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征然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显性的德育课程,对于落实立德树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不断深入,明确提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教学中带领着尚未成熟的小学生认知社会、认识法律、规范自身的行为,以此完善德育教学,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道德与法治也是推动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关键途径。生活化教学法能够把法治道德知识以具象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小学生在生活资源或者生活化问题情境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力量,营造和谐、生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氛围。
立足生活实际,唤起学生共鸣
基于道德和法治的本质,道德教育是课堂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我们应该在每节课至少在一个环节中努力唤起学生的精神共鸣,使学生体验情感升华,享受道德与法治的课堂状态。教师作为课堂的两大主体之一,可以在导入过程中设置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和学生所经历的问题,使课堂生动活泼。作为课堂上的另一主体,只要问题是他们所触及的话题,学生就会有话要说。在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要作用,并做出适当的、有根据的评论,学生从有话说到有话要说。师生互动使双主体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促进教师实现和谐的教学状态,进一步贯彻创新素质学习与实践所涵盖的道德规范和法治精神。
例如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4课《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就是让学生感受公共设施的意义,学会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利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身边的公共设施及使用现状”为题,运用多种方法开展一次调查研究,然后提问:“你们了解身边都有哪些公共设施,它们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利好?又是谁跟公共设施过不去?想一想,当公共设施遭受破坏时,会是怎样的情况?请你们尽情地想象,如果出现这类情况,会有什么后果?”,以上环节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发现身边公共设施的问题,针对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找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和向前的需要而教育。”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日常课堂、校园活动、研学活动、社区活动、志愿工作等社会实践活动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通过活动来加深体验,使其形成自觉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学校可以在值得纪念的特殊日子里开展社会实践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社会参与意识,将教科书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传递着生活中的思想,在生活中创造,在生活中深化。
巧设课堂活动,增强多学科融合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与情感体验、课堂规范、课堂环境安排等其他主体是一致的。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道德课堂与法治课堂远非学科的唯一课程。它与心理活动课、综合实践课、信息课、体育课等多学科交织融合,通常在类似的课堂上更容易渗透知识的主题。此外,课堂上的许多小细节将产生新的学习材料,如教师和学生同意的课堂规范,以及共同创造的课堂环境,双方在处理问题时也将遵守协议。这样,道德与法治的学科就涵盖了思维品质、珍惜生命品质、社会参与品质和其他品质。
例如,四年级下册的《买东西的学问》一课,教师过渡:为了购买表演用的道具,大家又跑了几个商店,但都沒有选到合适的,有同学建议网购,便捷又便宜。出示第一个环节活动:说说你的网购经历。预设1:在妈妈的帮助下,上网买过玩具衣服学习用品,还买过一双运动鞋,但因尺码偏小就退货了。预设2:我在网上买课外书可以打折,这都是正版图书。预设3:我点过外卖,买过奶茶、蛋糕、水果……不用外出排队,很方便。教师相机总结:看来网购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人足不出户就能采购到价格便宜种类丰富的商品。出示第二个环节活动:小试牛刀,即通过大屏幕学生现场体验网购装饰气球。最后小组交流:说说网购该注意哪些问题?进一步让学生增加生活的体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要从“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 “我们的国家” “我们共同的世界”等方面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及时了解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与班主任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注意观察。通过这种方式,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前提下,老师可以及时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对于道德与法治而言,课堂活动的设计是多样的,活动往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课堂环节中如果点缀活动过多,虽然实现了多样性,但课程的系统性就丧失了。学生们在课堂上经常感到非常活跃,所以课程结束后,脑子里什么都没有了。各种活动不但使学生分心,也影响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贴近学生真实生活,渗透时事国情
时事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了解社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时政教育不仅是学科核心素养的迫切需要,也是对德育与法治教育的考验。
学生对时事教育的误解,往往是由于一种无关紧要的态度造成的。时政教育似乎独立于道德和法治之外,但它与教科书的内容密切相关。人文情怀、批判性质疑、民族认同、国际理解等是学生未来知情进步的基本要素。例如,关于建党百年的主题活动,老师可以邀请学生从听党史故事的角度来谈谈感受,也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国家当前的成绩讨论自己的人生规划。教师要灵活运用生活中的案例,结合时事加深学生对国情的认识,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学生的法律意识是通过对法律内容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自觉形成,学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把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为自己和他人解决实际问题。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是法律专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避免枯燥的课堂,采用“案例教学”这种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程评价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往往先于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培养。因此,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是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日常教学的必备技能。案例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生动、深刻的课堂体验。所以,案例教学必须有针对性,符合教学目标,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择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案例。
专家点评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生硬、评价标准单一、生活化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活动匮乏等方面。作者通过几个具体的教学案例,点出了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核心,即立足生活实际、多学科融合、渗透时事政治,可以为一线教师提供一种教学的参考。