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仙宇 重庆市特级教师,江津区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论文在《中国电化教育》等期刊发表。参与《小学新科学》等地方、国家课程编写,参与撰写的《义务教育学校质量标准解读》等公开出版。
任务驱动教师成长
教师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那谁又是教师成长路上的引路人?顾仙宇认为,伴随她职业生涯最长,对她的专业成长影响最大的刘小红老师便是她的引路人。
2003年,顾仙宇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调到江津区四牌坊小学,此时刘小红正是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刘小红通过点燃她的工作激情,持续不断地用任务驱动,以及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学术自由,让她得以更好地专业成长。
“她是一个可以给身边的人带来光的一个人,会用语言、无声的支持、追求卓越的示范点燃身边的每一个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顾仙宇说,不管是在四牌坊小学时候的创新学习研究,还是到教科所的大概念视角下的三空间活力课堂研究,刘老师能在每一个阶段抓住一个核心问题扎实推进,这是对于团队引路人专业能力的最大考验。期间,每一个项目、课题的设计、研究过程的推进、成果的提炼,每一本书的大纲、体例、撰稿、统稿都有无数次的学术讨论、争论,但刘小红从来都是讓大家畅所欲言,青年教师顾仙宇体会到了学术自由是专业成长的空气。
“现在我带名师工作室也是力争做好点燃激情、任务驱动、学术自由这三件事,以促进老师们的专业成长。”顾仙宇介绍。工作室组建以来,针对年轻教师理论比较薄弱的问题,便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定期邀请专家名师来开展网络学习。不久前,顾仙玉便邀请了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员邵发仙博士在线上开展了10期读书会,持续两个多月的时间带领工作室学员共读肖思汉博士的《听说:课堂互动的研究谱系》,进行课堂互动的理论学习。
同时,顾仙宇也鼓励老师们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目前工作室的成员自由组建了3个队,申报了3个区级课题。“不要小看这3个区级课题,这对于工作室这些才参加工作两三年的年轻教师来讲,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成长途径。”顾仙宇介绍,学员们研究的课题切入点很精准,直指当前科学教育中的共性难题。2020年,江津区作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之一,承担了推广本区国家级教学成果“西部地区基于学习进阶的生活化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的任务。顾仙宇便带领学员们结合科学教学特点,展开了很多生活化实验的实践。例如,工作室学员胡自旺通过低成本生活化实验的开发与利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验的普及率。学员李静带着学生做了很多的科学小实验,孩子们的创造力得到极大发挥。而学员王新在乡镇学校推动举办了首届科技节,为乡村的学生点燃科学探索的火苗。
科学实践要让学生真正思考起来
“虽然科技节在主城区的学校很常见,但是对于一所规模较小的乡村学校,我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看着工作室这些年轻的学员为了科学教育所做的努力,顾仙宇难掩激动。从事科学教育教研多年,顾仙宇说,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科学现象、提出科学问题、寻找科学证据、建构科学概念、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动手”“动脑”“动嘴”“动笔”,从而发展和养成科学素养。这正是她“亲历科学”的教学主张。
顾仙宇认为,科学教学要体现整体性、开放性、思考性。整体性是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活动的整体性,科学教学目标要促进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整体发展,教学内容要以科学大概念为统整设计结构化的内容,学习过程要以大问题、大项目驱动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开放性是强调空间的开放,通过课堂、校园、社会三个空间的有机整合,建立学科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让学生基于真实的情境、真实的问题、真实的项目开展学习活动。思考性是指学生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做”的层面,还要上升到“思”的层面,要把感性的活动体验通过科学的思维方法上升为对科学的理性认识。
近十年来,顾仙宇参与的江津区课改项目“大概念统整下的三空间活力课堂”就是对“亲历科学”教学主张的实践,这项成果也在2021年重庆市政府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了二等奖。
“我现在更加关注科学实践的育人价值,关注学生在科学实践是否真正地思考起来,科学课是否真正促进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科学思维思考世界,用科学观念解释世界。”作为一名教研员,顾仙宇的教育追求是让科学教育改革的成果能够直达学生,带来学生的变化,让乡村的小学生也在科学实践中行动起来。
谈到未来的规划,顾仙宇说,将努力做好两件事:一是做好生活化实验的开发及应用研究,总结出生活化科学实验的开发路径,建立江津特色的生活化实验教学资源库,并把研究成果汇编成专集,正式出版;二是开展家庭科学实践活动,通过“我的探究故事”5分钟科技演讲比赛、科技小论文、小制作比赛,展示、交流学生的科学探究成果,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