸福育人”范式是一种以“幸福育人”为核心理念和主要特征的教育模式,是幸福价值在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过程上的统一。“幸福育人”范式体现了“幸福思政”理念,以幸福为指向,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幸福育人”范式提出培育“幸福人”目标,与思政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一致。“幸福育人”范式要打造“幸福课程”体系,融幸福价值于国家规定教材体系之中。“幸福育人”范式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德行培育和智慧启迪,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幸福育人”范式强调“乐教乐学”的过程幸福,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二)高校思政课“幸福育人”范式的理论基础
第一,“幸福人”假设。人性假设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式,主要历经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等几个阶段。一些学者在“追问生活的意义”之后提出,“人总有一死,所以幸福生活就成为唯一能够追求的事情”(后被称为“幸福人”假设)。“幸福人”假设的理论渊源(即“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可以追溯古希腊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等人的思想,还有近代西方哲学家如康德、边沁等人的思想。基于该假设,高校思政课可以将“为学生终生幸福而努力”的价值理念,融入“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价值功能之中。
第二,党的初心与使命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奋斗目标、初心使命都是立足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高校思政课立足于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和初心使命而服务,那么为学生谋幸福、“幸福育人”就应是其应有之责。
第三,“德福一致”原理。“德福一致”即道德与幸福的统一,这是中西方哲学都包含的一个重要观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至善即是幸福”,持类似观点的人还有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他认为“真正的快乐建立在德行之上”。中国古代哲学也主张“厚德载物”“夫德,福之基也”。“德福一致”原理为高校思政课注重培养大学生德行、重视人文关怀提供了重要的学理基础。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幸福育人”的实现路径
根据现实情况,思政课要达到“幸福育人”的目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用好思政课堂主渠道。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知识和信息来源多样化,但大学课堂依然是进行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的主要渠道。构建思政课“幸福育人”范式,要利用好思政课堂进行幸福知识讲授,通过对幸福的内涵、评价标准和实现途径等方面的讨论,启发学生正确把握德福关系的内在本质和演化规律,把幸福、至善、仁爱、平等、正义、奉献等价值理念融入“幸福育人”全过程,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第二,做好幸福课程体系建设。建构思政课“幸福育人”范式,必须做好幸福课程体系建设,协同发挥好基础教材、特色教材和选修教材的育人功能。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基础教材,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遵循,必须放在课程建设的核心位置。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学校特色课程、学生选修课程的教材编写与融入工作,结合学校自身特色与专业优势做好学生真善美的价值塑造工作。教师也可以根据“幸福育人”的需要,做好主题讲义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以不断充实和完善幸福课程体系。
第三,提高思政课教师素质。教育者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只有幸福的灵魂才能召唤灵魂走向幸福。“幸福育人”范式要求教师自己先成为一个内心光明的人,用自己内心之光去点亮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铺就其人生的幸福之路。为此,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学识素养与人格魅力,并通过教学实践来不断提升授课水平,进而统筹组织好“幸福育人”的理论讲授与社会实践工作。
第四,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灵抚慰。幸福不是简单的“物质+精神”,物质的增长也并不必然带来精神的富足。“幸福育人”范式需要让思政课真正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程。提升思政课温度,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灵抚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温暖心灵、满足精神需求、启迪智慧的幸福享受。
第五,引导学生做好社会实践。实践出真知,“幸福育人”范式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领悟幸福真谛,提升幸福生活的能力。为此,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明理悟道,做到“学思践悟”相统一。
总之,构建高校思政课“幸福育人”范式不是对思政课传统教育范式的否定,而是对其在继承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和超越。“幸福育人”范式更加注重隐性教育和间接教育的重要性,寓“政治正确”于“人文关怀”之中,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本质与规律。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N].新华每日电讯,2021-04-28.
[2]蔡瑶,孙建英.通识教育视域下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可能路径:兼论美国通识教育经验的可借鉴性[J].教育现代化,2017(36).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時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24).
[4]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
[7]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8]塞涅卡.论幸福生活[M].穆启乐,邱羽,王彤,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9]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责编:瀚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